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广大现代人来说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随着传统文化的日趋升温,大众对一些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话题产生了兴趣。如:曹操真的姓曹吗?曹操小名为什么叫“阿瞒”?曹操为什么被称为“白脸奸臣”?貂蝉是吕布的妻子吗?……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隐藏着丰富而有趣的内容。本书采用“提问、回答并链接拓展”的形式,精选了传统文化中的101个趣味小问题,以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各篇相对独立,信手翻来就会有所心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休闲文化读物。
本书是《问吧——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之姊妹篇,探讨了有关三国的101个趣味问题,如曹操真的姓曹吗?曹操小名为什么叫“阿瞒”?曹操为什么被称为“白脸奸臣”?貂蝉是吕布的妻子吗?等,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小窗。
1曹操真的姓曹吗?
关于曹操的身世,《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对曹操父亲曹嵩的出生本末不太清楚。裴松之在注《三国志》引吴人作《曹瞒传》时说:“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悖之叔父。”这实际上说明,曹嵩本来并不姓曹,而是姓夏侯,由于过继给宦官曹腾作养子,才改姓曹。曹操对夏侯氏兄弟,也一直以本家视之。而陈寿作《三国志》也将夏侯氏与曹氏同传。所以,曹操本来不姓曹,而应姓夏侯。
汉代宦官养子的风气十分盛行。当时的宦官由于在朝廷中做官,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当时一些宦官家里舞女众多,金银堆满了屋子。但宦官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因为没有子女,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死后巨额的财产由谁来继承。由于担心没有财产继承人,所以东汉的宦官普遍流行收养义子。
曹操的父亲曹嵩出身十分卑微,当时属于下层的寒族。东汉时期,下层的寒族要挤入上流社会的希望很渺茫。当时的举孝廉制度由于每个州郡的名额有限,难度很大。因而一些出身贫寒的人,为了日后能荣华富贵,就认当时的宦官为义父。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拜义父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社会财富。
在当时,拜宦官为义父的社会名声很不好,所以陈琳在讨操檄文中指责曹操是“赘阉遗丑,本无懿德”。所谓“赘阉遗丑”的“赘”字即收养之意,有点像是男人因贫穷而入赘一样,而“阉”就是骂曹操出身于宦官人家。后来曹嵩出钱一亿万得到太尉的官职,所以陈琳骂曹操的父亲是“因赃假位”。这一亿万的钱,出身贫寒的曹嵩是拿不出来的,实际用的是义父曹腾的钱,由此也可见当时宦官群体是极其富庶的。(宣炳善)
知识链接:汉代的宦官就是指被阉的太监吗?
汉代的宦官并不都是指被阉的太监,这要从“宦”这个字说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宦,仕也”,也就是做官的意思,《论语》中说“学而优则仕”,说的也是做官的意思。古籍中常说某女子出生于“官宦人家”,也就是官员家庭。“宦”这个字*初的涵意有两种,一是在帝王身边作仆人服侍帝王,如《国语·越语》中记载越王勾践与范蠡“入宦于吴”,说的就是到吴国作吴王夫差的手下臣子,成了吴王夫差的仆人。二是在贵族家里作门客,也叫舍人。这些人的工作主要是替贵族出谋划策,由于被贵族养在府上,所以也叫“宦养”。“宦”这个字,从字形上看,即是在别人的府上尽为臣之道。因此,“宦”字一直是官员的通称。所谓“宦途”,也就是指官场。
其实,我们现在说“太监”一词是晚起的。战国时,朝廷里就有被阉割的内侍,史书上称为“宦者”,也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太监”。《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把大阴人缪毒冒充太监献给太后,太后很喜欢他,以至于嫪毐成为当朝红人,“诸客求宦为嫪毒舍人千余人”。意思是说当时有一千多人争先恐后地想成为缪毒的门客,这里用了一个词“求宦”,意思就是想在嫪毒府上谋得一官半职。但嫪毒毕竞是一个假太监,这件事情后来就被人告发了。《史记》记载:“始皇九年,有告嫪毒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说的就是缪毒虽然是个“宦者”,但其实是假的,他与太后私通,竟然生下了两个儿子。可见,在战国晚期“宦者”既可以指做官的人,也可以指被阉割的太监。
《后汉书》卷78《宦者列传》记载:“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这里的“宦者”就不是指太监,而是指朝廷大臣,意思是说在东汉光武帝中兴初年,朝廷的大臣都用宦官,也就是被阉的男人,而不再任用儒生。东汉著名的十常侍,就是十个被阉的男人,也是当时朝廷的重臣,控制了整个朝政。《后汉书》的这几句话也说明,在东汉光武帝之前,在朝廷做官的人是不用被阉的宦官的,但在光武帝之后,发生了变化,开始重用“阉人”,从而导致汉代朝纲混乱,三国也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宣炳善)
2曹操小名为什么叫“阿瞒”?
