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论集》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史,19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想象。1931年,由陈衡哲主编的《中国文化论集》由中国太平洋关系学会出版,并提交给了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关系学会第四次年会。该书内容广泛,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业、农业、教育、考古、生物、地质、哲学、艺术等多门类学科,而细数其中作者,如胡适、丁文江、赵元任、陶孟和、任鸿隽等,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各领域的一流学者与文化名家。由于写作时面向的“读者”是西方人,全书主要围绕西方流传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几个观念展开,其中特别批评了西方关于中国文化“停滞不变”、“保守排外”、“缺乏宗教情感”三个观念,并认为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从不拒绝外来文化,而且曾有浓厚的宗教情感。陈衡哲在前言中说,该书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幅中国文化的生动图像,而“不是提供一部中国文化史。对于这样一本小书来说,那样的目标实在太高,难以企及”。但以今日之视角,《中国文化论集》却不失为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史;而从思想史的角度,更是典型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想象。
尘封七十余年中文版首度出版,一九三零年代名流学者联手打造。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史。
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史,19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想象。1931年,由陈衡哲主编的《中国文化论集》由中国太平洋关系学会出版,并提交给了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关系学会第四次年会。该书内容广泛,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业、农业、教育、考古、生物、地质、哲学、艺术等多门类学科,而细数其中作者,如胡适、丁文江、赵元任、陶孟和、任鸿隽等,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各领域的一流学者与文化名家。由于写作时面向的“读者”是西方人,全书主要围绕西方流传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几个观念展开,其中特别批评了西方关于中国文化“停滞不变”、“保守排外”、“缺乏宗教情感”三个观念,并认为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从不拒绝外来文化,而且曾有浓厚的宗教情感。陈衡哲在前言中说,该书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幅中国文化的生动图像,而“不是提供一部中国文化史。对于这样一本小书来说,那样的目标实在太高,难以企及”。但以今日之视角,《中国文化论集》却不失为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史;而从思想史的角度,更是典型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想象。
第一章 中国如何获得其文明儒家对传说不加批判地接受,狂热地相信封建主义和半公有制的土地所有制所代表的黄金时代,其中国历史观之不真实,就像婆罗门所持的印度历史观未被科学的考古学推翻以前一样。上世纪(19世纪)中期,西方外交官及传教士开始研究中国历史,发现儒家的中国历史难以接受,原因在于,这些人士来到东方之时,欧洲的对外扩张已经强劲地开始,他们醉心于其家乡欧洲工业革命的果实,他们从中国人自己所阐释的退化的中国观念中为自己的工作找到了合法性,找到了他们的“进步”文明令人意满志得的证明。这样,在西方就出现了一个影响广泛的传统,认为中国文明远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达到巅峰,从此以后便不断退化,至少是停滞不前。此外,中国人对商人和传教士的强烈抵抗又给西方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中国人极其保守,从来不接受外来文化影响。毫无疑问,现代汉学家们更世故一些,因为历史学在其本土已经有了不同的标准,但是旧的标准很难消亡,直至今日,在许多西方人士看来,中国文明不过是另外一个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只是因为某种不明的原因,中国文明特别垂而不死而已。甚至连博学的格兰内教授也把其论古代中国的书命名为《中国文明史》,无意识地暗示他的大作所涉及的范围,即公元前87年前,就是中国文明史的全部内容。事实上,历史真相远非如此。现代考古学业已证明,中国早在青铜器时代之前有一新石器晚期的存在。在河南北部安阳的考古发掘已证明,殷朝或商朝的文化在许多重要的方面都不同于同期的文化。对经典的考据及对于现在可以看到的古文,包括甲骨文和金文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使我们能够确定儒家传统的真实性,并建立起一个有关这些传统的起源的编年对照二一切都指向这样一个事实:古典中国文明成长缓慢,但却一直持续不断,在以后的朝代里,尽管有内战及外敌入侵,它却始终没有停止:我们把同样的批评方法用之于研究历史资料,就很容易探明从中古到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过来的,探明每个时期的政治社会组织及心理状况和物质成就特点如何=我们更不应认为中国比同一时期的其他文明更保守,因为我们发现,在过去的4000年中,只要与外来文化有足够的接触,而所接触的文化又有某种值得学习的东西,中国文明就会不断受到影响:只不过如此吸收而来的文化汉化如此彻底,一般粗浅的研究常常不易弄清其真正的来源=有鉴于此,本文对近期的研究成果做一简要总结,以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中国文明起源相对较晚首
陈衡哲(18901976) 笔名莎菲(SophiaH.Z.Chen),1914年考取清华留美学额后赴美,先后在美国瓦沙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西洋文学,分获学士、硕上学位。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西洋史。之后又先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东南大学、四川大学。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女学者、作家、诗人和散文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 《衡哲散文集》、《文艺复兴电》、《西洋史》及《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
王宪明,历史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北京大学历史系,观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著有《语言、翻译与政冶: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戊戌变法史述论稿》(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主编《中国近现代电述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两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4年初版、2008年第二版)等。
高继美,毕业烟台帅范学院英语系,现任清华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合译有《从民族国家拯救历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凤凰出版集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等。
世界奇幻獎得主陳志勇繼《抵岸》後最新話題力作!如果,巷子盡頭住著一條未卜先知的水牛,你想問牠什麼問題?如果,街上出現一位拿著壞掉玩具的潛水夫,你想帶他去哪裡?如...
