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社会成员间的互动,显然也是此种互为中介和结果的循环往复,其中除了表达、除了交往,同时也共同卷入了对社会世界及其结构的生产和再生产:当人们把新闻看做是有趣和重要的日常事件的真实描述时,就等于肯定并再生产了新闻作为发布真实报道的社会机构的角色(社会运动试图利用新闻发布信息也是在肯定并再生产新闻媒体作为合法机构的角色);当新闻以日常生活世界所理解的理解,来组织安排每天的新闻生产时,这些被生产出来的新闻,不可避免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和认可,并且作为一种资源——结构性因素,成为社会行动者运用和活动的基础和情境。同时,在资源和规则运用上无法排除权力的因素,其中的一些社会行动者比之另外一些,具有更大的能力制造、设置并再生产社会意义——也就是建构社会现实,新闻机构及其从业者就是比绝大多数组织更有权力设置对环境和现实定义的一个组织。由此可以证明,新闻专业主义所标榜的新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报道是一个神话,把新闻报道认定为是传统的收集和传播信息的方法,同样不够真实,根本未能反映出新闻作为集体的共同参与社会建构的实质。当然由此也可以证明,以“框架”作为焦点,对新闻及其生产进行研究和解释,不仅可取合理而且非常重要,比之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如实证主义)路径,更能展示其基本面貌,揭示其内在的机理和本质。
“《做新闻》是一部关于新闻媒介研究的开拓性著作,既有深入的理性思考,又有可靠的实证支持,不仅丰富了我们关于大众媒介的知识,而且加深了我们对现代美国文化的理解。”
刘易斯?科塞(Lewis A.Coser),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社会学杰出教授,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盖伊。塔奇曼用‘解释社会学’的观点,说明新闻是社会建构的产品,是新闻专业人员按照日常工作惯例完成的产品……《做新闻》的思想发人深省。”
查尔斯?惠特尼(D.Charles Whitney),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新闻系教授
“《做新闻》对新闻的社会建构问题进行了*为全面的论述。作者用民族方法学的研究方法阐述了新闻是现实的建构的命题,观点明确、令人信服。”
托德?吉特林(Todd Gitli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教授
“《做新闻》对新闻的社会建构问题进行了富有远见、入木三分的理论分析。作者能够把实地考察跟哲学思考以及理论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堪称典范。对新闻研究人员来说,此书的观点富有启迪,不可不读。”
查尔斯?兄?班茨(Charles R.Bantz),印第安纳大学一普渡大学一印第安纳坡利斯分校校长
1新闻是框架
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个窗框,我们美国人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了解美国的制度、美国的领袖人物以及美国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了解别的国家和民族的各种情况。对于已经和正在城市化的国家来说,新闻就像一种替代物,它替代了旧时走街串巷向公众通告消息的人(又译公告传报员),其功能就是告诉我们想知道、需要知道以及应该知道的消息。
但是,跟任何用以描绘世界的框架一样,新闻这个框架本身也有自己的问题。窗口展示的视野取决于窗口的大小、窗格的多少、窗玻璃的明暗以及窗户的朝向是迎着街面还是对着后院。这个视野还取决于视点的位置,比如是远点还是近点、是歪着脖子看还是脑袋向前伸展,或者是侧着身使眼睛跟开窗的这面墙平行。
本书把新闻看做一种框架,并考察这个框架是如何建构的,或者说考察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机构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考察的重心是报纸和电视作为复杂的组织所必然遵循的程序,以及新闻工作者所承担的职业关怀。本书并不把新闻工作者看做是带着主观愿望和偏见的个体,这些问题*好留给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们去讨论。相反,本书更关注新闻专业主义以及来自新闻专业主义的决定是如何成为组织需要的产物的。因此,本书主要研究新闻是通过哪些环节实现社会建构的,研究日常发生的事情是怎样被转变成所谓的新闻这种具有现实时空的故事的。正是这一理论方针,使本书不仅成为属于大众传播、组织机构、职业专业类社会学范畴的一项实证性研究,同时成为属于知识类社会学范畴的一项应用性研究。
……
盖伊•塔奇曼(Gaye Tuchman),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东部社会学协会会长,发表大量社会学论著,本书为作者代表作之一,被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季刊》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评为20世纪新闻和大众传播研究名著。
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 本书特色 劳伦斯·汉米尔顿编著的《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更新至stata10.0版)》完整而精练地介绍了stata软件或软件包的各...
东北文化的金木水火土 本书特色 东北文化现象的思考;近代文学情况梳理。东北文化的金木水火土 内容简介 关注东北文化和文学研究的论文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
文津演讲录之七 内容简介 本书所选讲稿,主讲人多为年近古稀的学界名流、文坛泰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近年来发现的重要西周有铭青铜器、古代印度教杂谈、胡适思想的现代...
《阅读的嬗变:新媒体阅读的多维考察》内容简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
《最后的景观》内容简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眼中的“杰作”,城市规划领域的《寂静的春天》,影响整整一代美
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把中国和东南亚的瑶族及其相关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研究,涉及包括经济、文化、宗教、历...
容观夐人类学民族学文集 内容简介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百年的历程,自严复1901年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以来,几代前辈学人筚路蓝缕,开启山林,使人类学在华夏...
徽州朝奉-村落 士商 互动 本书特色 从社会史、历史地理学和建筑学等层面和角度对区域文化中的历史建筑及人居环境展开考察和探讨是近年来进行《中华遗产·人居典范》系...
祖国的名称-百家讲坛 本书特色 人有姓名与字号,国有国号与名称。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纵横一万里广袤空间的中国,古往今来,自称众多,他称繁杂。这些伟大的自称如...
《操作系统实用教程(Linux版)》内容简介:本书从实用角度全面介绍了Linux操作系统。首先介绍操作系统的发展,Linux操作系统的版本
改变了一切的战争。这场战争摧毁了旧的世界,将20世纪塑造成另一番模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几大帝国土崩瓦解,革命爆发,意识形态与独裁的时代宣告开始。赫尔弗...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1929-2017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46年移民美国。1954年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哈佛神学院、罗格斯大学和波士顿...
2012年春节,社科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孟慧英教授带领她的同事和学生,来到吉林省九台市胡家乡小韩屯,对这里的石姓家族龙年办谱烧香活动进行了考察。本考察报告就是这次...
故宫博物院院刊双月刊 内容简介 《故宫博物馆院刊(2016年1期,总第183期)》是故宫博物院主办的学术双月刊。全国文物考古类中文核心期刊。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现...
叶贵良,1962年生,浙江省庆元县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2005年师从张涌泉教授,获硕士、博士学位,曾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等荣誉。现任浙江...
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第2版) 本书特色 当今时代,主持人节目正从文本话语操作向即兴话语操作转型。本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和训练方法。全书分为即兴语流、即兴...
作品目录殷墟新出土青铜器概述(代前言)殷墟新出土青铜器铭文概论殷墟青铜器的铸型分范技术研究图版和拓片图版索引拓片索引后记
边界渗透与不平等-兼论社会分层的后果 本书特色 “边界渗透”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经典议题。然而,已有的社会分层研究对其缺乏系统的讨论。本书围绕着“阶层边界、边界渗透...
《单身偏见》内容简介:未婚、离异、丧偶…… 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正在独自生活。大约三亿单身人口揭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而这种生活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修订版 本书特色 十年前,著名学者金雁、秦晖以通俗而严谨的转轨经济学表述,为我们展现了苏东剧变之后东柏林以东地区的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