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序言、“醉眼”中的朦胧、扁、路、头、铲共大观、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革命咖啡店、《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等。
1927年至1936年,鲁迅在上海生活了十年。本卷收录了鲁迅在上海创作的十二本杂文集。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 鲁迅卷(套装上下册)》:到这里,又可以谈到我的“硬译”去了。推想起来,这是很应该跟着发生的问题:无产文学既然重在宣传,宣传必须多数能懂,那么,你这些“硬译”而难懂的理论“天书”,究竟为什么而译的呢?不是等于不译么?我的回答,是:为了我自己,和几个以无产文学批评家自居的人,和一部分不图“爽快”,不怕艰难,多少要明白一些这理论的读者。从前年以来,对于我个人的攻击是多极了,每一种刊物上,大抵总要看见“鲁迅”的名字,而作者的口吻,则粗粗一看,大抵好像革命文学家。但我看了几篇,竞逐渐觉得废话太多了。解剖刀既不中腠理,子弹所击之处,也不是致命伤。例如我所属的阶级罢,就至今还未判定,忽说小资产阶级,忽说“布尔乔亚”,有时还升为“封建余孽”,而且叉等于猩猩(见《创造月刊》上的“东京通信”);有一回则骂到牙齿的颜色。在这样的社会里,有封建余孽出风头,是十分可能的,但封建余孽就是猩猩,却在任何“唯物史观”上都没有说明,也找不出牙齿色黄,即有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论据。我于是想,可供参考的这样的理论,是太少了,所以大家有些胡涂。对于敌人,解剖,咬嚼,现在是在所不免的,不过有一本解剖学,有一本烹饪法,依法办理,则构造味道,总还可以较为清楚,有味。人往往以神话中的Prometheus比革命者,以为窃火给人,虽遭天帝之虐待不悔,其博大坚忍正相同。但我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以为倘能味道较好,庶几在咬嚼者那一面也得到较多的好处,我也不枉费了身躯:出发点全是个人主义,并且还夹杂着小市民性的奢华,以及慢慢地摸出解剖刀来,反而刺进解剖者的心脏里去的“报复”。梁先生说“他们要报复!”其实岂只“他们”,这样的人在“封建余孽”中也很有的。然而,我也愿意于社会上有些用处,看客所见的结果仍是火和光。这样,首先开手的就是《文艺政策》,因为其中含有各派的议论。郑伯奇先生现在是开书铺,印Hauptmann和Gregory夫人的剧本了,那时他还是革命文学家,便在所编的《文艺生活》上,笑我的翻译这书,是不甘没落,而可惜被别人着了先鞭。翻一本书便会浮起,做革命文学家真太容易了,我并不这样想。有一种小报,则说我的译《艺术论》是“投降”。是的,投降的事,为世上所常有。但其时成仿吾元帅早已爬出日本的温泉,住进巴黎的旅馆了,在这里又向谁去输诚呢。今年,说法又两样了,在《拓荒者》和《现代小说》上,都说是“方向转换”。我看见日本的有些杂志中,曾将这四字加在先前的新感觉派片冈铁兵上,算是一个好名词。其实,这些纷纭之谈,也还是只看名目,连想也不肯想的老病。译一本关于无产文学的书,是不足以证明方向的,倘有曲译,倒反足以为害。我的译书,就也要献给这些速断的无产文学批评家,因为他们是有不贪“爽快”,耐苦来研究这些理论的义务的。但我自信并无故意的曲译,打着我所不佩服的批评家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一笑,打着我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忍疼,却决不肯有所增减,这也是始终“硬译”的一个原因。自然,世问总会有较好的翻译者,能够译成既不曲,也不“硬”或“死”的文章的,那时我的译本当然就被淘汰,我就只要来填这从“元有”到“较好”的空间罢了。然而世间纸张还多,每一文社的人数却少,志大力薄,写不完所有的纸张,于是一社中的职司克敌助友,扫荡异类的批评家,看见别人来涂写纸张了,便喟然兴叹,不胜其摇头顿足之苦。上海的《申报》上,至于称社会科学的翻译者为“阿狗阿猫”,其愤愤有如此。在“中国新兴文学的地位,早为读者所共知”的蒋光Z先生,曾往日本东京养病,看见藏原惟人,谈到日本有许多翻译太坏,简直比原文还难读……他就笑了起来,说:“……那中国的翻译界更要莫名其妙了,近来中国有许多书籍都是译自日文的,如果日本人将欧洲人那一国的作品带点错误和删改,从日文译到中国去,试问这作品岂不是要变了一半相貌么?……”(见《拓荒者》)也就是深不满于翻译,尤其是重译的表示。不过梁先生还举出书名和坏处,蒋先生却只嫣然一笑,扫荡无余,真是普遍得远了。藏原惟人是从俄文直接译过许多文艺理论和小说的,于我个人就极有裨益。我希望中国也有一两个这样的诚实的俄文翻译者,陆续译出好书来,不仅自骂一声“混蛋”就算尽了革命文学家的责任。然而现在呢,这些东西,梁实秋先生是不译的,称人为“阿狗阿猫”的伟人也不译,学过俄文的蒋先生原是*为适宜的了,可惜养病之后,只出了一本《一周间》,而日本则早已有了两种的译本。中国曾经大谈达尔文,大谈尼采,到欧战时候,则大骂了他们一通,但达尔文的著作的译本,至今只有一种,尼采的则只有半部,学英德文的学者及文豪都不暇顾及,或不屑顾及,拉倒了。所以暂时之间,恐怕还只好任人笑骂,仍从日文来重译,或者取一本原文,比照了日译本来直译罢。我还想这样做,并且希望更多有这样做的人,来填一填彻底的高谈中的空虚,因为我们不能像蒋先生那样的“好笑起来”,也不该如梁先生的“等着,等着,等着”了。……
2014陕西文学年选(共6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陕西省作家协会组织编选,著名作家陈忠实担纲顾问,一部面向全省作家、诗人、评论...
