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详解》·二十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夏僎撰。僎字元肃,号柯山,龙游人。时澜作是书《序》,称其少业是经,妙年撷其英,以掇巍第,则尝举进士也。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是书集二孔、王、苏、陈、林、程、张及诸儒之说。以时澜《序》及书中所引参考之,二孔者,安国、颖达之《传》、疏。苏者,苏轼《书传》。陈者,陈鹏飞《书解》。林者,林之奇《尚书全解》。程者,程子《书说》。张者,张九成《尚书详说》。惟王氏澜《序》不之及,盖王雱《新经尚书义》,讳言之也。然僎虽博采诸家,而取於林之奇者实什之六七,盖其渊源在是矣。明洪武间,初定科举条式,诏习《尚书》者并用夏氏、蔡氏两《传》。后永乐中《书经大全》出,始独用蔡《传》,夏氏之书浸微。亦犹《易》并用程朱,后程废而独用朱,《春秋》并用张、胡,后张废而独用胡也。今观其书,视蔡《传》固不免少冗。然其反覆条畅,深究详绎,使唐、虞、三代之大经大法灿然明白,究不失为说《书》之善本。淳熙间,麻沙刘氏书坊有刻版,世久无传。今惟存钞帙,脱误孔多。浙江采进之本,《虞书·尧典》至《大禹谟》全阙,《周书》阙《泰誓中》、《泰誓下》、《牧誓》三篇,又阙《秦誓》之末简,谨以《永乐大典》参校。惟《泰誓》《永乐大典》亦阙,无从校补外,其馀所载,尚并有全文。各据以补辑,复成完帙。书中文句则以《永乐大典》及浙本互校,择所长而从之。原本分十六卷,《经》文下多附录重言、重意,乃宋代坊本陋式,最为鄙浅。今悉删除,重加釐订,勒为二十六卷。
《禹贡长笺》·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朱鹤龄撰。是编专释《禹贡》一篇。前列二十五图,自《禹贡》全图以及导山导水,皆依
《尚书讲义》(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明蔡璋撰。璋字达夫,无锡人。是书顺文敷衍,无所发明。即其开卷释“曰若”若字作设问之
《尚书砭蔡编》·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袁仁撰。仁字良贵,号蓡波,苏州人。与季本同时相善,故解经往往似之。是编纠蔡沈之
《古文尚书冤词》·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其学淹贯群书,而好为驳辨以求胜。凡他人所
《尚书纂传》·四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元王天与撰。天与字立大,梅浦人。大德二年以荐授临江路儒学教授。盖天与为赣州路先贤
《尚书考异》·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梅鷟撰。鷟有《古易考原》,已著录。是编辨正《古文尚书》。其谓二十五篇为皇甫
《书义矜式》·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元王充耘撰。充耘以《书经》登第,此乃所作经义程式也。自宋熙宁四年,始以经义取
《禹贡约义》(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华玉淳撰。玉淳字师道,号澹园,金匮人。是编考证《禹贡》山水,详略颇不画一。盖随
《禹贡会笺》·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徐文靖撰。文靖字位山,当涂人。雍正癸卯举人。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试不入格。十
《禹贡详略》(无卷数,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韩邦奇撰。邦奇有《易学启蒙意见》,已著录。邦奇学有原本,著作甚富。而此
《禹贡解》·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晏斯盛撰。斯盛有《楚蒙山房易经解》,已著录。《禹贡》一篇,自注疏而外,无虑数十百家
《洪范口义》·二卷(永乐大典本)宋胡瑗撰。瑗有《周易口义》,已著录。是书《文献通考》作《洪范解》,朱彝尊《经义考》注云“
《日讲书经解义》·十三卷康熙十九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尚书》一经,汉以来所聚讼者,莫过《洪范》之五行;宋以来所聚讼者,莫过
《洪范明义》·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道周有《易象正》,已著录。是编乃崇祯十年道周官左谕德掌司经局时纂集进呈
《尚书口义》·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刘怀志撰。怀志字贞儒,武强人。康熙中左都御史谦之父也。其孙自洁原《跋》称为大司空
《书经参义》·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姜兆锡撰。兆锡有《周易本义述蕴》,已著录。是编以朱子命蔡沈作《书传》,甫越岁而朱
《尚书约旨》·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杨方达撰。方达有《易经图说会通》,已著录。是书大略墨守蔡《传》,依文训义。间有与
《尚书日记》·十六卷(浙闽总督采进本)明王樵撰。樵有《周易私录》,已著录。兹编不载经文,惟案诸篇原第,以次诠释。大旨仍以
《尚书讲义》·二十卷(永乐大典本)宋史浩撰。浩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孝宗为建王,浩以司封郎中兼直讲。即位后,迁
《尚书疏衍》·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陈第撰。第有《伏羲图赞》,已著录。是书前有第《自序》,称“少受《尚书》,读经不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