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则天下安
“知不可而为”主义可使世界从烦闷至清凉, “为而不有”主义可使世界从极平
淡上显出灿烂。在老子眼中看来,无论为一身有,为一家有,为一国有,都算是为而
有,都不是劳动的真正目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他的主义是不为什么,而什
么都做了,把人类无聊的计较一扫而空,喜欢做便做,不必瞻前顾后。
——梁启超《“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
庄子是从一切世俗的拘束里,解脱出来,求得精神上自由,得到生死一致的观
念,并得到不生不死的境界。庄子对于死生的观念,即是尽年二字,所以能忘我,忘
我所以能忘人,忘我忘人,所以能忘世,能忘世所以能人世。
——胡朴安《庄子章义》
“无”不是个存有论的概念,而是个实践、生活上的观念;这是个人生的问题,
不是知解的形而上学之问题。道家一眼看到把我们的生命落在虚伪造作上是个*大的
不自在,人天天疲于奔命,疲于虚伪形式的空架子中,非常的痛苦。一个人能够像道
家所说的,一切言论行动好像行云流水那么样的自由自在,这需要很大的工夫,这是
很高的境界。
——牟宗三《道家玄理之性格》
《道家二十讲》多层面、多角度地向我们展
示了道家思想的“综罗百代,广博精微”,阐释了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精髓,梳理了道家思
想之流变承传。钱穆、张荫麟、潘雨廷、胡孚琛、
张广保、林语堂、徐复观、冯友兰、方东美、牟宗
三、唐君毅…引领读者探寻道家文化之旅。
br />道与艺术精神
徐复观
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
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他们只是扫荡现实人生,
以求达到理想人生的状态。他们所用的功夫,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
修养功夫;他们由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
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
首先我应指出的是:老庄所建立的*高概念是“道”;他们的目的,
是要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亦即是所谓“体道”,因而形成“道的人生
观”,抱着道的生活态度,以安顿现实的生活。说到道,我们便会立刻
想到他们所说的一套形而上性质的描述。但是究极地说,他们所说的
道,若通过思辨去加以展开,以建立由宇宙落向人生的系统,它固然是
理论的形而上学的意义:此在老子,即偏重在这一方面。但若通过功夫
在现实人生中加以体认,则将发现他们之所谓道,实际是一种*高的
艺术精神:这一直要到庄子而始为显著。他们不曾用“艺术”这一名词,
是因为当时之所谓“艺”,如《论语》“游于艺”、“求也艺”之“艺”,及《庄
子》“说圣耶,是相于艺也”(《在宥》)的“艺”字,主要指的是生活实用中
的某些技巧能力。称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乃是艺的观念的扩
大。西汉初年,则以《六经》为六艺,故《汉书·艺文志》称刘歆“奏其《七
略》,有《六艺略》”。《世说新语》卷下之上,列有《巧艺》一目,其性质与
今日之所谓艺术相当。及魏收作《魏书》,将占候、医卜、堪舆诸人,列为
《艺术列传》,唐初所修各史因之;虽其中也列有篆书音律,但大体上无
异于陈寿《三国志》所创立之《方伎列传》。唯《新唐书·艺文志》中之《杂
艺术类》,《通志》之《艺文略》,《通考-经籍考》之《艺术类》,其内容可谓
系《世说新语·巧艺篇》内容的发展。而清初所修《图书集成》,却仍视方
伎为艺术而将其与书画等列在一起.这反而将上一发展的意义混淆
了。近数十年来。因日本人用“艺术”一词,对译英文、法文的“Art”,而
近代之所谓“An”,已从技术、技能的观念中净化了出来,于是我们使
用此一名词时,也才有近代的意义。在这以前,只有个别的名称,如绘
画、雕刻、文学,等等,而没有纯净的统一的名称。在现时看来,老庄之
所谓“道”,深一层去了解。正适应于近代的所谓艺术精神。这在老子还
不十分显著;到了庄子,便可以说是发展得相当显著了。
不过在这里应当预先说明的是:儒道两家,虽都是为人生而艺术;
但孔子是一开始便有意识地以音乐艺术为人生修养之资,并作为人格
完成的境界。因此,他不仅就音乐的自身以言音乐;并且也就音乐的自
身以提出对音乐的要求,体认到音乐*高的意境。因而关于先秦儒家
艺术精神的把握。便比较显明而容易。庄子则不仅不像近代美学的建
立者,一开始即以美为目的,以艺术为对象,去加以思考、体认,并且也
不像儒家一样.把握住某一特定的艺术对象。抱定某一目的去加以追
求。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
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因此,他们追求所达到的
*高境界的“道”,假使起老庄于九原,骤然听到我说的“即是今日之所
谓艺术精神”,必笑我把他们的“活句”当做“死句”去理会。不错,他们
只是扫荡现实人生,以求达到理想人生的状态。他们只把道当做创造
宇宙的基本动力;人是道所创造,所以道便成为人的根源的本质;克就
人自身说,他们先称之为“德”,后称之为“性”。从此一理论的间架和内
容说,可以说“道”之与艺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若不顺着他们
思辨的形而上学的路数去看,而只从他们由修养的功夫所到达的人生
境界去看。则他们所用的功夫,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修养功夫;他们
由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
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也可以这样地说,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
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道便是思辨的形而
