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传统深厚,诸家义理丰富多项,而思想有流变,不是无端而来,知其来处方知其去处,即有溯本归原的必要。本书纵线专就环绕一核心观念而开展对中国哲学问题的讨论,横向则广摄各家学说,分别其方面、种类与层次; 包括原理、原心、原名、原辩、原言与默、原辩与默、原致格物、原道、原太极、及原命等诸文,一皆可作为进入中国哲学义理世界之门户。由 再进,专就中国哲学核心观念“性”而论,既成 ;盖“命”不离于“性”,及就人之面对天地万物,而能有其理想,生出中国哲学广大之价值世界者,必因其“性”之义而起也。
本书之写法独特,唐先生言之为“即哲学史以言哲学”。唐先生反对无据而妄臆,盖古人之言,不能仅执一端,否则必造成不可解的冲突;而应就其所当之义,分疏条列,使之各得其位。顺是,唐先生把历史上中国先哲言人性之种种理论次第展示、以寻求其本原之义,还曾普遍水恒之价值,以寻求皆一一融和于一广大的义理世界之可能。本书就是以中国哲学各主要观念作为线索,足见唐先生对哲学问题思考之圆熟。
自序(写作缘起、本篇大意与未及之义)
一缘起
二本篇大意,
三本篇及次篇所未及之义
第一章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
一导言
二先秦经籍中之理及文理
三魏晋玄学与名理
第二章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
四佛学与空理
五宋明理学与性理
六王船山及清儒与事理
七结论
第三章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
一本文宗趣
二论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义
三墨家之知识心与儒墨思想之所由异
第四章原心下: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四庄子之对人心之反省与虚灵明觉心或灵台心
五荀子之统类心及其与孟庄荀之思想之所由异
六总论四家之言心,并说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第五章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三宗
一导论
二荀子论所为有名人所缘以同异及制名枢要
三荀子正名之目标及三惑之所以产生
四墨者言名与以名乱名
五惠施及道家言名,与以实乱名
六公孙龙派之言名,与以名乱实
七名之固善及本文结论
第六章原辩:墨子小取篇论“辩”辨义
一缘起
二辨小取论“辩”之七事非“辩”之七法
三辨“或”与“假”
四辨“效”
五辨“辟”
六辨“侔”
七辨“援”
八辨“推”
九辨“辩”之七事
十言之多方殊类异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
十一言之多方殊类异故——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
十二小取篇之论辩之宗趣
第七章原言与默: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
一导言
二先秦儒墨道法四家对言默态度之不同
三汉人之以言益言,与王充之辨言虚,及魏晋清谈中之言默相望以俱存
四佛家之科判与判教,与极言说之量以超言说,及禅宗之以言破言
五禅宗之传心,与宋儒之道统及心同理同之义,与宋儒之本自得以正面立言之态度
六清代学者之重辗转互证以训诂,与以言释言
七总述中国思想对言默之态度与儒墨道之三型
第八章原辩与默:墨庄孟荀之论辩
一墨家之论“辩”
二庄子齐物论之言“辩”与成心
三以明、两行与道通为一
四言与无言
五葆光与物化
六孟子之论“辩”
七孟庄之相异与二家可有之契合
八荀子之论“辩”
九孟荀之辩与默
第九章原致知格物上: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一导言
二朱子大学补传之得失
三王阳明以大学之知为良知之说之得失
四重订大学章句及朱子阳明释物为事之误
五附论朱王二家以外与本文所陈者相类似之格物说
第十章原致知格物下: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一朱子论格物致知与大学之止至善
二王阳明之致良知与大学之知止及明明德
三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及以格物致知为致知识之知之说
四朱王之融通及德性之知或良知与知识之知之融通
结论——知识之知与德性之知之四种关系
第十一章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义
一序言
二道之第一义——有通贯异理之用之道
三道之第二义——形上道体
四道之第三义——道相之道
五道之第四义——同德之道
六道之第五义——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
七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
第十二章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义贯释
一如何会通此六义之道之讨论
二道体之存在之直觉的印证及要终以原始之道体观
三辨道相之对照物而呈于人心,当次于道体
四道之生物及物之有得于道,以成其德
五道之为自然律义及物之无常与道之常
六道为生活之道义及自然律与生活律
七道为心境及人格状态等之状辞义及“不道”一名所自立
八老子论道之思想之外限
第十三章原太极上:朱陆太极之辩与北宋理学中太极理气思想之发展
一导言
二太极图说之历史性问题
三太极一名之古训问题
四周子言太极之不同于汉晋诸儒织所在
五太极图说之太极与通书之诚道及周子所谓无极一名之诂释
六张横渠之依太和神两一以言太极义
七邵康节之合阴阳之象之和以言太极,及其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之说
八二程即人道以言天道即性理以言天理与气之生生不息义
第十四章原太极中:天地之根原问题,与太极一名之诸义,及朱子太极理气论之哲学涵义
一对天地万物根原问题之诸说与太极一名之诸义
