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小乘与大乘
圆瑛法师
三乘是释迦佛对三种根性众生所说之法,乘是车乘,运载为义,譬
喻为名。中小二乘,但能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车,只能自载,以力量
小故。大乘不独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车,可以广载,以力量大故。
各位居土:圆瑛昨日因事来京,承本寺广明方丈暨首都佛学研究
会,请讲佛理,因未能久留,只作短时间三晚之讲演,讲题是“三乘教
义”。三乘是释迦佛对三种根性众生所说之法,乘是车乘,运载为义,
譬喻为名。
对小根众生,说四谛法。名声闻乘,亦即小乘。
对中根众生,说十二因缘法,名缘觉乘,亦即中乘。
对大根众生,说六度法,名菩萨乘,亦即大乘。
中小二乘,但能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车,只能自载.以力量小
故。大乘不独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车,可以广载,以力量大故。
我佛释迦牟尼(译能仁、寂默)应时出世,所谓为一大事因缘,故出
现于世。何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广度众生。个个令成佛道,是名一大
事因缘。《法华经》云:“为欲开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佛知乃是
真知,而无所不知;佛见乃是真见,无所不见。一切众生本具佛之知见,
故日大地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了本性,将佛知佛见,埋没在五蕴身
中。犹如真金,埋没在矿山之中,唯有矿师能识,开矿乃可出金。众生本
具佛之知见,唯佛能知,故佛为众生开之。又云:“为欲示众生佛之知见
故,出现于世。”示者,指示。于众生身中指出佛之知见,而不离于众生
平常日用中,终日见色闻声,无非全体大用。又云:“欲令众生悟佛之知
见故。出现于世。”生、佛本来一体,只因迷、悟攸分。迷时,则全体佛知
见,即成众生知见;悟时,则不离众生知见,即是佛之知见。又云:“欲令
众生人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既然开示令悟,则众生自可依悟起修,
因修得证,入佛知见,圆证无上佛道;佛一代中度生大事,不出开示悟
入佛之知见而已!佛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即欲以自觉之道,普觉一
切众生,首说华严大教,转根本无上法轮,无奈大法不契于小机,小乘
众生,有眼不见舍那身(佛之报身),有耳不闻圆顿教,如来不得已,从
本起末,隐大施小,开方便门,说出三乘教法,渐次修证,欲令众生由此
“三乘”出离生死.趣至涅粲。
小乘教义
小乘教义,即声闻乘。声闻者,闻佛所说四谛声教,由此得证阿罗
汉果,故曰声闻。佛以音声而作佛事,谓之声教。何谓四谛?四谛即苦
谛、集谛、灭谛、道谛。谛者,实义。此四谛中,有苦、乐二种因果,依因感
果,皆谛实不虚之理,故名日谛。
一、苦谛是三界内生死的苦果。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而言,
各有界限故。
欲界是“五趣杂居地”。何谓五趣?一者天趣,指六欲天,有男有女,
未离欲故。六天之中,生天愈高,欲心愈轻。颂日:“四王忉利欲交抱,夜
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是则名为六天欲。”以修上品十善为
因。十善者,身三善(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善(不妄言、不绮语、不两
舌、不恶口),意三善(不贪、不嗔、不痴),所感欲界之报为果。二者人
趣,以五戒为因。五戒者,一、不杀生害命,二、不偷盗财物,三、不行奸
犯淫(唯在家学佛五戒居士不得犯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
所感人道之报为果。三者地狱趣,以五逆十恶为因。所感八热八寒之报
为果。四者饿鬼趣,以嗔恚嫉妒为因,所感历劫饥虚之报为果。五者畜
生趣,以愚痴暗昧为因,所感宰割烹煎之报为果。尚有阿修罗趣.合之
便为六趣,六趣即六道,依因趣果,故名为趣。梵语阿修罗,此云非天.
