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和情人,汉娜·阿伦特一直关注着他的作品,但又从他那里解放出来,成了一位备受争议又不可不提的政治理论家。我们将看到她如何为海德格尔的“此在”听诊,并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精湛技巧,取代了海德格尔“被拋”的孤独感受。“出现”向每个人揭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不可磨灭的独特性,正如我们在阿伦特身上看到的一样。
《汉娜·阿伦特》作者主要作品有《恐怖的权力:论卑污》、《多元逻辑》、《女人天性:生活、疯癫与语词》等。
不过,布吕歇尔的这一“站”并没能让阿伦特“站”回来。阿伦特通过各种复数行动实现自我凸显,迫使人们,尤其是海德格尔,接受她的思想与判断的特性。②在阿伦特的眼中,对独特性的要求构成了人类生命的极点(她将这种要求追溯到自己常常致以热烈敬意的邓斯·司各脱③),但她从不以此为妇女的特性请愿。
对政治学的激情、对出现的兴趣,构成了阿伦特出生以后人格之中阳光的一面;结识布吕歇尔后,她的这一面得到了充分发展。一边是在历史上迷失了方向的孤独哲人(海德格尔),另一边是在政治学中迷失了方向,却凸显出“叛逆生命的真实性”的狂热小丑(布吕歇尔),汉娜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在两者之间挑选一个,或者简单地将他们混为一谈。对于她的这些身体伴侣、精神伴侣而言,至少从他们为她而在的角度讲,她也同样是创造者。作为政治学“教授”,海因里希从深奥的哲学中,从妻子生命的精确性之中学到了很多:他们的通信证实了两人的对话已经悄然丰富起来。相反,海德格尔阅读阿伦特的作品后所表现出的淡漠——甚至缄默——说明他这个“职业思想家”并没有从他年轻的学生那里受益。不过,从他们已出版的通信来看,两人在晚年曾有过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交流。战后,托特瑙堡的智者是否利用了他在效力于纳粹主义之前的情人的社会地位呢?阿伦特是不是想通过接近海德格尔的思想,使自己的思想扎根于基本传统,在传统思想中留下印记而后再摆脱束缚呢?归根结底,就像在希腊的辩论会场上,或者在一个观众既做评委,又即兴参与戏剧演出、进行再创造的舞台上一样,汉娜·阿伦特建立了一种处于“两者之间”的新颖思想:既涉足行动,又维护退缩行为。
许多与她同时代的人都证实了她身上的女性魅力——在纽约的沙龙里有一些人思索着这个魏玛共和国的怪女子①;也有像汉斯-约纳斯(HansJonas)那样的,对这位女性朋友颇为欣赏,因为在成为“本世纪*有思想的女性之一”的同时,阿伦特仍能“享受男人只为女人保留的关注”。她既非“思想家”(这是一个以偏盖全的定义),也非“人”(这个字看不出性别),而是“女人”,约纳斯强调说。②然而,只有受到强烈刺激时,阿伦特才肯为女性的状况冒险抗争:她是否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比女权主义者更有女性特质呢?其实,她并不认为支持女性“事业”是正确的。③如果有人告诉她,哲学家这一行主要是男人干的,她仅仅会说,“有那么一天,很可能会出现一位女哲学家”,并且不忘表明,那个人不会是她,因为哲学家群体并不接纳她,她本人也只把自己定位在“政治理论”方面,有时甚至是一名“政治记者”!“发号施令不是一个女人该干的,正因如此,她才应当尽量避免陷入这种局面,尽管她坚定地保持着自己的女性特质。……对我个人而言,这个问题本身没有产生任何作用”,④对那些坚持要求她对女性解放斗争作出表态的人,她如此作答。
不过,她既不会发号施令,也不会俯首听命。事实上,某些人用以形容“女性”的雌伏,在接受耶路撒冷审判的艾希曼(AdohEichmann)身上,表现为思想缺失,或称“平庸的恶”。阿伦特从这个纳粹分子身上揭露的,是否正是这种言听计从的“伪女性特征”呢?她发现,艾希曼并非愚蠢透顶,而是平庸可笑,缺乏思想。其本人并未下达那些卑劣的命令,而是满足于屈服和传达。艾希曼是不是一种“非人”、一种“伪女人”、一个小丑呢?“我看了警察长达3600页的审讯资料,看得非常仔细,我竟不记得自己笑过多少次,哈哈大笑!……我临死前恐怕还要再笑上3分钟。”①
可是,如果既非发号施令,又非俯首听命,既非施展影响,又非服从屈就,那么究竟应如何定义女人呢?“对于我来说,*基本的是理解——我必须理解。我的写作也属于这种理解,它本身也是理解过程的一部分……当别人也能理解时,我所获得的满足感不亚于重返故园。”②这种“理解者”的谦逊态度揭示出丰富的隐含意义。理解者等待,接受,欢迎:虚怀敞开,她任人停靠,她接近,她是相随相伴的,她拥有泰然的“自由放任”的基质(海德格尔所强调的“泰然任之”),并且这种基质自由繁殖。不过,理解者也会索取:她选择、夺取、糅合、改变因素,将它们据为已有,并进行改造。理解者与他人共存,同时拥有自己的选择。她创造新义,但从中又可窥见被转变后的他人的见解。而这个从思想到行动的建构一解构过程,则由我们来辨别。
我们能否举出一部作品?当然可以。根据学术界与出版界的习惯,阿伦特毋庸置疑地被称作20世纪*伟大的一部作品(政治作品?哲学作品?女性作品?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不予回答)的作者。其中可以看到她犀利、简洁、紧凑、旁征博引却又语焉不详的文风;她的重复与混杂激怒了各方面的专家;但正是由于阿伦特的风格植根于她的个人经验和时代生活。
朱莉亚·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1941年出生于保加利亚,1966年移居法国,现为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法国女权主义的标志性理论家。与西苏和伊利格瑞构成“法国女权理论的新圣三位一体”。其知识履历横越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化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等多个领域。主要作品有《恐怖的权力:论卑污》、《多元逻辑》、《女人天性:生活、疯癫与语词》等。
