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本书是《沉思录》Ⅲ,内容包括:论友谊、论善与责任、论利与责任、论老年。
《沉思录》是奠定西方政治和法律框架的巨著,其内容是近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皇帝的人生感悟,介绍的是古罗马执政官的从政智慧,是现代人处世的生命哲学。时至今日,该书依然影响着一代代的领导人。本书为该书的第三册。其包装美观精致,红色古罗马背景封面非常高雅。
人类在大地上生息一日,光荣的西塞罗就一日不会从他们的记忆中消逝。
——维勒伊乌斯·帕特尔库鲁斯(古罗马历史学家)
1 论友谊
友谊是神灵赋予人类的*好的东西
在我看来这样一个真理是很清楚的,即: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彼此之间自然会形成一种关系,它把我们大家联结在一起,而且彼此越亲近,这种关系也就越牢固。所以我们在感情上喜爱自己的同胞甚于喜爱外国人,喜爱自己的亲戚甚于喜爱陌生人。因为对于自己的同胞和亲戚,我们自然会产生一种友谊,尽管这种友谊缺少些永久的成分。因此,友谊胜过亲戚关系,因为亲戚可以是没有感情的,而友谊则绝不能没有。亲戚没有感情依然是亲戚,而友谊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友谊了。你通过考察以下事实便可*充分地了解这种友谊:将人类联结在一起的那些纯粹自然的关系是无定限的,而这种友谊却是非常集中的,它被限制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里,只有两个人,或者*多只有少数几个人,才能分享这份情感。
我们可以把友谊定义为:对有关人和神的一切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并且相互之间有一种亲善和挚爱。我倾向于认为,除智慧以外,友谊是不朽的神灵赋予人类*好的东西。有些人喜欢财富,有些人喜爱健康,有些人喜欢权力,有些人喜欢官职,许多人甚至喜欢感官的快乐。这*后一种是没有理性的兽类的理想。至于其他各种,我们可以说,它们也是脆弱无常的,它们主要是靠变幻莫测的命运而不是靠我们自己的精明强干。另外还有一些人,他们觉得德行是“*美好的东西”。这当然是一种崇高的见解。但是,他们所说的德行正是友谊的孕育和保护者。没有德行,友谊就不可能存在。
友谊的好处简直不胜枚举。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在朋友间的相互亲善中所能见到的安逸,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假如有一个人,你对他绝对信任,什么事情都可以跟他说,就像和自己谈话一样,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愉快的呢?如果没有一个人能够与你分享快乐,那么你的成功不是失去了其一半价值?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一个人比你自己还着急地为你分忧,那么你有了灾难就会难以承受。总而言之,其他的欲望都有一个特定的目标——财富是为了使用,权力是为了得到尊敬,官职是为了体面,娱乐是为了感官的享受,健康是为了免除疾苦和充分利用身体的各种功能。但是友谊有数不尽的好处。你无论走到哪里,友谊永远在你身旁。它无处不在,而且永远不会不合时宜,永远不会不受欢迎。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火与水本身并不见得比友谊更普遍地为人们所使用。我现在所讲的不是普通的或经过修改的友谊(虽然这种友谊也是快乐和裨益的一个源泉),而是那种纯真无瑕的友谊。这种友谊既能使成功增光添彩,也能通过分忧解愁减轻失败的苦恼。
友谊的好处很大也很多,它无疑是一个绝好的东西,因为友谊能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能给我们以力量和信心。可以说,一个人,他的真正的朋友就是他的另一个自我。所以说,他的朋友与他同在。如果他的朋友很富,他也不会穷。虽然他很弱,但他朋友的力量就是他的力量。他死后仍然可以在朋友的生活中再次享受人生之乐。*后这一点也许是*难想象的,但这是朋友的敬重、怀念和悲悼跟随我们到坟墓的结果。它们不但使死亡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而且给活人的生活增添一种绚丽的色彩。但是,如果你把这种感情的纽带从世界中排除出去的话,家庭和城市将不复存在,甚至土地的耕作也将无法进行。如果你不知道友谊与和睦的好处,那么,你只要想一想仇恨和不和的后果,就会明白了。有哪个家庭、哪个国家能够坚固到不被敌视与分裂彻底摧毁的呢?由此你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么大的好处。
