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人称她“三少爷”,她自认“是个坏姑娘,狡猾又暴躁”。
长大后,她是骑着自行车穿行燕园的摩登女性,吸引了众多的追求者——著名作家萧乾也是其中之一,两人的友情保持终身。1938年作为仅有的两名女性代表之一,参加在美国召开的世界青年大会,在北美数十座城市宣传中国抗战。之后留在美国读书。学成归国途经香港,在日寇封锁下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内地。
她是中国**代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40年代在上海主持儿童福利促进会的工作,救助过无数穷困的人。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之后,她心怀感激,将往事娓娓道来,没有怨怼,唯有自省,以及淡淡的喜悦和宁静。这位世纪女性的自传,也从个人视角写出了百年中国的沧桑变化。
刘德伟女士是中国**代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从孩提时起,她经历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虽经历坎坷困顿,却一直保持着平和宁静的心态和永不放弃的进取精神,在其晚年,她将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文笔流畅、朴素、真实、动人,使人感受到这“一粒珍珠”纯净柔和的光泽。
我喜欢刘德伟的长篇回忆录《一粒珍珠的故事》。
读书的时候,面前仿佛总是站着那个有着男孩名字的爽爽朗朗的女孩。你明明知道作者是几乎跨越了一个世纪的老人,可翻开书卷,青春气息却扑面而来。她总是年青的,书也年青。我已经不太相信“文如其人”的老话,写文章写书,很容易在写作时飞翔在自身现实之上,进入特殊状态,就好比演员并非剧中人。你在生活中无法企及的高度,在论述中可以轻易达到;可以在书里对别人循循善诱的道理,在生活中自己常常无力遵循。*容易的莫过于在书中挺起身板,就像*容易演的角色当是革命英雄,哪怕出演“慷慨赴死”时心中充满真实的悲壮,却毕竟晓得,应地倒下时并不会当真。我有时也会有忍不住要写的冲动,就不得不常常提醒自己这个道理。依我的经验,难以伪装的,是自然随和的幽默自嘲和轻松平实的叙述。前者有点先天遗传的味道,要学也难,后者要点修养,一时半会儿的可能还急修不得。刘德伟写自己的故事,就是这样一种风格。你可以一点不费力气,顺着那条小径,轻轻松松读下去。
被把着门的叔叔捉住。他抓住我的辫子,又把我扔在了床上。我挨了母亲的一次狠打,她打我的屁股。我受到这次惩罚,使全家人从心里感到痛快,除了父亲。
母亲开始看出进行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她用讲故事的方法教育我们这些孩子。她讲的故事都是关于历史上伟大的人物的,他们的伟大是基于从幼年时开始的对人格的培养。每天晚上,诗词课的练习与写日记是饭后的课程。先生认为,诗词与齐家治国无关,没有经典的沉重,是轻松的,它的美感与音乐感是与黄昏的那种美感融在一起的。所以,他把诗词课的练习放在晚饭后,一直上到晚上8点。
每当我想到母亲讲故事,两个熟悉的能带给我心灵一种甜蜜而温馨的情景,立即浮现在我的记忆中:一个是夏日的晚上,一个是冬天的夜晚。
夏日的晚上,一个大宅门的天井出现在我的幻觉之中。这个天井是用白色的石板铺起来的,走廊围在它的周围。天井中间有一个绿色的大缸,缸体布满美丽的雕塑,缸内有红色的金鱼在绿色的水草中游动。很多很美丽的花盆安排在缸的周围,它们又美又香,而且各种颜色都有。晚风轻轻地把香气吹送到在天井中乘凉的人们的身上。走廊的尽头是母亲喜欢的地方,它通向亲戚们住的另一处房屋与天井。那里的穿堂风非常凉快。她时常坐在一张竹制的躺椅上,让风吹散她乌黑发亮的头发。在月光下,她显得非常美。每当风停下来的时候,她就用一把很大的蒲扇,去扇自己的头发。我们小孩子就喜欢围着她,求她讲故事。
冬天夜晚的情景完全不同。那是在室内。房门口挂着很厚的棉帘,帘子上的刺绣辉煌而灿烂。在房屋的中间,有一个很大的铜盆放在一个几乎贴着地面的雕刻精美的木架上面,里面烧着一盆通红的炭火。离那盆火不远的地方,就是我们围着母亲听她讲故事的地方。她的声调,面部的表情,词汇的选择,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大时代动荡中,个人命运往往只是一叶随风漂荡的小舟。可是,刘德伟从父辈开始,就不是随波逐流的性格,两代人都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都奉行要对社会有所为的信念,因此,刘德伟总是在鼎力划动她的生命小舟。
将近九十岁的时候,刘德伟用英语写下这本回忆,她仍像当年那个顽皮女孩,站在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心灵净地,她感谢父亲母亲、教父教母和老师的教育,后悔此生没有给自己的家人更多关爱……读完这本书,却已经难以分辨:是作者天生的反省能力使得上帝向她走近;还足以提升灵魂为目标的信仰,给她-生带来内省的习惯。
作者几乎总是能达到内在的恰当平衡。这种平衡使得她叙述的故事不失活泼有趣,异乎众人,又在不经意问,能够令读者深受启发。她讲述的不是“理论”这样的艰深道理,而是一个智慧老人走过一个世纪之后的常识收获。就像她的英语名字,珍珠,在阳光下,闪着那?点点纯净的光。
——林达
刘德伟(1912~2006),湖南人,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以中国基督教联台会代表身份,于1938—1939年在北美五十八个城市宣讲中国的抗日。1941年获芝加哥大学社会福利行政学院(S.S.A)社会学硕士学位,随后即与丈夫向景云博士一同返回祖国,参加抗日,先后在重庆、上海从事社会福利救济工作。1957年被期为右派,第二年发配西北劳改。60年代初到昆明,任大学英语教师,直到退体。晚年参与“崇爱教育基金会”工作。
《数字航图:数字化转型百问(第二辑)》内容简介:当今世界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加速转型的大变革时代,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
画未了林风眠传 本书特色 木心、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弟子回忆林风眠的艺术生涯蔡若虹:“我以为除了鲁迅先生领导的轰轰烈烈的木刻运动以外,林风眠先生领导的不声不...
