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人称她“三少爷”,她自认“是个坏姑娘,狡猾又暴躁”。
长大后,她是骑着自行车穿行燕园的摩登女性,吸引了众多的追求者——著名作家萧乾也是其中之一,两人的友情保持终身。1938年作为仅有的两名女性代表之一,参加在美国召开的世界青年大会,在北美数十座城市宣传中国抗战。之后留在美国读书。学成归国途经香港,在日寇封锁下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内地。
她是中国**代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40年代在上海主持儿童福利促进会的工作,救助过无数穷困的人。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之后,她心怀感激,将往事娓娓道来,没有怨怼,唯有自省,以及淡淡的喜悦和宁静。这位世纪女性的自传,也从个人视角写出了百年中国的沧桑变化。
刘德伟女士是中国**代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从孩提时起,她经历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虽经历坎坷困顿,却一直保持着平和宁静的心态和永不放弃的进取精神,在其晚年,她将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文笔流畅、朴素、真实、动人,使人感受到这“一粒珍珠”纯净柔和的光泽。
我喜欢刘德伟的长篇回忆录《一粒珍珠的故事》。
读书的时候,面前仿佛总是站着那个有着男孩名字的爽爽朗朗的女孩。你明明知道作者是几乎跨越了一个世纪的老人,可翻开书卷,青春气息却扑面而来。她总是年青的,书也年青。我已经不太相信“文如其人”的老话,写文章写书,很容易在写作时飞翔在自身现实之上,进入特殊状态,就好比演员并非剧中人。你在生活中无法企及的高度,在论述中可以轻易达到;可以在书里对别人循循善诱的道理,在生活中自己常常无力遵循。*容易的莫过于在书中挺起身板,就像*容易演的角色当是革命英雄,哪怕出演“慷慨赴死”时心中充满真实的悲壮,却毕竟晓得,应地倒下时并不会当真。我有时也会有忍不住要写的冲动,就不得不常常提醒自己这个道理。依我的经验,难以伪装的,是自然随和的幽默自嘲和轻松平实的叙述。前者有点先天遗传的味道,要学也难,后者要点修养,一时半会儿的可能还急修不得。刘德伟写自己的故事,就是这样一种风格。你可以一点不费力气,顺着那条小径,轻轻松松读下去。
被把着门的叔叔捉住。他抓住我的辫子,又把我扔在了床上。我挨了母亲的一次狠打,她打我的屁股。我受到这次惩罚,使全家人从心里感到痛快,除了父亲。
母亲开始看出进行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她用讲故事的方法教育我们这些孩子。她讲的故事都是关于历史上伟大的人物的,他们的伟大是基于从幼年时开始的对人格的培养。每天晚上,诗词课的练习与写日记是饭后的课程。先生认为,诗词与齐家治国无关,没有经典的沉重,是轻松的,它的美感与音乐感是与黄昏的那种美感融在一起的。所以,他把诗词课的练习放在晚饭后,一直上到晚上8点。
每当我想到母亲讲故事,两个熟悉的能带给我心灵一种甜蜜而温馨的情景,立即浮现在我的记忆中:一个是夏日的晚上,一个是冬天的夜晚。
夏日的晚上,一个大宅门的天井出现在我的幻觉之中。这个天井是用白色的石板铺起来的,走廊围在它的周围。天井中间有一个绿色的大缸,缸体布满美丽的雕塑,缸内有红色的金鱼在绿色的水草中游动。很多很美丽的花盆安排在缸的周围,它们又美又香,而且各种颜色都有。晚风轻轻地把香气吹送到在天井中乘凉的人们的身上。走廊的尽头是母亲喜欢的地方,它通向亲戚们住的另一处房屋与天井。那里的穿堂风非常凉快。她时常坐在一张竹制的躺椅上,让风吹散她乌黑发亮的头发。在月光下,她显得非常美。每当风停下来的时候,她就用一把很大的蒲扇,去扇自己的头发。我们小孩子就喜欢围着她,求她讲故事。
冬天夜晚的情景完全不同。那是在室内。房门口挂着很厚的棉帘,帘子上的刺绣辉煌而灿烂。在房屋的中间,有一个很大的铜盆放在一个几乎贴着地面的雕刻精美的木架上面,里面烧着一盆通红的炭火。离那盆火不远的地方,就是我们围着母亲听她讲故事的地方。她的声调,面部的表情,词汇的选择,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大时代动荡中,个人命运往往只是一叶随风漂荡的小舟。可是,刘德伟从父辈开始,就不是随波逐流的性格,两代人都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都奉行要对社会有所为的信念,因此,刘德伟总是在鼎力划动她的生命小舟。
将近九十岁的时候,刘德伟用英语写下这本回忆,她仍像当年那个顽皮女孩,站在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心灵净地,她感谢父亲母亲、教父教母和老师的教育,后悔此生没有给自己的家人更多关爱……读完这本书,却已经难以分辨:是作者天生的反省能力使得上帝向她走近;还足以提升灵魂为目标的信仰,给她-生带来内省的习惯。
作者几乎总是能达到内在的恰当平衡。这种平衡使得她叙述的故事不失活泼有趣,异乎众人,又在不经意问,能够令读者深受启发。她讲述的不是“理论”这样的艰深道理,而是一个智慧老人走过一个世纪之后的常识收获。就像她的英语名字,珍珠,在阳光下,闪着那?点点纯净的光。
——林达
刘德伟(1912~2006),湖南人,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以中国基督教联台会代表身份,于1938—1939年在北美五十八个城市宣讲中国的抗日。1941年获芝加哥大学社会福利行政学院(S.S.A)社会学硕士学位,随后即与丈夫向景云博士一同返回祖国,参加抗日,先后在重庆、上海从事社会福利救济工作。1957年被期为右派,第二年发配西北劳改。60年代初到昆明,任大学英语教师,直到退体。晚年参与“崇爱教育基金会”工作。
										岭南历代书法名家 本书特色 ★ 16开布面精装,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广东书法评论家黎向群撰写★ 所收书家,按编年先后排序,以粤籍(包括现在的香港、澳门、海南及...
