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小乘与大乘
圆瑛法师
三乘是释迦佛对三种根性众生所说之法,乘是车乘,运载为义,譬
喻为名。中小二乘,但能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车,只能自载,以力量
小故。大乘不独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车,可以广载,以力量大故。
各位居土:圆瑛昨日因事来京,承本寺广明方丈暨首都佛学研究
会,请讲佛理,因未能久留,只作短时间三晚之讲演,讲题是“三乘教
义”。三乘是释迦佛对三种根性众生所说之法,乘是车乘,运载为义,
譬喻为名。
对小根众生,说四谛法。名声闻乘,亦即小乘。
对中根众生,说十二因缘法,名缘觉乘,亦即中乘。
对大根众生,说六度法,名菩萨乘,亦即大乘。
中小二乘,但能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车,只能自载.以力量小
故。大乘不独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车,可以广载,以力量大故。
我佛释迦牟尼(译能仁、寂默)应时出世,所谓为一大事因缘,故出
现于世。何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广度众生。个个令成佛道,是名一大
事因缘。《法华经》云:“为欲开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佛知乃是
真知,而无所不知;佛见乃是真见,无所不见。一切众生本具佛之知见,
故日大地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了本性,将佛知佛见,埋没在五蕴身
中。犹如真金,埋没在矿山之中,唯有矿师能识,开矿乃可出金。众生本
具佛之知见,唯佛能知,故佛为众生开之。又云:“为欲示众生佛之知见
故,出现于世。”示者,指示。于众生身中指出佛之知见,而不离于众生
平常日用中,终日见色闻声,无非全体大用。又云:“欲令众生悟佛之知
见故。出现于世。”生、佛本来一体,只因迷、悟攸分。迷时,则全体佛知
见,即成众生知见;悟时,则不离众生知见,即是佛之知见。又云:“欲令
众生人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既然开示令悟,则众生自可依悟起修,
因修得证,入佛知见,圆证无上佛道;佛一代中度生大事,不出开示悟
入佛之知见而已!佛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即欲以自觉之道,普觉一
切众生,首说华严大教,转根本无上法轮,无奈大法不契于小机,小乘
众生,有眼不见舍那身(佛之报身),有耳不闻圆顿教,如来不得已,从
本起末,隐大施小,开方便门,说出三乘教法,渐次修证,欲令众生由此
“三乘”出离生死.趣至涅粲。
小乘教义
小乘教义,即声闻乘。声闻者,闻佛所说四谛声教,由此得证阿罗
汉果,故曰声闻。佛以音声而作佛事,谓之声教。何谓四谛?四谛即苦
谛、集谛、灭谛、道谛。谛者,实义。此四谛中,有苦、乐二种因果,依因感
果,皆谛实不虚之理,故名日谛。
一、苦谛是三界内生死的苦果。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而言,
各有界限故。
欲界是“五趣杂居地”。何谓五趣?一者天趣,指六欲天,有男有女,
未离欲故。六天之中,生天愈高,欲心愈轻。颂日:“四王忉利欲交抱,夜
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是则名为六天欲。”以修上品十善为
因。十善者,身三善(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善(不妄言、不绮语、不两
舌、不恶口),意三善(不贪、不嗔、不痴),所感欲界之报为果。二者人
趣,以五戒为因。五戒者,一、不杀生害命,二、不偷盗财物,三、不行奸
犯淫(唯在家学佛五戒居士不得犯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
所感人道之报为果。三者地狱趣,以五逆十恶为因。所感八热八寒之报
为果。四者饿鬼趣,以嗔恚嫉妒为因,所感历劫饥虚之报为果。五者畜
生趣,以愚痴暗昧为因,所感宰割烹煎之报为果。尚有阿修罗趣.合之
便为六趣,六趣即六道,依因趣果,故名为趣。梵语阿修罗,此云非天.
