林的《自由论文》1809年首次出版在《F.W.J.谢林哲学著作集,第一卷》(兰茨胡特)这个册子中。这个册子本是旧文汇编(包括《论自我作为哲学的原则》等等),唯一的新作就是这篇《自由论文》。谢林为整个第一卷写了一篇前言,下面就是在这篇前言的结尾部分关于这一新作所说的话:
本卷的第五篇论文《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是新作,在这里首次付梓出版。
关于这篇论文,作者认为只需稍许说几句提请注意的话。
由于理性、思维和认识首先被算作是精神自然界的本质,所以自然和精神的对立首先便是从这方面简便地作了考察。对于一种单纯人类理性的固定信仰,对于一切思维和认识的完善的主体性的确信,以及关于自然界完全无理性、无思想的确信,包括那种到处占统治地位的机械论的表象方式,都鉴于这一考察的进程获得了辩护。也就是通过这一辩护,把由康德重新唤醒的动力学的东西又再次转化为只不过是更为高级一点的机械论的东西,而绝没有把它放到与精神性东西的同一性中加以认识。现在,这种对立已被连根拔除了,因此,更为正确的洞见能够平静地委诸于更好的认识的普遍进程来加以确定。
这是更高的、毋宁说真正的对立,即必然和自由的对立,出现的时代,只有通过这一对立,哲学最内在的中心才会得到考察。
由于作者在《思辨物理学杂志》中首次对其体系作过一般描述,之后对其作进一步描述的工作可惜被一些外在的事务中断了,作者自己单纯地局限于自然哲学的探讨上。此后,在《哲学与宗教》这一著作中又有了一个开端,不过由于阐述上的欠缺,这个开端仍旧是不明确的。眼下的这篇论文是作者第一次以完全的确定性展示其哲学观念论(ideellen)部分的概念,所以,如果前面所说的首次描述肯定也有过一些重要性的话,作者首先必须把它与现在这篇论文加以比照,按对象的本性,本论文对于体系的整体必定要比所有较为局部性的阐述包含着更深刻的启发。
尽管作者对于在本论文中所表达出来的主要观点,对于意志自由、善与恶、人格等等,迄今为止还未在任何别的地方作过说明(《哲学与宗教》这唯一的著作除外),但这并未阻止有人任意地把一些固定的,甚至与本论文的内容完全不适合的意见附加给它,看来,这篇论文完全没有受到重视。也有一些不招即来的所谓追随者,喜欢主观臆断地根据作者的一些原理,对于这些事情,也像对于别的事情一样,说出了一些颠三倒四的东西。
这就显示出,真正意义上的追随者只有等有了一个完成了的封闭的体系时,才能出现。作者直到现在也从未提出过这样一个体系,而只是指出过这种体系的一些个别方面(而且,这些方面常常也只是在个别关系中,例如在论战中指示出来),因此,把他的论著阐释为一个整体的片段,并且洞察出这些片段之间的联系,这要求具有一种比在缠人的后继者那里更加细致的觉察力,和比在敌手那里通常所见的更为善良的意志。由于尚未完成对他体系的唯一科学的描述,所以没有人或者很少有人按照这个体系的真正趋势来理解它。这些片段的东西一经出版,一方面就开始了毁谤和歪曲,另一方面也开始了解说、加工和翻译,其中将其译为一种误以为更加天才的语言,曾是最糟糕的一种类型(因为与此同时一种完全不成体统的诗意的迷狂征服过一些人的头脑)。现在,一个更为健康的时代显得又将来临。人们又在寻求忠诚、勤奋和真挚。人们似乎已经开始普遍地认识到,那些用新哲学的格言警句自我吹嘘的人,就像法国戏子的装腔作势或者像走钢丝的演员那样故作疯癫,其实这正是他们空虚的表现。同时另一些人,像是要把各种从市场上捕掠来的新东西弄到手摇风琴里叫唱,也终于招致如此普遍的厌恶,以至不久将再也找不到观众了。尤其是,当那些并无恶意的评论家们对于那些莫名其妙的狂想曲,只是在其中罗列某位知名作家的一些表达套路,而说不出它是按照这位作家的哪些原则写成的,就更是如此。从根本上说,每人终归是想宁可把每一这样的作品作为原作来对待,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处理方式也要合理得多。
因此,真希望这篇论文能服务于挫败一方的某些偏见和另一方的某些轻浮无据的流言。
最后,我们期望,那些从这方面公开地或隐蔽地攻击过作者的人,现在也愿意像在这里进行的这样,直言不讳地把他们的意见摆出来。如果说,完善地掌握作者的对象才能形成关于这一对象的自由精妙的造诣,那么,论战中这种做作的迂回终归不会是哲学的形式。当然,我们更加期望的还是,一种共同努力的精神越来越稳定,不要让那种过于经常地支配德国人的宗派精神阻碍了知识和见识的获得,获得这种知识和见识的完善的造诣向来似乎是德国人的使命,对于德国人来说,也许过去从未比现在更加切近于这种造诣。
F.W.J.谢林
1809年3月31日于慕尼黑
德文版编者霍尔斯特·福尔曼斯的导论
前言
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
福尔曼斯德文版注释
译后记
国学大师说老庄及道家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国学大师对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老子》和《庄子》等道家典籍以及道家思想的其他代表人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集成册,为读者读...