成为简.奥斯丁 本书特色 深沉隽永的爱,启程于年少! 永不跌落的灵魂会选择自由与爱,宁愿嫁给孤独与岁月! 如果你以为简·奥斯丁是一个古板...
乔治.桑传 本书特色 在群星璀璨的十九世纪法国文坛,乔治·桑这个名字会以怎样的方式触动你的心弦? 是身穿男装,嘴叼烟斗,放荡不羁的叛逆女性?是著名...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徐光启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把晚明期间的徐光启(1562-1633)放到中国的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嬗变的历史必然中予以考察和评价。徐光启所...
希腊罗马英豪传 本书特色 希腊罗马的英豪们创造了历史上一个极度繁盛的时期,却连一块墓碑也没有留下。普鲁塔克站在历史的舞台上,生动地还原了这些闪耀的英雄人物。《希...
胡风传 本书特色 五十多年前一场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揭发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曾席了全国大地,胡风本人身陷囹圄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直至1980年,这一冤案首次获平反...
严幼韵传-一路优雅.一世风华 本书特色 她被誉为“复旦女神”、上海滩*后的大小姐,是十里洋场的名门闺秀,是风姿绰约的外交官夫人,更是优雅...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修订版 本书特色 1.罗纳德·里根、戴安娜王妃、马龙·白兰度、杰奎琳·奥纳西斯、伊莉莎白·泰勒、凯瑟琳·赫本……所有名人*经典的人生告别信,首...
世纪良知——巴金 内容简介 本书将所选的七十余篇文章分为五辑排列。前三辑分别展现巴金先生不同时期生活经历和品格情操的各个侧面。第四辑专谈《随想录》,第五辑侧重记...
往事-杨虎城之子回忆 本书特色 岁月悠悠,张学良将军开始其软禁生活时,从浙江奉化溪口,到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湘西沅陵,贵州的修文、桐梓、贵阳麒麟洞,台...
与世界伟人共进晚餐-(上下) 本书特色 在《与世界伟人共进晚餐(上下)》这本异想天开的力作中,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突破时空限制,采用古今对话的形...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本书特色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由李道英所著,《唐宋八大家的故事》讲述的是中唐和北宋时期文坛上八位著名的古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
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休斯 本书特色 我们高兴地向广大青少年朋友推荐《巨人百传丛书》。在世纪之交,能在这样的精品丛书陪伴你,是智慧上的愉悦。我们相信,...
清代末四公子 本书特色 谭嗣同他幼年遭遇家变,受尽人间的苦难,从而造就了他愤世嫉俗的性格、烈士的情怀。他屡试不第之后,游学各地,求教名师,丰富自己的学问,锻炼自...
变革社会中的人生与学术 本书特色 他是教会大学的*后一批学生,也是新中国培养的**批学者,他专攻民族学,也受过历史学的训练,他曾受西方理念影响,也有中国传统道德...
《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形成机理研究》内容简介:本书将听众的“音乐广播频率品牌忠诚形成机理”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如何优化本
往事如烟-民国政要后代回忆实录 本书特色 《往事如烟(民国政要后代回忆实录)》是从《环球人物》杂志*受欢迎的栏目“名门之后”中,精选20082012年间对国民党...
《中国体育营销创新案例Ⅱ》内容简介:本书精心选取近3年来清华大学体育营销案例分析大赛的优秀案例及获奖的参赛报告,紧紧围绕体育
鞠躬尽瘁-诸葛亮 本书特色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建安十二年,蒙刘备三顾,献上了为他筹划立国的“隆中对策”,成为刘备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