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小乘与大乘
圆瑛法师
三乘是释迦佛对三种根性众生所说之法,乘是车乘,运载为义,譬
喻为名。中小二乘,但能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车,只能自载,以力量
小故。大乘不独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车,可以广载,以力量大故。
各位居土:圆瑛昨日因事来京,承本寺广明方丈暨首都佛学研究
会,请讲佛理,因未能久留,只作短时间三晚之讲演,讲题是“三乘教
义”。三乘是释迦佛对三种根性众生所说之法,乘是车乘,运载为义,
譬喻为名。
对小根众生,说四谛法。名声闻乘,亦即小乘。
对中根众生,说十二因缘法,名缘觉乘,亦即中乘。
对大根众生,说六度法,名菩萨乘,亦即大乘。
中小二乘,但能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车,只能自载.以力量小
故。大乘不独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车,可以广载,以力量大故。
我佛释迦牟尼(译能仁、寂默)应时出世,所谓为一大事因缘,故出
现于世。何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广度众生。个个令成佛道,是名一大
事因缘。《法华经》云:“为欲开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佛知乃是
真知,而无所不知;佛见乃是真见,无所不见。一切众生本具佛之知见,
故日大地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了本性,将佛知佛见,埋没在五蕴身
中。犹如真金,埋没在矿山之中,唯有矿师能识,开矿乃可出金。众生本
具佛之知见,唯佛能知,故佛为众生开之。又云:“为欲示众生佛之知见
故,出现于世。”示者,指示。于众生身中指出佛之知见,而不离于众生
平常日用中,终日见色闻声,无非全体大用。又云:“欲令众生悟佛之知
见故。出现于世。”生、佛本来一体,只因迷、悟攸分。迷时,则全体佛知
见,即成众生知见;悟时,则不离众生知见,即是佛之知见。又云:“欲令
众生人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既然开示令悟,则众生自可依悟起修,
因修得证,入佛知见,圆证无上佛道;佛一代中度生大事,不出开示悟
入佛之知见而已!佛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即欲以自觉之道,普觉一
切众生,首说华严大教,转根本无上法轮,无奈大法不契于小机,小乘
众生,有眼不见舍那身(佛之报身),有耳不闻圆顿教,如来不得已,从
本起末,隐大施小,开方便门,说出三乘教法,渐次修证,欲令众生由此
“三乘”出离生死.趣至涅粲。
小乘教义
小乘教义,即声闻乘。声闻者,闻佛所说四谛声教,由此得证阿罗
汉果,故曰声闻。佛以音声而作佛事,谓之声教。何谓四谛?四谛即苦
谛、集谛、灭谛、道谛。谛者,实义。此四谛中,有苦、乐二种因果,依因感
果,皆谛实不虚之理,故名日谛。
一、苦谛是三界内生死的苦果。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而言,
各有界限故。
欲界是“五趣杂居地”。何谓五趣?一者天趣,指六欲天,有男有女,
未离欲故。六天之中,生天愈高,欲心愈轻。颂日:“四王忉利欲交抱,夜
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是则名为六天欲。”以修上品十善为
因。十善者,身三善(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善(不妄言、不绮语、不两
舌、不恶口),意三善(不贪、不嗔、不痴),所感欲界之报为果。二者人
趣,以五戒为因。五戒者,一、不杀生害命,二、不偷盗财物,三、不行奸
犯淫(唯在家学佛五戒居士不得犯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
所感人道之报为果。三者地狱趣,以五逆十恶为因。所感八热八寒之报
为果。四者饿鬼趣,以嗔恚嫉妒为因,所感历劫饥虚之报为果。五者畜
生趣,以愚痴暗昧为因,所感宰割烹煎之报为果。尚有阿修罗趣.合之
便为六趣,六趣即六道,依因趣果,故名为趣。梵语阿修罗,此云非天.
