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集》可以说是这二十多年间作者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
《曙光集》仍然采用了Selected Papers的排序方法。数字表示写作或发表的年代,数字后的字母没有特别的意思。特别要提出的是,书里的文章由不同译者翻译,译名不尽相同,如80b中的“韦耳”与85j中的“魏尔”指的都是H.Weyl。
《曙光集》精选了杨先生及其友人所写的五十多篇文章,包括论文、演讲、书信、访谈、散文等50多篇文章,其中约有一半文章系首次结集出版,很多篇目也从未发表过。全书涉及杨先生深刻的科学观点、独特的社会见解和丰富的个人情感,既展现了二十世纪一个人的历史和一个学科的历史,也反映了二十世纪一个民族的浴血重生的历史。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总结之作,还是一部开来之作,它既是杨先生面向过去的生动总结,又是他面向新世纪的曙光展望之作。书中十六幅*绚烂的彩图不是放在书的开头,而是放在书的结尾,所以这《曙光集》的名字叫做《曙光集》。这只是曙光,光芒万丈的时刻还在后头。
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
“三四十年后,大家一定认为这是罗曼史”。——杨振宁、翁帆接受台报专访
原载《参考消息》2006年7月11日。
[台湾《联合报》7月6日报道]题:杨振宁、翁帆相对论婚姻——接受本报90分钟深度专访
婚后首次来台的杨振宁和翁帆于7月5日接受本报专访。专访之后,杨振宁偕翁帆中午参加吴大猷科普著作奖颁奖典礼,并做《21世纪的科学发展》专题演讲。
穿着碎花洋装的翁帆掩不住的青春气息,她是杨振宁的伴侣,也是他的“耳朵”。佩戴助听器5年的杨振宁坦然地说,到了这年纪,听力不行,“你们得大声点儿”;若是不清楚,他只消望妻子一眼,翁帆会握着他的手,用略带潮汕腔的普通话把问题重复一次。以下是访谈内容:
“这个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做了延长”
问:两位结婚快两年了,结婚对你们各自的人生,*大改变是什么?
杨振宁:我们是不同时代的人,婚后,我们从彼此学习到一些自己以前没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年纪差很多,媒体有非常多讨论,不过有一点大家都没注意到:一个人到了八十多岁,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个年纪很轻的人结婚,很深刻的感受是,这个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方式上做了延长。
假如我没跟翁帆结婚,我会觉得三四十年后的事跟我没关系;现在我知道,三四十年后的事,透过翁帆的生命,与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下意识里,这个想法对我有很重要的影响。
翁帆:振宁讲过:“有些事我看不到了,可是再过三四十年,你帮我看。”我们心底难免有点伤感,但大家都晓得这是一个事实,每个人都会经历。对我来说,婚后经常要旅行,参加一些会议和活动,这跟我以前的生活不一样,因为我结婚前还在念书。
问:杨振宁的过去,翁帆没有参与,会造成隔阂吗?或反而可以分享不重叠的人生?
杨振宁:我认识很多人,有的认识很多年,像这两天翁帆和我会看到很多人,我都会预先向翁帆介绍,这个人多少岁、做什么研究。我想人相处了以后,年龄差别没什么重要性,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不一样。
透过跟翁帆的接触,我也认识很多和她同年纪、在潮州长大的中国年轻人,帮助我对中国今天的各种现象多一些了解。
问:会不会在价值观上因为世代差距有不同看法?
杨振宁:像吃东西,毕竟我在美国住了快60年,而她*近才长期接触外国生活。
翁帆:我发现他吃中餐和西餐的量不一样,西餐吃得较多,中餐通常吃一点就说饱了。
杨振宁:又比如说她对中国的补药,相信的程度比我大了很多很多。
翁帆:中国人普遍觉得人参是好的,广东人喜欢煲汤,里头会放些药材。这些我相信对身体有好处。他一边喝,一边说不相信。不过只要他肯喝,我还是会煲给他。“我走了,翁帆可再婚”
问:你们谈论科学吗?跟诺贝尔奖得主生活在一起是什么感受?
翁帆:我想他首先是一个人。当我们生活在一起,我很少去想他是什么得主或什么人物,只把他当作丈夫一样来相处。
杨振宁:我可以解释得更清楚一点。比如说我看电视或看电影,了解的速度不如一般人,一方面是我的耳朵有点问题,不过不只是这个。我跟翁帆看电影,她会觉得:喔,原来杨振宁这人并不怎么聪明。
问:结婚两年,院士做过的什么事让你*感动?
