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块璞玉,他的才华、天赋需要我们用耐心和爱心去雕琢。如何和孩子一起成长?如何才是对孩子的适度的爱?如倒培养孩子自立自信等品质?如何帮助孩子塑造完美人生?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这些我们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教子经验的优秀母亲、记者和作家,她将自己的亲身感受与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对家长朋友们很有启发性的教育建议。作者认为父母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要隆得用孩子的眼晴看世界,对孩子放飞但不放任,关爱但不溺爱……
1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01为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奶嘴”
作为父母,我们是否用心地为孩子选择过一个合适的“奶嘴”?当然,这里所说的“奶嘴”不仅包括有形的奶嘴,也包括那些无形的“奶嘴”。
我的儿子长大后,大家都说他是一个英俊少年。
他那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明亮而又带着些许淡淡的忧郁;挺拔俊秀的鼻子,柔和又透着浓浓的阳刚之气。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嘴型大,嘴唇厚。说是遗传吧,他的父亲是小嘴巴,而我的嘴巴也不像他那样。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一次逛街的时候,我无意中走到一个卖奶瓶和奶嘴的柜台前。或许是对过去育儿生活的留恋,或许是想做祖母的意识突然萌发,我竟不知不觉地停下,观赏起那些商品来。这时,一对母女的对话传进了我的耳中:
“妈,买哪一种好呢?”女儿问。
“买这种软一点儿的吧,要是奶嘴太硬,孩子吃的时候会把嘴给撑大的。”母亲一边比画,一边回答。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想想我儿子断母乳改喝牛奶时,总是抱着奶瓶,吮吸着一个又大又硬的奶嘴。娇嫩的小嘴巴难以对付厚硬的大奶嘴,久而久之,嘴巴自然会变得又大又厚。
此后,每每看到儿子的嘴巴,我的心中都会泛起一阵内疚。很多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思考一个问题——作为父母,我们是否用心地为孩子选择过一个合适的“奶嘴”?当然,这里所说的“奶嘴”不仅包括有形的奶嘴,还包括那些无形的“奶嘴”。由此我认为,一个母亲必须要格外用心地去体察那些和孩子成长有关的小事和细节。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和细节,恰恰很有可能在孩子的身上打下成长的烙印。
现在很多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开始接受养成教育,其实,这些孩子的“嘴巴”早已被各式各样不适合他们成长的“奶嘴”给撑大、撑厚了。如今再接受这种教育,岂不是晚了好多年,自然很难收到什么显著的效果了。
02慎待孩子的“人来疯”
儿子长大后,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这让许多知道他小时候爱“疯”的亲友们感慨不已:一个小时候那样爱“疯”的孩子何以有如此大的改变?
“人来疯”是小孩子的通病,我不清楚这里面有什么生理原因,也无法从医学的角度加以阐述。因此,我只能表达自己对这种现象的感受而已。
儿子小时候是典型的“人来疯”。家里来客人了,他会把自己所有的书全拿出来摆在地上,或者把仅有的几件玩具拆得七零八落。
那时,家里只有一个三人座的沙发,大人和客人坐在沙发上说话,儿子会让客人躲开,因为他要“跳远”,即站在沙发上从这头跳到那头。有时用力过猛,一下子从沙发上掉下来,脸磕破了,腿也摔伤了,就连客人都被吓得不好意思再坐下去了。
儿子的父亲对他的这种“恶习”深恶痛绝,总是大声呵斥他,但他不长记性,下次客人来了还是照样。越不让他“表演”,他就越是要“表演”。而我对他的这种“恶习”反倒没有大惊小怪,有时还和客人一同欣赏他的“勇敢”。几次过后,他觉得没什么意思了,反而不再“疯”了。
那时我的这种做法颇受非议,一些同事和亲友都笑话我娇惯孩子,没有分寸。而我却觉得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就像喜欢表现自己以吸引别人的注意是人类的“通病”一样。
事实上,我们讨厌孩子的“人来疯”,不在于他们的“疯”,而在于他们在“人来”的时候才疯。“人来”了,他们在客人面前展示他们的、“疯”而不是“乖”,这让我们做父母的感到颜面无光,于是便对他们呵斥、打骂,让他们从此不敢再在人前“疯”了。
