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书,您可以:
学知识,一千个字里涵盖着天文、地理、历史、人格修养……无所不包!
长见识,了解那些从来没人讲解过的被割断不再传承的历史经典!
懂常识,古人用什么洗头!永远不赦的是哪“十恶”?三姑六婆都是谁?
看历史,李广难封的原因何在?孔子也休过妻?孝子有哪些标准?
聊趣事,歇后语一条一条,各地方言一套一套,要的就是这亦庄亦谐。
绝妙华章《千字文》无死角解读,1000个字,通晓古今,看天下,补上国学**课。
**部分变废为宝自我改造
盖,本义是指用芦苇或茅草编成的覆盖物,这里做发语词,也有人称之为“提起连词”,没有实际意义。这种用法我们在中学学习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一句时老师曾经讲过。现在的普通话不这么用了,但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仍作为发语词使用。
此,左边是一只脚,右边是一个人,意思是脚踩在别人身上,为“跳”的本字,原表示“踩、踏”,后来用做指示代词,指“这、这个”——哪个?就是脚底下踩的“这个”。
这两句的意思是:人的肉身躯壳是由“四大”组成,人的思想道德要以“五常”为规范。
四大皆空
《千字文》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基本没有佛家的东西,但这里出现了个“四大”,明显是从佛家那里搬来的嘛!
“四大”的概念虽然是由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的,但并不是佛教首创。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印度学者卡皮拉提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气”五大元素构成的,这和我国古代认为物质世界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形态构成的“五行之说”相类似。大约一个世纪后,佛教兴起,借用了卡皮拉的这个说法,但也不好意思照抄照搬,就把“气”舍弃了,把“地、水、火、风”作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四大要素。
其实,正常情况下,《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应该写“五大”而不是“四大”,因为在中国,佛教的“四大”远不如我们老祖宗原创的“五行”容易理解和深入人心。那么老周为什么不写“五大”呢?
原因很简单:条件所限。皇帝要求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这里把“五”用上了,那紧接着的“五常”怎么办?不能减少“一常”变成“四常”吧?而把“五大”写成“四大”,既避免了重复,还能顺便卖个乖、讨个巧:皇帝萧衍不是醉心于佛教吗?我老周虽然是儒家的人,但对佛教也不是一窍不通,你看,佛教的“四大”我都知道!
佛教的“四大”理论传人中国后,也被中医医籍所引用,比如和周兴嗣同时代的隐士陶弘景的《补阙肘后百一方》,这是对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进行修订增补而成的医书。肘后备急,意思就是说放在旁边,急用的时候随手就能拿到。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佛教和儒学也很精通。在该书序言中,他写道:“《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是故深宜自想,上自通人,下达众庶,莫不各加缮写,而究括之。”这句话出自《佛说医经》和《智度论》,意思是说“四大”不调会引起404种病,那么“一大”不调便引起101种病,所以陶弘景才故意凑了八个中医药方。看来,用他这本书,只能治疗“一大”不调所导致的疾病,其他“三大”还治不了。后来,很多医学家尝试着将“四大”理论与“五行”理论结合起来,如唐代的孙思邈、明朱清初的喻昌等。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卣“四大”构成的,因缘聚合则生,因缘分散即灭,而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是“四大”不调。如果构成你身体的“四大”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那你就会生龙活虎、爬上跳下、东跑西颠,干什么都舒坦得很!如果“四大”不调,那你就惨了,整天病病怏怏的,“浑身肚子疼”,“满头牙疼”,哪儿都不舒服!如果“四大”不调到一定程度,那你就要俩爪抱脑袋——玩(完)蛋了。到了那时候,构成你身体的“四大”因为意识的毁灭而不再属于你自己,真的是“四大皆空”了。
千万不要误解,这样解释“四大皆空”并不符合佛教原意。“四大皆空”在佛学中应为“四大本空”,《佛学常见辞汇》是这样解释的:“四大是地、水、火、风,为一切万法的原素,一切万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万法即归于坏灭,四大所成的一切法,没有真实的自体,所以说四大本空。”
“四大本空”的思想在《圆觉经》中有具体表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圆觉经》中的这段表述,南北朝时的僧肇曾用一句话将其概括:“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虽然是由“四大”构成的,构成的这个东西叫做“我”,但实际上这“四大”是经常变化的,*后尘归尘土归土,四大就没有主体了,这就是所谓“无我”。