时间、空间与伦理学基础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关于形而上学、认识论和系统伦理学的原创性哲学著作。基于对康德时空观的批判与扬弃,作者对时间与空间进行了新物理学式的独...
人生的十二个面向 本书特色 宫位是占星学的重要基石之一,它与个人的关系*为密切,我们依此勾勒出个人生活的蓝图,心理占星学大师霍华德?萨司波塔斯从自身多年来的实务...
老子.庄子-线装经典 本书特色 老聃编著的《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老子》一书共分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本书特色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中出现的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词语Ereignis,我原译之为"大道",在其他几个译本中现已统一改译为"本有"(如译...
论语评注 本书特色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侯仰军编著的《...
哲学絮语 本书特色 在哲学领域,陈先生以一个非专业哲学家的身份,对启蒙时代的欧洲哲人莱布尼茨、马勒伯朗士、伏尔泰、康德,包括稍后的费希特、黑格尔等人,以及相对应...
无障碍读老子.庄子 本书特色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被梁启超誉为“道家*精要之书”。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
小窗幽记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经典事例,对其蕴涵的立德、修身、读书、为学、立业等人生话题作了精辟阐释和论述。小窗幽记 目录 **篇涵容为人容人自觉味和市恩不始报德...
中国人的品格-工人 本书特色 《中国人的品格》是一部塑造健全人格的经典读本。龙应台、傅佩荣一致赞赏。国民经典读本,五四运动主将,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回归做...
2014-2015-中国应用伦理学 本书特色 2014年10月18—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发起并由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承办的第九次全国应用伦理学...
尚书.礼记-(图解) 本书特色 近二百幅版画配图,意境古远与典籍内容相得益彰,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专家难点释文,使原文通俗易懂。生僻字和异体字分别注音,使诵...
佛家语录-(全彩典藏图本) 内容简介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哲学、建筑、雕刻等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不了解佛教,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
《利玛窦中国札记》主要撰写者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欧洲人,他以灵敏的感受和一个旁观者的态度,详尽记录了在中国的传教经历
庄子疑义考辨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为作者对庄子文言文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生涩文字、句等提出的疑义,具有古代文学研究价值。 庄子疑义考辨 目录内篇 逍遥游** ...
每天读一点:梦的解析 本书特色 《梦的解析》是世界上首次以科学方法来分析研究“梦”的涵义的书,引入本我概念,阐释人的潜意识理论,包含了许多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
《韩诗外传集释(繁体竖排版)》由韩婴撰,许维遹校释。清人考订全书的以赵怀玉的校和周廷寀的注为最着。这两部书,在一年内相继印
佛本是道.6 本书特色 2006-2008年无可比拟的仙侠巨著,为仙侠类玄纪小说开启出一扇全新的门户将中国古代神话历史与现代修真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经典之作,网络人...
荀子 本书特色《民国国学文库》丛书原名《学生国学文库》,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之子系,为突显其时代印记现易名为《民国国学文库》,奉...
禅修入门 本书特色 虚云老和尚诞辰170周年、圆寂50周年纪念!*正宗的禅修方法,*便捷的禅修途径!虚云是近千年来*伟大的高僧之一,一生历经艰难曲折,复兴寺庙数...
人生的智慧 本书特色 ★改变命运之书 ★人生的智慧即,如何幸福过一生 ★尼采、卡夫卡、托尔斯泰、弗洛伊德推荐的哲学必读本 ★伟大哲人叔本华的杰作,迷茫者的灯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