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详解》·二十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夏僎撰。僎字元肃,号柯山,龙游人。时澜作是书《序》,称其少业是经,妙年撷其英,以掇巍第,则尝举进士也。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是书集二孔、王、苏、陈、林、程、张及诸儒之说。以时澜《序》及书中所引参考之,二孔者,安国、颖达之《传》、疏。苏者,苏轼《书传》。陈者,陈鹏飞《书解》。林者,林之奇《尚书全解》。程者,程子《书说》。张者,张九成《尚书详说》。惟王氏澜《序》不之及,盖王雱《新经尚书义》,讳言之也。然僎虽博采诸家,而取於林之奇者实什之六七,盖其渊源在是矣。明洪武间,初定科举条式,诏习《尚书》者并用夏氏、蔡氏两《传》。后永乐中《书经大全》出,始独用蔡《传》,夏氏之书浸微。亦犹《易》并用程朱,后程废而独用朱,《春秋》并用张、胡,后张废而独用胡也。今观其书,视蔡《传》固不免少冗。然其反覆条畅,深究详绎,使唐、虞、三代之大经大法灿然明白,究不失为说《书》之善本。淳熙间,麻沙刘氏书坊有刻版,世久无传。今惟存钞帙,脱误孔多。浙江采进之本,《虞书·尧典》至《大禹谟》全阙,《周书》阙《泰誓中》、《泰誓下》、《牧誓》三篇,又阙《秦誓》之末简,谨以《永乐大典》参校。惟《泰誓》《永乐大典》亦阙,无从校补外,其馀所载,尚并有全文。各据以补辑,复成完帙。书中文句则以《永乐大典》及浙本互校,择所长而从之。原本分十六卷,《经》文下多附录重言、重意,乃宋代坊本陋式,最为鄙浅。今悉删除,重加釐订,勒为二十六卷。
《尚书解意》·六卷(直隶总督采进本)明李桢扆撰。桢扆字华麓,任邱人。是编不甚训诂名物,亦不甚阐发义理,惟寻绎语意,标举章
《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内府藏本)国朝阎若璩撰。若璩字百诗,太原人,徙居山阳。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古文《尚书》较今文多
《融堂书解》·二十卷(永乐大典本)宋钱时撰。时字子是,淳安人。受学於杨简。嘉熙中,以丞相乔行简荐,授秘阁校勘,迁史馆检阅
《尚书辑录纂注》·六卷(内府藏本)元董鼎撰。鼎字季亨,鄱阳人。朱子之学授於黄榦,鼎族兄梦程尝从榦游,鼎又从梦程闻绪论,故
《禹贡详略》(无卷数,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韩邦奇撰。邦奇有《易学启蒙意见》,已著录。邦奇学有原本,著作甚富。而此
《古洪范》·一卷(永乐大典本)宋贺成大撰。成大字季常,爵里未详。其《自序》以为《洪范》自“三八政”以下,紊乱无次,因援朱
《郑敷文书说》·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郑伯熊撰。伯熊字景望,永嘉人。绍兴十五年进士,累官吏部郎,兼太子侍读,进国子司业
《禹贡玄珠》·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俞鲲撰。鲲字之鹏,嘉兴人。是书朱彝尊《经义考》不著录,而别载其《百家尚书汇解》,列
《尚书晚订》·十二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明史维堡撰。维堡字心传,金坛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工部郎中。是书本名《尚书集览》
《书经札记》(无卷数,江苏巡无采进本)国朝顾昺撰,昺有《周易抄》,已著录。是编为其三经解之二。取明陈第之说,谓古文《尚书
《尚书集传或问》·二卷(内府藏本)宋陈大猷撰。《自序》称既集《书》传,复因同志问难,记其去取曲折以成此编。则此编本因《集
《洪范口义》·二卷(永乐大典本)宋胡瑗撰。瑗有《周易口义》,已著录。是书《文献通考》作《洪范解》,朱彝尊《经义考》注云“
《禹贡说》·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郑晓撰。是篇诠释《禹贡》之文。其中如解“大野既潴”一条,解“扬州”一条、解“浮于江
《尚书注考》·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陈泰交撰。朱彝尊《经义考》载陈氏泰来《尚书注考》一卷,注曰“未见”。又注泰来字长
《尚书读记》·一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国朝阎循观撰。循观字怀庭,号伊蒿,昌乐人。乾隆丙戌进士,官吏部考功司额外主事。是编
《书经集意》·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明万嗣达撰。嗣达字孝仲,浔阳人。其履贯无可考。《自序》称天启壬戌书於陪京。《序》中谓
《东坡书传》·十三卷(内府藏本)宋苏轼撰。轼有《东坡易传》,已著录。是书《宋志》作十三卷,与今本同。《万卷堂书目》作二十
《尚书集传纂疏》·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陈栎撰。栎字寿翁,号定宇,休宁人。宋亡之后,隐居三十八年。至延祐甲寅,年六十三
《古文尚书冤词》·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其学淹贯群书,而好为驳辨以求胜。凡他人所
《尚书正义》·二十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汉孔安国传”,其书至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奏於朝。唐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为之疏,永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