以无天德故,因中虽修十善,犹带嗔慢之心,是为善恶杂修。故不感天
报,比天不及,比人则胜。所住之处,在大海中心点。须弥山之内。亦有
宫殿在海底,人海二万一千由旬,乃至人海十六万八千由旬者。阿修罗
有胎、卵、湿、化四生区别,福报亦有胜劣。此中所言五趣杂居地,不列
阿修罗,乃将阿修罗摄在四趣之中。胎生阿修罗,人趣摄之:卵生阿修
罗,鬼趣摄之;湿生阿修罗,畜生趣摄之;化生阿修罗,天趣摄之,故欲
界但名五趣杂居地。
色界者,“四禅四地”。此色字,不是色欲之色.乃是色身之色。因欲
界第六天,知欲可厌,修离欲定,此定修成,上生色界。初禅名离生喜乐
地,离欲界之生,得初禅喜乐,此定即名离生喜乐定。此定中尚有觉观,
乃加功进步灭除觉观,得生二禅,名定生喜乐地,定名亦同。此定中尚
有喜心浮动,乃加功进步,灭除喜心,得生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定名亦
同。此定中乐想浮动,乃加功进步,灭除乐想,得生四禅,名舍念清净
地,苦乐双舍,不但无苦,并乐亦亡,定名亦同。四禅各三天,共十二天。
第四禅天中,更有无想外道天,外道因中,修无想定,得生此天,寿命五
百劫。生此天已,修定半劫,即得人定,在定中四百九十九劫,以为得阿
罗汉道,实则未得自谓已得,未证自谓已证,到*后半劫,定力已散,毁
谤三宝(佛、法、僧),堕入地狱。四禅天中,更有五不还天(一无烦天、二
无热天、三善见天、四善现天、五色究竟天),乃是第三果阿那含圣人所
居。不还者,因断欲界九品思惑尽,故不还来欲界受生,名日五不还天。
自初禅至此,共十八天,称十八梵天,属色界。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前之诸佛,但为吾之导师、善
友,绝无所谓权威赏罚之可言。是故宗教则不免屈抑人之个性,增长人之惰性,而在
佛法中绝无仅有。
——欧阳竞无《佛法非宗教非哲学》
其世界所以有争斗者,均由各人错认其狭小的假相为我,而侵略非我、排斥非
我,由是而产生出种种的冲突,是为世界人类争斗之原因。今若见缘成无我的人生真
相,一切人无不与我息息相关,故一切人无不是我;我一人之举止,影响于一切人,
故我一人即一切人,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太虚法师《佛学的人生观=》
苦虽然人人都觉得,但是实际上人人都不懂得。所以今日根据佛法来解释这
“苦”,大略分为三段:**说世间人不知道苦;第二说佛法中小乘人知道苦;第三
说佛法中大乘人知道苦不是苦。
——周叔迦《什么是苦》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内容简介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哲人文豪让-雅克·卢梭的*后作品。这十篇漫步者遐想录,是卢梭“为自己而作”,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
不朽圣像100-天使报喜 内容简介 玛利亚是天主教会的圣人。她社圣受孕,以纯洁的处女之身生下耶稣。因此,耶稣没有原罪,经过受难,替人类赎罪。而神圣受孕,对玛利亚...
重读道德经(精) 本书特色 我觉得道明已经完成了一项非常伟大的《道德经》思想研究工程,更是通过其独特的注释和解读把古典中国文明和当代现实结合起来了,关乎历史、现...
贝德士文献研究 内容简介 2007年是马礼逊来华200周年,世界华福会学术与文化事工协调委员会与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等团体,热情地邀请我提供一册有关华人宣教史的书...
道教典籍选刊---化书 内容简介 《化书》分六化,每化为一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每化又分若干章,共一百一十章。主要运用道教哲学思想和儒学伦理...
圣经的故事 精装插图本 本书特色 《圣经》是人类伟大的遗产。它并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却是众多文学书、哲学书和历史书的智慧之源。 《圣经》原典的...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改变人类思想历程的思想家,克尔凯郭尔思想的起点是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的《或此或彼》。《颤栗与不安》
与心交友-灵性卫士系列丛书 本书特色 我们常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觉得内心痛苦、纷乱、困惑,更常常焦虑,原因就在于我们一直在与自己为敌,站在自己真实心意的对立面...
威音文库.译述(全二册) 内容简介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传承发展,至隋唐进入极盛时期。晚唐武宗灭佛,佛教逐渐衰微。经宋、元、明、清高僧大...
《经学历史》是研究经学的重要入门书,对研究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也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中国经学起自西汉初年,绵延二千多年
约定论-一份哲学上的考量 本书特色 《约定论:一份哲学上的考量》:20世纪经济学经典译丛。约定论-一份哲学上的考量 内容简介 本书是刘易斯的成名之作。内容涉及到...
希腊哲学史-第四卷-(上下册)-(修订本) 本书特色 《希腊哲学史》1~4卷,共近400万字,是汪子嵩先生负责主持,由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撰写,三代学...
周易新解 本书特色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中就有《周易》。本书参考大量易学著作,借鉴老子《道德经》中...
景德传灯录-中国佛学经典宝藏-禅宗类-27 本书特色 《景德传灯录》是中国禅宗史上*部以“传灯”命名的灯体著作,亦是一步重要的禅宗典籍。它反映了禅宗发展的趋向和...
图说圣经故事 本书特色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各种《圣经》故事历来是西方画家进行创作的重要题材,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图说圣经故事》,品读画中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在...
尧山圣母庙与神社 内容简介 本书所介绍的资料,都较为具体地描述了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的调查选点标准如下:一、有相对丰富的、能被搜集到的,基本上属于未发表的地方资料...
周国平散文经典-人与永恒(珍藏版) 本书特色 《人与永恒(经典随感·珍藏版)》:在世间万物中,人是*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大的谜。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 本书特色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 节选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意...
吕氏春秋 本书特色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万余言。它是...
宗镜录略讲-(卷三) 本书特色 南怀瑾著作权合法拥有者台湾老古公司授权,南师生前多次亲加审定,风行大陆三十载。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论三大道,出入百家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