以无天德故,因中虽修十善,犹带嗔慢之心,是为善恶杂修。故不感天
报,比天不及,比人则胜。所住之处,在大海中心点。须弥山之内。亦有
宫殿在海底,人海二万一千由旬,乃至人海十六万八千由旬者。阿修罗
有胎、卵、湿、化四生区别,福报亦有胜劣。此中所言五趣杂居地,不列
阿修罗,乃将阿修罗摄在四趣之中。胎生阿修罗,人趣摄之:卵生阿修
罗,鬼趣摄之;湿生阿修罗,畜生趣摄之;化生阿修罗,天趣摄之,故欲
界但名五趣杂居地。
色界者,“四禅四地”。此色字,不是色欲之色.乃是色身之色。因欲
界第六天,知欲可厌,修离欲定,此定修成,上生色界。初禅名离生喜乐
地,离欲界之生,得初禅喜乐,此定即名离生喜乐定。此定中尚有觉观,
乃加功进步灭除觉观,得生二禅,名定生喜乐地,定名亦同。此定中尚
有喜心浮动,乃加功进步,灭除喜心,得生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定名亦
同。此定中乐想浮动,乃加功进步,灭除乐想,得生四禅,名舍念清净
地,苦乐双舍,不但无苦,并乐亦亡,定名亦同。四禅各三天,共十二天。
第四禅天中,更有无想外道天,外道因中,修无想定,得生此天,寿命五
百劫。生此天已,修定半劫,即得人定,在定中四百九十九劫,以为得阿
罗汉道,实则未得自谓已得,未证自谓已证,到*后半劫,定力已散,毁
谤三宝(佛、法、僧),堕入地狱。四禅天中,更有五不还天(一无烦天、二
无热天、三善见天、四善现天、五色究竟天),乃是第三果阿那含圣人所
居。不还者,因断欲界九品思惑尽,故不还来欲界受生,名日五不还天。
自初禅至此,共十八天,称十八梵天,属色界。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前之诸佛,但为吾之导师、善
友,绝无所谓权威赏罚之可言。是故宗教则不免屈抑人之个性,增长人之惰性,而在
佛法中绝无仅有。
——欧阳竞无《佛法非宗教非哲学》
其世界所以有争斗者,均由各人错认其狭小的假相为我,而侵略非我、排斥非
我,由是而产生出种种的冲突,是为世界人类争斗之原因。今若见缘成无我的人生真
相,一切人无不与我息息相关,故一切人无不是我;我一人之举止,影响于一切人,
故我一人即一切人,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太虚法师《佛学的人生观=》
苦虽然人人都觉得,但是实际上人人都不懂得。所以今日根据佛法来解释这
“苦”,大略分为三段:**说世间人不知道苦;第二说佛法中小乘人知道苦;第三
说佛法中大乘人知道苦不是苦。
——周叔迦《什么是苦》
民族宗教研究-第4辑 本书特色 《民族宗教研究(第4辑)》由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主编,全书包括岭南风俗文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大宗教的理论研究和...
孔子改制考(国学基本文库) 内容简介 《孔子改制考》始撰于1892年,1898年正式刊行。该书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
我的禅修生活:日本当代临济宗云水僧修行实录 本书特色 日本当代临济宗云水僧修行实录以日记的方式书画而成,引起日本禅学家的重视,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我的禅修生活:日...
贞观政要 本书特色 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将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间与各位大臣的对话、以及大臣重要的奏章,按照政治要素分为四十篇,每篇收录若干对话或奏章,从不同角度...
仓央嘉措:不负如来不负卿 本书特色 1、内容:融传记、诗歌;史实、想象于一体的文学经典范本。2、版本:**部全景展现仓央嘉措传奇生命、动人诗篇和佛学精神的作品。...
气论与仁学 内容简介 朱熹曾列举了格物致知的“用力之方”,他说:“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
大道无垠-《道德经》品悟 本书特色 张国春所著的《大道无垠——品悟》每章分四部分,首先给出原文,《道德经》虽语言精练、文字不多,但真正读懂并非易事,它纵横天地,...
全译本·国民阅读-蒙田随笔 本书特色 巴尔扎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司汤达对蒙田智慧交口称赞;歌德、席勒、拜伦、萨克雷、爱默生对蒙田推崇备至。一部辉煌灿烂却经受磨...
道德经-中国哲学第一书-典藏版 本书特色 此版本性价比很高,适合买来收自用、收藏或者送人之用 相关必买:冰鉴(典藏全译本)(中国识人**书) 中国画报出版社 ...
《比丘尼传校注》内容简介:比丘尼傅,门元释敎銯见着录,后历代经录、典籍多有收录,现仅就吾之所见,列左(有千字文编号者,注
止庵,原名王进文,又名方晴。1959年1月16日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系(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曾担任医生、记者
孔子与论语-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 内容简介 錢穆先生全集,在臺灣經由錢賓四先生全集编輯委員會整理编輯而成,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錢賓四先生...
图解协纪辨方书第一部:吉凶神煞 本书特色 《四库全书》子部精要,乾隆御制并作序,古代择吉术的大成之作;400余幅精美古图和手绘插图,700多个示意图表,值得收藏...
不朽圣像100-受难 内容简介 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又钉了两个犯人: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 ——路加福音 耶稣受难是人类历史...
李叔同说佛-经典珍藏版-附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本书特色 李叔同的一生就像一个传奇。他是那样的扑朔迷离、又是那样的深不见底。《李叔同说佛》这本书就像一扇打开其...
基督教音乐之旅 本书特色 本书包括对基督教音乐主体的详细描述……是非专业读者的良好读本……我要向所有参与教会音乐的人士,无论是合唱队成员、演奏员或者是管风琴师推...
感性的诗学:梅洛一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法国哲学与文化著译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部专以梅洛-庞蒂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分别从知觉、身体、语言、他人...
易理乾坤 本书特色 《易经》的乐观,在于它主张人们要向大自然学习,学习它的宠辱不惊,学习它的乐观向上,就像大地从不抱怨老天的阴晴冷暖,风霜雪雨。《易经》的质朴,...
宋代性二元论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关于宋代性二元论的理论研究专著,本书的主旨是论证宋代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性二元论由萌芽、提出、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兵结论为这...
论语义疏 本书特色 皇侃(488—545),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国子助教,著有《论语义疏》、《礼记讲疏》、《礼记义疏》、《孝经义疏》等,仅《论语义疏》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