据说,阿格利琴托有一位哲学家,他在一首希腊诗歌中以一个预言家的权威口气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宇宙中凡是不可变的东西都是靠友谊这种结合的力量才如此,凡是可变的东西都是由于倾轧这种分离的力量才如此。实际上,这是一个人人皆知且事实上已为经验所证实的真理。因为,要是有人忠实于友谊,在朋友遇到危难时能挺身而出,或与朋友分担危险,那么,谁见了都会拍手叫好。例如,我的朋友和宾客帕库维乌斯所写的一出新戏,其中有一幕获得了满场喝彩。这一幕的情节是:王国不知道两个人中谁是俄瑞斯忒斯,愿为朋友而死的皮拉得斯说自己就是俄瑞斯特斯,但真正的俄瑞斯忒斯则坚称他才是俄瑞斯忒斯。当时,全场的观众都站立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想想看,要是真有这种事情,他们又会感动到什么样子呢?不难想象,这是一种多么自然的情感,他们虽然自己没有决心这样做,却认为别人这样做非常正确。
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
在思考友谊这个问题时,我常常想到,*主要的足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希求友谊是不是脆弱或贫乏的缘故?我的意思是说:友谊的目的是为了互惠,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呢?还是,虽然互惠是一种自然属于友谊的好处,但友谊还有另一种始初原因,这种原因从时问上来说更加古远,从性质上来说更加崇高,而且更直接地出自我们的本性呢?
“友谊”(amicitia)这个拉丁词是从“爱”(amor)这个词派生出来的,而爱无疑是相互之间产生感情的原动力。关于物质上的好处,常常会发生这样一种情况:甚至那些用虚情假意博得别人好感和出于不纯洁的动机赢得别人敬重的人也能得到这种好处。但是,友谊就其本性来说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就其本身而言,它是真诚的、自发的。因此,我觉得,友谊是出于一种本性的冲动,而不是出于一种求助的愿望;出自一种心灵的倾向(这种倾向与某种天生的爱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出自对于可能获得的物质上的好处的一种精细的计算。
你甚至可以在某些动物身上看到这种情感。它们在某一段时期内总是非常爱它们的后代,它们的后代也很爱它们,可见,它们都有这种自然的、天生的情感。至于人类,当然这就更明显了:首先是子女与其父母之间的那种自然的情感,除非由于惊人的邪恶,这种感情是不会破裂的;其次,当我们发现某个人的脾气性格与我们相同时,我们便会对他产生一种爱慕之心,因为我们认为,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有一种我可以称之为“美德的信标光”的东西。
没有什么比美德更可爱、更能博得人们的好感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甚至对于那些我们从未见到过的人,由于他们的诚实和美德,我们也会产生爱慕之心。为了保卫帝国,我们曾经在意大利同两位著名的将军——皮勒斯和汉尼拔——打过仗。前者由于其正直,我们对他没有太深的仇恨;而后者由于其残忍,我们全国人民都恨他,而且将永远恨他。
假如正直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不仪能够爱从未见到过的正直的人,而且甚至还能够爱一个正直的仇人,那么,当人们认为他们在那些与其能亲密结交的人身上看到了美德和善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爱慕之心,这是不足为奇的。
