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从反思极权主义出发,认识到在哲学和政治之间,在人作为思想的存在和行动的存在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传统哲学家出于对绝对真理的渴望和对个别意见的轻视,把政治活动贬低为工具性行为,政治哲学因此始终是关于政治的一套“哲学”理论而不是对政治本身之所是的思考。本书先论述了阿伦特对西方传统哲学“拒绝政治”的批判,随后分析她本人的政治存在论和现象学,*后探讨她晚年为何要“回到哲学去”,从而表明“哲学与政治之争”的问题如何贯穿于她一生的思想。
本书在研究阿伦特时虽然重点是阐释阿伦特本人的观点,但作者没有回避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问题。她既把阿伦特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严格区分开来,揭露了阿伦特对马克思主义的扭曲(例如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扭曲),又不对之简单否定,甚至还指出了阿伦特在批判“现代性”等问题上与马克思的共同之处。
**章“积极生活”与“沉思生活”:阿伦特对传统政治哲学的批判
关心政治对哲学家来说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易于为我们政治科学家所忽略的是,大多数政治哲学都起源于哲学家对城邦和整个人类事务领域的否定,有时甚至敌视的态度。
——阿伦特:《近来欧洲哲学思想的政治关注》
一、城邦政治中两种生活的统一
(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阿伦特的巨著《人的境况》是对“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行动)的深入分析,它不同于哲学史上许多政治哲学著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一开始不是从一个哲学观念出发来规定政治(比如从关于人的本性或者国家的本质出发),而是围绕着人类活动展开,政治概念从这些活动本身得到定义或者根据。这样一个关于政治的现象学研究既需要对政治活动所属的那些人类活动的区域、范围的分析,又需要对政治*初产生的生活形态一一古希腊城邦生活——进行考察。因为在她看来,只要“政治”这个词对人类还有意义,就要追溯到古希腊,从这个词产生之初,“成为政治的,即生活在城邦中”。
阿伦特首先考察了“积极生活”这个词的起源:“积极生活”(vita activa)这个词是中世纪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生活”(bios politikos)的标准翻译,但是这个翻译已经很大地偏离了亚里士多德的原意,因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生活仍是和理论生活(bios theoretikos)并列的两种生活方式。而到了中世纪,这个词和政治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所有属于纷纷扰扰的尘世事务的活动一一政治活动、劳动和工匠的制作活动——都属于“积极生活”,并与“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ua)相对立。沉思生活是闲暇和宁静的,积极生活则在否定的意义上是“不宁静”和“无闲暇的”(a-skholia或nec—octium),它的意义仅在于它为沉思生活服务:因为虽然人必须依靠一些世俗的活动来维持肉体的生存和现世所必需的利益,但他只有在沉思当中才能得到真实的幸福以及在上帝那里的至福。在阿伦特看来,这个词的含义在历史上发生的改变昭示了政治的自主性地位的丧失,人作为思想的存在和作为行动的存在的分离,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的瓦解。当然,这样的改变并不是一下子发生的,甚至在区分天上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奥古斯丁那里,vita activa的使用还保留着它原初的政治含义,即作为“谈话的或实践的生活”(vita negotiosa or actuosa)。
无论我们现代人谈理论和实践的分裂还是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我们看待它们的方式都已经不是古代人的方式了。古希腊人思考理论或实践,是把它们作为两种生活方式(bios或vita)来思考。在第欧根尼所记载的、毕达哥拉斯讲过的一个寓言中,可以找到对理论生活的这一*早理解:“生活……就像一场节日盛会;有的人参加它是为了竞赛,有些人来做买卖,但是*优秀的人作为旁观者前来,因为在生活中盲从的人追名逐利,而哲学家求真理。”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给出了幸福生活的三种选择: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这三种生活之所以幸福,是因为它们都摆脱了生存必需性的强制,但又因自足程度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等级。低级的享乐生活仍受制于感官欲望,真正幸福的生活只有两种:政治生活和理论生活。当然,亚里士多德*终按照希腊哲学的思考方式,视理论生活为*高级、*自足的生活,但在他那里理论和实践的区别完全不同于近代理论和实践的区别。因为其一,在他那里理论仍然是一种“实践”(praxis),对他来说,“实践”的意思是“自足的”,即以自身为目的的“实现活动”;理论生活和实践的政治生活都是两种自足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近代理解的理性规则和实际应用。其二,作为自足的生活方式,闲暇对希腊人而言不仅是理论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所有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闲暇意味着从生存必需性的劳作中摆脱出来,另一方面,闲暇不是无所事事,悠闲度日,而是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希腊人有时间坐在家中来探索宇宙间的神秘,来与苏格拉底进行争论,或到国外旅行,去探索这个世界。无论怎样,他们都积极地找些事来做,在那个时代,闲暇就意味着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
