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类本草》·三十卷(两淮江广达家藏本)
宋唐慎微撰。案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此书三十卷,名《大观本草》。晁公武《读书志》则作《证类本草》三十二卷,亦题唐慎微撰。是宋时已有两本矣。《玉海》载绍兴二十七年八月十五日,王继先上校定《大观本草》三十二卷,《释音》一卷,诏秘书省修润付胄监镂版行之。则南宋且有官本。然皆未见其原刊。今行於世者亦有两本,一为明万历丁丑翻刻元大德壬寅宗文书院本。前有大观二年仁和县尉艾晟序,称其书三十一卷,目录一卷。集贤孙公得其本而善之,命官校正镂版,以广其传。慎微不知何许人,传其书者失其邑里族氏,故不载焉。陈氏所见盖此本,故题曰《大观本草》。一为明成化戊子翻刻金泰和甲子晦明轩本。前有宋政和六年提举医学曹孝忠序,称钦奉玉音,使臣杨戩总工刊写,继又命孝忠校正润色之。其改称《政和本草》,盖由於此,实一书也。书末又有金皇统三年翰林学士宇文虚中跋,称慎微字审元,成都华阳人,治病百不失一。为士人疗病,不取一钱,但以名方秘箓为请,以此士人尤喜之。每於经史诸书中得一药名,一方论,必录以告,遂集为此书。尚书左丞蒲传正欲以执政恩例奏与一官,拒而不受。又称元祐间虚中为儿童时,见慎微治其父风毒,预期某年月日再发,缄方以俟,临期服之神验。则慎微始末,虚中述之甚明。盖靖康以后,内府图籍悉入於金,故陈振孙未见此本,不知慎微何许人。而晁公武所云三十二卷者,殆合目录计之,亦未见政和所刻也。然考赵与旹《宾退录》,则称唐慎微,蜀州晋原人。世为医,深於经方。元祐间蜀帅李端伯招之,居成都。尝著《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艾晟序其书,谓慎微不知何许人,故为表出,蜀州今为崇庆府云云。所序履贯小异,岂虚中儿时见之,但知其寄籍欤。大德中所刻大观本作三十一卷,与艾晟所言合。泰和中所刻政和本,则以第三十一卷移於三十卷之前,合为一卷,已非大观之旧。又有大定己酉麻革序及刘祁跋,并称平阳张存惠增入寇宗奭《本草衍义》,则益非慎微之旧。然考大德所刻大观本,亦增入宗奭《衍义》,与泰和本同。盖元代重刻,又从金本录入也。今以二本互校,大德本於朱书墨盖(案:原本每条称墨盖以下为慎微所续,其式如今刻工所称之鱼尾。)较为分明,泰和本则多与条例不相应,然刊刻清整,首末序跋完具,则泰和本为胜,今以泰和本著录,大德本则附见其名於此,不别存目焉。
《集验背疽方》·一卷(永乐大典本)宋李迅撰。迅字嗣立,泉州人。官大理评事,以医著名。此书见於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所集凡
《崔真人脉诀》·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旧本题紫虚真人撰,东垣老人李杲校评。考紫虚真人为宋道士崔嘉彦。陶宗仪《辍耕录》称,
《尚论篇》·八卷(通行本)国朝喻昌撰。昌字嘉言,南昌人。崇祯中以选贡入都,卒无所就。往来靖安间,后又寓常熟,所至皆以医术
《金鎞秘论》·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旧本题梁谿流寓李药师撰。不知何许人。自序称唐李靖以三等法教士,故亦以三等法治病。药
《外科理例》·七卷、《附方》·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汪机撰。是书成於嘉靖辛卯,凡分一百四十七类,又补遗七类,共为一百五
《李氏医鉴》·十卷、《续补》·二卷(内府藏本)国朝李文来编。文来字昌期,婺源人。初,休宁汪桓作《医方集解》、《本草备要》
《金匮悬解》·二十二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国朝黄元御撰。元御谓张机著《金匮玉函经》以治内伤杂病,大旨主於扶阳气以为运化之
《伤寒心要》·一卷(通行本)旧本题都梁镏洪编。洪始末未详,大旨敷演刘完素之说。所列方凡十八。又有病后四方,与常德《伤寒心
《御定医宗金鉴》·九十卷乾隆十四年奉敕撰。首为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次为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盖医书之最古者无过《素
《先醒斋广笔记》·四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明缪希雍撰。希雍字仲醇,常熟人。《明史·方技传》附见《李时珍传》中。天启中
《难经悬解》·二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国朝黄元御撰。《难经》之出在《素问》之后,《灵枢》之前。故其中所引经文有今本所有载
《针灸聚英》·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高武撰。武始末未详。是书以经络空穴类聚为一卷,各病取穴治法为一卷,诸论针灸法为一卷
《本草乘雅半偈》·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卢之颐撰。其说谓《神农本经》三百六十五种,应周天之数,无容去取。但古有今无者居
《千金要方》·九十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唐孙思邈撰。思邈,华原人。《唐书·隐逸传》称其少时,周洛州刺史独孤信称为圣童。及
《济阴纲目》·十四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国朝武之望撰。汪淇笺释。之望字叔卿,自署关中人。淇字澹漪,一字右子,钱塘人。是书
《痊骥集》·二卷(永乐大典本)不著撰人名氏。前载通玄三十九论。病分五脏治之,各有方论,复附杂病诸方。今世疗马之剂,其源大
《四圣心源》·十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国朝黄元御撰。四圣者,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也。元御於《素问》、《灵枢》、《难经
《济生方》·八卷(永乐大典本)宋严用和撰。用和始末未详。《吴澄集》有《易简归一序》,称严子礼剽陈氏《三因方》之论,而附以
《传信适用方》·二卷(两淮监政采进本)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载此书,亦不云谁作,而别有刘禹锡《传信方》二卷。考此
《流注指微赋》·一卷(永乐大典本)元何若愚撰。若愚爵里未详。原注有云,《指微论》三卷,亦是何公所作。探经络之赜,原针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