翁帆:嗯,现在我刚好想起两件事,心里觉得是甜的。有一回我们在日本,早上我病了,头晕、肚子疼,没法起床,振宁到楼下帮我拿一碗麦片粥上来,喂我吃。(杨:多半时候,都是她照顾我。)
另一件是在三亚的酒店,他通常比我早起看报纸、看书。那天他不想开灯吵醒我,就到洗手间里去看。我醒来后跟他说,你可以开灯的。
问:你似乎对自己的年龄很坦然?
杨振宁:是,很幸运,我现在身体很好。假如我不能行动了,我们的关系和对前途的看法不可能跟现在一样。有人认为我们的年纪差这么多,兴趣可能完全在不同方向,过去经验也不一样,会影响我们彼此之间的了解程度。不过,我觉得这些婚姻不成功的可能性在我们之间都没有。
问:婚前你们曾讨论过如何排解别人的议论或亲友的压力吗?
杨振宁:亲人的看法当然是我们比较重要的考虑(杨有三名子女),不过在我们两家的情形,他们没有任何异议。至于朋友,我想绝大多数都觉得这是一桩不寻常的婚姻,不过他们也认为是值得做的事情。
*近我们到美欧去了一趟,因为翁帆是念英文的,所以她和别人交谈一点困难也没有。我曾经想过,如果她不大会说英文,我们会不会结婚?这是没办法回答的问题,人的感情很复杂,不过这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
翁帆:我们结婚是先自己决定,再通知家人。当然希望他们支持,不过我想,首先是我们自己做了决定。振宁说过,三四十年后,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是罗曼史,我也这样觉得。我这样想没什么特别理由,只因为我们生活得很好。
杨振宁:我想(看了翁一眼),翁帆也许不会反对我给你们讲这个故事。讨论结婚的时候,我跟翁帆说,将来我不在了,我赞成你再婚。她说:“我当然不会,你怎么可以这样讲!”
但我的话是有哲理的。人生非常复杂,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我告诉她,赞成你将来再婚,是年纪大的杨振宁讲的;年纪轻的杨振宁,希望你不再结婚。“一生这么多幸运很少有的”
问:杨院士曾说自己一辈子非常幸运,人生每个转折都占了很大便宜,这话怎么讲?
杨振宁:一个人到了我的年纪,不可能不想到一生的经历(翁伸手轻轻拿掉杨脸上的一根头发)。我在安徽合肥出生,当时的合肥,像还在19世纪、甚至18世纪的状态,没有电,没有马路,大的公共汽车因城门太小进不来。直到父亲在我六岁时回国,到厦门大学当教授,把我和母亲接去,我才从19世纪跨进20世纪,**次看见抽水马桶、罐头水果,也**次吃到香蕉和菠萝。
到美国时我二十二岁,“二战”刚结束,这以后五六十年来,全世界人类生产力大幅增长。这与我个人一生命运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在美国当研究生时,正好物理学有新的一支刚发展,就是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一个年轻人能和一个开始蓬勃发展的领域结合在一起是*幸运的,那景况像是“遍地黄金”。那也是美国学术研究大发展的时候,各校、各研究所都在扩充,机会非常多。所以我从没找过工作,都是职业来找我,这当然非常幸运。
在个人生活方面,我跟杜致礼结婚五十多年,现在又跟翁帆结婚,不管别人怎么想,在我自己看起来,都是很幸运的。
而这么多幸运结合在一起是很少有的。
翁帆:我想我没他那么幸运,这是肯定的。不过我也觉得,我一切都还不坏,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
问:你对自己的学术成就,总评是什么?有遗憾之处吗?
杨振宁:科学前沿的研究工作,我想可以比喻为冲锋陷阵。年纪大的人冲锋陷阵的本领不能和年轻人相比,这点和文学完全不一样。比如我的老朋友何炳棣(历史学家),比我大三四岁吧,著作和研究还是在前沿做得很好。我现在基本上渐渐从*前沿退下来,改走到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注意的是过去一两百年学术上发展的总趋势。我到各地去演讲,讲题都与这有关。这些年关于这方面,我写了不少文章,现在翁帆帮我整理文章,翻译成中文,打算出一本《杨振宁选集》。1985年我出过一本英文的Selected Papers(《(论文精选》),现在等于出续集,但用中文出版。
问:杨院士曾说大陆应多几个比尔·盖茨,不必多几个诺贝尔奖得主,意思是……
杨振宁:这是有媒体断章取义,我的意思是中国更需要的是比尔·盖茨那样的企业家,或能发明任天堂的企业,创新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经济效益。得诺贝尔奖当然好,问题是目前哪个更重要。
问:你对21世纪的中国有很大的期许?