但无论如何,哲学家专门的理论活动的出现都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着理论生活的独立性。在前哲学时代,理论从来没有被看作一种与行动无关的生活方式,那时,理论总是和行动结合在一起。理论(theoria)在词源学上不仅是观看而且是对神圣活动的观照,伽达默尔说:“theoria一词的原初意义是作为团体的一员参与那种崇奉神明的祭祀庆祝活动。对这种神圣活动的观察,不是不介入地确证某种中立的事务状态,或者观看某种壮丽的表演或节目;更确切地说,理论一词的*初意义是真正地参与一个事件,真正地出席在场。”据考证,一个理论者(a theoros)要么是城邦派去参加另一个城邦的神圣庆祝活动的使者,要么是派去向德尔斐神庙的女祭司咨询的使者,他到真理的源头为城邦的政治、法律、宗教权威带回神的话语。作为城邦和女祭司之间的中介者,他被要求清晰、完整地记下他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增加或删改神的话语都是大不敬的。因此,理论者需要理智上的准确、诚实和所有适合于神打交道的德性。渐渐地,这个词的使用更加宽泛,包括见证和参加各种宗教及体育庆典,这样,理论就意味着在比赛当中的旁观者所做的工作:观察、见证、审视和解释他所见的一切,他需要解释和理解他所见之事,需要区分对庆典、仪式来说是本质的东西和偶然的东西,然后把这样的知识以诚实、有益的方式传达给城邦的人。因此,原初的理论和城邦的公共生活、城邦的善有直接的联系,理论活动并没有脱离公共生活的独立地位。
人作为思想的存在和作为行动的存在的统一在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的阵亡将士葬礼演说词中得到了*好的体现:“因为在行动之前我们有无与伦比的思考力和行动力,可是其他人却出于无知而鲁莽,耽于反思而犹豫。”他认为,雅典战士的伟大在于他们英勇的行为,一种无私的公共精神,但行动的勇敢需要智慧、思虑、对人生苦乐的清晰了解和由此知道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phrone-sis)就概括了理性的实践指向,实践智慧的目标不是普遍的知识,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做出策划并导向明智的行动。另外,行动固然伟大,但行动者不一定了解自己所做之事的意义,而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可以看清事情的真谛,并让人们在事后回顾中和现实和解,驱除错误给心灵造成的痛苦。因此,亚里士多德把理解看作是与实践智慧相辅而行的品质,并认为是老年人才有的智慧。
柏拉图-基督教传统把人作为思想的存在和人作为行动的存在完全对立起来,在阿伦特看来这种倾向本身是对希腊前哲学时代精神的反动。对希腊人来说,思想是对行动的旁观,因此历史学家和吟游诗人是更合适的旁观者,虽然思想和行动作为两种生活方式的基本区别始终存在着——一种是积极的、投身于现实的生活,一种是消极旁观的、从现实中抽离的生活,思想者也会带着惊讶、喜悦来观看人类事务,为他们的德行而赞叹、为他们的愚行而悲哀,却从不愿参与他们——但在柏拉图哲学之前,这两者并没有成为根本冲突、对立的生活方式。在阿伦特看来,这两种生活根本的一致性建立在希腊人在荷马式的宗教背景下对“不朽”的共同追求上。
在荷马史诗的世界里,人、自然和诸神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神对人发怒,或神彼此结怨,就会造成各种天灾,如瘟疫、暴风雨等。希腊诸神与人是同形同性的,希腊人生活在这样一个与自然、神紧密联系,人和神彼此相像的背景下,他们与自然和诸神的区别只在有死性上凸显了出来,相对于循环往复的自然和自然生命,相对于不死的诸神来说,人必有一死,人就是“有死的”(mortal),他的个体生命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沿着一条垂直线段运动。人在宇宙的位置处于自然生命和诸神之间,一方面动植物的生命从属于其种群的繁衍,它们作为种群的一部分不具有个体性,因而是不死的,死亡就是整个种群的灭绝。而人作为个体,他的生命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有死性让他摆脱了其他自然生命的生物循环。另一方面,有死的人渴望神的不朽(immortal),想以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之盛事加入到神的行列中,或至少留下比他稍纵即逝的生命更长久的东西,为此,希腊人甚至宁愿在年轻的时候死去以保护他不朽的声名。摆脱自然存在而接近神,就是那个时代德性的标准——伟大、卓越,赫拉克利特这个被认为*晦涩的希腊哲学家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说:“一个人如果*优秀,我看就抵得上一万个人。”
……
王寅丽,女,1974年生,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治哲学、女性主义。出版著作《鄂兰》(台北扬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译著《当代法国哲学》(新星出版社,2007年)。本书属于作者独立承担的200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的研究成果。
鬼谷子 本书特色 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学说竞相出现。这个时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鬼谷子》就是“轴心时代”的代表作之一。本书...