由此我想到,许多孩子的胆小和自闭是不是“人来疯”被打击后的结果?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把孩子“人来疯”的天性过早地扼杀了,无疑是对孩子早期激情和创造力的一种耗损。
当然,我也不会纵容更不会鼓励自己的儿子一直这样“疯”下去,客人走后,我会采取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与他交流,给他讲道理。明知他不一定明白我讲的道理,但我还是会耐心地讲给他听,告诉他那样做的好处和坏处:你表现自己的“勇敢”固然很好,但影响了妈妈和客人的谈话就不好了。
下次,再有客人来,见我们谈话告一段落了,儿子就会提出要求:“你们看我跳远吧!”我就邀请客人一同看他“跳远”。后来,儿子特别喜欢跳远、跳高等运动,还在市里的中学生运动会上拿过名次。虽然我和他父亲都不喜欢体育运动,但他却样样热衷,踢足球、打排球、打乒乓球等,而且在各项田径运动上也都有不俗的表现,这是不是和我对他早期“跳远”的欣赏有关呢?
儿子长大后,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这让许多知道他小时候爱“疯”的亲友们感慨不已:一个小时候那样爱“疯”的孩子何以有如此大的改变?他们不知道,可是我心里很明白。儿子的改变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我的“无为而治”只是没有扼杀他早期的天性而已。
细细想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在培养他们文明举止的同时,到底有意无意地扼杀掉了他们多少率真的天性?而这种天性正是孩子进取心的动力。可是如何在“人来疯”和激情之间、规矩和创造力之间把握好一个合适的“度”,对于做父母的来说,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还是那句感慨:做个称职的父母真难啊!
03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当一个孩子赠予另一个孩子东西时,我们做家长的是肯定和赞赏,还是大加训斥和责难?
我们家长总喜欢在孩子之间做好与坏的评判,一是和别人的孩子比,主要比学习成绩;二是看孩子是否达到自己的要求,或者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是否与自己一致。
其实,没有哪一个孩子的天性是不好的。正如著名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先生所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有我们做父母为人处世的影响和言传身教打下的烙印。
儿子小的时候,在评价他的好与坏的问题上,我曾和他的父亲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吵。
那时,小县城还没有卖熟食的地方,平时我们都是自己蒸馒头吃。因为嫌蒸一次太麻烦,我就一次性蒸了很多,准备留着下一顿再吃。可等到下一顿吃馒头的时候,我却发现馒头没有了。原来是儿子拿去送给了和他—起玩的小朋友。
一次、两次,我都没有责怪儿子,我觉得他之所以送馒头给小朋友们,肯定是他和小朋友之间有一种互相给予的乐趣。
他的父亲却因为这么一点儿小事狠狠地训了儿子:“真是个坏孩子!
真是个坏孩子!”一听这话,我急了,大声喊道:“你住嘴!这个问题没有那么严重。难道送了几个馒头就能证明儿子是个坏孩子?”
事后,我才明白,其实儿子的父亲说的“坏孩子”,也只是一个口头禅,并不是对孩子品格的定论。但是,这种评价无疑会对孩子的是非。
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这件事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当一个孩子赠予另一个孩子东西时,我们做家长的是肯定和赞赏,还是大加训斥和责难?我们会不会想到,孩子把他所喜欢的给了自己的朋友,那是一颗童心对另一颗童心的奉献,是一颗纯真美好的爱心所构成的整个爱的世界。那种分量的爱,是无法用成人的世俗价值观来衡量的。
当孩子们把爱别人、帮助别人的过程领悟为被爱时,我们家长应该鼓励和支持孩子这种爱别人也被别人所爱的行为,而不应该以自己的好恶和是非观来评判孩子间的那份纯洁和美好的情感,更不能对他们进行大声地训斥和强烈地反对。当我们教育孩子学会比较价值,学会区别自己的东西和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强迫孩子告别童心了。
与其说我们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我们在不断地污染着孩子纯真的心灵。当这种污染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我们又回过头来说孩子自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面对不断成长的孩子,我们有必要拍着胸膛问问自己,孩子的自私有多少是我们亲自灌输给他的?
