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人书法的喜爱,也是我个人书学观的体现。我夙不喜书法的“职业化”,如果失去文化精神供养,所谓书法便剩为书写技法和视觉形式。钱仲联序寐叟书法称:“书法一道,非限于书法而为书法也,必与其人之学问德业、事功成就、时代特征,息息相关。”这个说法或可以道出学人书法的真趣。我有意收集学人书法,源于那次菖蒲河畔的拍场邂逅随园老人诗笺,虽然以前也曾关注并收藏一些文人翰墨,但着意收集文人书法可以说是以得到随园诗笺为契机的。在一次南下的列车上,我同香洲兄列了一份“候选名单”。浩瀚文苑,心仪者尽归囊中,无疑只是一个美好愿望。诚如叶德辉《游艺卮言》所谓“铭心绝品,过眼烟云,渴想梦萦,而必尽吾有,此必不可得之数也”。又云:“收藏书画,本为雅道,云烟供养,何等清福,乃至之生烦恼,济贪欲,是亦不已矣乎!”故酷爱者难得一遇,即偶尔幸遇亦未必能遂愿获得。然而透过“名录”,则可见我们对“文人书法”选择的倾向。近三百年文苑善书者不计其数,而百或数十年之间,其风尚清晰可辨。
王世襄、余英时分别为此书初、贰集题写书名。
章诒和:世事观察越细,人性体验越深,许宏泉也不例外。遍览溪水旁这棵树的枝枝叶叶,我发现里面藏着两个身影。一个是知识分子:画国画,编刊物、做文章。而笔墨之间透露出的,则是作者的丰富畅溢、敏感犀利与不伪情的人格。
陈丹青:他要是个古人的话,可能是个汉代人——无论东汉西汉。我非常欣赏他文化独行侠的江湖气。
三百年杰出学人的书法盛宴;收藏与文化的两用辞典。
同类图书有两种货币:学术化或实用型。本书则两者兼之,以文人书法藏品为引子勾划出的深藏其中的精微大义和奇妙的故事。
直观的展现出一条清晰的学术脉络,简约不失严谨,无论有争议的还是引用原文的一律溯源,找到原注或可靠凭证。
艺术修养性兼顾实用性、故事性,呈现方式生动。
一本收藏辞典,方便查阅与对比,书中选定人物不带政治偏见,而且大多是被遗忘却有着不可替代贡献和地位的人,书法作品真实清晰,有长期的留存价值,引发读者对文人手迹的兴趣。
袁枚(1716—1797)夏肥秋瘦随园翁
友人来访,说在南池子那边一家“小拍”预展上发现一件董其昌的山水册页,八万起拍,图录上虽标明“传”字,看气息却很对头,且有安仪周(岐)(《墨缘汇观》)著录。于是偕藿、蓉二斋前往参观。菖蒲河畔,南池子口上,皇史宸西邻,一个叫做“皇城艺术馆”的地方。展品多为油画,乃一对洋人夫妇所藏中国当代“早期油画”,传统书画仅几十件而已。不过名头倒是不小,黄子久、王雅宜、张二水、仇十洲、祝枝山、马湘兰,个个了得。那件董氏山水册,赫然展台之上,水墨纸本,计五页,王文治对题五开。每叶钤有“安仪周家珍藏”朱文印。那些所谓著录材料亦陈列其侧,除安岐《墨缘汇观》外,尚有《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其“董其昌条”中的“签名”和“印章”皆有从是册中所录取者。有此二物佐证确实能给人以不少的信心了。然而细究笔墨,生硬造作,似去思翁甚远。我忽然想到这一“传”字,实在用得高明,或许卖家(拍卖行)之诱饵也未必。其一,有意标以“传”(传说之意)字,吸引招徕买家,迎合他们“捡漏”的心态。其二,告诉你,此“传”你不妨理解“流传有绪”之意。那么,这件“老充头”是安仪周走眼呢,还是旧时据其《墨缘汇观》的文字著录原本下的“蛋”呢?
