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则天下安
“知不可而为”主义可使世界从烦闷至清凉, “为而不有”主义可使世界从极平
淡上显出灿烂。在老子眼中看来,无论为一身有,为一家有,为一国有,都算是为而
有,都不是劳动的真正目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他的主义是不为什么,而什
么都做了,把人类无聊的计较一扫而空,喜欢做便做,不必瞻前顾后。
——梁启超《“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
庄子是从一切世俗的拘束里,解脱出来,求得精神上自由,得到生死一致的观
念,并得到不生不死的境界。庄子对于死生的观念,即是尽年二字,所以能忘我,忘
我所以能忘人,忘我忘人,所以能忘世,能忘世所以能人世。
——胡朴安《庄子章义》
“无”不是个存有论的概念,而是个实践、生活上的观念;这是个人生的问题,
不是知解的形而上学之问题。道家一眼看到把我们的生命落在虚伪造作上是个*大的
不自在,人天天疲于奔命,疲于虚伪形式的空架子中,非常的痛苦。一个人能够像道
家所说的,一切言论行动好像行云流水那么样的自由自在,这需要很大的工夫,这是
很高的境界。
——牟宗三《道家玄理之性格》
《道家二十讲》多层面、多角度地向我们展
示了道家思想的“综罗百代,广博精微”,阐释了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精髓,梳理了道家思
想之流变承传。钱穆、张荫麟、潘雨廷、胡孚琛、
张广保、林语堂、徐复观、冯友兰、方东美、牟宗
三、唐君毅…引领读者探寻道家文化之旅。
br />道与艺术精神
徐复观
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
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他们只是扫荡现实人生,
以求达到理想人生的状态。他们所用的功夫,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
修养功夫;他们由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
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
首先我应指出的是:老庄所建立的*高概念是“道”;他们的目的,
是要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亦即是所谓“体道”,因而形成“道的人生
观”,抱着道的生活态度,以安顿现实的生活。说到道,我们便会立刻
想到他们所说的一套形而上性质的描述。但是究极地说,他们所说的
道,若通过思辨去加以展开,以建立由宇宙落向人生的系统,它固然是
理论的形而上学的意义:此在老子,即偏重在这一方面。但若通过功夫
在现实人生中加以体认,则将发现他们之所谓道,实际是一种*高的
艺术精神:这一直要到庄子而始为显著。他们不曾用“艺术”这一名词,
是因为当时之所谓“艺”,如《论语》“游于艺”、“求也艺”之“艺”,及《庄
子》“说圣耶,是相于艺也”(《在宥》)的“艺”字,主要指的是生活实用中
的某些技巧能力。称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乃是艺的观念的扩
大。西汉初年,则以《六经》为六艺,故《汉书·艺文志》称刘歆“奏其《七
略》,有《六艺略》”。《世说新语》卷下之上,列有《巧艺》一目,其性质与
今日之所谓艺术相当。及魏收作《魏书》,将占候、医卜、堪舆诸人,列为
《艺术列传》,唐初所修各史因之;虽其中也列有篆书音律,但大体上无
异于陈寿《三国志》所创立之《方伎列传》。唯《新唐书·艺文志》中之《杂
艺术类》,《通志》之《艺文略》,《通考-经籍考》之《艺术类》,其内容可谓
系《世说新语·巧艺篇》内容的发展。而清初所修《图书集成》,却仍视方
伎为艺术而将其与书画等列在一起.这反而将上一发展的意义混淆
了。近数十年来。因日本人用“艺术”一词,对译英文、法文的“Art”,而
近代之所谓“An”,已从技术、技能的观念中净化了出来,于是我们使
用此一名词时,也才有近代的意义。在这以前,只有个别的名称,如绘
画、雕刻、文学,等等,而没有纯净的统一的名称。在现时看来,老庄之
所谓“道”,深一层去了解。正适应于近代的所谓艺术精神。这在老子还
不十分显著;到了庄子,便可以说是发展得相当显著了。
不过在这里应当预先说明的是:儒道两家,虽都是为人生而艺术;
但孔子是一开始便有意识地以音乐艺术为人生修养之资,并作为人格
完成的境界。因此,他不仅就音乐的自身以言音乐;并且也就音乐的自
身以提出对音乐的要求,体认到音乐*高的意境。因而关于先秦儒家
艺术精神的把握。便比较显明而容易。庄子则不仅不像近代美学的建
立者,一开始即以美为目的,以艺术为对象,去加以思考、体认,并且也
不像儒家一样.把握住某一特定的艺术对象。抱定某一目的去加以追
求。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
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因此,他们追求所达到的
*高境界的“道”,假使起老庄于九原,骤然听到我说的“即是今日之所
谓艺术精神”,必笑我把他们的“活句”当做“死句”去理会。不错,他们
只是扫荡现实人生,以求达到理想人生的状态。他们只把道当做创造
宇宙的基本动力;人是道所创造,所以道便成为人的根源的本质;克就
人自身说,他们先称之为“德”,后称之为“性”。从此一理论的间架和内
容说,可以说“道”之与艺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若不顺着他们
思辨的形而上学的路数去看,而只从他们由修养的功夫所到达的人生
境界去看。则他们所用的功夫,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修养功夫;他们
由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
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也可以这样地说,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
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道便是思辨的形而
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做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于这
