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则天下安
“知不可而为”主义可使世界从烦闷至清凉, “为而不有”主义可使世界从极平
淡上显出灿烂。在老子眼中看来,无论为一身有,为一家有,为一国有,都算是为而
有,都不是劳动的真正目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他的主义是不为什么,而什
么都做了,把人类无聊的计较一扫而空,喜欢做便做,不必瞻前顾后。
——梁启超《“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
庄子是从一切世俗的拘束里,解脱出来,求得精神上自由,得到生死一致的观
念,并得到不生不死的境界。庄子对于死生的观念,即是尽年二字,所以能忘我,忘
我所以能忘人,忘我忘人,所以能忘世,能忘世所以能人世。
——胡朴安《庄子章义》
“无”不是个存有论的概念,而是个实践、生活上的观念;这是个人生的问题,
不是知解的形而上学之问题。道家一眼看到把我们的生命落在虚伪造作上是个*大的
不自在,人天天疲于奔命,疲于虚伪形式的空架子中,非常的痛苦。一个人能够像道
家所说的,一切言论行动好像行云流水那么样的自由自在,这需要很大的工夫,这是
很高的境界。
——牟宗三《道家玄理之性格》
《道家二十讲》多层面、多角度地向我们展
示了道家思想的“综罗百代,广博精微”,阐释了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精髓,梳理了道家思
想之流变承传。钱穆、张荫麟、潘雨廷、胡孚琛、
张广保、林语堂、徐复观、冯友兰、方东美、牟宗
三、唐君毅…引领读者探寻道家文化之旅。
br />道与艺术精神
徐复观
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
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他们只是扫荡现实人生,
以求达到理想人生的状态。他们所用的功夫,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
修养功夫;他们由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
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
首先我应指出的是:老庄所建立的*高概念是“道”;他们的目的,
是要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亦即是所谓“体道”,因而形成“道的人生
观”,抱着道的生活态度,以安顿现实的生活。说到道,我们便会立刻
想到他们所说的一套形而上性质的描述。但是究极地说,他们所说的
道,若通过思辨去加以展开,以建立由宇宙落向人生的系统,它固然是
理论的形而上学的意义:此在老子,即偏重在这一方面。但若通过功夫
在现实人生中加以体认,则将发现他们之所谓道,实际是一种*高的
艺术精神:这一直要到庄子而始为显著。他们不曾用“艺术”这一名词,
是因为当时之所谓“艺”,如《论语》“游于艺”、“求也艺”之“艺”,及《庄
子》“说圣耶,是相于艺也”(《在宥》)的“艺”字,主要指的是生活实用中
的某些技巧能力。称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乃是艺的观念的扩
大。西汉初年,则以《六经》为六艺,故《汉书·艺文志》称刘歆“奏其《七
略》,有《六艺略》”。《世说新语》卷下之上,列有《巧艺》一目,其性质与
今日之所谓艺术相当。及魏收作《魏书》,将占候、医卜、堪舆诸人,列为
《艺术列传》,唐初所修各史因之;虽其中也列有篆书音律,但大体上无
异于陈寿《三国志》所创立之《方伎列传》。唯《新唐书·艺文志》中之《杂
艺术类》,《通志》之《艺文略》,《通考-经籍考》之《艺术类》,其内容可谓
系《世说新语·巧艺篇》内容的发展。而清初所修《图书集成》,却仍视方
伎为艺术而将其与书画等列在一起.这反而将上一发展的意义混淆
了。近数十年来。因日本人用“艺术”一词,对译英文、法文的“Art”,而
近代之所谓“An”,已从技术、技能的观念中净化了出来,于是我们使
用此一名词时,也才有近代的意义。在这以前,只有个别的名称,如绘
画、雕刻、文学,等等,而没有纯净的统一的名称。在现时看来,老庄之
所谓“道”,深一层去了解。正适应于近代的所谓艺术精神。这在老子还
不十分显著;到了庄子,便可以说是发展得相当显著了。
不过在这里应当预先说明的是:儒道两家,虽都是为人生而艺术;
但孔子是一开始便有意识地以音乐艺术为人生修养之资,并作为人格
完成的境界。因此,他不仅就音乐的自身以言音乐;并且也就音乐的自
身以提出对音乐的要求,体认到音乐*高的意境。因而关于先秦儒家
艺术精神的把握。便比较显明而容易。庄子则不仅不像近代美学的建
立者,一开始即以美为目的,以艺术为对象,去加以思考、体认,并且也
不像儒家一样.把握住某一特定的艺术对象。抱定某一目的去加以追
求。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
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因此,他们追求所达到的
*高境界的“道”,假使起老庄于九原,骤然听到我说的“即是今日之所
谓艺术精神”,必笑我把他们的“活句”当做“死句”去理会。不错,他们
只是扫荡现实人生,以求达到理想人生的状态。他们只把道当做创造
宇宙的基本动力;人是道所创造,所以道便成为人的根源的本质;克就
人自身说,他们先称之为“德”,后称之为“性”。从此一理论的间架和内
容说,可以说“道”之与艺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若不顺着他们
思辨的形而上学的路数去看,而只从他们由修养的功夫所到达的人生
境界去看。则他们所用的功夫,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修养功夫;他们
由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
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也可以这样地说,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
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道便是思辨的形而
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做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于这
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并且对中国
艺术的发展。于不识不知之中,曾经发生了某程度的影响。但因为他
们本无心于艺术.所以当我说他们之所谓道的本质,实系*真实的艺