我正思忖,却无意发现一组书翰小品,似同一藏家所出,有蒋仁、汪士慎、华新罗诗笺,何子贞、王觉斯尺牍。原为无锡沈梧(旭庭)所藏,沈在同光间,至今亦有百余年,笺有古气,墨华精神。觉斯之侧竟是袁枚诗笺,不觉眼前一亮。驻足其前,流连久久,似闻随园老人说话。简斋的小楷,隽秀而饶奇趣,点画极见个性,袁枚自谓不会写字,他在“与西崖书”中称:“枚幼而失学,到老握笔,如书生骑马,意态全非,自分此乃终身作门外汉矣。”其实好就好在“不会”,那满纸尽是性情、自在和书卷气息。
归来,心心念念着随园诗笺,真可谓梦寐以求,周转难眠,耿耿于怀。平常哪能像人家那样常能遇上柳如是、马守真的香泽丽笺啊,偶尔邂逅随园老人的手迹,其喜乐之情也是难以按捺的。
翌日一早,约藿斋、江汁再来菖蒲河边。拍场也很有趣,在一个叫“东苑戏楼”的小型剧场,虽是新修,却也有几分古香古色。回廊小院,极是雅致,枣槐两树,虬枝老干,绿荫蔽日,可谓阅尽人间沧桑。一进小院,顿有离世出尘之感。“拍案”设在戏台之上,两边有抱柱楹联,朱家溍所书李笠翁句: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拍卖师手执红木小锤,俨然一副巡抚大人审案形状。两边女侍站立,竞买者则坐在台下,台上台下,仿佛同演一出戏耳。
袁枚字子才,反过来便是“才子”。袁枚何止才子,乾嘉之际的袁随园无疑是一位极具“先锋意义”于文坛的“边缘人物”。据说他长得“颀而长”,清癯如鹤,广颡丰颐,仪表风流。有趣的是,他晚岁自称袁丝,因为满头白发,乃借西汉时袁丝(盎)之名以为己用。《清朝野史大观·清朝艺苑》说:随园之雍容风雅,可称文坛中老成练达者。
《清史稿》中《袁枚传》称:袁枚字子才,钱塘人。幼有异禀。年十二,补县学生。弱冠,省叔父广西抚幕。巡抚金见而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遂疏荐之。时海内举者二百馀人,枚年*少,试报罢。乾隆四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改知县江南,历溧水、江浦、沭阳,调剧江宁。枚不以吏能自喜。既而引疾家居。再起发陕西,丁父忧归。遂牒请养母。卜筑江宁小仓山,号随园,崇饰池馆。自是优游其中者五十年。时出游佳山水,终不复仕。……天才颖异,论诗主抒写性灵。他人意所欲出,不达者悉为达之。士多效其体。著《随园集》,凡三十馀种。上自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其名。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然枚喜声色,其所作亦颇以滑稽获世讥云。卒年八十二。从“传记”中可以看到两个不同时期或不同“身份”的袁枚。作为读书人,袁枚无疑要沿着传统的科考路线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袁枚为官期间,却能“笑为民父母,痛痒真亲尝”,所以口碑不错,在江宁、江浦、溧水等地也有不少政绩值得传颂。而作为文人,总是有许多风雅乃甚奇异的逸事值得谈助的。袁枚在江宁时,便曾经历一桩怪事,虽说荒诞,却也有头有脑,据沈起凤《杂记》记载:
乾隆乙丑,钱塘袁枚宰江宁。五月十日,大风,白日晦。城中韩姓女,年十八,被风吹至铜井村,离城九十里。村民询明姓氏,送还家。女婚城东李秀才子。李疑风无吹人至九十里者,明系奸约,借词控官退婚。袁日:“古有风吹女子至六千里外者,汝知之乎?”李不信。袁取元《郝文忠集》示之。诗云:“黑风当筵灭红烛,一朵仙桃落天外。梁家有子是新郎,辛氏负从钟建背。”又云:“自说吴门六千里,仿佛不知来此地。甘心肯作梁家妇,诏起高楼榜天赐。几年夫婿作相公,满眼儿孙尽朝贵。”李无以应。袁又晓之曰:“文忠一代名臣,岂作诓语?但当时女竟嫁宰相,此女恐无福耳。”李大喜,婚配如初。制府尹继善闻之,曰:“可谓宰官须用读书人矣。”
天下事说来真是蹊跷,有道是无巧不成书,恐怕也惟袁大人才能遇见这种奇事,而秀才断案,难免书生意气,其结果却很圆满。除了称奇道绝还能说些什么呢?难怪要说他“所至有政声,判狱如神”(《清代学者像传》)。
乾隆十三年秋,袁枚三十三岁时,在南京购得隋氏织造园,易名“随园”,此后,着手修缮,植树种花,好像在为自己的“退隐”之路始作准备。“情虽殷于报国,志已决于辞官”(袁枚《上尹制府乞病启》),次年开春,袁枚便称病辞去江宁县令,入庄随园。袁枚辞退,有人说他效往哲高蹈,或谓明哲保身,我觉得,作为才子的袁枚,他实在是向往山水林泉,不耐官场陋习,此际“随园”已初具气象,正契他性好自然的理想之境。
袁枚退居随园,一时,四方名士纷纷慕名而来,可谓不逊当年水绘之胜。
袁枚流连这种悠然闲适自由放纵的诗酒丝竹生活,如“野鸟孤猿”“寻花问柳”,访美论诗,品鉴闺秀,如花美眷,春色如许,可不正是传说中旧时文人梦寐以求的生存状态吗?
