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应对西潮——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前后的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提要】
18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是一个重要的现代性事件,它冲击着世界各种传统宗教。日本佛教徒对于这一现代潮流早有准备,在会议上应对自如,说明日本佛教已经走出明治初年“祭政一致”和“神佛分离”造成的困境。但是,与日本不同,代表中国出席大会的主要是西洋各国在中国的传教士,与会的唯一一个中国人彭光誉,则以帝国官员与儒家学者身份,傲慢地坚持儒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宗教”与“现代”都表现出相当不屑。中国佛教不仅缺席大会,并且在那个时期,对现代潮流也缺乏回应,虽然1895年之后的中国士大夫转手从日本学到佛教在现代的种种意义,因而刺激了晚清佛学复兴,但中国寺院佛教对西潮的反应,仍然慢半拍甚至一拍,直到“庙产兴学”直接威胁到佛教的生存,才开始了佛教振兴与佛教改革运动。然而,正是由于中国佛教的反应迟缓,使后起的中国佛教不得不面对居士佛学的挑战、现代政治和思潮的压力和日本佛教争夺空间的三重压力,使得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举步维艰。对比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的这一现代历史过程,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有关东亚、宗教与历史的问题,检讨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讲:《橘枳之异——东亚道教交流史之概念、方法与立场的再思考》【提要】
这一讲的问题意识,来自近年来学界对中国道教在东亚流传与影响的研究现状。如何评价中国道教在东亚的影响与传播,日本、中国与韩国学界曾有激烈争论。本文以通常被认为是“(中国)道教遗迹”的若干现象为例,指出古代的中国与韩国、日本之间,自从古代巫觋、秦汉方士、中古道教以来,曾有着一波又一波的交流并留下文化遗迹,对这些文化遗迹,笼统而简单地说它“是”或“不是”中国道教的影响,其实不仅受国家立场和民族情感的影响,也往往忽略历史上这些文化遗迹的叠加过程。特别是,如果我们仔细清理中国道教在日本与韩国的流传,特别是十一世纪之后的流传,就能知道道教在东亚的流传与影响,在不同国家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形塑下,不仅在各个时代不同,在各个国家也不同。本文意在说明,超越国家/王朝的宗教史研究,不仅要说明文化之间的“交错”和“叠加”可能塑造了一个彼此相近的“东亚”信仰世界,更要说明的是,道教的流传与影响,在中国、日本与韩国不同背景中,曾经发生移形换位的变异。
【座谈会·附录】《纳“四裔”入“中华”?——1920-1930年代中国学界有关“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论述》【提要】
这是一篇历史学论文。之所以要特意强调这是“历史学”的论文,是因为本文对现代中国的国家,特别是它的疆域和族群,只是试图客观地描述一个历史过程,即描述现代中国及其疆域、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如何,甚至只是在描述这一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侧面,即1920-1930年代中国学术界(主要涉及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和人类学)如何参与重建有关“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叙述,而不是在对这种国家形态的形成过程作任何价值判断,我既不是在为现代中国国家形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也不是在为现代中国面临的“内”与“外”的多重困境开药方。因此,这篇论文叙述的只是一个历史过程,也就是从晚清以来,特别是1920年代到1930年代这二十来年中,中国主流学界是如何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刺激下,参与到重建“中国”和“中华民族”论述的大潮中,在学术上努力纳“四裔”入“中华”,也许,这一努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现代“中国”这个在疆域与民族上都颇为特别的国家。
自序
第一讲:回应西潮——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前后的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
引言:从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说起
一,“世界宗教大会”上的儒家与佛教:中国与日本之差异
二,左手世界主义,右手国家主义?日本佛教对西潮的应对策略
三,反应迟半拍:晚清民初中国佛教的左右为难
四,亡羊不能补牢:后发的中国佛教之现代困局
五,同途殊归:晚清中国佛教与明治日本佛教的不同命运
结语:三面受敌的现代中国佛教:西潮、居士佛学与日本佛教
第二讲:橘枳之异——东亚道教交流史之概念、方法与立场的再思考
引言:关于东亚道教研究的问题
一,祓除祭禳仪式、符咒法术与“守庚申”习俗:东亚的中国道教痕迹?
二,时代和路线:中国道教在东亚之流传史
三,“外来”抑或“自生”,“影响”还是“借用”:对于道教在日、韩流传与遗迹之再评估
结语:关于东亚道教研究的概念、立场与问题:为什么一定要说“是”或“不是”?