意识的神学:施莱尔马赫神学方法研究 本书特色 黄毅编著的《意识的神学--施莱尔马赫神学方法研究》主要是对施莱尔马赫神学方法的系统阐述。全书共六章节,内容包括18...
南华真经释义-(上.下册) 本书特色《南华真经释义(上下)》也即《庄子》一书。《南华真经》是以“齐物论”为理论基础,以超脱五浊对大道真心的障蔽为修证次第,全面阐...
顾颉刚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本书特色 本书文字选自《古史辨》,这部陆续出版了七册的论文集是以顾颉刚的疑古辨伪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反映了1920至1940年代...
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普及大家知识、传承大家文化。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大家小书 内容简介 “大家小...
敌基督者 本书特色 《敌基督者》是尼采发疯前*后一部著作,通篇都是嬉笑怒骂,其修辞效果往往使读者忽略了作者的哲学意图。《敌基督者》既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与本质的探...
发生认识论原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理论性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于认识论的观点。全书根据对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分析,讨论认识的发展和形成;分析了获得认识的生物...
基石:先秦秦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本书特色 《基石——先秦秦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着重探讨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和根柢,展示了华夏诸...
卢梭.康德.歌德 本书特色 伟大的心灵总是相通的,正因乎此,一位大哲学家和一位大诗人之间的距离,就比他与一位蹩脚的哲学家之间的距离为小。卡西尔的《卢梭康德歌德》...
莱布尼茨思想中的中国元素 本书特色 本书是“海外汉学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主要从各个角度呈现了莱布尼茨对中国的关注及他思想中与中国相关的元素,具体内...
中国人之思维方法-诗的原理-徐复观全集 本书特色 《中国人之思维方法诗的原理》系徐复观先生两部译著的合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译自日本文学博士中村元氏所著的《东...
西方哲学经典名著选读 本书特色 西方哲学的经典可谓汗牛充栋,即使是饱学之士,也不能读遍这些经典的全部。因此,读经典只能是选读。国外有不少西方哲学经典的选读本,所...
论自由-58-[英汉双语]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社科哲学爱好者以*精华的篇幅,读懂*伟大的思想。约翰·密尔对个人自由的深刻分析和界定,功利主义哲学在国家和社会...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一辑 本书特色 ★中华易经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大钧先生台湾著名国学大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先生 ...
中国哲学史大纲 本书特色 1917年5月22日,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交出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名学方法之进化史》,通过*后考试。7月10日,回抵上海。旋而北上,就...
太阳伦理学 本书特色 太阳伦理学是一种情感主义伦理学,突出的是个人自身的表现。太阳伦理学倡导一种轻省的生活态度,主张一种张扬个性的生活方式。《太阳伦理学》属于后...
本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一部主要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罗素1901—1950年发表的十篇文章所组成:(1)关系逻辑;(2)论指
情感与时间-康德共同感问题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从纵向的维度梳理了“共通感”在西方思想史上的不同境遇,不仅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共同能力”说、维科的“共同意识”...
图像与仪式-隋唐长安佛教艺术 本书特色 本书以隋唐时期长安佛教造像为核心,探讨了造像艺术中所体现的佛教净土信仰的具体形态,勾勒了皇室、僧团与信众之闻的关系。在此...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 本书特色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 《于丹感悟》是《于丹心得》的续篇。《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