以无天德故,因中虽修十善,犹带嗔慢之心,是为善恶杂修。故不感天
报,比天不及,比人则胜。所住之处,在大海中心点。须弥山之内。亦有
宫殿在海底,人海二万一千由旬,乃至人海十六万八千由旬者。阿修罗
有胎、卵、湿、化四生区别,福报亦有胜劣。此中所言五趣杂居地,不列
阿修罗,乃将阿修罗摄在四趣之中。胎生阿修罗,人趣摄之:卵生阿修
罗,鬼趣摄之;湿生阿修罗,畜生趣摄之;化生阿修罗,天趣摄之,故欲
界但名五趣杂居地。
色界者,“四禅四地”。此色字,不是色欲之色.乃是色身之色。因欲
界第六天,知欲可厌,修离欲定,此定修成,上生色界。初禅名离生喜乐
地,离欲界之生,得初禅喜乐,此定即名离生喜乐定。此定中尚有觉观,
乃加功进步灭除觉观,得生二禅,名定生喜乐地,定名亦同。此定中尚
有喜心浮动,乃加功进步,灭除喜心,得生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定名亦
同。此定中乐想浮动,乃加功进步,灭除乐想,得生四禅,名舍念清净
地,苦乐双舍,不但无苦,并乐亦亡,定名亦同。四禅各三天,共十二天。
第四禅天中,更有无想外道天,外道因中,修无想定,得生此天,寿命五
百劫。生此天已,修定半劫,即得人定,在定中四百九十九劫,以为得阿
罗汉道,实则未得自谓已得,未证自谓已证,到*后半劫,定力已散,毁
谤三宝(佛、法、僧),堕入地狱。四禅天中,更有五不还天(一无烦天、二
无热天、三善见天、四善现天、五色究竟天),乃是第三果阿那含圣人所
居。不还者,因断欲界九品思惑尽,故不还来欲界受生,名日五不还天。
自初禅至此,共十八天,称十八梵天,属色界。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前之诸佛,但为吾之导师、善
友,绝无所谓权威赏罚之可言。是故宗教则不免屈抑人之个性,增长人之惰性,而在
佛法中绝无仅有。
——欧阳竞无《佛法非宗教非哲学》
其世界所以有争斗者,均由各人错认其狭小的假相为我,而侵略非我、排斥非
我,由是而产生出种种的冲突,是为世界人类争斗之原因。今若见缘成无我的人生真
相,一切人无不与我息息相关,故一切人无不是我;我一人之举止,影响于一切人,
故我一人即一切人,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太虚法师《佛学的人生观=》
苦虽然人人都觉得,但是实际上人人都不懂得。所以今日根据佛法来解释这
“苦”,大略分为三段:**说世间人不知道苦;第二说佛法中小乘人知道苦;第三
说佛法中大乘人知道苦不是苦。
——周叔迦《什么是苦》
本书是研究海德格尔的哲学渊源的学术著作。马丁·海德格尔和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相关的著作已是屡见
双桂禅灯录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双桂堂,位于重庆市梁平区金带镇万竹山,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佛教界地位崇高,被尊为“西...
邓小平理论发展史论纲 本书特色 一部系统阐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过程的理论专著《邓小平理论发展史论纲》,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出版。它是国防大学专家学者...
《维摩诘经》可以说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不论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还是成为现、当代佛教主流的人间佛教,《维
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 本书特色 1.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自由之魂、无冕之王。他学无不窥,却绝不游仕干禄,始终拒绝与他的时代合流。他面黄肌...
《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清高士奇编著。该书是以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为基础,加以补充扩展而成的。他以春秋时期各国
荀学与西汉儒学之趋向 本书特色 《荀学与西汉儒学之趋向》由余亚斐所著,从儒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儒学由孔子开创,孟子与荀子分别对孔子的思想在不同的路向上进行了引申...
葛洪研究二集 本书特色 该书围绕葛洪与中国道教文化的主题,对葛洪的生平及道学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涉及葛洪在宗教、哲学、文学、医学、化学等诸多领域的活动与...
南怀瑾选集(第三卷) 本书特色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现年85岁。他幼蒙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守护本尊图文大百科 本书特色 购买紫图任何图书,可加买:《李居明虎年运程》或:《神之雫1》任一本,即可抽奖赢大礼!推荐购买::息灾本尊图文大百科:唐卡中的财神 ...
渊海子平大全-四库存目子平匯刊-1 本书特色 徐子平编撰、郑同辑校的这本《四库存目子平汇刊(1渊海子平大全)》据《四库存目提要》,一一收集馆藏或私藏原本,辑录出...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 本书特色 孔颖达一句“礼是郑学”,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学研究;郑玄之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汉唐经学又受到他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将为您揭...
大家国学-王国维卷 本书特色 《大家国学王国维卷》介绍了:“国学”和“国学热”,现在已经成为媒体习见的热门名词。上海的《学术月刊》与《文汇读书周报》,曾将国学评...
“食、色,性也”。性与人类生存繁衍的关系极为密切,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性并非单
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 本书特色 当代国际艺术界“风起云涌”,当代世界美学界也是“风云变幻”,这都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后果。本书特邀当代国际著名的十二位美学家和艺...
生活的难题 内容简介 《生活的难题》(原书名《克里希那穆提选集》)是克里希那穆提生前友人玛丽·鲁坦斯(marylutyens)从他的各种著述中精心撷取编...
《美学与意境》讲述了:素净典雅的封面设计,正如这些图书的内容一样凝重而深邃,不看其他,单看那些作者的名字:李达、艾思奇、
逻辑学概论 本书特色 《逻辑学概论》介绍了逻辑学这门关于思维的科学的研究角度,系统介绍了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介绍了逻辑基本规律和...
论语 金刚经 道德经 内容简介 【本书卖点】1、 本书是**本将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典籍汇在一本书中的图书。2、《论语》、《金刚经》、《道德经》分别是儒、释、道三...
中国思想史系列王阳明一切心法(上下)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中国当代思想隐士熊逸,沉浸十年力作★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钱穆、孙中山、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