侗汉词典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侗语标准音为主导以南部方言为基础歉收各方言土语的侗汉对译词典。词典选词歉收并蓄,起到集侗语之大成,沟通各土语间的联系的作用。全书...
世界五千年神秘总集:动物 植物 地理之谜 本书特色 《世界五千年神秘总集·动物、植物、地理之谜》中主要内容包括:动物 **部分 神秘的动物王国:动物世界趣谈;奇...
先知的神庙-五大洲史前星际航行惊天发现 本书特色 埃里希?冯?丹尼肯,当今世界超级畅销书作家、有32部作品问世,被翻译成35种语言,累计在全球售出6300000...
明代鸽经 清宫鸽谱-王世襄集 本书特色 《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王世襄集)》由王世襄和赵传集编著,《鸽经》在前,由赵传集注释、今译,《鸽谱》居后,由王世襄撰述,囊鸽...
知日-断舍离特集 本书特色 “断舍离”的反面是“断不了,舍不掉,离不开”。很多时候,难的不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难的是不知道该舍弃什么。无论是“收纳”物品还是“整...
创意中国 本书特色 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动漫、网游等产业可能会成为中国创意产业的切入点,成为中国各大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突破口。而影视、广播、出版等在内的传媒产业也开...
这年头-记录时代的话语和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路漫漫、沧浪之水浊兮、我思故我在、情感方程式、鱼我所欲也、在路上、爱的教育等。这年头-记录时代的话语和故事...
简明赫哲语词典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中、下三部。上部是学习语言的基础, 包括了语音、语法、词汇等学习语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日常词汇 ; 中部包括赫哲族日常生活...
(平)中国文库第二辑·综合普及类:阅读城市 本书特色 本书围绕作者自己访问过并深有感触的十几个城市加以描述,穿插进国际建筑大师的故事和20世纪世界建筑的发展史。...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内容简介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从老北京的历史典故、地名由来、名胜古迹、皇城内史、城门牌楼、王府民居、胡同坊巷、会馆故居、宗教寺院、陵墓祠堂、风...
吸烟的历史 内容简介 烟草从何时起出现,*早出现于何处,又如何扩散到世界各地,促进这个过程的一切偶然因素,《吸烟的历史》为你详实道来;从**个吸烟的古代烟客到烟...
接地气的历史书-从前有个老北京 本书特色 走街串巷钻胡同,有礼有面敞亮人,四九城里寻旧迹,有滋有味老北京。接地气的历史书-从前有个老北京 内容简介 一处处北京古...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
秦汉卷-中国文化发展史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发展史》 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交互推进历程的通史,分为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
常州淹城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论述了三城三河套状的常州古淹城遗址,举世无双,经过数千年凄风凌雨的洗礼,演化成以海纳百川、聪慧机敏、经世致用、敢为人先为时代特征的淹...
草根湖南-湖南民族民间文化解读 本书特色 《草根湖南:湖南民族民间文化解读》是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项目。草根湖南-湖南民族民间文化解读 内容简介 简介《草根湖南:...
淺野敦子あさのあつこ出生於日本岡山縣。1997年以《野球少年》獲得第35屆野間兒童文藝賞,並榮獲『日本厚生省中央兒童福祉審議會』推薦為優良讀物。2005年再以《...
解厄鉴-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柒 本书特色 《解厄鉴(趋利避害书)》趋利避害书:先有血泊与泪水而后可驭人生 ——解厄鉴晏殊位极人臣,官拜宰相,享极盛名;如此骄人之...
国学与国粹 内容简介 原始的儒、儒家与儒教、医学与道教、宗教底妇女观、道家思想与道教、大中磬刻文明代管见、清代文考制度、香港考古述略、礼人俗与民生……国学与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