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评传》为国学大师丛书之一。胡适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评传》:《国学大师》你绕不开的一座高峰!
国学巨匠,百年经典,新眼指路!
大师们以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杰出学者、教育有。
《胡适评传》以胡适一生的重大学术活动为经,以其相关的个人生活为纬,纵论作为“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中收人物”之一胡适的成就与失误。从胡适的求学生涯,到首倡文学改良、促成新文化运动;从撰写《先秦名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到整理国故、探研禅学,重番《水经注》案……凡此种种,无不贯穿着胡适终生力倡的“科学治学方法”思想;无不表明胡适在文、史、哲诸多领域内实际发挥着总结既往开拓未来而成为开一代学术风气的新典范。
《胡适评传》持论公允,材料广博准确,文字平实畅达,实为近年来胡适研究的鲜见佳作。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静安虽以遗老自居,但治学方法却完全是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
记述名人年少时期的传记作品通常都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即从传主年少的一些活动中努力发掘未来成功的端倪,于是名人成功的背后往往都能推导出来其年轻时令人惊讶的早熟事例。这倒多少应验了R·G·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书中所阐述的重要理论,一切过去的历史都必须联系到当前才能加以理解,过去的一切都活在史学家的心灵之中,历史研究不是单纯对过去的复述,而是对过去的复活。这同时就意味着,人不仅生活在一个各种“事实”的世界里,而且更生活在一个各种“思想”的世界里,一个人的思想理论改变了,他和过去世界的联系也随之改变——过去的一切似乎都耐人寻味起来。
有关胡适年少时期的材料就是用这种传统方式论述的,而且绝大多数还来自于胡适功成名就后亲撰和口述的《四十自述》和《胡适的自传》。
1891年12月17日,胡适降生于业已成为中国工业、商业和文化中心城市上海的大东门外。当他在襁褓中睁开双眼,因为为官的父亲的频频调防,就开始随母亲四处奔波,由上海而台南,而台东,到四岁那年才回到家乡安徽徽州府绩溪县上庄村。胡适早年的发蒙教育正是在这里开始的。谈到九年的家乡教育,胡适总是很亲切地怀念着父亲、母亲的恩惠,他曾颇不恰当地称他的父亲胡传是“东亚**个民主国的一个牺牲者”,其实,更恰当的评价或许应该是,胡传是笃信宋儒,崇奉理学因而较有德性修养的正统派儒家官僚。浏览对其生平和思想的叙述,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说明他不是生活在儒家的精神世界里,表明其识见超越了传统士大夫。更重要的,尽管胡传认定胡适天资聪颖,应该读书,这对作为胡家**个真正走上读书致仕道路的幸运儿来说,颇有传递衣钵的意味,也确乎有心着力扶持,但在胡适回到家乡那年他就在厦门遽然辞世,因而除了在台东时曾教胡适识字外,对胡适的读书生活再也谈不上有什么直接的影响
后记
胡适与现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题目,对于这项工作我是怀着某种担忧来承担的。因为胡适毕竟是现代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屈指可数的巨人之一,尽管时下有不少学者认为胡适的学术研究甚为肤浅,即使是他最足自豪的思想史、文学史领域的成就,也大部分为后人所超越,然而在胡适所处的时代,这一切都是富有创造性和强烈挑战性的。就学术的“博大精深”来说,胡适也许算不上“精深”,但就“博大”来说,舍胡适一人,殆不作第二人想。因此,以我这样的年轻学人来说,要对这样一位思想学术大师作一番评述,或许是一项冒昧的工作。
胡适多姿多彩的学术活动,自然不是这本小书所能描述的。事实上即使是放弃了评传的写法,也还是难以较详尽地展示胡适在众多学术领域所进行的开拓工作,特别是胡适倾力最多的《红楼梦》研究与《水经注》研究等领域业已成为专家之学,或许通过专门的著作才能加以厘清。因此本书更多地去探讨胡适从事学术活动如何构成了他要想在思想文化方面替中国的变革奠定基础的一部分,探讨胡适的学术研究在顺应思想启蒙的潮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也着力去检讨胡适学术研究的内在限制,尝试着解释胡适的学术成就何以停留在“开风气”的层次,却不能对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作更深入的研究。
如果通过这本书能够使人们理解胡适思想的全面性,看到胡适一个更全面的形象,则余愿已足。我想强调的是,一向被视为“全盘西化”鼻祖和文化虚无主义代表的胡适,在热情介绍西方价值于中国时,还深深地关怀着中国文化、中国学术的前途和命运:不仅现代中国的学术领域许多是由胡适开创的,而且其观点甚至在今天还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持久地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我从事胡适的研究已有六、七年,从参与编辑多卷本《胡适学术文集》到形成这部书稿,我得到许多师友慷慨的帮助,要在这里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一一致谢是不可能的,但有些师友却不能不提到。
我很高兴终于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向我的老师姜义华先生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感谢从我开始从事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以来他为我所做的一切,他不仅以他的教诲与学识为我在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中树立了富有热情和洞察力的榜样,而且没有他无私的帮助与热情的鼓励,我实在是难以进入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领域,更不用说这本书的写作。我也要感谢台湾胡适研究会的陈宏正先生,他为我提供了目前大陆难以见到的许多宝贵资料,使我能及时参考海外有关胡适研究的最新材料与研究成果,并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展开这项研究。除此而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周振鹤先生及历史系的黄洋先生,帮助我解决了某些难题;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的几位教师悉心帮助查阅资料,谨此一并致谢。
