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论集》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史,19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想象。1931年,由陈衡哲主编的《中国文化论集》由中国太平洋关系学会出版,并提交给了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关系学会第四次年会。该书内容广泛,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业、农业、教育、考古、生物、地质、哲学、艺术等多门类学科,而细数其中作者,如胡适、丁文江、赵元任、陶孟和、任鸿隽等,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各领域的一流学者与文化名家。由于写作时面向的“读者”是西方人,全书主要围绕西方流传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几个观念展开,其中特别批评了西方关于中国文化“停滞不变”、“保守排外”、“缺乏宗教情感”三个观念,并认为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从不拒绝外来文化,而且曾有浓厚的宗教情感。陈衡哲在前言中说,该书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幅中国文化的生动图像,而“不是提供一部中国文化史。对于这样一本小书来说,那样的目标实在太高,难以企及”。但以今日之视角,《中国文化论集》却不失为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史;而从思想史的角度,更是典型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想象。
尘封七十余年中文版首度出版,一九三零年代名流学者联手打造。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史。
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史,19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想象。1931年,由陈衡哲主编的《中国文化论集》由中国太平洋关系学会出版,并提交给了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关系学会第四次年会。该书内容广泛,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业、农业、教育、考古、生物、地质、哲学、艺术等多门类学科,而细数其中作者,如胡适、丁文江、赵元任、陶孟和、任鸿隽等,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各领域的一流学者与文化名家。由于写作时面向的“读者”是西方人,全书主要围绕西方流传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几个观念展开,其中特别批评了西方关于中国文化“停滞不变”、“保守排外”、“缺乏宗教情感”三个观念,并认为中国文化一直在变,从不拒绝外来文化,而且曾有浓厚的宗教情感。陈衡哲在前言中说,该书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幅中国文化的生动图像,而“不是提供一部中国文化史。对于这样一本小书来说,那样的目标实在太高,难以企及”。但以今日之视角,《中国文化论集》却不失为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文化史;而从思想史的角度,更是典型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想象。
第一章 中国如何获得其文明儒家对传说不加批判地接受,狂热地相信封建主义和半公有制的土地所有制所代表的黄金时代,其中国历史观之不真实,就像婆罗门所持的印度历史观未被科学的考古学推翻以前一样。上世纪(19世纪)中期,西方外交官及传教士开始研究中国历史,发现儒家的中国历史难以接受,原因在于,这些人士来到东方之时,欧洲的对外扩张已经强劲地开始,他们醉心于其家乡欧洲工业革命的果实,他们从中国人自己所阐释的退化的中国观念中为自己的工作找到了合法性,找到了他们的“进步”文明令人意满志得的证明。这样,在西方就出现了一个影响广泛的传统,认为中国文明远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达到巅峰,从此以后便不断退化,至少是停滞不前。此外,中国人对商人和传教士的强烈抵抗又给西方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中国人极其保守,从来不接受外来文化影响。毫无疑问,现代汉学家们更世故一些,因为历史学在其本土已经有了不同的标准,但是旧的标准很难消亡,直至今日,在许多西方人士看来,中国文明不过是另外一个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只是因为某种不明的原因,中国文明特别垂而不死而已。甚至连博学的格兰内教授也把其论古代中国的书命名为《中国文明史》,无意识地暗示他的大作所涉及的范围,即公元前87年前,就是中国文明史的全部内容。事实上,历史真相远非如此。现代考古学业已证明,中国早在青铜器时代之前有一新石器晚期的存在。在河南北部安阳的考古发掘已证明,殷朝或商朝的文化在许多重要的方面都不同于同期的文化。对经典的考据及对于现在可以看到的古文,包括甲骨文和金文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使我们能够确定儒家传统的真实性,并建立起一个有关这些传统的起源的编年对照二一切都指向这样一个事实:古典中国文明成长缓慢,但却一直持续不断,在以后的朝代里,尽管有内战及外敌入侵,它却始终没有停止:我们把同样的批评方法用之于研究历史资料,就很容易探明从中古到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过来的,探明每个时期的政治社会组织及心理状况和物质成就特点如何=我们更不应认为中国比同一时期的其他文明更保守,因为我们发现,在过去的4000年中,只要与外来文化有足够的接触,而所接触的文化又有某种值得学习的东西,中国文明就会不断受到影响:只不过如此吸收而来的文化汉化如此彻底,一般粗浅的研究常常不易弄清其真正的来源=有鉴于此,本文对近期的研究成果做一简要总结,以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中国文明起源相对较晚首
陈衡哲(18901976) 笔名莎菲(SophiaH.Z.Chen),1914年考取清华留美学额后赴美,先后在美国瓦沙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西洋文学,分获学士、硕上学位。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西洋史。之后又先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东南大学、四川大学。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女学者、作家、诗人和散文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 《衡哲散文集》、《文艺复兴电》、《西洋史》及《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
王宪明,历史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北京大学历史系,观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著有《语言、翻译与政冶: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戊戌变法史述论稿》(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主编《中国近现代电述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两方历史学经典名著选读》(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4年初版、2008年第二版)等。
高继美,毕业烟台帅范学院英语系,现任清华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合译有《从民族国家拯救历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凤凰出版集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等。
汉语避讳研究 本书特色 该书是作者几十年专题研究的结晶。全书从避讳概况、避讳改姓、避讳省称、避讳称字、避讳改字和改谥号、避讳改地名等十二个方面对汉语避讳进行了研...
