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复杂的,需要、追求和标准都是多方面的,但活着、活下去并在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展延续自己,是生命体*本能*自然的要求。文化生命同样如此。如何使得文化生命获得健康畅达的发展,在尽量吸取外来养分的同时,更好地壮大自身,在适应时代条件、现实要求的同时,使自己一以贯之的精神得到创发和张扬,尽可能多地获得生命活力,这应该是众多学人系念于心的问题。在儒家与现象学的分合之际去论证生活儒学的可能性,从道与政的关系中把握中国政治演进的规律,从对殷商时代宗教神灵谱系的梳理来考察中国宗教精神,以康德哲学来参证孔子仁学实践理性的精义,对东西方不同特质的个人主义进行比较,从金融学角度来观照儒家文化的得失,立足于艺术思潮来探讨复古以开新的文化实践,儒家与基督教就共同关切的问题展开对话、斟酌异同,直面儒学的危机去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并重建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如斯种种,反映出学人们在中西古今的张力中探察儒学生命的旧影与新踪、往鉴与前景的多向度尝试和努力。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主干的儒学,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结构、多维面向的生命体,在历史上承担了血缘纽带、人文教化、政治认同、终极关切等功能,在进入现代情境之后,有些功能在弱化,如家庭、家族方面,有些功能在转换,如政治认同方面,有些功能则待开发,如教育、身心安顿等。对于这样一个与民族生命紧相焊接的生命体,《原道》不愿做本质主义理解和教条式的持守,而倾向于从生命体之丰富性、复杂性和立体感上去加以体察和分析。本着因时损益的原则,主张眼光向下面对既定事实、适应现实条件,在变换的情境中去历史地、具体地把握生命体的正当要求、可用资源和回旋余地,争取生存空间和历史合理性的*大化。
儒学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保守主义的代名词,本刊以全新视角重新挖掘儒学的深层次内涵,内容包括文化热点、文化战略、学术思想与评论、古典新诠、对话与争鸣、天下儒学、学人纪念几个方面,重新诠释了这一中华文化的精髓。
儒教是教非教的再讨论 李向平
【内容提要】“儒教是否为宗教”的几十年争论,焦点集中在儒教是否有一个至上神,是否存在以此为中心的宗教制度或组织。实际上,即制度即分散的社会存在形式,决定了中国儒教的关系主义宗教模式,进而摆脱了以至上神为核心的宗教定义方式,决定了儒教的宗教性表达形式,不像基督教那样,具有一神教排他性而予以制度化。因此,儒教既有对现实权力秩序的制度依赖,亦有个人信仰者的弥散型道德讲求。其大,可囊括天下;其小,能独善其身。这就建构了中国儒教的社会学意义。
【关键词】儒教关系主义宗教模式
对于中国宗教,尤其是对中国儒教及其与中国社会关系的认识,这两个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在以儒教对应于基督教信教伦理等问题的时候,这个联系尤其紧密,同时也涉及儒教是否是宗教的问题。如果儒教不是宗教的话,那么,这种对应式的研究是否还有意义呢?因此,对于中国儒教是否为宗教、它的社会特征如何的讨论,自然与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紧密相关。
一、儒教构成的单向性问题
“儒教是否为宗教”的学术争鸣,源自五四,却肇始于1978年底,在中国大陆无神论学会成立的大会上,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的任继愈先生首次提出“儒教是宗教”的论断。1979年他去日本访问,写有一篇学术报告《儒学与儒教》。这篇报告后经补充改写,以《论儒教的形成》为题,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期。任继愈关于儒教是宗教的提法,打破了五四以来“中国无宗教”的流行观念。继而在20世纪80年代,任继愈在他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一个儒教研究室,发表了一系列以儒教是宗教为中心的论著,详细地展开了“儒教是宗教”的论述。这些研究触及了传统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并由此而开始了一场历时20多年的学术讨论,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儒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中国有没有宗教,儒教是不是宗教,在古代中国本来不是问题,但是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之后,这个问题被重新提了出来。五四以来,崇信科学而并推崇儒学,其思想具有无神论的色彩或倾向,先后呈现了以科学代宗教、伦理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的种种思潮。也有像梁启超那样,认为中国没有宗教的原因,是不存在像教会这样的宗教组织,仅仅是祭祀和报恩的观念,根本用不着认为中国还有宗教的观点。
这些观点表明,儒学如果要被称之为宗教,那么,他无疑是一个世界上十分独特的宗教。如果说儒学仅仅具有宗教性而难以作为一个体系宗教的时候,那么,它肯定是一个无神的宗教,缺乏至上神崇拜的信仰体系。儒家的理想主义或人本主义,其*基本的历史功能,就是导致了一个能够理性使用神人关系的操作体系,以人为本地随意将神本主义为己所用,或改造神本资源。这种理想主义,是人的神化,神本的人本化,神圣资源的世间化(非世俗化)。
……
斜阳 本书特色 读太宰治的《斜阳》,时常会感到刺痛。 书里的人物都有一副恬静的面孔,他们淡淡地笑,默默地哭,让汹涌的情绪在无奈的笑脸里隐藏。和子是如此,直治也是...
