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刘亮程的新散文集,其散文集大成之作,荣获《中华读书报》2012年度十大好书,被誉为《一个人的村庄》的姐妹篇。作者十年漫游新疆,将视野从村庄生活扩展到城镇乃至新疆南北各地,用深情的文字将更广阔、更质朴、更柔情的生活挽留于这部新疆之书。全书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极具现实震撼力,被认为是新疆历史、现实与梦幻交融的结合体。
本书依然沿袭《一个人的村庄》的风格,文字淡雅、质朴,多对身边的人、物、事,以他惯有的素淡明澈的语言进行抒写和描绘,平常人延续了几百年的生活状态,在刘亮程的笔下散发了出了耀眼的光辉,他笔下的新疆能够深刻地停留在每个读者的记忆中,让人向往。哲学思维与诗性智慧相交织,形成他散文中特有的深厚与诗美素质,读来无不令人撼彻心扉。
《一个人的村庄》姐妹篇
内地、香港大中小学生必读作家
《中华读书报>2012年度十大好书
了解新疆,游走新疆,品味新疆,必读《在新疆》
刘亮程创作三十年 自选集 精装珍藏版
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了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李锐(50后代表作家,著名小说家)
后记
在新疆的风声里
刘亮程
一、和新疆的一场相遇
我生活在新疆,一个远离海洋的地方,这里干燥空旷、少雨多风,什么东西都长得慢,我的写作更慢,《在新疆》这部散文集,断断续续写了十年。十年可以收割十茬麦子,可以长成一棵树,甚至长老一代人,但却不一定能写好一部书。一部书有自己的生长期。尤其一部散文书,它是有年轮的。心灵的年轮印在文字里,那可是一年都不能少,少一年都长不成。
《在新疆》之前,我写过另一部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也花了十年时间。其实,《一个人的村庄》已经完成了我的散文写作。我用一本书就完成了自己,完成得如此完美,就像我在书里写的“早早干完一辈子的活,回在家里”。我从来没想过再写一部书去*它。我*自己干什么。
《一个人的村庄》之后,我闲了一些年,我在书里塑造的那个闲人,是我自己。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闲人。闲了又生事。写了两部有故事的书,一个《虚土》,一个《凿空》。《在新疆》就是这个漫长的时间里写成的。东一篇西一篇,不像《一个人的村庄》那样集中。我已经从村里出来了,开始在新疆行走,仍然是游手好闲地走,没正经事,全是闲散文字。可是,走着走着我发现,我跟新疆这个地方相遇了。
《在新疆》是我跟新疆的一场相遇。
二、半路上的库车
写《在新疆》之前,我写了一组散文《库车行》(书中名《半路上的库车》)。我本来是走南疆,走到库车走不动了,龟兹河滩大巴扎的万头毛驴和驴车留住了我。我在库车待了一段时间。后来每年去好几次。我和当地维吾尔族人在一块聊天,彻夜喝酒。前半夜我不懂维语,后半夜我说的全是维语,第二天早晨又全忘了。那样的生活要一直延续下去,我完全可以听懂他们说话。但听懂仅仅是一个方面,仅仅懂得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够的。更多的生活是可以看懂的,或者靠鼻子也可以嗅懂,甚至我是一个瞎子的话,靠听觉触觉我也能懂。生活不只有语言交流一条路径。我刚开始在库车游走时,随行带着一个翻译。后来我一个人在那里走,我觉得不需要翻译了。碰到一个老大爷,我走到他身边,递支烟,我对他笑笑,他对我笑笑。不用说什么话,就像坐在自己的老父亲身边,他的今生今世全在我的脑海中。他布满皱纹的脸,那样的苦笑,那样的眼神看你,你会觉得已经一起生活了多少多少年了。没有一点是你不懂的,他和你全无隔膜。另一个民族的生活,它和你父辈的生活,兄弟姐妹的生活以及村里人的生活,有什么区别?我写的只是人间某个角落的生活,没有民族之分。我曾说过一句大话,即使我离开人间一百年再回来,我依然能懂得大地上的事情。我能看懂春种秋收,看懂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看懂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时的库车老城,就像我离开几百年又回去的一个地方,那种陌生的熟悉,或者熟悉的陌生,我一下就看懂了。后来我以库车为背景写了《凿空》。
三、新疆人的长相
我在新疆出生长大。写《一个人的村庄》时我没有提及新疆,我认为文学是*地域、民族和文化的。但写《在新疆》时,我有了一个新疆人的感觉,新疆给我的东西太多:长相、口音、眼光、走路架势和语言方式等等。我在区文联上班那会儿,经常有人推开办公室门,用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向我打听某个人或某件事,我大概能听明白,但只能用汉语回答,他们听我说汉语,就笑了,他们把我当成本民族的人了。的确,我长得既像维吾尔人,又像哈萨克人和蒙古人,还有点像回族人。我不知道自己为啥长成这样了,是风吹的,还是太阳晒的,或者是这里的饮食、空气、气味让我变成了这样?这个地方在不知不觉中让我的文字和生命都充满了她的气息。
对一个作家,气候有时候起作用。新疆干燥,我的文字就有一种干燥的气质。大家到新疆来,都喜欢带点干货回去:葡萄干、杏干、巴旦木。新疆文学也是干货。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的灵魂是干燥的,干燥的灵魂是好的。”我的思维和语言肯定受新疆气候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形成一个作家的语言方式和看事物的眼光,甚至连长相都变成这个样子。
四、我能听懂风声
