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思想文化是一个复杂的难度颇大的研究领域,言其复杂,是因为它包罗的内容非常广泛甚至庞杂,如何取舍便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具体而言,哪些思想、理论、观点,哪些领域的问题和探讨,应该收入或者应该舍去,应该详细评介或者简略提及,令人十分头疼。因为,它或它们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能够反映思想文化宏观走向的问题。这里就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否可取,当然是对写作者学术眼界和功力的考验。更为困难的是,思想文化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教育、经济、政治、法律等众多学术领域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在学科专业划分日趋细密、研究日趋深入的情况下,要对每个领域的问题均有该专业所应有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文化思想史的框架内对某个专业问题的介说有可能(特别是在该专业领域的人士看来)并不周全、准确甚至可能是误读。此外,写入我们文本中的问题,是被认为能够反映整个思想文化走向的观点或探讨。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写入。那么,它们是否真的就不反映思想文化的走向呢?退一步讲,即使不反映思想文化的总体走向,它们是否就没有价值呢?如果有价值,为什么不写入呢?这确实是棘手的问题。由于我们的学识和功力所限,由于我们写作的宏观视角,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只能留下这一遗憾。
《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思想文化卷 1949-2000)》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思想文化卷 1949-2000)》内容简介: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思想文化是一个复杂的难度颇大的研究领域,言其复杂,是因为它包罗的内容非常广泛甚至庞杂,如何取舍便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具体而言,哪些思想、理论、观点,哪些领域的问题和探讨,应该收入或者应该舍去,应该详细评介或者简略提及,令人十分头疼。因为,它或它们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能够反映思想文化宏观走向的问题。这里就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否可取,当然是对写作者学术眼界和功力的考验。更为困难的是,思想文化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教育、经济、政治、法律等众多学术领域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在学科专业划分日趋细密、研究日趋深入的情况下,要对每个领域的问题均有该专业所应有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文化思想史的框架内对某个专业问题的介说有可能(特别是在该专业领域的人士看来)并不周全、准确甚至可能是误读。此外,写入我们文本中的问题,是被认为能够反映整个思想文化走向的观点或探讨。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写入。那么,它们是否真的就不反映思想文化的走向呢?退一步讲,即使不反映思想文化的总体走向,它们是否就没有价值呢?如果有价值,为什么不写入呢?这确实是棘手的问题。由于我们的学识和功力所限,由于我们写作的宏观视角,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只能留下这一遗憾。
这些检讨的共同特点是对个人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人生经历几乎全盘否定,包括价值观、学术艺术成果甚至人格。他们迈出的每一人生脚步、做出的每一重要选择几乎都是个人利益、名利思想、崇洋观念、改良主义、动摇投机、自高自大、自由主义等等驱使下的产物,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来讲没有真正的意义甚至起着阻碍的作用。从这些检讨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那痛苦、悔罪、真诚、希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理,感受到为了新生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知识分子最珍重的起码口头上最推崇的人格与自尊)的决心。大体上是在1952年5月以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进入最后一个阶段——组织清理阶段,高校大多是在暑假前完成了这一工作。到夏秋之交,整个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宣告结束。在组织清理阶段,知识分子必须向政府和组织老实交清自己的历史,并检举自己知道的反革命分子。在这一阶段,大多数知识分子没有再经历批评与自我批评阶段的那种严峻“考验”,因为许多历史问题已经在那个阶段大体讲清了或基本涉及了,所以相比之下可谓“轻松”过关。只是那些在前一阶段没有过关的被怀疑有政治历史问题的知识分子在这一阶段要接受“敌”或“友”的裁判。经坦白和检举,被认定有严重政治问题的人分别受到逮捕、管制和调离教学岗位等处分。虽然,中共中央指示,组织清理工作必须坚持“不追不迫,启发自觉”的原则。但是,有的单位还是发生了乱斗争、乱批判的过火行为,伤害了一些本来没有什么政治历史问题或者有些许问题但实在算不上反动的知识分子。由于组织清理时间较短,高校一般是三个星期左右,某些偏向的纠正亦较迅速,因而造成的消极影响尚不那么严重。
彭明(1924-2008),河南夏邑人。从1950年起,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3年任教授,1986年任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组成员,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黄埔军校史研究会会长等职,是国内公认的五四运动史研究及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学术大家。代表作有《五四运动史》。参与主编的著作有《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通史》、《中华民国史》、《从空想到科学——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等。
本書主要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宗炳以及王微的生平與交遊狀況之梳理,以考察這三位畫論家與其同時代人物在思想上相互切磋
叛逆的思想家 本书特色这本书不仅是单纯的科普作品,更是一部真正的思想史漫谈。就连作者自己也很难准确定义它——它到底是一场噩梦,一出闹剧,...
价值问题的论战 本书特色 本书是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经济学家讨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文集,从不同侧面提出了西方经济学者是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讨论观点。本书为马克...
晚明思想史论 本书特色 晚明时期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思想从宋明道学转向清代朴学,是中西文化接触的开端,可谓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转型期...
马克思主义史-(第二卷)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史》三卷本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的一部,本书稿为第二卷,由弗兰尼茨基所著,是对马克思主义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
为哲学的写作技艺一辨-柏拉图《斐德者》疏证 本书特色 柏拉图的《斐德若》与《理想国》《会饮》的写作时间大致相同。本书即是对《斐德若》这部对话的解读,揭示了这部对...
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子是道家的开山鼻祖,影响深远。《老子的智慧》1948年由蓝登书屋出版,是林语堂向西方介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 本书特色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3版)》的基本原则、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正确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宣传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辩证唯...
论古人的智慧-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 本书特色 在古希腊神话中,赫耳墨斯是宙斯和迈亚的儿子,奥林波斯神们的信使,道路与边界之神,睡眠与梦想之神,死者的向导,演说者...
《文章与讲演(1911-1921年)》包含了胡塞尔从1911年至1921年的文章与讲演,仁因此而与《胡塞尔全集》第二十二卷《文章与书评(189
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 内容简介 简介围绕着“德”,透过“德礼之间”的角度与视野,追溯并阐明了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 首先,本书以斩截的方式,明确了前轴心...
人文通识讲演录-哲学卷 内容简介 《人文通识讲演录》丛书,涵盖哲学、文学、美学、文化、人文教育、学术人生几个领域。这一套丛书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
波普尔论开放社会与极权 本书特色 卡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波...
摄大乘论讲记 内容简介 释印顺(1906-2005),当代佛学泰斗,博通三藏,著述宏富,对印度佛教、中国佛教的经典、制度、历史和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梳理、辨...
基督教与古典文化是思想史上的一个永恒话题,基督教和希腊哲学的相遇在四世纪达到了顶峰,这种相遇主要体现在巴西尔、纳西盎的格
阳明学派 本书特色 ★阳明学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著名流派,其学说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学派是明朝中晚...
哈贝马斯与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简介 现代哲学由于哈贝马斯的理论贞献而变得不同,他的交往行动理论或互主体性哲学对传统的意识哲学的批判,是与分析哲学对心理主义认...
陶治-朱光潜谈美-读点大师 本书特色 一个缺少审美情趣的民族,要读朱光潜;在一个信仰缺失的社会生活,更要读朱光潜。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近代继王国维之后的一代美学宗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 内容简介 本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9年10月至1860年3月所写的著作。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度过了1848-1...
古代哲学(布莱克韦尔哲学指导丛书) 本书特色 “初学者将在这些文章中找到对古希腊哲学家们所提出的一些主要哲学论题的清晰而有益的论述。这些文章展示了古希腊哲学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