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做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于这
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并且对中国
艺术的发展。于不识不知之中,曾经发生了某程度的影响。但因为他
们本无心于艺术.所以当我说他们之所谓道的本质,实系*真实的艺
术精神时.应先加两种界定:一是在概念上只可以他们之所谓道来范
围艺术精神,不可以艺术精神去范围他们之所谓道。因为道还有思辨
(哲学)的一面,所以仅从名言上说,是远较艺术的范围为广的。而他们
是面对人生以言道.不是面对艺术作品以言道:所以他们对人生现实
上的批判,有时好像是与艺术无关的。另一是说道的本质是艺术精神,
乃就艺术精神*高的意境上说。人人皆有艺术精神;但艺术精神的自
觉,既有各种层次之不同,也可以只成为人生中的享受,而不必一定落
实为艺术品的创造;因为“表出”与“表现”,本是两个阶段的事。所以老
庄的道,只是他们现实的、完整的人生,并不一定要落实而成为艺术品
的创造。但此*高的艺术精神,实是艺术得以成立的*后根据。并且就
庄子来说,他对于道的体认,也非仅靠名言的思辨,甚至也非仅靠对现
实人生的体认,而实际上也通过了对当时的具体艺术活动,乃至有艺
术意味的活动,而得到深的启发。例如《齐物论》:“地籁,则众窍是已。
人籁,则比竹是已。”而所谓道的直接显露的天籁,实际即是“自己”“自
取”的地籁、人籁。并非另有一物,可称为天籁。所以天籁实际只是一种
精神状态。但我们不妨设想,庄子必先有作为人籁的音乐(比竹,即箫
管等乐器)的体会,才有地籁的体会,才有天籁的体会。因此,便也可以
说,庄子之所谓道,有时也是就具体的艺术活动中升华上去的。《庄子》
一书,这种例子到处都是。
政道与治道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政道与治道、论中国的治道、理性之运用表现与架构表现、论政治神话之根源、论政治神话之形态、论政治神话与命运及语言、政治如何能从...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修订本) 内容简介 这部禅宗研究专著繁征博引,对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作了条分缕析的深刻阐述,论证充分、可靠。它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视野开阔、视角...
西方哲学与人生-第一卷 本书特色 《西方哲学与人生(第1卷)》共介绍了包括苏格拉底、笛卡尔、马克思、尼采、柏拉图、奥古斯丁、叔本华、卡西尔、亚里士多德、托马斯、...
第一讲《应对西潮——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前后的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提要】18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
穷理查智慧书 本书特色 《穷理查智慧书》: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
易学传真 本书特色 该书收入作者历年来在参加国际国内各类易学于建筑文化学术研讨会以及一些书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重大事件预测案例、风水应用案例和为扶植易学研究人才...
庭训格言,ISBN:9787534833557,作者:(清)康熙|校注:陈生玺//贾乃谦目录 一、以诚敬接物待人,不务虚名二、看书不为书所愚,
鉴赏批评-运动着的美学 本书特色 《鉴赏批评运动着的美学》围绕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美学建设问题,选入作者新时期以来所写的30篇学术论文。作者李衍柱联系当今世界...
《人文科学的逻辑》为德国著名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分五章
法尊大师文汇 本书特色 《百年佛教高僧大德丛书》主要是佛学、哲学、史学内容,具有文献性质、学术性质、统战性质。强调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弘扬祖国优...
逍遥的庄子 本书特色 二千三百余年前,在中国东南部的蒙县地方,产生了一位旷世的天才。他想像丰富,上穷碧落下黄泉,无所不至;他口才犀利,冷嘲热讽,骂尽天下英雄,却...
李零,祖籍山西武乡县。1948年6月12日生于河北邢台市,从小在北京长大。中学毕业后,曾在山西和内蒙插队7年。1975年底回到北京。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对山东乡村建设研究历届(自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研究部同学,在朝会时讲话的笔录所集成。但只是笔录中的一
《古典学术史(下卷):1300-1850年》是德裔知名古典学者鲁道夫·普法伊费尔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征引大量原始文献、手稿等一手材
毛绒绒的逻辑·存在 本书特色 《毛绒绒的逻辑》2004年4月面世,迄今销售超过300,000本。FurryLogic的版权已授予13个国家(美国出版社所出的版本...
本书收录海德格尔晚年的三个演讲稿和一次讨论班的记录稿。篇幅虽小,但属于海德格尔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本书的书名体现了海德格尔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六卷 本书特色 《德意志思想评论》集中展示我国德国哲学研究方面的年度成果,是目前国内以德语文化为专门研究对象的重要专著,按年度出版(前5卷已由...
中华孝道故事 本书特色 孝亲敬老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
圣经世界的婚姻与家庭 本书特色 当代人讨论婚姻与家庭时所运用的许多资料都涉及相关习俗的历史。 然而,对于它们的社会和伦理构成,尤其是圣经时代的社...
西洋哲学史 本书特色本书是一部介绍西方哲学的入门级读物。作为一个精通西方哲学的学者,长之先生既有文学家的文笔,又有思想者的素养,哲学家的反思能力。本书能让读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