杨振宁:对,我想这是人类史无前例的发展吧。一个这么古老的文化、这么多的人口,从一百多年前濒于灭亡的状态走到今天,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情,对21世纪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我常常想,我这点也很幸运,到了八十多岁的年纪,还能看到我所关怀的一个文化传统处在崛起的状态。
有位印度裔诺贝尔奖得主(Naipaul)也七八十岁了,他对印度文化前途的关怀就像我对中国文化的前途一样,可是他没有我这么乐观。另一个几年前过世的大学者萨义德,关心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但对它的文化前途同样没有我乐观。我想,大家都看得出来,这20年来中国的经济情形、国际影响都提升得很快,这有长远的历史道理,这道理还会继续下去。
问:那你对台湾的未来一样乐观吗?
杨振宁:我对台湾的发展也采取乐观的态度。我们是天作之合
这是杨振宁与翁帆在2006年2月19日的《亚洲周刊》上发表的一篇短文。
2006年1月22日的《亚洲周刊》上面刊载了平路女士的文章《浪漫不浪漫?》。我们以前没有听说过平路女士,也没有看过她的文章。但是她点了我们的名字,说三道四了一通。我们觉得有必要在《亚洲周刊》上作一回应。平路在短短一千多字的文章中:
嘲笑和骂了老年人身体不好的窘态;
嘲笑和骂了儒家传统的种种;
用了多种言语描述老夫少妻婚姻有“解决不了的孤独”。
在我们看起来,整篇文章缺少的是阳光、是希望、是同情、是爱。
文章中说:“或许因为快乐而悲伤,或许因为悲伤而快乐……问题是,谁会告诉我们这样的真相呢?”
平路女士:我们现在就告诉你我们相处的真相:我们没有孤独,只有快乐;与你所描述的、或所期望的,完全不同。我们两人都认为我们的婚姻是“天作之合”。(你一定不喜欢这个成语,其实像许多汉语成语一样,它是极富内涵的四个字。)
不管平路女士怎样解说,在我们读来,她的文章中多处是在咒骂我们。我们是骂不倒的。可是她是否应该反省,应该道歉呢?
附:浪漫不浪漫?
平路女士原文,原载《亚洲周刊》2006年1月22日。
不久之前,音乐会中见到那位老科学家与他的新婚妻子。
其实,我见到的是他们的后脑袋,唧唧咕咕不时在私语。看起来,年轻妻子频繁请教,得过诺贝尔奖的老科学家耐心作答。小鸟依人一般,妻子时时把一头秀发靠了过去。
结束时他们起身,沿着走道往出口走,众人让路,眼光里有朝圣般的景仰艳羡。男士们大概也深受鼓舞,有为者亦当如是;女士们瞪着她光洁的面孔,这一刻优劣立判,是的,年轻就是胜利。
两人十指紧扣,走道两边频频轻呼:
“好浪漫!”
“没见过的,真罗曼蒂克。”
这么样目光所聚,背叛了世俗?不,我要说,他们恰恰是切合于世俗。
远远看着,白发红颜,像浪漫的佳偶。
几乎淹没了真相。尤其我们的儒家传统温柔敦厚,总为贤者讳。不像日本,作家习惯写作诚实的私小说,譬如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等人,将老之际,便用文字坦露面对年轻女性苍凉而异色的心境。
但在儒家传统的道袍之下,老夫少妻的匹配对照于社会期待,反而相得益彰:他们是常规的遵循者,不是顽勇的叛逆者。
男性家长制的权威操控,其实,正是儒家文化中被一再遵循的家庭模式。儒家的丈夫角色如父如兄,因之,*可以消受白纸白璧般无知无瑕的小女人:幼齿的“幼”、尚青的“青”、乃至雏妓的“雏”,对男人来说,意味着无须拼搏就可以轻松操控。
更何况,儒家文化对女性的训育也注重在妾妇之德:所谓的妇德、妇红、妇言,都教女人及早放弃自己的自主性,甘愿把心智停留在稚嫩的髫龄。
对妻子,毕竟是一种太长久的压抑,所以儒家文化的家庭结构包含着隐隐的暴力:日后,不满足的妇人用扭曲的欲望或变态的凌虐,掌理家、支使子媳、或顿挫那只无能的老兽。
真相是……
老夫少妻怎么过日子?
眼前飞着细小的蚊子,视网膜有破洞,膝盖头也飕飕地风湿骨刺,睡到夜晚有欲尿的感觉,站着,憋气,却又像滴漏一样迟迟出不来。
老男人的夜,实情像叶慈的诗篇《航向拜占庭》吗?