二统体之理之所以必须建立之理由与实现原则
三生生之理与形式之理之不同,及气与西哲所谓质料之不同
四朱子之理不离气义之说明
五朱子之太极动静义之说明
六朱子理气为二而不相离亦不相杂义之说明
七朱子之理先气后及理生气义
第十五章原太极下:朱子太极理气论之疑难与陆王之言太极及即心言太极之说
一后儒对朱子之太极论之疑难与对太极之异释
二理不离气之二义及后儒之说与朱子之说是否可并存之讨论
三朱子之言心与气之灵
四心之昭明灵觉与生生之理之自觉
五生物成物之事中之本心之呈现
六象山之言心与理及己分内事与宇宙内事之合一
七朱子之心犹阴阳义及心有动静,与性无动静非阴阳义
八综论心理气三者之相依
九象山之皇极及阳明之言心之动静皆涵心即太极与本文结论
……
第十六章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发展
第十七章原命中:秦汉魏晋天命思想之发展
中国读本:佛教与中国古代科技 本书特色 当然,佛教僧侣们传播科学技术也夹杂有某些迷信成分。但只要我们拨开迷信的烟雾,就会发现其中合理的要素,发现其对促进社会文明...
叔本华静心课 本书特色 哲学大师的人生智慧!权威经典译本!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避免二者的*好方法,莫过于增长你的心灵财富。让叔本华为你按下心灵的静音键。...
本书定名为《四柱命理正源》,是因近年来出版的命理著作中虚假理论、创新理论太多,这些未经大量实践检验的、离传统经典理论相差
正本清源说孔子 本书特色 自孔子至今,两千五百年过去了,孔子似乎是一位说不完、道不尽的“历史人物”。由孔子思想的特征所决定,他总是不断地被人们说起来,他总是活在...
二十世纪法国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的取舍基本上遵循了这个指导思想。也就是说,20世纪法国哲学家,只要他的哲学思想能归人意识哲学或概念哲学,或者与这两大阵营都有...
陈来讲谈录 本书特色 本书为九州出版社名家访谈书系之一种,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当代著名哲学史家。本书整理收录了陈来在全国各地所作的重要演讲,包含儒家文化在...
「清净道论」是南传佛教典籍中最受后人重视的佛书,也是南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论师--觉音的划时代钜着。这部书的重要性,可以从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修订本) 内容简介 这部禅宗研究专著繁征博引,对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作了条分缕析的深刻阐述,论证充分、可靠。它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视野开阔、视角...
平等与自由-捍卫激进平等主义-典藏版 本书特色 在社会政策领域没有什么主题比“平等与自由的关系”来得更为纷繁复杂,也没有什么主题比它更能...
近代卷-东方哲学史 本书特色 《东方哲学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徐远和、李甦平、周贵华、孙晶主编。该书共分为“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
发生在18世纪初的“中国礼仪之争”,虽然在儒家文化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接触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当时中国方面的
经幢是唐代发展起来的以镌刻佛教经文为主的石柱建筑。在唐代,经幢所刻大多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此经是释迦牟尼佛为解救善住
知识与语境(当代西方知识论对怀疑主义难题的解答) 内容简介 对怀疑主义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康德把怀疑主义问题的未决看作“哲学的耻辱”,奎因则指出:“休谟的困...
孟子 本书特色 “中华古典珍品”系列丛书的编排定位,以帮助读者达到精读为目的,同时充分考虑到读者的读书兴趣及古文阅读能力,对部分章节有所删减,注重古典文学作品的...
这是一本导论型的逻辑教科书,由六章和一个附录组成,依次是:逻辑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科学、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归纳
中国文化要义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得代表作,原书于1949年出版,影响甚大,被一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得经典作品。本书首先从集...
本卷分为两篇。第一篇为“分析哲学”,第二篇为“科学哲学”。每篇开始写一个导论,分别介绍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各自的来龙去脉、
西方美学史-(全2册) 本书特色 一、中国美学泰斗朱光潜经典散文作品集,谈做人、谈人生、谈感悟、谈美学,让大师带你聆听自己的声音。 二、收录《谈美》《给青年的十...
道德经-轻松读国学 本书特色 《轻松读国学:道德经》系轻松读国学丛书。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生活在东周时代,生卒年不详,楚国人。他做过东周的守藏室之史,也称...
香巴拉的迷途-十四世达赖喇嘛人和事 内容简介 《香巴拉的迷途:十四世达赖喇嘛人和事》是我国迄今为止**部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世(十四世)达赖喇嘛从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