清初的几位皇帝不能不说手段“英明”,一面搞“博学鸿词”,笼络天下学者名士,又对朝廷命官,以高薪养廉,所以袁枚辞官后,手头的银两造个园子乐呵乐呵还是很自在的。
而同时,乾、嘉朝的“文字狱”亦是登峰造极的,对于大多知识分子来说,无奈无望的困顿之中多少带有一种莫名的恐慌。于是,遁隐消极于江湖无疑可以得到暂时的心灵慰藉;徜徉林泉,或埋首于故纸,所谓“乾嘉学派”便是时代之使然,一时竟成学术之“主流”。袁枚属于另类,他不是那种安心于考据的“旧式文人”,内心里满怀着诗人才子的激情,而对于他的这种所谓“自由”的行为,朝廷也是可以任之由之的,名士书生,诗酒唱和;优伶美人,弄弄堂会,卡拉OK,发发所谓“性灵”,既有助文艺繁荣,也无碍统治者权益。所以,也是时代造就了袁枚。
袁枚崇尚“性灵”,他的这种学术主张或理念及其个性,深得当时非主流的知识分子尤其青年学子的拥戴。袁枚一面倡导他的“性灵”,一边沉湎放逐的精神世界,这无疑也是一种态度,这种“边缘”立场,可能要遭到那些自作多情而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们的讥诋。
然袁枚“性灵”真实而自然的情感流露,脱尽“旧时文人”的陈腐虚伪,不能不说是极其可贵的。
袁枚以《自题》评论自己的“性灵诗风”:
不矜风格守唐风,
不和入诗斗韵工。
随意闲吟没家数,
被人强派乐天翁。
“随意闲吟没家数”正是袁枚的“个性”,姚惜抱称其“为学自成”(见《袁随园君墓志铭·并序》),故他的不少律诗皆有“出格”行为,黄景仁所谓“兴来辞赋谐兼则”(《岁暮怀简斋太史》)是也。《随园诗话》中处处闪烁着袁枚的审美新见:
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随园诗话》四十二)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随园诗话》十八)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随园诗话》六十六)
袁枚主张“但肯寻访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并借杨诚斋的话来倡导“解风趣”、“写性灵”的审美取向。他曾在《随园诗话》(卷三)中批评王渔洋“修饰不主性情,观其每到一处必有诗,诗中必用典,可以想见其喜怒哀乐之不真矣”。因此而发出“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的感叹。
当然,袁枚的影响可能更在他的美学主张。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其实也并没有将这一理想进行到底。这可能与他一方面与来自“正统派”或“古典派”的压力作“论辩”消耗精力,一方面过于流连文人和士大夫的酬和赋答,沉湎逸趣闲情有关。
对于他的这种“性灵”的个性张扬,当时的文坛政客和正统派们,如刘墉、章学诚、王兰泉便极力反对,章实斋“薄之为清客,讥为假托文学,导欲宣淫”(见罗继祖《随园遗事》)。章有《丁巳劄记》云:
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大江以南,名门大家闺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名,无复男女之嫌,人心风俗,大可忧也。
实斋对袁的指摘毫不留情,虽言有偏激,但随园的过度沉湎“性灵”确实为后世文人的“颓废”开其先风。
王兰泉说他“往来江湖,从者如市,太邱道广,无论赀郎蠢夫,互相酬唱。又取少年著录为子弟,矜新斗捷,杂芜纤佻”(杨锺羲《雪桥诗话》,见《清诗纪事》乾隆朝卷)。
其实,并时或后世诋袁者虽多,也是一言难尽的。倒是林钧在《樵隐诗话》中说出了公道之言:
随园、渔洋两先生之诗皆能各树一帜,在本朝自是名家。但两公诗均可看而不可学。简斋主性灵,以天分胜也。
袁枚诗,虽多应景之作,但其间所流溢的情感却十分自然而真切。而他的一些咏史杂诗,多以新见论史,往往翻案重评,颇能令人耳目一新。袁枚的个性还在于,他的《随园诗话》中所录多为名不见经传的“野逸”诗人之作。
袁枚不讳言自己“解爱长卿色,亦营陶朱财”(《秋夜杂诗》),甚至公然宣称“袁子好味好色”,并广收女弟子,不顾物议,为其刻诗宣扬。
袁枚“善于经营”,估计卖文鬻诗的收入不菲,所以随园才日益繁华,据称他死前“家产累至三万金,一般文士和达官贵人是不可想像的”(见周本淳《小仓山房诗文集》前言)。
赵翼称其:“其人与笔两风流,红粉青山伴白头。”(《读随园诗题词》)可谓知己之论啊!