笑林广记-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足本.典藏 本书特色 《笑林广记》是一部流传久远、影响深广的通俗笑话总集,语言风趣幽默,文字简练生动,形式短小精悍,堪称中国古代文化...
密林寻找树叶的探险:阅读的风貌 本书特色 进入苏东坡、梁启超、蒙田、梭罗的读书世界重温几米的图像阅读经验了解重庆书痴的黄金守则密林寻找树叶的探险:阅读的风貌 内...
摩謝?費登奎斯(Moshé Feldenkrais, 1904-1984)出生於今烏克蘭共和國所在地,為猶太人。在一次大戰的動亂中度過青少年時期,歷經顛沛流離,...
中国茶里的修行之道:茶修(精装) 本书特色 从物质到精神,享用一杯茶的全部。资深茶人王琼,以20余年的习茶经验,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与当代人的家庭生活...
无障碍读国学-三字经 内容简介 《无障碍读国学: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
大师图学馆 胡朴安文学常识 陈彬和中国文学与书法 本书特色 《胡朴安文字学常识陈彬和中国文字与书法》由胡朴安、陈彬龢所著,本书是文字学家胡朴安先生在持志大学、国...
陇上学人文存:段文杰卷 本书特色 《陇上学人文存:段文杰卷》于我们是一桩幸事。这不仅是由此而对段文杰先生这样一位年已望百的敦煌学耆宿的学术成就有了全面、深入的了...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老年在日暮之时应当燃烧与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亡。”★颠覆传统的英诗奇才,用词和韵制造癫狂和迷醉★诺兰电影《星际穿越》中反复出现的诗...
建筑细部是什么?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细部文化与发展中的当代建筑学的关系又是什么?它在与工程的关联性之外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是什么?建筑学的入口和出口都涉及细部文...
《老济南》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全面讲述老济南大街小巷的往日时光,名胜古迹、市井百态、百姓生活的图书。全书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
解《周官》:读熊十力给毛泽东的一封长信 本书特色 1951年春天,中国现代史上*富原创性的哲学家熊十力,就中国古代文化资源和民主政治之关联写下七万字长信《论六经...
第三类语言面面观:文学翻译中的译作语言探索 本书特色 目前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状况中,出现了“理论+翻译”的两张皮现象,有的理论只浮在表面,难以真正起到指导翻译研...
手工艺卷-中华文明历史长卷-至精至好且不奢 本书特色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传统手工艺则在中华文明中留下色彩浓重的一笔。纸墨笔砚、丝绸、...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本书特色 没有古代哪有现代,没有父母哪有儿女,没有祖先哪有我们呢,可是我们现在迷了路……我只是一个年纪大、顽固的、喜欢中阜叉化...
华梅谈服饰文化 内容简介 传统服饰观在当代中国人着装意识中,仍然占支配地位,服饰常常是礼仪、礼节、礼貌的直接现实。社会生活中,往往以讲究服饰者为“上等人”,以短...
天津的园林古迹 本书特色 2004年12月23日是天津设卫筑城600年的纪念日。这对居住在这座城市和曾经客居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具有极大的探求魅力,即使曾到此一游...
《新零售实战:商业模式+技术驱动+应用案例》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近10年新零售的实战经验总结,分为模式、技术和应用三大篇。模式
生活的艺术 本书特色 《大家写给大家:生活的艺术》是散文家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作品集。内容包括对吸烟、饮酒、喝茶、读画、写字、理发、握手等日常行为的评论,对睡、穷、...
《Scratch3.0案例式少儿编程初级35课》内容简介:本书是丛书“案例式少儿编程100课”的第二册,包括初级35课案例。每一课的案例都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