新疆是一个多风的地方,我的文字中经常描写到风。我认识风,能听懂风声,知道风从哪儿刮起,在哪儿停住。我知道这里一年刮几场西风,东风下雨还是西风下雨。我喜欢把一些故事放在风中去讲述。风是动的,风在描述、风在呈现、风在传诵。人若听懂风声,就听懂了大地上的所有声音。文学的听懂是一种心悟,一种内心感受,是我和风之间的心照不宣。风声中有大地上的所有声音。
五、新疆时间
相对内地,新疆时间是一种慢时间、旧时间。你们天亮劳作了,我们还在做梦,一种跟在内地时间后面的时间。作家的心灵应该更慢。慢是我们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细嚼慢咽,慢条斯理,慢慢体味,漫长等候。慢是仔细,是认真,是抚摸和注视。在慢下来的心灵里,生命看见它自己。
有评论家写过一篇非常好的论文《刘亮程的时间》,把我的文学时间细分为“黄沙梁时间”“虚土时间”和“新疆时间”。其实我的写作和生活,一直在一种只有上午下午、白天黑夜的农耕时间里。农耕时间是大块的,缓慢悠长,没被分割破碎,适合万物生长,适合地老天荒地想事情。当时间被切割成分秒,它自然就紧张变快了。喜欢那个浑然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多少年的时间。我只是在这样的时间里挖了一个坑,横了一根木头,让一往无前的时间在这里绊了一跤,一切就不一样了,成为“刘亮程的时间”。
在新疆生活,跟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生活有什么区别呢?没有什么区别。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新疆就是一个远处的生活,但对新疆人来说,她就是家乡。对一个作家来说,在任何地方生活写作都一样,一个作家不需要有那么大的一块地域,那么悠久的厚重的文化来成就自己的文学,那样太浪费了,即使完成一部传世之作,也不需要动用那么多的人文资源吧。在一个小地方生活很多年,思考很多年,独自想一些事情,感悟一些道理,把一些小事情想大,大事情想小,完成一部东西,一个作家的使命就此完成了。每个作家都完成着他感知和想象内的那点东西。
我是新疆人,在新疆出生、长大,这么多年未曾离开。新疆是我的家乡,家乡无传奇。我没有在我的家乡看到人们想象的那个新疆,那个被遥远化、被魔幻化,甚至被妖魔化的新疆。至少我个人的生活,我认为是平常的,我从来没有书写过新疆的传奇。我从来没有猎奇过新疆,因为新疆的一切事物我都视若平常,我看着它们看了半个世纪,在我眼中这里就是一个我生活的新疆。
六、文学是讲感情的艺术
我曾经倡议我们中国的汉语读者,多关注一下边疆少数民族作家的写作,我们不要把眼睛只盯上欧美、拉美那些国家的文学,其实在新疆肯定有同样的有价值的文学,她是我们中国这个大家庭中的民族文学,是另一种语言的另一种思维,我们需要关注,不妨读点新疆作家的东西。我一直在读,只要是翻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作家的东西我都读。我生活在新疆,用汉语写作,但是还有那么多的作家,他们用维吾尔语、用哈语、用蒙语在写作。写作本身是一种秘密。我们需要知道别人的心灵秘密,我们需要知道同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过着同一种生活的作家们在想什么。当我用我的一本书呈现出我的新疆生活的时候,我非常希望知道一个维吾尔语作家呈现了怎么样的一种新疆生活。当我写到了有关新疆的一个事件、一段生活的时候,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是怎样表达它们的?我们需要相互倾听、相互看见。这几种语言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每一种语言都在表述同一个地方,但是表述得肯定千差万别。所以写作的秘密真的是这样,作家从事的就是这样一种通过文学来显露心灵秘密的职业,通过文学来做沟通。我在新疆也谈过,假如汉语和维吾尔语都不相互阅读了,那么这是一种多么残酷的现实。
文学艺术是人类*古老的心灵沟通术,是上帝留给人类的*后一个沟通后门。当我们用其他的形式不能保持正常沟通的时候,那么文学这种沟通就变成了*后的,因为在文学中作家呈现的是人。文学是一种讲感情的艺术,我们讲政治讲不通,讲国家法制讲不通,讲各种民族民间团体的约定讲不通的时候,那么咱们就讲感情,坐到一个毯子上讲感情,这就是文学。大家都回到人这个地位,把民族放下,把宗教放下,把文化放下,把政治观念放下,坐到一块讲人的感情,*后是可以讲通的,文学恰恰讲的就是这一点,所以各民族之间相互的文学阅读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
我以前很少谈新疆。新疆是我的家乡,对我而言,她就像空气一样,像阳光和雨水一样,你怎么去谈她?那种对家乡的情感,远非一个爱字可以表达,它更丰富更复杂,百感交集、悲欣交集。《一个人的村庄》写的是我家乡的小村庄,从文学意义上说,这个小村庄也许更大。从自己童年的小村庄,写到整个新疆,家乡随着年龄在变大、扩张,但再不会大过新疆。 《在新疆》依旧是一个人的新疆。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多年农机管理员,现任新疆作协副主席,被誉为“乡村哲学家”和“20世纪中国*后的散文家”,是继沈从文、汪曾祺之后,当代作品*经典,*常销的乡土文学作家。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及长篇散文《虚土》,长篇小说《凿空》等。《鸟叫》《我改变的事物》《对一朵花微笑》《寒风吹彻》《今生今世的证据》等多篇作品入选内地和香港小学、中学、大学教材。
盛世微行:大国崛起的思虑笔记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作者李清川,现任青年报社总编辑兼《青年报》总编辑,有《中国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世...