十三年前,東海一戰,傲視武林的李相夷從此消聲匿跡。十三年後,東海之約,足智多謀的李蓮花如何負傷對決?最後結局會是如何?一切謎團即將在此解開!「我以為很快就能向你...
中华姓氏谱·韩姓卷 内容简介 韩延寿有三子,即韩建、韩维中、韩婴,三人皆为郎吏。韩延寿临刑前曾以自己的遭遇为戒,叮嘱他们仕途险恶,不要再做官了。韩建、韩维中、韩...
《荣国府的经济账》内容简介: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红楼梦》故事的展开,无不与经济问题密切相关,但是经济问
钟馗文化 本书特色 沈泓编著的《钟馗文化》全面介绍了钟馗文化源流,钟馗民俗文化和神话传说,讲述了钟馗与唐明皇的故事,对钟馗传说进行考证分析,追溯了钟馗的来历、钟...
失落的利莫里亚文明-印度洋史前文明档案 本书特色 如果在史前的太平洋上曾经真有一个超级大陆“姆大陆”,那么印度洋呢? 印度古代史诗记载的利莫里亚古...
梅红樱粉 内容简介 20世纪日本诗人眼中看到的秦山楚水,南船北马。作家笔下描绘的魏臣蜀相,侠女豪杰。变奏的唐歌宋乐,异色的佛风道尘。梅的坚韧、樱的轻灵,映衬着中...
历史语言学导论(第二版) 本书特色 本书是历史语言学入门教科书。作为历史语言学的入门教材,本书具有无与伦比的优点,它的实用性和简洁明了能够帮助讲授者把毫无背景的...
(精)一个普通人的帝王生活:我住过的54家世界顶级酒店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书单号×七楼书店出品,金城出版社出版★酒店是一宿之寄,还是一夜奢华?旅行达人古镇...
《EMC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案例分析(第3版)》内容简介:本书以分析EMC案例分析为主线,通过案例描述分析,介绍产品设计中的EMC技术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本书特色 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历史都成为现在,那些补我们忽略的现在,空间有怎样的历史,翻开《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感受不为我们所知的...
隋唐文化史 本书特色 《隋唐文化史(修订版)/中国历代文化史书系》是一本着重介绍隋唐时期人们社会生活与风俗文化的学术专著,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可读性。全书...
美洲神话-人文珍藏图鉴 本书特色 本书是美洲神话百科之集合,以详实的文字资料考证,丰富珍贵的文物资料图片,以美洲大陆的神话传说为背景,综合而立体地展示了其中折射...
留住祖先的声音: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故宫出版社出版★ 全书1401页,汇集大量精彩、鲜活、生动的陕北方言成语,在祖先的声音里寻觅中...
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第4版 本书特色 《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第4版)》:中国图书奖获奖图书,国家语委“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子项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
美国文明三部曲-制度创设-经济合理-社会平等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世界文明之路丛书》之一。本卷借以描述和介绍“美国文明之路”的工具是“法律”。作者认为,能体现上述...
禁忌 本书特色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禁忌》是“中国风格”丛书之一,是一本读者群体广泛的介绍民俗文化的图书。《禁忌》一书以人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做了大致的归类,将从...
茶文化学-(第二版) 本书特色《茶文化学(第二版)》再版删去了部分难懂的引文,必须保留而文义过于艰涩的予以解释或译作白话;此外,还增加了“茶艺”一章。茶艺在茶文...
东亚文化研究系列-中国人 日本人 韩国人 本书特色 《东亚文化研究系列: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中日韩比较文化学**人,金文学三国文化随笔。中国的“中心主义”、日...
语文丛稿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近代汉语联绵词考(六则)》、《“前人”正解》、《人名误标一例》、《元明市语疏证》等共50多篇文章。语文丛稿 目录 缅怀吕老近代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