曹操小名阿瞒在《三国志》的正文中并没有记载,在其注释中则有一点补充说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记载:“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曹瞒传》在《隋书·经籍志》中没有著录,可见,在当时属于野史杂记,不入史家的视野。在《旧唐书》中则记载《曹瞒传》的作者是吴人作,也就是江东的无名人氏的作品。因为曹操曾南征江东,所以东吴人写的曹操传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带有丑化的成份。到了唐代,《曹瞒传》在《北堂书钞》卷112《乐部八·倡优二八》中也有记载,由于曹操常和倡优交往,还纳倡家女卞氏为妾,于是就列入倡优一类,这明显是贬损曹操。
从各种材料综合分析,曹操小名阿瞒的说法应是民间演义说书流传时的改动,曹操小字应是“阿满”,表示可爱的意思,后来因为《三国演义》尊刘贬曹,于是可爱的“阿满”就变成了贬义的“阿瞒”。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记载曹操“小字阿瞒”,用“瞒”字,是欺瞒的意思,而曹操性格多疑,好用计谋,故改“满”为“瞒”非常符合曹操的性格。《三国演义》第72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直接称呼曹操是曹阿瞒,这是明显的不敬的称呼。《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贬称还有“老瞒”一说。如第61回“孙权遗书退老瞒”中,孙权写书给曹操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苏东坡《志林》记载乡中小儿“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在唐宋时期,曹操已经是不受欢迎的奸雄形象了。
所以民间说书艺人以及《三国演义》记录的文人们将曹操的小字“阿满”丑化为“阿瞒”,其实是历史正统观念的表现。民间一直认为刘备是汉室正统,而曹操是汉贼,就要对其丑化,于是“阿瞒”就这样产生了。(宣炳善)
知识链接:曹操和刘禅的小名为什么都有一个“阿”字?
三国人的名字前面,往往冠以“阿”字。比如曹操小名阿瞒,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引《曹瞒传》日:“太祖(曹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瞒。”刘禅小名阿斗,是刘备的儿子,刘备称帝后被立为太子。《三国志·刘封传》载:“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其实,汉魏时代,人们于名字之前冠以“阿”字的非常多。仅《汉崤阮碑》阴所刻记的,就有“四十人,皆字其名而系以‘阿’字。如:刘兴,阿兴;潘京,阿京之类”,莫不都是。除此之外,又“有阿奉、阿买等名”。举此以推,可见汉魏时人在名字前面冠以“阿”字当是不少的。另外,还有在姓后冠以阿字的。如《魏志·文帝纪》注引《典论·自序》所载,在汉末桓、灵之间,和善于击剑的虎贲王越同游而学得其法的河南史阿,便是男平姓后缀以“阿”字的。所以,宋人王楙在其《野客丛书》卷18“王胡之字”条说:“‘阿’之一字,顾所施用。有缀以姓者,有缀以字者,有缀以第行者。”
通常,人们是以阿为发语词,其原因大概是无论东西南北都有“阿”这音(读如压)的缘故。《握兰轩随笔》卷下《阿字》说:“稽古小字,多冠以‘阿’字,如阿瞒等,不可枚举……此是何义?盖大约发语之辞,南北东西,同有此音耳。”惠康野叟的《识余》卷4《说古》也说:“‘阿’者,吴人以为助辞,亦起口声……如周郁妻名日赵阿。”所谓“起口声”,就是发语辞,也就是呼人的发声辞。《三国志》中有很多这种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吴书·孙权传》载,孙权在武昌新装大船试泛钓台,逆流而上的时候,呼谷利为阿利。《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裹阳记》日:“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这是呼黄承彦为阿承。
综上所述,汉魏时代的人,不但有在名或字之前冠以“阿”字的,更有在名字之后附以“阿”字的;不但有妇女以“阿”为名字的,更有男子以“阿”为名字的;不但有命名时冠以“阿”字的,还有在呼唤时带上“阿”字的,更有在姓前后缀以“阿”的。真可谓一个“阿”字,尽显三国姓名文化的风采。(李传军)
3曹操为什么被称为“白脸奸臣”?