既然都“四大本空”了,那我们要怎样做才有意义呢?佛教说要“离相见性”,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说要舍弃表象,认清本性,不要心有所取、刻意强求,要自然、随缘,这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观点有点类似之处。
作为佛教的门外汉,在此胡乱解释“四大皆空”,真是自取其辱,大家姑妄听之吧。
五常为本
常,原指旗帜,《尚书•周书•君牙》中周穆王对大臣君牙说:你爷爷和你老爸“服劳王家,厥有成绩,纪于太常”。“太常”是什么东西呢?《孔传》解释说:“王之旌旗画日月日太常。”古代有大功的要写在太常旗上的,是对立功人员的一种精神奖励,其功效相当于现在的光荣榜或荣誉证书。古代掌管礼乐的*高行政机关称太常寺,其主管官员称太常卿,位列九卿之首。
五常,有三种解释:
一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基本道德准则,像五面永远飘扬在灵魂深处的旗帜一样。
二是指五伦,即封建宗法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
三是指五行。
在“四大五常”这句里,用的是**个意思,讲的是自身修养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后面的几句还要具体进行高标准严要求。
从化学成分上来看,人和垃圾没什么两样,除非你以“五常”为道德准则来进行自我改造,所以说“五常”是人之根本,是人区别于垃圾的标志。那么“五常”是谁规定的呢?为什么如此权威?
孔子曾提出仁、礼、孝、悌、忠、信、义、智、勇等道德准则,但他老人家并没有把这些准则进行归类汇总,这么多道德准则乱七八糟地摆在那里,让人有点无所适从。孟子一看,这哪行啊,就将其条理化,归纳为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的四项基本准则。《孟子•告子上》中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可以看出,孟子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仁、义、礼、智就是人的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的具体表征,孟子认为这些都是娘胎带来的,天生就有的,根本不用去考虑的。
五常中的“仁、义、礼、智”已经提出来了,“信”还没露面。孟子没怎么重视“信”,把它排除在思想基本准则之外,与孝、悌、忠辅助准则放一起了。
孟子虽然首先进行了“五常”的研制开发工作,但他只造出了个雏形,完整的“五常”概念是西汉的董仲舒提出来的,他在《天人对策》中说:“夫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董仲舒还把五常与五行进行配对,纳入他的天人合一理论中去。
东汉后期,马融在其《论语注》中*先把三纲五常并提,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伦理道德原则开始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在隋唐以后,“三纲五常”的提法已经普及了。到了宋代,理学家朱熹将“三纲五常”这一伦理道德体系发展到了极至,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但朱老先生却在很多细节之处违背了自己制订的道德准则,成为“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典范,被政敌抓住小辫子告了黑状——这些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
一直以来,一提到“三纲五常”,我们脑袋里蹦出的念头肯定是反感和反对,是封建社会的糟粕、愚弄人民的工具、束缚思想的教条……根本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希望有新的道德准则将其替代,可惜,晚了,不可能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思想难以在短期内完成改造,即使花很长时间、很大气力完成了表面的改造,也很难撼动文化的根基,而且会导致思维混乱、行为失控等得不偿失的社会反应,比如当前社会的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蔑视法律等思耳矣。”
……
我们追看楼主的文章,不是为了猎奇,不是为了消遣,是为了补回我们在童年教育中错失的最宝贵的东西。——月黑风高鱼在飞江湖兄弟这一好文,以千字文为线索,将许多传统文化穿插起来,语气轻松活泼,符合现代潮流,上应天意,下合民心,真乃50年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力作也!一旦付梓刊印,定然洛阳纸贵!——RELOCATION要的就是思想、有主见、有分析,有一个字一个字刨根问底精神的趣解。要的就是旁征的博引、口若悬河、普及文化,全是真凭实据的趣解。要的就是古今中外事、上下五千年、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把零散的知识碎片联起来的趣解。——一生织水
《皇极经世书》内容简介:北宋理学家、象数之学的代表人物邵雍是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之年以成为一个旷世“奇人”,不
古典语文学常谈 本书特色 在《古典语文学常谈》作者克拉夫特眼里,古典学这门学科多少具有对西方文明传统的关切和抱负。从现代文明危机的视界出发看待古典学这门学科的意...