茶言茶语 本书特色 在一个午后,阳光透过薄雾洒满鲜花盛开的窗台,在阳台惬意地品尝着下午茶,是一件人生乐事。厦门大学教授郑启五先生常年生活的茶叶之乡,《茶言茶语》...
鲁迅杂文精选 本书特色 鲁迅的杂文,从字面上看只是针对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中的许多具体的人、事和社会现象,但他所表现的思想和精神却远远地超越了现实空间。本书为了...
纪伯伦诗精编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著名的三部诗集:代表真理的“小圣经”《先知》、智慧格言集《沙与沫》、表达对“爱与美”的赞颂和发自内心的“泪...
刘三吾集 本书特色 《刘三吾集》收《书传会选》和《刘坦斋先生文集》两种,这是刘三吾传世的主要著作。前者是刘三吾研究《尚书》的著作,后者是其诗文集。刘三吾在文学上...
月有阴晴圆缺 本书特色 《月有阴晴圆缺》:解放以后,我家每一个成员的命运无不随着父亲沈醉在政治上的沉浮而沉浮:我们几姐妹和母亲的遭遇,我们家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镜子的碎片 本书特色 圣艾克絮佩里在政治、经济、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心理学之间游刃有余,表现出广博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 本书收录了圣艾克絮佩里的《杂文集》、《...
郑愁予,学名文韬,1933济南出生,童少年在大江南北及祖藉河北宁河与北京度过。台湾及海外受高教:学士(台北大);美艺创作硕士(M
率性丛书第1辑-游学生涯 本书特色 《中庸》开篇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率性”意谓“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朱子语)。率性丛书中的“率性”二...
里尔克于1912年在亚德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城堡动笔写《杜伊诺哀歌)),1922年完成于瑞士的慕佐城堡(Muzot),历时十年。这部作品以十首哀
陇上学人文存:刘让言卷 本书特色 刘让言,笔名罗冰。兰州大学硕士指导导师。《甘肃文学》主编,专著有《古典文学研究中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问题》《论文学艺术的社会...
倪瓒诗画汇通研究 本书特色 张洲所著的《倪瓒诗画汇通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对倪瓒文学作品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为切入点,从文本出发来了解一位诗人的内心,观其...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 本书特色 纳兰容若的前世,是一朵在佛前修炼过的青莲,贪恋了人间烟火的颜色和气味,注定今生这场红尘游历。所以他有冰洁的情怀,有如水的禅心,...
帕斯选集(上下卷)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作家出版社出版★ 奥克塔维奥·帕斯在当代拉美和世界文坛享有盛誉,以杰出的文学成就获塞万提斯文学奖、国家文学奖等20...
孤独的生活:萧红自述 本书特色 虽然萧红和我们的时代相差了70年,在我看来,两者却有一种古怪的相似。我们这个时代,又轻松又残酷,这与萧红所写东西又暗合起来,不仅...
七部名著读伦敦-寻找狄更斯 本书特色《七部名著读伦敦:寻找狄更斯》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星,图文并茂,通过狄更斯作品来认识伦敦。伦敦创造了狄更斯,狄更斯创造了...
回望来路 本书特色 《回望来路》系王剑冰主编的“乡愁文丛”之一种,是周大新关于故乡——河南尤其是南阳邓州的散文集,收录作品48篇,多描写故乡人、事和景观,具有时...
湘女萧萧-插图本 本书特色 沈从文编著的《湘女萧萧(插图本)》内容介绍: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诞生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其中塑造得*成功的当数湘西女性:懵懂稚嫩...
古韵 本书特色 读《城南旧事》,了解旧京的市井小巷,读《古韵》,了解旧京的深宅大院。轻启本书,和小女孩一起回首童年时期的感伤与甜蜜,探寻清末民初官宦人家妻妾成群...
观音尊像卷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由《法界源流图》缘起,包括观音像十七身,比常见观音图像丰富很多。本书以寻声救苦观世音和如意轮观世音*为精彩,包括图像详细说明,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