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读书与藏书之间》(中华书局2005年11月版)的续集,是作者在2006至2007年间撰写的与古籍收藏、鉴赏、阅读相关的文章的结集。与前集相比,此集里面购书藏书的记录仍然生动而有分量;读书品书依然勤奋而深入;有向书籍史、印刷史、目录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等方面更多用力的倾向;收入了一组缅怀黄永年、周绍良等文献学界与藏书界前辈的文章。此集20篇文章编为“怀念与景仰”“防书肆与赶书市”“收藏与鉴赏”“文献学与版刻史”等四个专题。
怀念与景仰
在老师身边读书的日子里
业师黄永年先生故去十多天来,哀思无日不萦绕于胸间。悲痛的心绪,时常把我带回到过去,回到在老师身边读书的日子里。
1982年初,我在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史念海先生的指导下,读历史地理学硕士学位。**次和两位师兄去导师家里拜谒,就在史念海先生家的客厅里,见到了黄永年先生。这一年黄永年先生招收了两位唐史专业的研究生,在名义上,并不是我的导师,但这一天我们入门拜师,史念海先生特地请黄永年先生一道坐在那里,接受我们的礼拜,分明是让我们执人室弟子之礼向黄永年先生求教。事隔多年之后,有一次我很谨慎地和先生说:“我只能算作是您的私淑弟子,不敢盗用您学生的名义,出去招摇撞骗。”先生立即正色回答说:“你就是我的学生。”话讲得理直气壮,除了多年来一直对我耳提面命加以教诲之外,我想先生也是把这次*初的见面,看作是我对他所行的入门拜师之礼。
我本科念的是地理系,虽然考上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生,但对历史学界的情况,了解非常有限,当时并不清楚座上这位神色庄重的老师,到底是怎样一位人物。不过,史念海先生对我们学习所提出的两点明确要求,都与黄永年先生有关:一是告诫我们读书要努力打好基础,为此,首先要认真听好“永年先生”开设的所有课程,特别是学好目录学知识;二是告诫我们读书要肯下苦功夫,而用功与否的具体检验标准,便是“永年先生每天读书花多长时间,你们就要读多长时间”。读研究生要花苦功夫,对此我有心理准备,听到这些要求,并没有特别在意,只是觉得这岂不是让黄先生来引导我们入门读书,这位老师一定非同小可。随后在黄永年先生带我们几位同学去熟悉图书馆的过程中,我对这两点要求逐渐产生了惶恐和敬畏。
路上经过放映电影的露天场地,我好奇地自言自语说:“哦,怎么会是这样看电影?”先生听到后,皱了皱眉,有些不耐烦地说:“管它干什么,反正我从来不看电影。”业精于勤,荒于嬉,史念海先生刚刚要求我们要勤奋读书,我却首先关注起怎样看电影,话刚一出口,就已经有了几分自责,可是听到黄永年先生说他从来不看电影,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我以为这是对我的间接训斥。随后经过浴池,我想洗澡总是人所必为的事情,这不会犯什么忌讳,便又自语道:“原来是在这里洗澡。”孰不料先生同样皱着眉头说:“管它干什么,反正我从来不洗澡。”说罢,带着我们直奔图书馆而去。在我看来,从来不看电影,差不多意味着没有任何消遣和娱乐;从不洗澡,则更为不可思议,这意味着对饮食起居完全不管不顾,只是一味读书写文章。怪不得先生给我们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时,讲得那样明了,原来他的生活只是看书。心里想,史念海先生若是把我们交给这样的老师来调教,未来几年的学习生活,不知会何等恐怖。
初听先生讲课,更进一步加重了这样的畏惧。从**堂课起,先生对那些空泛虚假“学术”的贬斥,就滔滔不绝于耳,其疾言厉色的程度,我背地里一直是用“咬牙切齿”来形容。勤奋以至于忘我,严厉而近于苛刻,这便是我对先生的**印象。事实上,这在一定意义上,也确实是先生一以贯之的作风。
不仅是我们这些学生,我想了解先生或是认真阅读过先生著述的人,大多都会叹服先生文史素养之渊雅深醇,分析问题之邃密犀利。我不知道,从总体上来综合考虑,在同辈学者当中,还会不会有人能够与其匹敌。在历史学方面,先生精熟先秦史、隋唐史与北朝史、明清史特别是清代学术史几大部分,而且对其馀各个时期的史事,也都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先生同时还兼通古器物的研究。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先生精通版本学、目录学、碑刻学,对敦煌文书也不乏精湛的论述。在古典文学方面,先生熟悉历代诗文辞赋,对《诗经》、《楚辞》,对《文选》,对韩愈和姚鼐的诗文,对李商隐、吴伟业、王士祯、黄景仁等人的诗,都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对古代文言小说和话本章回小说,研究更为精深。在文史才艺方面,先生善书法,精篆刻;能赋诗填词写对子,能写典雅的文言文,包括骈文,借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可以冒充清朝人的文章”;此外,先生还富藏善本古籍碑帖;等等。虽然说先生天资聪颖过人,读书博闻强记,只要是他感兴趣的内容,几乎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但一个人涉猎如此广博的范围,并写出诸多高水平的著述,还是需要付出全副精力,才能够做到。记得1989年春节的除夕夜,先生邀我到家里吃晚饭,见我进屋,先生匆匆打了一个招呼后,便埋头写作。吃饭时,我和师母以及寿成师兄围坐在桌旁,先生却一直没有离开书桌,是师母把一碗饭端到书桌前,先生这才放下手中的笔;急忙吃下这碗饭后,则又继续伏案工作。直到9点多钟,写定文稿,才算开始过年。我询问先生后,知道刚刚搁笔的乃是《唐史史料学》的书稿。后来每当我自责疏懒的时候,眼前都会浮现那-个除夕之夜先生紧张疲惫的神色。