										伏尔泰时代 内容简介 本书源于威尔·杜兰名作《世界文明史》之第11卷《伏尔泰时代》。杜兰,美国著名史学家及哲学史家,一流通俗作家,曾毕生之力,与夫人一起,撰成巨...
										执著的天才:玛丽.居里的魅力世界 内容简介 玛妮雅·斯克罗多夫斯卡羞怯地把高中奖章交给父亲,她获得了1883年的*佳学生称号。当时,一个11岁的男孩,他叫欧内斯...
										风雨世纪行 目录 目录 **章 人之初 故里难忘 出生 家中人物 过大年和看社戏 进“子曰馆” 与诗文结缘 小镇书迷 “兰窗” 第二章 从“五四”走来 惊蛰 五...
										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访谈录之一 内容简介 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以下简称艾森):在我的一生中,我拍谁拍得*多?我告诉你,是索菲亚·罗兰。我是在1961年认识...
										我是农民 本书特色 在书中,贾平凹讲述了他过去在农村的生活经历,**次向世人公开了他的两次恋情,特别在回忆自己的初恋,准确地说应是“单相思”时,他表现出了一种刻...
										《哈耶克传》内容简介:弗里德里希 ∙ 冯 • 哈耶克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自由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之一。他是市场
										许寿裳:章炳麟传(典藏版) 本书特色 《许寿裳:章炳麟传(典藏版)》是现代中国第壹部章太炎评传,也是许寿裳的传记代表作。许寿裳:章炳麟传(典藏版) 内容简介 章...
										富兰克林自传 本书特色 富兰克林告诉年轻人的绝顶智慧经验教育部推荐读物历届美国总统**的参政枕边书,世界500强企业领袖必读书畅销200多年经典传记,影响千万读...
										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女士的自传《杂记赵家》,值得今天许多人好好读读。我以为该书的好处至少有两处,第一,提供了丰富的近现代史
										通往诺贝尔奖之路 本书特色 分子结构的相关研究使得这种作用机制呈现出更清晰的科学蓝图,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令杜赫提获得了199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武则天-女白领的职场胜经 本书特色 武则天,千娇百媚的女人,大肆杀戮的女皇。千年争议,众说纷纭:古今名人,莫衷一是。赞誉者有之,批评者有之,于是——杀姐屠兄,弑...
										路遥新传-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本书特色 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路遥,从小饱尝了贫穷的滋味和世俗的眼光,也正是这些,为他提供了写作的基础和灵感,...
										老先生:书屋里的书生底色 本书特色 《闲话文库·老先生:书屋里的书生底色》介绍了,一个领域,一类人物,一种现象,一家社团,聚沙成塔,修复记忆,重返历史现场,会集...
										《布莱森英语简史》内容简介:全球有近10亿人使用英语或学习英语,每天我们都在努力学英语,说英语,但有多少人真的了解英语?历史
										漫说梅兰芳 本书特色 《漫说梅兰芳》是田汉撰写的记录梅兰芳生平事迹。这部书是李新主编的名家小丛书中的一部,侧重于普及,以小、以精取胜,尽可能让读者在不太长的时间...
										建筑宗师-梁思成 内容简介 从青年时代一直到生命的*后时刻,梁思成始终没有放下过手中的三角尺和鸭嘴笔。他喜欢画钢笔画,也喜欢画水彩。而他画得*多的是古建筑精湛的...
										邓丽君全传 本书特色 1.迄今为止,*完整的邓丽君传记。传记作家师永刚联合邓丽君家人将家藏的近千幅图片与海报、各种相关影像资料授权作者编写成书,以及邓丽君环球私...
										史帝夫.鲍尔默传 本书特色 鲍尔默说:只有快鱼吃慢鱼,没有大鱼吃小鱼。鲍尔默说:高效团队应恪守六个准则:1、组织高度透明化;2、一定要有人全权做*后的决定;3、...
										聂绀弩传 本书特色 聂绀弩是卓越的杂文大家,又是卓越的诗人。他的一生,不断地打破命运对他的种种局限,辗转海外,四海为家,几番身陷囹圄,时作狮子之吼,经历复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