章清,1964年10月生于四川。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8年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胡适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等书,涉及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的论文有30余篇,主要有《近代中国留学生发言位置转换的学术意义兼论近代中国学术样式的转型》(《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传统:由“知识资源”到“学术资源”——简析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失落及其成因》(《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独立评论>群体及其角色与身份》(《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集团力量的兴起及其难局》(《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等。
保时捷的老板艾德林.魏德金.重铸名车的神话 本书特色 在他上任之时,保时捷曾为豪华车代名词的概念,已经辉煌不再。闻名遐迩的保时捷公司只能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然而...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内容简介:故事围绕⼀位来自瑞士的图书销售代表展开。1778年夏日的⼀天,29岁的让-弗朗索瓦·法瓦尔热
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第二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亲历历史者对影响二十世纪历史进程的大事件的回忆、思考和反思,作者有叶剑英、刘伯承、杨尚昆、薄一波、胡乔木、邓力群、汪...
乾隆文圣-纪晓岚大传-[增订图文版] 本书特色 纪晓岚,中国历史上*强的学霸,其编纂的《四库全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文化巨人。其一...
居里夫人自传 本书特色《居里夫人自传》共分两个部分:**部分为居里夫人为自己撰写的自传。通过直白、坦诚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自己——一个普通女孩,通过刻苦努力、顽强...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穆旦评传》主要收录了南开校园诗人、清华校园内外、北平,长沙,昆明、昆明,蒙自,叙永、赞美:在“命运
张之洞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内页采用柔光定制纸,封面为超厚布纹纸★ 唐浩明先生亲自撰写总序言★ 张之洞,晚清重臣,曾提出著名的“中学为...
陈寅恪家族稀见史料探微 本书特色 《陈寅恪家族稀见史料探微》作者刘经富,系陈寅恪同乡后学,长期研究陈寅恪家族史。书中收入其历年作品二十一篇,运用正史、家谱、祠志...
我的家 本书特色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已成为描写中国封建家庭制度和生活的文学经典长久留存。《我的家》则是巴金关于自己家庭生活的生动叙述。 巴金的笔触朴实、感人...
我与吴祖光 本书特色 ◎她是我的妻子,我曾鼓励过她识字、读书,但是在短短的十几年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实在是我始料不及的,深深感到这是个“异数”,新凤霞大可列入行...
雷达人生-张直中口述自传 本书特色 在中国,雷达技术研究开始于1940年代,发展于1950年代,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维修、仿制到自行研制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自...
《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13卷)》内容简介:本书主题论文涉及社会企业与牟利企业、社会交换理论视野下行业协会生成的动力机制、养老
武则天卷-唐朝那些事儿-叁 本书特色 这是中国历史的巅峰王朝。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唐朝三百年,其间交织着政治的博弈,灿烂的文...
我也曾从这世界经过-林徽因文传 本书特色 林徽因文集!林徽因传世经典迄今为止*完整收录。诗歌、散文、小说、书信、建筑小品文……完美重现林徽因惊世才华。林徽因,集...
《《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内容简介:本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成名之作。1919年,凯恩斯作为英国财政部的谈判代表参加巴黎
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本书特色 《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采取平行比较的方法来解读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从经历和人格、政治热情和政治意识、爱情主题、女性形...
诞生与涅槃-释迦如来应化事迹 本书特色 《诞生与涅槃:释迦如来应化事迹》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释迦牟尼既不是上帝,也不是神仙,他是一位悟得了人生*高真理的哲学家...
我,米开朗基罗,雕刻家(一部书信体自传)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现存全部的近500封米开朗基罗书信,包括了与他的家人、朋友和教皇等的通信往来,这些或从容或匆忙间写...
★不伪装,不修饰,不隐瞒,不怨恨,且看一位名女人的真性情★真实,勇敢,诚恳,坦然,达观,感激,分享一个平凡人的生命感悟★
孤岛落日-蒋介石与民国大佬的黄昏岁月-全两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东方红系列"丛书王先金的*新力作!对百年枭雄蒋介石家族的*后岁月重新解读!聚焦张学良、宋子文、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