西西弗神话 本书特色 “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惟有对西西弗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
道德情操论:一本三代人都要读的书 内容简介 《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版过六次。全书共有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
传家宝全集(全四册) 绣像本 内容简介 随着文化世俗化的发展和印刷出版业的发达,明清以后开始出现语言通俗、面向大众的“日用百科全书”。这类以修身齐家、为人处世为...
当代中国公益伦理 本书特色 公益伦理是在对弱势群体实施人道救助的公益活动中调节救助者和被救助者即弱势群体之间各方面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是公益救助活动中各...
佛教百科知识:长久燃烧的心灵香烛 本书特色 佛的教诲在他灭度500年后来到一山之隔的中国。达摩一苇渡江,玄奘万里西行,鉴真六次东度,佛教由于这些大德高僧的努力而...
中国哲学简史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享誉中外、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哲学名著,也是一部中国学术的超级畅销书。它是根据一代哲人冯友兰在美国的讲稿整理而成的,...
中国古代方术丛书--中国古代预言 本书特色 对于现代人来说,方术是个既熟悉又隔膜的现象。有的人笼统地把方术等间于迷信,这其实是不大恰当的。如果就学术与科学的关系...
欣赏你的大脑 本书特色作者秉承“爱和科学的精神”,始终与国际相关研究领域保持联动,将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三者融合,坚持二十多年跨领域富有创新的研究探索。是岳晓...
老子 本书特色 《老子(精)/国学经典读本丛书》讲述中国文化在先秦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在诸子百家里,道家对宇宙和社会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解释,并与儒家一起...
西方学术名著导读丛书:《伦理学》导读 内容简介 本丛书将包括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领域,选题以近代以前的名著为主,适当选取入若干已有学术界评的当代学术名著...
隋唐道家与道教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出版★ 道家与道教作为中国地地道道、土生土长下的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深远,而且影响至今,深入民...
圣经新约名篇精选 本书特色 《圣经新约名篇精选》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赏。这是因为它既精中选粗、闪烁着光辉、充满关哲理,有助于读者加深对这部西方文化经...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本书特色 现代西方哲学不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它包含着一百多年来西方各国(以英、美、德、法等国为主)众多的思想、观点、理论、流派。黑格尔说得好...
论无限.宇宙和诸世界 本书特色 《论无限、宇宙和诸世界》成书于1584年,是意大利语对话集中*重要、影响*大的一部。该书是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布鲁诺的代表作,是16...
佛事图说 内容简介 为了全面展现释迦牟尼“超前的思想,非凡的人生”和历代著名禅师“高深的意境,醒世的智慧”,本书以佛经为本,汇集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去世的所有资料...
儒哲新思-珞珈中国哲学 目录 现代儒学新研从心之本体到心灵九境——唐君毅哲学思想述论专制政治·儒家精神·现代自由主义——徐复观政治思想述论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中国古代宇宙理论研究(全三册) 本书特色 如何才能以一种能够贯穿始终的逻辑来解读《周易》,是古今学者们面临的难题。查《汉书》所载西汉时期刘歆所作的种种解释和三国...
民族宗教论集 本书特色 本书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中的一册,收入了白寿彝先生所著的《民族宗教论集》全册,书中反映了他在学术上多方面的卓越成就。书中除收录原文外,...
《战时笔记》(1914-1917年)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写于1914-1917年的战时笔记。记录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同时也记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