04要从小教给孩子生存的智慧
我们在教育孩子保全自己的同时,灌输的又是那种只要保全了自己就势必伤害别人的矛盾意识,我们没有正确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相生相克,什么是唇齿相依……
儿子小的时候,发生过两次食物中毒事件,都是在我外出进修期间发生的。现在想来,仍然让我有一些后怕。
那时,儿子住在农村姥姥家,每到夏天,都要生吃青豌豆角,当地人俗称“扁莲”。这种无化肥无农药生长成的青豌豆,皮脆、豆甜,是农村孩子们非常喜爱的零食。儿子只记住了青豌豆的形状,却不曾留意过豌豆花的颜色和豌豆蔓的样子。结果回到县城后,他和小朋友们去城外玩,错把一种俗名“药鸡花”的植物角当成青豌豆角吃了,幸亏觉得味道不好,吃得少,中毒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一次,儿子和小朋友们偷摘人家林场打了农药的青苹果吃,结果又中毒了。
这两件事是儿子长大后才告诉我的。
今天重提这两件事,是想告诉家长朋友们,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风险。我们既不能因此就把孩子养在温室里,又不能太过粗心,对孩子放任自流,让孩子去践行危险。我们应该教给孩子方方面面的知识,包括一些辨别植物的基本常识和趋利避害的安全知识。那些大量充斥在媒体上的关于孩子因溺水、触电、车祸等造成死亡的案例是那样的触目惊心,它们时刻提醒我们做家长的要从小教给孩子生存的智慧。
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倡献身意识,却不教给孩子该如何自救。到现在,我都清楚地记得儿子上小学时是那样的崇拜因救火而被烧死的赖宁。试想,—个无力无智保全自己的人,又怎能去救助别人和奉献社会?
对生存智慧的无视,其实就是一种对个体生命的无视。我们的社会、媒体以及整个大环境都在这样无视着,只有等到出现了事故才去做一些“亡羊补牢”的善后工作和报道。这种无视又直接导致了家长的漠视。很多家长都是一面娇宠着孩子,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面又在漠视着孩子的成长问题以及安全问题。
我们在教育孩子保全自己的同时,灌输的却是那种只要保全了自己就势必伤害别人的矛盾意识,我们没有正确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相生相克,什么是唇齿相依……我们总是在两极间奔跑着。
我们不知所以,我们教育着的孩子同样也不知所以。我们缺乏理性,没有生存的原则和睿智,更没有去欣赏睿智。我们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生活着,糊里糊涂地做着父母,糊里糊涂地教育着我们的孩子……
05你对孩子“诚信”吗
面对儿子,我感到万分的愧疚,我不应该“背叛”儿子!虽然他年纪还小,但我不应该这样随随便便地无视他的情感。
一次,我和儿子的父亲又发生了“战争”,儿子被吓得号啕大哭。那天,我正好给他买了一支带“子弹”的玩具手枪,他便站在我的立场上,对他的父亲大声叫道:“不许你打我妈!”随后向他的父亲“开枪”,前两发子弹打空了,第三发击中了他父亲的额头。
儿子的父亲立刻恼羞成怒,抢过手枪,摔在了地上,并打了他一巴掌。
儿子伤心地大哭,对我说:“我们以后不要理他!”
“对,不理他!”我当时是这样想的,也就这么和儿子说了。
可吵过打过,日子还得过。几天后,我忘了对儿子的“承诺”——和他的父亲说话了。儿子看到后气得一下子就哭了起来,他边哭边“讨伐”我:“你说不理他,为什么又理了?”看着儿子伤心的样子,我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于是开始哄他。可无论我怎么哄都哄不住,他反倒越哭越伤心,比前几天挨他父亲的打还委屈。
当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知道是我错了,是我这个做母亲的说话不算数,我没有对儿子讲清楚,就率先和他父亲说话了。我“背叛”了儿子,“欺骗”了儿子纯洁的情感,但我确实不知道该怎样和他讲清楚大人之间的事。面对儿子,我感到万分的愧疚,我不应该“背叛”儿子!虽然他年纪还小,但我的确不应该这样随随便便地无视他的情感。
类似这样无视孩子情感的“背叛”,我们做父母的不知表演过多少次。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事先耐心地和孩子讲清楚,征得他们同意后再去改变原来“承诺”过的事情?
