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斋读书记
弁言
民国六年夏后入京,耀墀为留西斋宿舍,一室四人,耀墀、君武、孟真及予。孟真闻见广博,每论一事,必探其源,课罢饭后,辄纵论世事学问,历久不倦,获益殊多。予每欲记之,不得暇闲,且精微之处,亦不敢下笔,恐非信意也。本年补修外国语加重,上课.辄临夜餐,夜中部署事务,恒至子丑,虽欲腾出俄顷,笔记一则,犹未能为,故三月来仅于是册得五纸焉。七年一月初,年假期中,屏除他事,将月前所作文六篇写入,并记当事始末,凡三日而尽一册,案中积稿,为之一清。然半年所得甚多,或闻之于人者,或得之于心者,苟欲写出,犹数倍于此矣。流光急促而事繁,学问稽迟而志大,不知何年始使此心无遗憾也。七年一月五日,颉刚记于西斋丙字十二号宿舍。
马彝初先生日:“成玄英《庄子疏》用俱舍宗,章太炎《齐物论释》用相宗。”
又曰:“《庄子》记颜渊语,校之《论语》,颇有同者。以此可见儒道两家自有可通之道。而《庄子》所记孔子语不尽寓言也。”
……
顾颉刚先生于1 980年1 2月25日逝世,根据其“藏书不要
分散,以便后人利用”的遗愿,家属将其藏书捐献给中国
社会科学院,1 981年先由历史研究所代管,1 988年由
民族学研究集刊-上.下 本书特色 《民族学研究集刊》(全两册)中山文化教育馆研究部民族问题研究室编二则后共出版六期。一九三六在上海出版**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舆图要录:北京图书馆藏6827种中外文古旧地图目录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前身)1997年1版1印★ 国图善本特藏部舆图组编纂★...
巧权力视阈下的西方涉华舆论研究-基于传播学的思考 本书特色 在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软权力和认同舆论在国际舆论建构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武闽编著的《巧权力视...
作品目录目录序言 杨腓力致谢前言:约翰·牛顿简介1 灵性培养2 初恋与首航3 被迫服役4 鞭笞与降职5 交换6 为奴在非洲7 获救灰狗
当代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广播电视新闻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为适应事业发展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
新书--民族与民族主义(世纪前沿) 本书特色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所*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论述民族与民族主义在欧洲近两百年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内涵之演变。作者回避...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人生 本书特色在本书中,梁晓声站在平民的立场,以作家、思想者、学者等多维视角谈论和分析了他在中国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他从“...
《移动网络安全体系架构与防护技术》内容简介:《移动网络安全体系架构与防护技术》全面介绍了网络安全体系架构和防护技术,内容新
农业治理研究-华中村治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4期) 本书特色 农村研究有两个目标,一是认识中国农村,进而认识整个中国,二是建立具有本土契合性和一定普遍性的...
如果没有科举,或许中国会完全不同!“当今世界上读过最多八股文文章的人”对科举制度的重量级分析之作!海外学者有关明清中国科举研究领域第三本标志性著作!如数家珍般地...
品尝记忆-我编辑生涯中的人和书的故事 本书特色 《品尝记忆——我编辑生涯中人和书的故事》一书是作者王维玲先生对自己一生编辑生涯中所接触的各位作者朋友以及领导同事...
让人做好人-当代国民素质演进的历史性反思与发展性愿景 内容简介 《让人做好人:当代国民素质演进的历史性反思与发展性愿景/民族精神与文化主题书系》共分上、中、下三...
传统社会的纠纷预防机制-以明清地缘社会为中心 本书特色 本书对明清时期传统社会纠纷预防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以点带面地考察和深度解读传统中国预防社会纠纷的历史实情...
儒-大师说-(第一辑) 本书特色 “大师说”系列,由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任名誉主编,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先生任主编,汇集了国内诸多著名大师如汤一...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史与北方民族史。专业代表作有《黑毡上的北魏皇帝》《王化与山险》《漫长的余生》,另有旅行文学...
1927-1940-映入西方的近代中国-《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 本书特色哈雷特·阿班(hallett e.abend)是20世纪30 ...
传播学简史 目录 导言**章 社会有机体一、贸易与流通的发现二、管理群众第二章 新大陆的经验主义一、芝加哥学派和人类生态学二、大众传播研究第三章 信息理论一、信...
1827-1872-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史 本书特色 《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史(1827-1872)》首次对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系统...
传播生态学(文化的控制范式)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关注社会与社会控制,关注其如何被维持,如何被认识,如何受到挑战等,全书探讨了社会公共生活和组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仪...
◎内容简介本书曾作为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的教材使用,它由浅入深地阐明了文学社会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它的各种方法和模式,词汇和句法的社会功能,以及从精神分析批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