汉代末年,天下纷争,群雄逐鹿,曹操异军突起,灭吕布,平张绣,灭袁术、袁绍并*终统一北方,为后来华夏大地的再次统一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曹操不仅有极强的军事指挥才华,还是一个治理国家的卓越政治家,更是不可多得的作家、诗人。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文武全才,在中国民间的形象却十分糟糕。大约在曹操当时,许劭就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句话是说,曹操若生活在太平盛世,则必然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可以很好地辅佐国君治理天下,可是假如生活在乱世,那么他就会成为驰骋天下的英雄,可以成就一番霸业。
这本是对曹操的溢美之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断章取义,于是曹操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奸臣。
这个变化大约开始于两宋之交。逐渐兴起的北方游牧民族蚕食北宋天下,于是,人们开始向江南逃难。逃到江南后,面对日渐强大的北方,人们从心里开始害怕,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其无可奈何,于是只好借助于艺术来丑化北方。而代表着北方势力的历史人物曹操,一样的强大,一样的雄踞北方,一样的对江南虎视眈眈,逐渐曹操就变成了民间的假想敌。而且,北宋时代开始,民间文艺开始兴盛,勾栏瓦肆成为专业表演场合。于是,人们开始在舞台上丑化曹操。久而久之,曹操就成了奸诈之徒的典范。
尤其随着《三国演义》的问世,曹操在民间的形象彻底定型,《三国演义》又反过来影响了戏曲舞台对曹操形象的塑造。清代以来,随着京剧的诞生,随着大量三国戏的诞生,“白脸曹操”也就成为舞台上曹操的独特色彩。(程晓菡)
知识链接:戏曲中的脸谱是怎么来的?
中国传统戏曲有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人物脸谱化。通过脸谱的造型和颜色、图案,开宗明义地告诉欣赏者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道德伦理特征。这是一种简单而不符合生活真实的“二元论”:非好即坏,非忠即奸,非愚甲智。这样的划分使得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清楚明白,欣赏者不用再费心猜测、推理、判断。
历史比较悠久的中国戏曲种类例如汉剧、秦腔、昆曲、京剧等都有脸谱。脸谱是怎么来的呢?
几乎所有的人类族群,在其原始时代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原始先民们把他们崇拜的某种物品或者概念描绘出来,并对其进行一定仪式的祭拜。《后汉书·臧洪传》:“坐列巫史,禜祷群神。”祭祀仪式时,负责祭祀的巫觋们要戴上一定的面具。举世闻名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据考证是古蜀国举行祭祀时的用品。又如“傩礼”,这是自先秦时代就有的一种迎神以驱逐疫鬼的风俗礼仪。傩礼一年数次,大傩在腊日前举行。《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礼中的表演者要戴上一定的面具,清代昭梿《啸亭续录·喜起庆隆二舞》中说道:“又于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傩礼之意,谓之《喜起舞》。”可见古代的傩礼,人们一定要戴上面具。宋代梅尧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诗“我惭贱丈夫,岂异带面傩”也能反证,人们在进行傩礼是需要戴面具的。这种带着面具的宗教舞蹈对民间舞蹈有很大的影响。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到了唐代,宗教歌舞的面具已经渗透入普通舞蹈表演,“代面”开始出现。并且为了更直观地表达面部表情,人们开始摒弃面具改而直接在脸上涂画以表达一定的思想。孟郊在《弦歌行》里写道:“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就反映出了这一变化。
宋元以来,随着杂剧的兴盛,直接在脸上涂画一定的颜色和图案开始成为戏曲表演的特色。当然宋代的脸谱还只是雏形,多应用在能够插科打诨的丑角身上,目的是增加娱乐色彩。宋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就记载了两个佞臣“粉墨做优戏”以讨好帝王的事情。元杂剧的脸谱图案和色彩日渐丰富,并开始逐渐表达人物性格特征。脸谱真正走向程序化则要归功于明清昆曲的发展尤其是清代京剧的出现,脸谱*终定型。(程晓菡)
4曹操为什么用金璧赎回蔡文姬?
文姬归汉,和昭君出塞一样,已成为千古美谈,家喻户晓,也让蔡文姬流芳史册。然而,蔡文姬虽然才华横溢,但身世却坎坷异常。如果没有曹操的关照和帮助,或许一代名媛,早已在南匈奴身死名灭了。那么,曹操和蔡文姬有什么关系?他为什么要遣使以金璧赎回蔡文姬呢?