诺斯替宗教:异乡神的信息与基督教的开端 内容简介 自百余年前中国学术开始现代转型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历经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已取得了可观成就。学术翻译在其...
艺术哲学导论 本书特色 本书对艺术的哲学追问和规律探询按照现代西方艺术哲学通用的艺术范畴的写作方式予以展开,以理论范畴为主题配合艺术史的演变有序地进入艺术哲学诸...
南怀瑾选集(第一卷) 本书特色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现年85岁。他幼蒙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中国儒教史(下卷) 本书特色“儒教是教说”是中国大陆近二十年来在宗教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创新学说。它否定了近百年来学术界一致认为中国古代是“非宗教国”的“...
中国寺观雕塑全集4:明清寺观造像 本书特色 本卷汇集了中原地区明、清寺观及神祠的全部造像,如双林寺、公主寺、观音堂等的造像,均为代表性作品.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雕...
本书是根据黑格尔全集格洛克纳版第3版第6卷翻译。哲学全书是黑格尔在海德堡时期的主要著作,出版于1817年夏季。这部作品第一次体
《中阿含经》五十九卷汉译本最初由昙摩难提于前秦建元二十年(384)译出。后来罽宾沙门僧伽提婆发现这个译本“违本失旨,名实不当
对于公众而言,顾随的名字可能很很陌生,但这丝毫不妨碍他的思想事实上已为许多文史爱好者所熟知。顾随的很多弟子早已是享誉海内
宗喀巴是西藏中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宗教实践导师和诗人。本书是对宗喀巴的生平、哲学和宗教思想以及诗歌艺术成就所作的全面研究。
人生试金石 本书特色 《人生试金石》是台湾版“人生三书”的第二部,王鼎钧先生自己曾说:《人生试金石》是探触父母师长没有想到的、没有教过的或者没有说破的一面。他对...
内在体验 本书特色 此书为巴塔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为其“无神学大全”三部曲的**部。该书出版于二战期间,是巴塔耶治疗肺病期间智力劳作的产...
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美学的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和政治家克罗齐撰写的亨誉世界的美学名著。1947年朱光潜...
体用论 内容简介 熊十力,(1885-1968)先生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哲学和爱国民主人士。思想史上*富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原名继智、升恒,字子真,晚年称漆园老人。...
禅学研究.第4辑 内容简介 文章認为,慧能襌宗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根本原因是其深得儒家思想之底蕴,是一种儒学化了的佛教学说。这种佛教学说因其適應了中国古...
超级记忆术 内容简介 为什么学习那么用功却总也记不住?为什么电话号码、重要日子记了又忘?为什么看到一张十分熟悉的面孔却想不起名字?为什么连重要的谈判会议都能忘词...
西绪福斯神话 本书特色 《西绪福斯神话(精)》内容介绍:西绪福斯受到神的惩罚,他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石头因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他要下山重新推巨石上山,如此...
福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目前学术界最热门的人物、国内译介了不少福柯的著作,但研究性的专著尚不多。本书对福柯的理
《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内容简介:在很多人看来,哲学是一门玄奥难懂,枯燥乏味,脱离现实生活因而没有多大实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