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并且对中国
艺术的发展。于不识不知之中,曾经发生了某程度的影响。但因为他
们本无心于艺术.所以当我说他们之所谓道的本质,实系*真实的艺
术精神时.应先加两种界定:一是在概念上只可以他们之所谓道来范
围艺术精神,不可以艺术精神去范围他们之所谓道。因为道还有思辨
(哲学)的一面,所以仅从名言上说,是远较艺术的范围为广的。而他们
是面对人生以言道.不是面对艺术作品以言道:所以他们对人生现实
上的批判,有时好像是与艺术无关的。另一是说道的本质是艺术精神,
乃就艺术精神*高的意境上说。人人皆有艺术精神;但艺术精神的自
觉,既有各种层次之不同,也可以只成为人生中的享受,而不必一定落
实为艺术品的创造;因为“表出”与“表现”,本是两个阶段的事。所以老
庄的道,只是他们现实的、完整的人生,并不一定要落实而成为艺术品
的创造。但此*高的艺术精神,实是艺术得以成立的*后根据。并且就
庄子来说,他对于道的体认,也非仅靠名言的思辨,甚至也非仅靠对现
实人生的体认,而实际上也通过了对当时的具体艺术活动,乃至有艺
术意味的活动,而得到深的启发。例如《齐物论》:“地籁,则众窍是已。
人籁,则比竹是已。”而所谓道的直接显露的天籁,实际即是“自己”“自
取”的地籁、人籁。并非另有一物,可称为天籁。所以天籁实际只是一种
精神状态。但我们不妨设想,庄子必先有作为人籁的音乐(比竹,即箫
管等乐器)的体会,才有地籁的体会,才有天籁的体会。因此,便也可以
说,庄子之所谓道,有时也是就具体的艺术活动中升华上去的。《庄子》
一书,这种例子到处都是。
大唐西域记 本书特色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辩机撰,记述了著名高僧玄奘赴印度游学所经历和得自传闻的中亚南亚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地理社会历史与宗教...
往生论注译释 本书特色 《往生论》是佛教净土宗的经典三经一论中的“一论”,是净土宗主依经典。为古印度天亲菩萨原著,魏菩提流支翻译,魏昙鸾注解。本论的特点是提出五...
道教与明清文学 本书特色 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人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项目,四川大学“211工程...
科学哲学卷-当代哲学经典 本书特色 本项目依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
坛经-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 本书特色 顾瑞荣、蒋坚松翻译的《坛经(汉英对照)》融合了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既是佛教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典...
国富论 内容简介 《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该书发表于1776年,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
米歇尔.福柯:个人自主与教育 本书特色 本书共分七章,**章主要讲述了福柯思想所受到的影响。第二章,介绍的是自由主义和自由的教育。第三章论述了个人自主性。首先,...
娑罗馆清言·续娑罗馆清言 本书特色 《娑罗馆清言》与《续娑罗馆清言》均系屠隆晚年所作,从序言中我们可以得知《娑罗馆清言》作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1600),时屠隆...
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理论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元哲学、认识论、历史观、伦理观、中国化为专题,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展望在...
中国古代方术丛书--中国古代梦占 本书特色 本书的主旨是深入考察中国古代占梦术这一神秘、深奥、影响极大的特殊文化现象,以便人们科学地认识梦的价值。中国古代方术丛...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
中国佛教史 内容简介 1923年爆发的那场“科玄论战”,丁文江所代表的“科学派”胜出.张君劢所代表的“玄学派”显得有些“弱不禁风”。但“科学派”的胜出只是表面的...
商君书-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商君书》编著者支伟成(1899—1929),本名懋祺。他认为人生莫不有成,但以普通技艺谋生即使做得很好亦不可称其伟大,只有...
心是菩提-佛学中的人生哲学课 本书特色 本书,在深刻集会佛教禅学精义的基础上,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的挖掘,精选了数百余则流传千年的佛...
和其他心灵修道的旅程相比,佛陀是从发问开始,而不是从答案开始。从一位王子到苦行者,从各种疑惑到完美觉醒,当我们想要仿效同
道家大一思想及其表达方式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考察了道家从《老子》到《老子指归》时期的“大一”思想及其表达方式。全书分四个部分,前言是对核心概念的简要解释和对本研...
传家宝全集(全四册) 绣像本 内容简介 随着文化世俗化的发展和印刷出版业的发达,明清以后开始出现语言通俗、面向大众的“日用百科全书”。这类以修身齐家、为人处世为...
西绪福斯神话 本书特色 阿尔贝·加缪,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被称为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加缪于1957年以《鼠疫》、《局外人》、《...
人忙心不忙-星云日记-5 本书特色 大师生活哲学 ⊙ 智慧语录高僧行仪风范 ⊙ 完整典载从平实的步伐中,进入佛学、进入一代宗师圣洁的心境!日记,是生活的痕迹,是...
《导读》内容简介:本丛书将包括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领域,选题以近代以前的名著为主,适当选取入若干已有学术界评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