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词与唐代的诗,经常相提并论,它们都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艺形式。从发展来看,可以认为词是来源于诗的。
“词”,就是歌词,古代又称“曲子词”,它是用来唱的。要唱,除了要有歌词外,还要有曲子,即乐谱。曲子的名称就是“词牌”,例如《菩萨蛮》、《沁园春》等,就是曲子名。人们按照“词牌”,即按照曲子的要求写歌词,就是所谓的倚声填词了。
早在隋唐时代,人们已经将当时流行的诗歌配上曲子歌唱,或者专门写诗作为配乐歌唱的歌词。开始,这些配乐的诗都是五言或七言,唱起来不免单调,于是经常由唱歌的乐师们增减一些字数或重复唱某些段落,使歌声富于变化。时间长了,人们在写作歌词时,便有意按照曲子的要求,写一些句子长短不同的诗,这就是“词”。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词,就是这样诞生的。由于一首词中句子有长有短,因此词又名“长短句”。
从晚唐时起,词与诗同时发展。到了宋代,诗虽然也有所发展,但这种文学形式毕竟有它的限制,如必须是五言或七言,而词的长短句形式,用字不避俚俗,使创作者有较多的自由;同时,词比诗更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更适于吟唱。另一重要方面是,词是新开拓的一个文学领域,使作者有更广阔的驰骋余地,所有这些,使词在宋代迅速发展,达到了极盛的地步。
由于种种原因,词所配的乐谱在南宋以后失传了。这样,流传到现在的唐宋词,虽然在写作它们的当年,都是可以唱的,可现在却都不能唱了。只有南宋词人姜夔,曾在自己创作的乐曲歌词旁,注上了工尺谱(我国古代的一种不完善的乐谱),经近代人研究后,有十几首词能按古人乐谱唱了,当然,这只是唐宋词中极少的一部分。因此,遗留到今天的词牌如《菩萨蛮》、《忆秦娥》等,只是规定了填词时应该有多少句,每句字数、平仄及韵脚等,却无法知道歌唱时的音调了。
词既然是由于歌唱的需要而产生,歌唱又主要是供人们闲暇时娱乐之用,因此,从词的发展初期直到北宋苏轼以前,词所写的内容主要是轻松的风花雪月和爱恋伤别等等。从当时的观点看,如果将国家大事,政治变迁等写入词中,在寻欢作乐的酒宴上歌唱,显然是不适宜的。因此,词也就被人们认为比不上诗,不像诗那样“正大”,而被一些人称为“诗余”,或者冠以小字,叫做“小词”。例如有这样一则故事:北宋以变法著名的宰相王安石,在闲暇时读北宋另一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词集时,看到晏所写的一些描述风花雪月的词时,笑了起来说:“当宰相的人也可以写小词吗?”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在旁边说:“他也是偶然高兴了才写的,可是看他一生的事业,岂是这些词所能比拟的。”这时协助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一个助手吕惠卿也在场,他接着说:“作为管理国家大事的人,应该首先禁止淫滥的郑声,怎么可以自己还去写这类东西呢?”吕说的“郑声”,指春秋时代的郑国男女在溱水和洧水(溱、洧二水会合后为今河南双洎河)边聚会时所唱的歌谣,封建时代认为郑国的这种歌谣不正派。由上面王安石、吕惠卿的这番对话可以知道,在北宋的上层人物中,将词和郑声相比,认为上等的正派人是不应该写词的。
当然,王安石、王安国和吕惠卿等人所代表的看法是不正确的,那只是当时的一种偏见。实际上,词这种文艺形式不仅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就是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达官贵人,对词也很欣赏,高兴起来还填它几首。更有意思的是,不少掌握政权的大官们,例如司马光、范仲淹等人,平时道貌岸然,举止一丝不苟,严肃得叫人害怕。可是他们却都写有艳词,使人甚至不敢相信出自他们这种人的手笔。
北宋的一些皇帝和达官贵人,在公开场合瞧不起,或者故意贬低词和著名的词人(见本书第63页柳永的事迹)。可是,在饮酒作乐的场合,却又少不了要唱词助兴,并且经常自己动笔写作。
北宋后期的大文学家苏轼,对词风的改变起了巨大的作用。他写的词大大地扩展了词的境界,使之从狭隘的歌儿舞女、风花雪月的圈子中跳出来,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创了所谓的“豪放词派”。相对而言,主要按着原来的词风写词的词人们,被称做“婉约词派”。
到了南宋时,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把豪放词派的词推到了一个高峰,受他影响的词人很多,使豪放词成了南宋时的主流。
在涉及当时的政治生活时,宋词和唐诗有较大的差别。唐诗论事经常比较明显,甚至指斥责官、批评皇帝。例如唐诗人杜甫在名作《丽人行》中,用“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诗句,指斥当朝的宰相杨国忠。宋词则不然,凡涉及当权人物时,常写得婉转隐晦,有时连事物本身也写得含混迷离,使不知底细的人看不懂它的含义,这样,就增加了读某些宋词的困难。
词虽然以宋代*为著名,但它是在唐词和五代词的基础上发展完美起来的。因此在本书中,结合历史情况、写作背景和趣闻轶事等,先叙述一些五代词,再讲述宋词。使读者在欣赏这些佳作的同时,能加深理解,得到更多的知识,并增加阅读时的兴味。
本书是在大量已出版的有关词的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这些著作如《全宋词》,历代的诗话和词话,以及近代出版的各种词选等等。其中唐圭璋先生的《宋词纪事》一书,使我在工作中得到了很大的便利。此外,还参考了一些有关宋、元历史的著作。
新媒体失范与规制论 内容简介 手机媒体的发展就更是迅猛。1973年4月,摩托罗拉公司研制出世界上一部砖块大小的“大哥大”,这就是早的手机。这时的手机只是一种单纯...