An aged man is but a paltry thing/老年男人无非琐屑小事。
A tattered coat upon a stick/竿子上荡着一件破布衫。
还有彼此体温也解决不了的孤独。
见诸艾瑞丝·梅铎(Iris Murdoch)的丈夫John Bailey描述他们晚年相处的书(英文书名是Elegy for Iris,中文译成《挽歌》),写道“我们在彼此身上看到了孤独”,当杨振宁碰到翁帆,老年的孤独碰上青春的孤独,加起来,说不定正好是小说家马奎兹的题目:
一百年的孤独。
无从跨越的还有……两人之间两个甲子的时代,其中难以跨越的时代感。他的生命章节已经写到*后,而前面那些关键的章节,萧条异代不同时,她甚至尚没有出生,又怎样用超前的心智一起去重数、去缅怀、去相濡以沫?
即使两人偶有温馨的时光,不是昂扬、不是灿烂,像是站在晚霞的回光里,随处带着淡淡的哀愁,或许因为快乐而悲伤,或许因为悲伤而快乐……
问题是,谁会告诉我们这样的真相呢?
对隐然合于流俗的事,华人世界总喜欢锦上添花。因此,这“美丽的礼物”,目前看来,将为大师的晚年红袖添香;为传统老男人的生命,添加上令人羡慕的尾巴。
我在意于它强化的仍是某种“迷思”(Myth)。教导俗世男女,追求*传统的标的物。偏偏有人说他们充满勇气。这是混淆视听的说法。
其实,他们依着传统的模式相遇与相交,像是某种形式的郎才女貌、某种形式的各取所需,其实并非异类的情爱,亦算不上艰辛的苦恋痴恋,过程既不惊世、也不骇俗,后来婚礼果然祝福盈庭,如果要说当事人有勇气,他与她的勇气加起来也比不过任何一位毅然出柜的同志朋友。
明明是在传统架构里镶嵌得宜,却名之为浪漫、名之为勇气……
而我担心的尤其是,这浪漫的“迷思”将影响深远:它关系着女人继续把皮相青春当作本身可欲与否的唯一标准。
……
杨振宁,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蒋介石传-上下册 本书特色 ★蒋介石早年参加证券交易,是投机冒险家还是现实主义者?本书首次利用第二历史档案馆关于陈果夫、张静江的资料,还原事实真相。★1923年...
洪秀全 内容简介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
《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增订新版)作者熊向晖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共产党员,长期从事我党地下工作,解放后在外交战线上担任要
查尔斯.狄更斯 本书特色 简·斯迈利的这部小传不仅刻画了狄更斯这样一个生性敏感的文学大师,也对狄更斯的写作生涯进行了有趣的思考。狄更斯在其同时代人...
民国外交官传记丛书:顾维钧传 内容简介 本书系民国外交官传记丛书之顾维钧传。它正确地、全面地反映民国外交史的全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了他的一生,既充分肯定...
出处死生:苏轼贬谪岭南文学作品主题研究 内容简介 出处死生-苏轼贬谪岭南文学作品主题研究 巴蜀书社 郑芳祥出处死生:苏轼贬谪岭南文学作品主题研究 目录 序凡例*...
梁方仲(1908-1970)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家、明清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明代财政史多所创见,成绩斐
苏东坡传 本书特色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诗人,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士大夫,是...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内容简介:《费正清中国回忆录》是“头号中国通”、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
三十岁以前的毛泽东 本书特色 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毛泽东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
李方桂(1902-1987)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1924年由清华学堂赴美留学,先后爱教于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著名语言学大师;
呼兰河的女儿-献给萧红百年 本书特色 一本萧红研究中的珍贵史料,全面介绍反映萧红生活创作。本书是作者依托过去三十年间与十多位萧红生前好友叙谈印证的史料,五访萧红...
曹操传 本书特色曹操(155—220),东汉末年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魏的实际建立者。他倥偬军旅数十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终于打下了北方一片天下。张...
《定庵随笔》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绍兴书法大家沈定庵先生数十年来所撰写的随笔小文九十余篇,内容包含其个人生平自述和回忆,以及
《丝绸之路上的诗人》内容简介:丝路漫漫,诗情悠长。这条逶迤的古道上,好男儿走四方的热血正奔腾激荡,诗和远方的美好想象已然启
启功全集(第9卷)-启功口述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九十高龄的启功老先生**次开口讲述自己的出身家世。先祖、恩师、慈母、贤妻、求学、任教、劫难、病患,……在老人的...
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这也是一曲悲怆的挽歌,这是一个天才物理学家命运的纪实,这也是我国一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风霜刀剑、血泪坎
智者十发 目录 自序 十发先生,我对您说『侬好!小毛兄。』『欢迎到我屋里来白相』『对不起,我是急性子』『侬欢喜看书?蛮好。』『拜托,替我照顾好吕蒙同志。』『这叫...
朱执信 本书特色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
张学良在美国的最后岁月 本书特色 国内记录张学良离开台湾后仅有的一部纪实性图书。在神殿谷山坡上那块墓地中,镌刻在红色大理石上的墓志是:“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