术精神时.应先加两种界定:一是在概念上只可以他们之所谓道来范
围艺术精神,不可以艺术精神去范围他们之所谓道。因为道还有思辨
(哲学)的一面,所以仅从名言上说,是远较艺术的范围为广的。而他们
是面对人生以言道.不是面对艺术作品以言道:所以他们对人生现实
上的批判,有时好像是与艺术无关的。另一是说道的本质是艺术精神,
乃就艺术精神*高的意境上说。人人皆有艺术精神;但艺术精神的自
觉,既有各种层次之不同,也可以只成为人生中的享受,而不必一定落
实为艺术品的创造;因为“表出”与“表现”,本是两个阶段的事。所以老
庄的道,只是他们现实的、完整的人生,并不一定要落实而成为艺术品
的创造。但此*高的艺术精神,实是艺术得以成立的*后根据。并且就
庄子来说,他对于道的体认,也非仅靠名言的思辨,甚至也非仅靠对现
实人生的体认,而实际上也通过了对当时的具体艺术活动,乃至有艺
术意味的活动,而得到深的启发。例如《齐物论》:“地籁,则众窍是已。
人籁,则比竹是已。”而所谓道的直接显露的天籁,实际即是“自己”“自
取”的地籁、人籁。并非另有一物,可称为天籁。所以天籁实际只是一种
精神状态。但我们不妨设想,庄子必先有作为人籁的音乐(比竹,即箫
管等乐器)的体会,才有地籁的体会,才有天籁的体会。因此,便也可以
说,庄子之所谓道,有时也是就具体的艺术活动中升华上去的。《庄子》
一书,这种例子到处都是。
铃木大拙于明治三年(1870)出生在日本石川县金泽市。本名铃木贞太郎,大拙是他的居士号。年轻时曾随今北洪川与释宗演两位禅师学
道德情操论 本书特色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全书共有七卷,主要阐释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
品读《沉思录》 本书特色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
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开拓: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的,是1999年9月至2000年7月前来《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讲演的专家们在讲演稿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本书特色 在哲学史里,我们立刻可以看到,如果从一个恰当的观点去看它的题材,它自然会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但是即使它的目的被了解错了,它仍然...
梁启超修身三书 本书特色 二十世纪初,梁启超(任公)先后编纂了三种关于传统的修身方面的书。此三书既是梁启超本人用以自修的随身札记读本,也是任公用以推行公民德育的...
抑恶与扬善-自由主义宪政的困境与伦理重建 本书特色 “自由主义宪政的困境”昭示了《抑恶与扬善(自由主义宪政的困境与伦理重建)》的立意和主旨:个人与?家的二元对立...
知北游-禅说庄子 本书特色 冯学成先生请我给他的大作《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作序,我是诚惶诚恐,不敢答应的。一方面我不是这行的专家,对中华文化只是爱好而已。兴致来了...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本书特色 身体康健乃至“长生不老”,千百年来一直是世人的向往与追求。南怀瑾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实践以及古今述作,撰写了本书。书中着重叙述...
白话全解论语-家庭书架升级版 本书特色 孔丘编著的这本《白话全解论语(升级版)》是现代读者领悟《论语》智慧的理想读本。全书结构谨严,除原文之外,还设有题解、注释...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一辑 本书特色 ★中华易经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大钧先生台湾著名国学大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先生 ...
《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主要内容: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随之在中国获得发展,并且在其流经之地,分别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和
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 本书特色 《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是一部多角度、全方位探讨儒家文化的学术著作。作者倡导“价值中立,方法多元”,主张跳出儒家以反观儒学,尝试...
清代思想史纲 本书特色 《清代思想史纲》从严正的科学观点出发,把清代思想的范畴及流派重新划分、整理出一个新的条理。不仅从思想本身发展上研究思想,也不仅从政权表面...
这是作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课时的讲稿,上编是简帛古书的基础知识,下编是简帛古书的分类导读;前一半学生上课听讲时使用,后一
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
仁义的修为:体味《孟子》 本书特色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故孟子有“亚圣”之...
新中国宗教工作史 本书特色 段德智主编的《新中国宗教工作史》是我国**部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从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积极引导...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本书特色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介绍了费希特这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先驱之一的学术思想,研究其哲学的同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怎样批判地继承...
从语言到心灵-一种生活整体主义的研究 本书特色 《从语言到心灵(一种生活整体主义的研究)》以对专名的指称和意义问题的研究为基础,然后运用所得到的结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