先生的对学术要求的严厉,形诸文字,有目共睹。这里有对欺世盗名者的斥责,有对不良学风的批判,有对不同学术观点的质疑商榷,也有对他人学术论着瑕疵的匡正,性质并不相同,目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切实推进学术研究。先生是以学术为天下公器,其间并不掺有丝毫个人意气,一切都出自对学术的真挚追求。时下国家提倡学术创新,方向虽然完全正确,但对于学术界来说,实际却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讽刺。其匹敌。在历史学方面,先生精熟先秦史、隋唐史与北朝史、明清史特别是清代学术史几大部分,而且对其馀各个时期的史事,也都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先生同时还兼通古器物的研究。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先生精通版本学、目录学、碑刻学,对敦煌文书也不乏精湛的论述。在古典文学方面,先生熟悉历代诗文辞赋,对《诗经》、《楚辞》,对《文选》,对韩愈和姚鼐的诗文,对李商隐、吴伟业、王士祯、黄景仁等人的诗,都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对古代文言小说和话本章回小说,研究更为精深。在文史才艺方面,先生善书法,精篆刻;能赋诗填词写对子,能写典雅的文言文,包括骈文,借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可以冒充清朝人的文章”;此外,先生还富藏善本古籍碑帖;等等。虽然说先生天资聪颖过人,读书博闻强记,只要是他感兴趣的内容,几乎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但一个人涉猎如此广博的范围,并写出诸多高水平的著述,还是需要付出全副精力,才能够做到。记得1989年春节的除夕夜,先生邀我到家里吃晚饭,见我进屋,先生匆匆打了一个招呼后,便埋头写作。吃饭时,我和师母以及寿成师兄围坐在桌旁,先生却一直没有离开书桌,是师母把一碗饭端到书桌前,先生这才放下手中的笔;急忙吃下这碗饭后,则又继续伏案工作。直到9点多钟,写定文稿,才算开始过年。我询问先生后,知道刚刚搁笔的乃是《唐史史料学》的书稿。后来每当我自责疏懒的时候,眼前都会浮现那-个除夕之夜先生紧张疲惫的神色。
先生的对学术要求的严厉,形诸文字,有目共睹。这里有对欺世盗名者的斥责,有对不良学风的批判,有对不同学术观点的质疑商榷,也有对他人学术论着瑕疵的匡正,性质并不相同,目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切实推进学术研究。先生是以学术为天下公器,其间并不掺有丝毫个人意气,一切都出自对学术的真挚追求。时下国家提倡学术创新,方向虽然完全正确,但对于学术界来说,实际却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讽刺。其匹敌。在历史学方面,先生精熟先秦史、隋唐史与北朝史、明清史特别是清代学术史几大部分,而且对其馀各个时期的史事,也都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先生同时还兼通古器物的研究。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先生精通版本学、目录学、碑刻学,对敦煌文书也不乏精湛的论述。在古典文学方面,先生熟悉历代诗文辞赋,对《诗经》、《楚辞》,对《文选》,对韩愈和姚鼐的诗文,对李商隐、吴伟业、王士祯、黄景仁等人的诗,都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对古代文言小说和话本章回小说,研究更为精深。在文史才艺方面,先生善书法,精篆刻;能赋诗填词写对子,能写典雅的文言文,包括骈文,借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可以冒充清朝人的文章”;此外,先生还富藏善本古籍碑帖;等等。虽然说先生天资聪颖过人,读书博闻强记,只要是他感兴趣的内容,几乎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但一个人涉猎如此广博的范围,并写出诸多高水平的著述,还是需要付出全副精力,才能够做到。记得1989年春节的除夕夜,先生邀我到家里吃晚饭,见我进屋,先生匆匆打了一个招呼后,便埋头写作。吃饭时,我和师母以及寿成师兄围坐在桌旁,先生却一直没有离开书桌,是师母把一碗饭端到书桌前,先生这才放下手中的笔;急忙吃下这碗饭后,则又继续伏案工作。直到9点多钟,写定文稿,才算开始过年。我询问先生后,知道刚刚搁笔的乃是《唐史史料学》的书稿。后来每当我自责疏懒的时候,眼前都会浮现那-个除夕之夜先生紧张疲惫的神色。
先生的对学术要求的严厉,形诸文字,有目共睹。这里有对欺世盗名者的斥责,有对不良学风的批判,有对不同学术观点的质疑商榷,也有对他人学术论着瑕疵的匡正,性质并不相同,目的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切实推进学术研究。先生是以学术为天下公器,其间并不掺有丝毫个人意气,一切都出自对学术的真挚追求。时下国家提倡学术创新,方向虽然完全正确,但对于学术界来说,实际却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讽刺。
……
辛德勇,1959年出生,1988年毕业干陕西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兼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2004年调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兼事地理学史研究。主要著述:《隋唐两京丛考》(三秦出版社,1991)、《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中华书局,1996)、《黄河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未亥斋读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读书与藏书之间》(中华书局,2005)、《两京新记辑校大业杂记辑校》(三秦出版社,2006),以及《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文史》2006年第1、2期》、《两汉州制新考》(《文史》2007年第l期)、《重论明代的铜活字印书与金属活字印本问题》(《燕京学报》2007年第2期)等大量论文。