今天,整个社会都在廉价地说着写着大而无当、空洞无物的“承诺”和“保证”,作着令大家无法想象的“诚信”秀,可我们有没有想过,正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不断“背叛”、不断“欺骗”,才让孩子从小失去了宝贵的“诚信”。’
如果说教育要从孩子抓起,那么重建诚信的任务就应该从孩子的父母抓起了。
06孩子为什么厌学
这个过渡阶段在孩子的人生链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恰恰是这个环节特别容易被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所忽略。
现在的家长都很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我也不例外。
儿子从小到大,我都把他当成大人看,凡事总是和他讲道理。这样他则更早熟~点,知道的事情也比周围同龄的孩子稍微多一些;用脑筋急转弯考他,他的脑子也比邻居的孩子转得快。因此,我早早地让他上了学。
记得儿子是5岁半上的小学一年级,这在我们那个县城算是比较早
的。为此,我事先还托了关系找了人,可没过几天,他就和当初上幼儿园一样不想去了。他说:“学校总是教那几个‘a’‘o’‘e’,烦死人了!”
我好说歹说,告诉儿子过几天老师就会讲新鲜的,才把他哄到了学校。可他每天放学回家,总是一脸苦相,仍然抱怨老师不给讲有意思的东西。
老师留的作业,儿子也不好好做。生字练习,他常常是写着写着就睡着了。每到这时,我都不忍心叫醒他,但又怕他第二天上学挨老师的批评,于是就替他写,还故意写得歪歪扭扭的,以免被老师看出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儿子的字直到现在都很糟糕,我常与他开玩笑说:“让一只蜘蛛沾上墨在纸上乱爬,都比你写出来的字好看。”但那时我没有去想后果,只是心疼坐着小板凳伏在茶几上(桌子够不着)写作业的儿子,不忍心叫醒他,更不忍心去责骂他。今天我讲的这件事,是作为负面例子列举的,家长们切不可仿效。
算术他更不好好学,因为100以内的加减法他早都学会了。结果小学一年级时,每次考试他都排名偏后,尤其是算术,还得过好几次倒数**。
家庭的早期教育超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是导致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因为孩子觉得自己会的比老师还多,自然就会既不喜欢学校又不敬佩老师,这样不上不下地晃过一个学期,孩子不想学习的习惯就养成了。
许多从小聪明、长大了平庸的孩子,都是在这个接轨期没有过渡好。这个过渡阶段在孩子的人生链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恰恰是这个环节特别容易被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所忽略。家长觉得一年级不是很重要,而且孩子在学前已经学过不少东西,所以不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老师则多半把精力用在了纪律管理上,从而忽略了这个阶段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这时家长还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还陶醉在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聪明,一旦用功就能迎头赶上的良好感觉中,那么这孩子就差不多给耽误了。因为这已经不是他想不想用功的问题,而是他还会不会用功的问题了。
我以为,在新的教育体系尚未构建好之前,家庭早期教育应当更多地放在孩子习惯、品德和性格的培养上,而不应该提前帮助孩子填充过多的知识。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和做事作风的关键时刻,是一个人一生的奠基期。现在,“接轨”已是一个时髦的名词,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就更应仔细地研究、认真地对待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接轨问题,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
张美华,女,1955年7月生,河北省张北县人,1980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进修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华乐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研究部主任。著有散文集《飞去的云》和报告文学集《天马刚刚起飞》。作品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其散文《哑妹》《飞去的云》在网上广为流传。做过多年的教师和《张家口报》副刊编辑,担任过《张家口晚报》特稿部和专刊部的主任。撰写的《记者——永远令人感动的职业》一文曾获人民网第五届记者节征文一等奖。近年倾心于母亲教育的研究,家教文章《让孩子自然成长》和《儿真不嫌母丑吗》等广受好评。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 本书特色 家庭教育畅销书《正面管教》作者力作。造就理想班级氛围的"黄金准则"。很多人认为学校的目的就是学习功课,而各种纪律规定应该以学生取得优...