袁枚性好交游,孙星衍说他“年逾耳顺,犹独游名山,尝至天台、雁宕、黄山、匡庐、罗浮、桂林、南岳、萧湖、洞庭、武夷、丹霞、四明、雪窦,皆穷其胜。舟车所过,攀辕授馆,疑古人复生”。他曾于七十七岁那年自淮南归,过和州客次,住在迢迢谷东部的香泉,“为浴香泉水,停骖住历阳”。(为宋竹梧刺史题《清啸图》)读到随园的这首诗,自然有一种亲切之感,可惜老夫子只在香泉泡了个温泉,却未走进迢迢谷,探访一回戴鹰阿的行迹。
《随园诗话》有云:“香亭以余年衰,劝勿远出游山。余书六言绝句与之云:‘看书多撷一部,游山多走几步。倘非广见博闻,总觉光阴虚度。一’这便是典型读书人的心态。
或许袁子才,真的只能有其一,不可有其二也。袁枚实在是个一言难尽之人,一个可爱之人,有可爱之事可爱之文。一部《小仓山房诗文集》足可寻绎一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及其生存状态。随园的文字不仅清逸雅致,且真切自然,其间极其生活化的作品不失文人之风雅和幽默,如《秋夜杂诗》其序云:“余春秋三十八后,颇畏秋风,当之嚏不已。形貌夏肥秋瘦,与时惨舒。”所谓“夏肥秋瘦”,令人不禁失笑矣!
……
话说中国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简牍卷编话书籍、食案曲几变桌椅、烧菜做饭话炉灶、推杯换盏说酒具、饮茶品茗话茶具、壶的来历与演变等。话说中国物质文化...
读库0804 本书特色 《读库》是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
中华姓氏谱:袁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华姓氏谱中的“袁”姓分册。书中从该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该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
中华文化十二讲-钱穆先生著作新校本 本书特色 本書系由錢穆先生所作中國文化問題之講詞彙集而成,共十二講。就中國文化之“中心思想”、“人和人倫”、“理想之人的生活...
不論你是20歲、30歲、40歲、甚至70歲……都不要放棄尋覓真愛的機會!現在的你,過得幸福嗎?身旁有人陪伴嗎?而陪伴你的那個人,真的是你夢想中愛你、懂你、珍惜你...
超越西方文明的变革 内容简介 文化与文明是人类永恒的大课题。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文化主要是指文学与艺术;广义文化被认为由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层...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关于中国本位文化问题的讨论(精 历史卷) 内容简介 《关于中国本位文化问题的讨论》对中国本位文化问题讨论的缘起与过程、主要参与者的背景...
近代汉语动词重叠专题研究 内容简介 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的语言,动词重叠作为汉语的一种形态,有其特殊性。几十年来,有关这一方面的共时研究层出不穷,...
远传的衣钵(日本传衍的敦煌佛教文学) 内容简介 佛教文学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发挥过特殊重要的作用。被中国文学遗忘的文体——愿文,在日本发展成为哀伤的抒情文学,其影响...
悦读敦煌敦煌:另类的释读 本书特色 敦煌历史文化,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地域文化,又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超越地域和时空,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
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本书特色 在熟悉她文章的读者们中间,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声望早已确立,她被视为活跃于当今美国的*杰出和*具原创性...
老照片.第二十一辑 内容简介 《老照片》出到二十一辑了,一直长销不衰,大抵回忆是人生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我们总是在一道道黑与白的光影里流连忘返,看似水流年中的别...
中国古代寺院生活-中国风俗文化集萃 本书特色 生活在中国这片神奇而又广阔的土地上,处处都可以捕捉或经历到浓烈诡奇的民族传统风俗,五彩斑斓的服饰习俗,千奇百态的居...
洞见-不闹革命的文化批评 本书特色“洞见”是凤凰网文化频道下属一个栏目,主推文化评论和访谈。 《洞见——不闹革命的文化批评》正是该栏目的精彩文化评论访谈合集。所...
中国民族语言文学研究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有“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20世纪中国苗族文学纵横谈”、“哈萨克英雄史诗研究概况”、“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
侠的精神文化史论 本书特色 在历史阴暗的夜空里,偶然出现一些特立独行的任侠仗义之英雄侠客,仿佛在阴冷的寒夜,偶然发现了一两颗亮丽的流星,带给人们一霎时莫名的...
中国文化故事 内容简介 讲中国文化的书,简单罗列的和抽象论述的,都不好读。中国文化被说得多了,还能有新东西可讲吗?本书的主题无不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作者颇有“小题...
朝聖是一種有效又容易達成的修持方式,對人們增進佛法的理解,精進修行提供了更多直接的機會和啟悟源泉。然唯有抱持正確的動機與修法,方能達成正果。那麼,對佛教徒而言最...
中国古代名帝-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人物系列 本书特色 皇帝作为古代历史的重要角色之一,是当时左右和影响国家、民族的关键人物。研究他们的生平事迹、功过是非、治乱兴替...
《庄子(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内容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