传统学七讲 本书特色 《传统学七讲》作者张立文先生把传统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来研究,并由此来建构传统学,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传统学七讲》是作者在人大给哲学系、历史...
《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未来》内容简介:1.人类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全球文明?人类在工业文明之后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文明?在技术爆炸式发展
罗常培文集-第一卷 本书特色 罗常培先生的思想和学术至今还在润溉着一代代学人,甚至他在当时对学人的告诫,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王均编著的《罗常培文集(第1...
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 本书特色 该书以《鲁拜集》的出版经历为主线,描述世界上*豪华的书随泰坦尼克沉没的因缘际会,并由此展开英国书籍装帧艺术高峰的艺术成就,涉...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本书特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但梁晓声一直坚持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出自己的作品,其中饱含着充沛的人...
【编辑推荐】◆新中国考古学与埃及学奠基人夏鼐先生博士学位论文中文版首度出版,中国埃及考古学扛鼎之作。◆填补古埃及珠饰研究的空白,从串珠的考古价值、研究方法、制作...
国际新闻报道-前线与时限 本书特色 我十分赞赏这些新闻业界*优秀的实践者们对新闻业所作出的这一贡献。诚实、勇敢、正直,以及亲历见证的决心是构成他们工作的关键要素...
日本学-第十八辑 本书特色 本辑《日本学》(第十八辑)共收录22篇文章,是中国和日本学者围绕日本问题所做研究的成果,内容涵盖日本的历史、社会、文化、思想、人物、...
★ 甲骨文 X 企鹅兰登 联合出品★ 绝版多年的豆瓣高分作品重新精译精编★ 英国知名古典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H. D. F.基托经典作品★ 《午夜北平》《恶...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由吴泽霖,陈国钧等著的研究贵州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论文集。这本文集收集了吴泽霖、陈国钧,张少微等著名学者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
在北大听讲座(第20期)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北大昕讲座”书系的第二十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
《爱与平常》内容简介: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我认识很多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的妈妈,她们总因为陪孩子时间太少而产生焦虑和愧疚;
鄱湖棹歌研究 内容简介 陈水根先生嘱我为他的专著《鄱湖棹歌研究》写序,我起初颇感为难,终因盛情难却,还是答应下来了。我和陈水根虽同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
视读存在主义 本书特色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联袂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作家鼎力推荐世界经典科普巨作——INTRODUCING《介绍丛书》自1991年问世以来,先后...
故宫博物院院刊双月刊 内容简介 《故宫博物馆院刊(2016年1期,总第183期)》是故宫博物院主办的学术双月刊。全国文物考古类中文核心期刊。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现...
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 内容简介 自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后,该理论在社会理论界、政策研究界和公众中产生了越来越显著的影响。人们普...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本书特色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论述的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乃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这个重大学术...
中医往事:1910-1949民国中医期刊研究 本书特色 《中医往事:1910-1949,民国中医期刊研究》是国内**本以民国上海中医期刊为对象的研究著作。民国的...
中国人的精神全集(全三册) 内容简介 本书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作,文中配以珍贵的历史老照片,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可读性。本全集内容包括:《春...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内容简介:◆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 乔安娜·拉斯 ◆悉数女性写作遭遇的重重阻力 ◆一举揭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