【座谈会·附录】纳“四裔”入“中华”?——1920-1930年代中国学界有关“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论述
引言:现代中国如何形成国家:“从天下到万国”与“纳四裔入中华”
一,“五族共和”与“驱逐鞑虏”:晚清民初“中国”重建的不同思路
二,“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界的新取向
三,“本土的”与“复数的”:七七事变之前中国学界对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取向
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1937年前后中国学界心情的转变
五,“中华民族是一个”:1939年《益世报》上的争论及其他
结语:“同一血统的大小宗支”:蒋介石《中国之命运》的中华民族论
这部理论哲学著作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分别讨论心灵的特点、语词的意义、知识的地位、世界的结构以及宗教信念的性质。作者试着在
郭庆潘庄子集释与王先谦庄子集解比较研究 内容简介 《庄子》作为先秦有名典籍,历代为之作注者不胜枚举。仅有清一代注解《庄子》的文献就很好多,但其成就却少有超越郭庆...
理所当然的侍奉:第二册:偏心之道 本书特色 经历性的系统神学:《理所当然的侍奉》 亲爱的读者: 当我把《理所当然的侍奉》(thechristian'sreaso...
易学与中医-张其成讲读《周易》-(修订版) 内容简介 学会六十四卦,沿着易道主干,解密神奇易图,*终必将对易学与中医之间的奇妙联系产生浓厚兴趣。易学与中医,看是...
韩非子 本书特色《民国国学文库》丛书原名《学生国学文库》,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之子系,为突显其时代印记现易名为《民国国学文库》,...
花香满径:插图本 本书特色 这本《花香满径(全彩手绘插图本)(第2版)》是一本花香弥漫的哲理书,它以随笔的形式每日一则,深入浅出地将人生、道德、伦理、修养等方面...
八卦象数疗法 本书特色 本书结构分明,讲述了有关周易和中医的基础知识,详细地讲述了八卦象数疗法临床应用中的各种问题,她列举101个典型病例,每个病例后面均有方义...
庄子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内篇,外篇以及杂篇三大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逍遥游**,齐物论第二,养生主第三,人间世第四,德充符第五,大宗师第六,应帝王第七等等。庄子 目...
道德情操论 本书特色 温家宝总理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台湾著名学者、《国富论》译者谢宗林的权威全译本。温总理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作品 本书特色 南怀瑾先生曾于1976年应台湾《青年战士报》之邀公开讲解《孟子》。本书是南先生讲授《孟子》之《万章》篇的整理,南先生将之定名为...
挖掘你心中的宝藏吧!它能带你直接走向心生恐惧的地方。它能帮你面对生命中的烦恼和难题。它能辨别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它能
刘君祖完全破解-第三辑 本书特色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3辑)》内容简介:作为华夏文化的思想源头,《易经》以其“制器尚象”、“开物成务”的实学特质,统摄政...
易经的智慧-5 本书特色 《易经的智慧》系列丛书共六部,本书为第五部,由同名电视讲座整理而成。《易经的智慧1:从开天辟地到师忧比乐》,从乾坤定位开始展开,讲述始...
西方哲学简史 本书特色 《西方哲学简史》是在罗素的代表作《西方哲学史》的基础上,保留原著架构,并对一些繁复的逻辑论证进行通俗化的基础上编译而成,使其更加适合普通...
《韩诗外传集释(繁体竖排版)》由韩婴撰,许维遹校释。清人考订全书的以赵怀玉的校和周廷寀的注为最着。这两部书,在一年内相继印
圣灵降临的叙事(刘小枫作品) 内容简介 《圣灵降临的叙事》是刘小枫的神学论文集,此次再版在修订前三篇文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篇“现代语境中的信仰辩难”,集为汉语...
无诤之辩 本书特色《无诤之辩》汇集了释印顺法师关于学术批评与讨论的文字,所涉均为佛学研究之重要问题,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批评胡适禅宗研究的《神会与坛...
哲学家和他的穷人们 本书特色 雅克·朗西埃编著的《哲学家和他的穷人们(精)》介绍了,哲学的首要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谁可以讨论哲学问题?在柏拉图看来,公民应该接受一...
理解马克思-典藏版 本书特色 本书是“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书中对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及其哲学前提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审...
中国佛教伦理研究 本书特色 王月清编著的《中国佛教伦理研究》以佛教伦理的中国化进程以纵向线索,以佛教伦理和儒家伦理的相互关系为横向线索,通过考察善恶观、戒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