《以文学为志业》内容简介:《以文学为志业》是三位“80后”学人的文学对话录。该对话录从自我的阅读经验、文学趣味、知识型构谈起
郁达夫散文全集-精装版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文学经典系列——郁达夫散文全集》向读者传达了郁达夫的散文中洋溢着的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哈尔滨出版社策划...
上海-大众生活 本书特色 《大众生活》周刊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出版家邹韬奋继《生活》周刊后,创办的第二份以推动解放运动为主的时事性周刊。该刊于1935年11月16日...
向着美好奔跑 本书特色 这世上,总有些好,让你无由地喜欢。它在那里,它就在那里。因了它,简单的日子变得充实,也变得让人有了念想和留恋。我们要做的,唯有不辜负。不...
心灵的归途——名家散文集 本书特色 1、精选收录沈从文、丰子恺、梁实秋、贾平凹等几十位知名作家的经典散文60篇。在沈从文、丰子恺、梁实秋、贾平凹、杨绛、钱钟书、...
所有的走过:都是最深的感动 本书特色 本书为女性读者精选了周国平、方方、林语堂等中外名家经典散文,本卷以“心灵励志”为主题,收录了《宽容人性的弱点》、《生活的况...
隐居.在旅馆 本书特色 叶怡兰的可贵在于她永远在不断超越自己,从不满足于已经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因此她总是能发现更美的地方,这便是她对极致的追寻。幸好有叶怡...
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逝世50周年纪念版 本书特色 《阴翳礼赞》是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的随笔集,收录《阴翳礼赞》、《懒惰之说》、《恋爱及色情》、《厌客》、《旅行杂话...
指上禅院-让身心柔软下来 内容简介 本书是指上禅院系列之一,收集了富有佛教禅意的各类小故事,让读者在阅读中,尝试着参禅悟道。不必远遁山林,你也可以拥有平静宁和的...
所罗门的瓶子 本书特色 《所罗门的瓶子》是一本既扎实又独到的集子。众口一词是文学研究的大忌,可不少评论文章读来都觉得似曾相识,令人不免憾然。作者在对鲁迅...
反抗者-十八位知识分子的精神解读 内容简介 解析品特、拉什迪、萨特、西蒙娜·薇依、阿契贝、索尔仁尼琴等十八位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他们一方面因特立独行的思想引发争...
人生控制论之方与圆 内容简介 丁远峙先生是目前*热门*受欢迎的关于心灵修炼、成功学、人际关系学方面的演讲大师。他十余年的演讲生涯感染了千百万人,其讲座常常是人头...
《千姿百态看德国·社会篇(汉德对照)》内容简介:《千姿百态看德国》是为了满足我国广大德语学习者学好德语和了解德国的需求编写
眠空-(珍藏版) 本书特色 插图珍藏版庆山专为新版作序赠品:庆山短篇新作《表演》庆山答编辑问内容简介: 《眠空》记录了作者创作长篇小说《春宴》前后一年的时序更替...
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本书特色 “企鹅经典”——书界的奥斯卡,*负盛名的文学丛书之一。中篇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德国作家保尔·海泽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内容简...
爱尔兰文学 本书特色 陈怒编著的《爱尔兰文学》是一部导读式的书。该书以爱尔兰历史发展为线索,分别介绍爱尔兰文学所包含的两种语言文学——盖尔语文学和英语文学,盖尔...
扛梯子的人:中国首届全球通短信文学大赛作品选粹 内容简介 活动组委会认为,因获奖作品名额有限,难免有遗珠之路,但整个活动过程秉承了公正、公平、透明的评选原则,特...
《契诃夫书信集》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全部4000余封书信中的217封文学书信。时间的跨度是25年。在这些书信
百花散文书系 新现代部分 废名散文选集 内容简介 《废名散文选集》主要内容:废名,原名冯文炳,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以特立独行名世,所著小说、诗、散文和论著都有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