我并不否认,确实得到些好处、觉察到一种乐意为我们效劳的愿望,以及密切的交往,都能使爱慕之心变得更加强烈。当这些因素与我前面所说的那种心灵的*初冲动结合在一起时,就会进发出一种奇异的爱慕之情。而如果有人认为这种爱慕之情是出于一种脆弱感,以便使自己能够得到某人的帮助,那么我所能说的只是:当他坚持认为它是产生于贫乏时,他把友谊的动机看得很低贱,认为友谊不是出自一个高贵的“门第”(如果可以允许我这样表述的话)。如果实际情况如此,那么,一个人越是觉得自己穷,他就会越是向往得到友谊。然而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当一个人*自信的时候,当他因具有美德和智慧而感到很充实,无须求助于人,完全能够独立自主的时候,他是*喜欢结交朋友、*珍重友谊的。例如,阿非利加努斯有求于我什么呢?一点也不求!我对他也是一无所求。但是我爱他,因为我钦佩他的德行;他也喜欢我,也许是因为他对我的性格也有好感。密切地交往更加深了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虽然我们的友谊的确产生了许多物质上的好处,但是我们互相爱慕的*初动机并不是为了得到这些好处。正像我们慷慨行善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感恩,我们不是把行善看成是一种投资,而是遵循一种慷慨豪爽的天性。同样,我们把友谊看做值得企求的东西,也不是因为希冀日后能得到回报才对它感兴趣,而是坚信:它能给予我们的东西自始至终包含在情感本身之中。
那些像野兽一样将一切都归因于感官上的快乐的人的观点则与此大相径庭。这是不奇怪的。思想卑劣的人当然不可能看到任何崇高的东西,任何高尚而神圣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不谈论这种人。还是让我们接受这样一种学说:爱慕和喜欢都是出自一种自发的情感(一指出正直的存在,就会产生这种情感)。当人们一旦有了这种爱慕之心,他们当然会试图依附于他们所爱慕的对象,而且会越来越接近于他。他们的目的是:他们可以在同一个层次上平等地互敬互爱,并且更乐意于为对方效劳而不求回报,他们之间应当有这种崇高的竞争。这样,双方都会以诚相待。我们会从友谊中得到*大的物质上的好处,而当友谊是出自一种本性的冲动而不是出自一种需求感时,它就会更加崇高,更加符合于实际。因为,如果友谊是靠物质上的好处维系的话,那么,物质上的好处的任何变化都会使友谊解体,而本性是不可能改变的,因为真正的友谊是永恒的。
……
那些具有伟大灵魂的人相信,只有道德上的善和正当的行为才值得钦佩、企求或为之奋斗,他们绝不会屈从于任何人、任何激情或任何命运的改变。这个人经过如此的锻炼之后,不仅应当做伟大的、最有用的事情,而且应当做得极为努力和勤奋甚至甘愿冒丧失生命和许多使生活过得有意思的物品的危险。——西塞罗西塞罗的书有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优点:无论谁都要读。一种思想一旦能保存在西塞罗的著作里,那它就可以在全部未来的时光里为广大的读者保存下来。——乔治·H.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的作者)罗马演说之文,始于加图,至恺撒时代大盛,西塞罗为代表,正犹狄摩西尼之在古希腊末世,文章器识,足相仿佛,而得祸亦同。——周作人西塞罗是罗马伟大的法学家和政治家。他受斯多噶哲学家观点的影响。像斯多噶哲学家一样,他倾向于确定自然和自然理性,并设想理性是宇宙的主宰力量。 ——博登海默(美国法理学家)毫不夸张地说,西塞罗把罗马的公共生活引入了最辉煌的岁月,并随着他的去世而结束,他立于这岁月的摇篮中,他跟随着这岁月的灵车。——查尔斯·泰勒(历史学家)
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3年),古罗马著名演说家、国务活动家、哲学家、拉丁语大师,一位多产的拉丁散文作家,是古代希腊罗马传世作品较多的作家之一。 西塞罗可以说是罗马共和国的最后一位真正的执政官,在其之后,随着屋大维的上台,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古罗马逐渐由共和制转向帝制。西塞罗对共和政体和法律的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际上,现代西方政治法律制度里面就隐隐含着西塞罗自然法和共和制理想的烙印。
易经系传别讲 本书特色 《易经》是中国文化名著,也是古代士子学人必读的教科书,相传为孔子所作的《系辞传》上下篇,则是《易经》的通论。这本《易经系传别讲》是南怀瑾...