语文教师小丛书古书校读法 本书特色 一本关于校书、读书、择师、为人的经典 本书是清末民初著名国学大家胡朴安的著作。胡朴安的旧学根柢扎实,又有新时代思想和非凡的学...
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篇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1900-1927)、第二篇现代文学的现代处境(1949-1948)...
行家这样买宝石 本书特色 这是本珠宝选购圣经,教你如何辨宝石真假、等级,用*少的钱买到*合意的宝石。讲述81种常见宝石的鉴别、真实价格和市场行情,涵盖钻石、翡翠...
耕海一二三-杨义谈读书与治学 本书特色 耕海先生者,广东电白杨义教授是也。何为“耕海一二三”,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一...
城市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 内容简介 书名:城市固体废气物焚烧处理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著译者:王华等出版社:冶金工业标准号:出版日期:2005.1印...
团购:林汉达前后汉故事全集悦读本5册 本书特色 《林汉达·前后汉故事全集》全5册讲述从秦朝末年到东汉末年的历史,共140个历史故事。悦读本分为5分册出版,分别是...
中国古代小说史话 目录 小说概念的历史演变诗歌的早熟和小说的大器晚成一 源远流长 1 原始的浪漫激情——上古神话2 讽刺小说之滥觞 3 千丝万缕的联系4 神道不...
两宋宗室文学研究 本书特色 骆晓倩编著的《两宋宗室文学研究》开辟专章作“两宋宗室文学概述”,分北、南宋四期而叙述,自可见出作者的心得。此外,又选择宗室文学创作之...
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 本书特色 《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 内容简介 本書是筆...
《骑兵》(短篇小说集)作者苏童,江南苏州人氏。一九八零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据说在那里度过了最令他难忘的四个年头,而他
文学名著看不进去,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王敦老师手把手教你对文学剥皮卸骨,让读书的过程重新爽起来!不在枯燥的理论套话
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尘几录》一书旨在向我们展示,读者不仅体验作者,而且,更通过重新塑造文本以使文本符合自己的解读来“生产”或“创造”作...
文艺美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美学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审美本质论、审美活动论、审美范畴论、中、西美学精神论、艺术论、审美教育论。文艺美学 目录 **章 学科的...
灾害预测方法集成 本书特色 《灾害预测方法集成》:国家科技支持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鉴别与防范技术研究”。灾害预测方法集成 目录 编者的话征兆预测方法地震前兆观...
太和正音谱笺评 本书特色 《太和正音谱笺评(繁体竖排版)》: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太和正音谱笺评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早的北曲曲谱。此书内容大致可分两大部分。一部分...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经验 困局与出路 本书特色 本书着眼于近代中国政治与文学的复杂关系,对中国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节点、人物和问题做...
比较诗话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论比较诗话学及其比较文学研究价值;诗话;诗话学;东方诗话与儒家文化;东方诗话与佛教文化;阿拉伯诗学与伊斯兰教文化;东方诗...
新国学研究(第4辑) 本书特色 《新国学研究(第4辑)》的创办,旨在重建中国学术的整体观念,并在这种新的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更加主动积极地、更加有效地从事各个不同领...
姚永朴文史讲义 目录 文学研究法原序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史学研究法原序史原史义史法史文史料史评史翼结论姚永朴文史讲义 节选 姚永朴,清末民初教育家,桐城派末期著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