蔡琰,字文姬,陈留人,文学家蔡邕之女。她博学有才辩,妙通音律。《后汉书·列女传》李贤注引刘昭《幼童传》日:“邕夜鼓琴,弦绝。琰日:第二弦。邕日: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日:第四弦。并不差谬。”蔡琰在音律方面自幼年就表现出令人惊诧的才能。蔡琰初嫁江东卫仲道。仲道早死,琰回娘家居住。兴平年间(193-195),天下混乱,文姬父亲蔡邕为王允所杀,战乱中文姬为胡骑所虏,居南匈奴十二年,生二子。
曹操与蔡邕是好朋友,属于文姬的父执辈。作为一代文豪,曹操既欣赏文姬的才华,又同情她的遭遇,于是千方百计打探文姬的下落。*后,曹操以重金将文姬从匈奴赎回,并亲自做媒,让文姬再嫁陈留董祀。
本书是作者近八年来有关义和团研究的成果集成。作者自1986年年末开始连续五年多与日中两国的学者(由佐佐木卫、路遥两位先生任团
盗陵-康熙.咸丰.同治皇帝与慈安太后墓葬盗掘真相 本书特色 陵——中国皇家坟墓专属名词,既是尊贵与神秘交融的产物,也是历史文化信息的不朽载体。清东陵——我国现存...
《罗马人的故事4:恺撒时代(上)》内容简介:公元前100年,恺撒降生。青少年的恺撒历经马略的杀戮、苏拉的独裁,致力于建立集权力
《营养配餐:你真的会吃吗?》内容简介:本书主要介绍“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的中医学营养配餐理论:“五味营养配餐原理”“五色营
三国史话 本书特色 《三国史话》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
微历史-春秋战国简讯 本书特色 微历史,顾名思义,就是用微博体的形式记录历史,用活色生香的段子展现历史,以微观宏。这里面,既有历史的边角料,也有传统的正典史实,...
文明神迹-上古神话演义-第一卷 本书特色 本卷讲述帝喾、帝挚、帝尧三代历史,从少昊氏生于穷桑、帝喾辅佐颛顼述至帝尧师事尹寿、尹寿荐举许由等四贤。其中许多故事流传...
义乌地名故事 本书特色 本书是义乌丛书的一种。地名的来历与传说,是民间文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本书作者历时一年的时间,收集资料、进行采访,搜集整理而成100个故...
收录范围:包括孙中山执笔的各种著作,别人执笔经他同意署名的诗文函电,他主持制订的文件,据他口述写成的书文,别人当时记录的
制造汉武帝-[增订本] 本书特色 《制造汉武帝》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发生重大转向的史学定论,提出质疑。从史源学研究和新史学的思路出发,论述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对汉...
话说中国 金戈铁马(上) 本书特色 《话说中国》是一部以当 历 学研究、考 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新成果为底蕴,采用人们喜闻 见的故 式,配以大量 文物 编辑而成...
抗日英雄谱-历史永远铭记的抗战面孔 本书特色本书是由新华时政编辑室结合新华社记者的报道、图片、特稿集结而成,所选图片、资料均来作者的历次采访,拍摄,并得到授权。...
《谢灵运新探与解读(精)》内容简介:谢灵运,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年(433),是山水诗派鼻祖,
中国史(上下卷) 内容简介 作者“*注意于民族之盛衰,国家之兴亡”,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全书,其独特的历史分期方法不但使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赫然清晰,而且立刻使中国...
抗战时期的蒋介石 本书特色 作者用平实的笔调,辅以大量详实的史料勾勒出抗战这一特殊时期,作为中国当时*高领袖的蒋介石面对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如何恪守“兄弟阋墙,外...
《西方的兴起》内容简介:《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是全球通史的奠基性杰作,以全球视野讲述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让你一本书了解
明朝那些事儿:第陆部日暮西山 内容简介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
古城往事 本书特色 流转千年的古城之歌,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虽然昔日的辉煌已成过往,即使明天的命运充满渺茫,轧轧逼近的历史车轮,或许终将摧毁那些残破的古墙,...
怒放的西汉:第二部:横绝四海 本书特色 纵观西汉200余年的历史,总是充满了神奇和另人鼓舞的元素。本书《怒放的西汉》,共分三册:《秦亡汉兴》《横绝四海》和《汉风...
雕凿永恒:山西石窟与石雕像--《回望山西》丛书 内容简介 供养天是佛教石窟中常见的佛教人物形象,无论是雕刻于龛楣中和龛楣上方两侧,还是单一形态(不出现其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