西方美学思想史(全三册) 内容简介 本书为复旦大学教授朱立元先生领衔主编的一部大型学术专著,其内容涵盖自圣经、古希腊罗马起,一直到20世纪现当代的西方主要美学思...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本书特色 何新涉研领域宽广、学境立意高远、观点坦豁新锐、见解独到达观。《宇宙之问-《天问》新考》精录于他的14部国学著作之中。宇宙之问·...
神秘的八卦 本书特色 《神秘的八卦(修订版)》在手,通览神秘文化至俗至雅的大智慧。神秘的八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基础知识部分、思想观念部分和文化源流部分三部分...
听林清玄讲禅意 本书特色 写给都市大忙人的心灵解压书在如诗如画般的语言里悟到生命真谛放下羁绊,跟随林清玄先生展开一段人生之旅,重遇曾经的自己听林清玄讲禅意 内容...
《周易禅解》研究 目录 序一序二绪论一 《周易禅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二 《周易禅解》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三 《周易禅解》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章 《周易禅解》的作者概...
《圣经》是全世界版本最多、印数最高、传播最广和影响最大的典籍。本书兼顾《圣经》的现有编排形式和内在主题发展,吸收国际学术
四书校注 内容简介 《四书》是儒家的基本经典,历代学人的必读书。自朱熹撰《四书集注》,《四书》有了标准的“注本”。《四书校注》则在朱子集注的基础上,博采各家的研...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的校勘记,以单行小字夹于正文中间,辑补文字于字下加▲符号,删去之文字排小一号字,并加圆括弧以表明之,
福柯说权力与话语 本书特色 作为20世纪后半期的哲学家,福柯横空出世,掀起了西方世界的惊涛骇浪。他毕生哲学研究围绕着三个点,即知识—权力&mdash...
道德哲学之维(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 内容简介 世纪之交,我们站在时代的入口,亟待着文化价值系统的重构,并深深感任重道远;而重新阐释和挖掘中国传统哲学的意义世...
中国智慧 本书特色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 ——易中天中国智慧 内容简介 《中国智慧》是易中天先生在六场演讲稿...
南怀瑾选集-金刚经说什么 楞严大义今释-第九卷-[典藏版] 本书特色 璀璨国学,正知不绝,南师一脉,绍继如缕见地、修证、行愿,拈提精要,光耀千古会通儒道释,勤恳...
庄子启示录 本书特色 《插图眉批本:庄子启示录》:《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天籁之声,是传统文化的标志,是人类思想的顶峰。本书收录《庄子》中的庄周语录,且以文言...
沉思录 (精装) 内容简介 公元170—180年,奥勒留在鞍马劳顿中用希腊语写就了这部传世名作《沉思录》,成为斯多葛派哲学的里程碑。全书十二卷,记述了作者与自我...
孟子导读-国学大讲堂 节选 nbsp; 言 近几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讨论和历史评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学”成为流行...
塔中书-托马斯·莫尔晚年论修齐治平之大作 本书特色 《乌托邦》作者、空想社会主义奠基人托马斯·莫尔作品,世界三大狱中书简之一首次中文版全书呈现,一窥欧洲知识界楷...
佛历(3044年) 本书特色 以释迦牟尼诞辰那年为佛历纪元元年。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历纪年沿袭了汉传佛教的传统来纪念佛陀的各个纪念日,即诞辰(四月初八)、出家...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本书特色 汪东林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到全国政协机关工作,并一直在我所在的全国政协直属学习组担任秘书多年。二十多年来,我自...
庞迪我与中国 本书特色 《庞迪我与中国:耶稣会“适应”策略研究》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推动了人类的相互交流和共同进步。中西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