我的自然笔记 本书特色 我的笔记大自然--这本书是一个需要我们亲自参与创作的自然故事集,更是一位帮助我们探索美妙大自然的小向导。克莱尔首先让我们做一些自然...
DQ培养有个性的孩子 本书特色 不论哪种DQ类型的孩子在成长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犯错误,都会给父母出难题,挑战父母的权威,考验父母的智慧……但是,所有...
英文三字经-林克妈妈的少儿英语学习法-随书附赠纯正美式发音MP3亲子英语光盘 本书特色 国内独创“英文三字经”,把英语学习变成孩子每天都期待的事情!像绘本一样好...
张素芳小儿推拿技法图谱/汉竹 本书特色 《张素芳小儿推拿技法图谱》一书由孙重三小儿推拿学派大家张素芳教授主审,是其直传弟子对张素芳教授近60年行医经历的总结,整...
100道宝宝最爱的果泥 本书特色 妈妈亲手为宝宝制作辅食,比购买婴儿辅食产品更加经济实惠,而且可以确保宝宝吃到新鲜优质的食物。在本书中,英国著名儿童营养专家安娜...
0-1岁营养食谱 本书特色 宝宝迎来了饮食人间烟火的**年,在年轻父母欣喜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刚吃完奶的宝宝就吐奶,宝宝有些消化不良,宝宝体重减轻了,什么时...
《向司马懿借智慧》内容简介:司马懿,三国历史中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诸葛亮曾说,我这一生最害怕的人就是司马懿。这足以证明他的实
童年的秘密 本书特色 蒙台梭利博士在书中说:“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
发脾气 本书特色 给你99条“救命稻草”!当你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惑的时候,就请翻开《终极育儿策略》丛书。每个分册,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帮你解决相关的一连串问...
读经篇-宝宝聪明就这样简单2-亲子教育中的八大智能开发 本书特色 更多孕妈手册、专家指导,新书、热书、畅销书,点击进入:宝宝读经,受益一生 ...
游戏力II 本书特色你的孩子见到陌生人紧张不说话?常因为一点小事就不高兴、发脾气?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有完美主义倾向?总是拒绝新事物、新尝试?很难融入小伙伴?…...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内容简介:★成功不可学,成事可学。人生在世,必须成事。★冯唐首部管理著作,集合曾国藩、麦肯锡
世界父母教子智慧经典(全5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共含5册:《英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信》《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德国父母这样教孩...
解决孩子常见的小难题 本书特色 本丛书是一套贯彻芝麻街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培养孩子品格、塑造孩子人格、提高孩子能力的故事书。本丛书包含5个分册,分别从培养好习...
《竹林的故事》内容简介:本书是废名的作品综合集,编选了其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体裁的代表作品。散文选录了以废名生活经历为依
培养一流的儿童(1-2岁分册)培养一流的儿童(1-2岁分册)前言婴幼儿早期发展与教育是一个广受重视的研究领域早期教育就是要优化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开发0-6岁幼...
哈佛家训-情商版 本书特色 智商决定成绩,情商决定成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其风靡世界的《情感智力》一书中提出,促使一个人成功的要素中...
起名纳福 本书特色 姓名学渊源于我国古代诸多先贤的哲学思想,是我国的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史,相关书籍也是多如牛毛。但是绝大多数的姓名学书籍都是借助于玄学中各种...
孕产期健康指导:备孕.分娩.产后康复 本书特色 在孕育宝宝的过程中,准妈妈在充满希望和喜悦的同时,也要历经一些艰辛与困惑,在备孕、妊娠、分娩、产褥期等阶段会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