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如今依然有用。内省是了解自我的*佳途径吗?我们费尽心力,究竟想发现什么?正如现代心理学重新定义的那样,在颇具启发性的潜意识之旅中,提摩西·威尔逊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判断、感觉和动机构成的潜藏的内心世界。我们为何不了解自己——我们的潜能、感觉或动机?因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脱离适应性潜意识的、似是而非的自我叙事。威尔逊指出,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感觉如何,可以关注一下我们正在做什么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熟悉的陌生人:自我认知和潜能发现之旅》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比弗洛伊德式潜意识更强有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普遍化的潜意识,并据此对了解自我的方式进行了创新性思考。阅读《*熟悉的陌生人:自我认知和潜能发现之旅》,我们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自我之谜,还能借助实用的心理学方法开发自我的无限潜能,从而在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之间找到平衡,成就理想的自我。
我们*大的幻觉就是,相信自己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人。——瑞士哲学家亨利?弗里德里克?阿米尔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能只有一次生命,与其浪费时间怀念过去和幻想未来,不如现在就开始追寻内心的真实自我,成就惟一的自己。-------------------------------------------------------------★入选《纽约时报》“2002年度*具思想性的100本图书”,为当今心理学界*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哈佛大学出版社*受热捧的心理学著作,长期盘踞亚马逊心理学图书畅销排行榜榜首。★社会心理学大师提摩西?威尔逊继经典畅销书《社会心理学》之后的*新作品。作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受学生欢迎的心理学教授,威尔逊的研究领域包括潜意识心理、内省、情绪预测以及幸福等,他在本书中不但创造地提出“适应性潜意识”这一概念,还给读者提供了诸如内省、自我观察等许多实用的方法来认识自我。不管是心理学的业余爱好者还是心理学专业的读者,阅读本书,都能从中发现一个以前从未了解的自己。-----------------------------------------------------为什么我们会对初次遇见的人怦然心动,却说不出所以然?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为未完成的事情找借口,而不是直接说出真相?为什么我们历经辛苦得到梦寐以求的东西时,却不如原来设想的那样幸福?而失去生命中*宝贵的人或物时,也没有想象中那样痛苦,反而恢复得如此之快?我们真的了解自己是谁吗?我们真的明白该如何度过一生吗?我们为何不了解自己——我们的潜能、感觉或动机?只要遵循社会心理学大师提摩西?威尔逊教给我们的方法,保持清醒的内省和洞察,多关注我们正在做什么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不难了解自我判断、感觉及动机的真实原因,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内在潜能,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活出*美好、*真实的自己
目录
**章没有被说出的秘密
试问,世间还有什么能比心底之事更重要、更难破解?有些人很幸运,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的渴望,但他们又很不幸,不知如何实现它。虽然未实现愿望,但这些人至少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比如,期待孩子的忠诚、情人的拥抱或者内心的平静。而比较悲惨的命运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内心的真正渴望是什么,以至于经常盲目地做出选择,陷入纠结与痛苦之中。那么,人为什么不能很好地了解自我——他们的感觉、目标和能力呢?
**节 适应性潜意识:高效心灵的**武器
第二节 无意识自我蕴藏的巨大潜能
第三节 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第二章做一个高适应性的人
当马路上有一辆卡车向我们迎面驶来时,我们立刻就能判断出“那很危险”,会毫不犹豫地奋力跑开,根本不会先去想卡车为什么会这样。但失去潜意识的笛先生没有经历过这种突发状况,不知道该怎么办。同样,当我们初次见到某个人时,会迅速设想一下他是怎样一个人,然后根据经验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这在几秒钟内就能完成。所有这些行为,都是高效适应性潜意识的功劳,假如失去了这种适应性,我们的人生将不堪设想。
**节 无法正常起床的“笛先生”
第二节 你所不知道的潜意识
第三节 影响人们行为的潜在力量
第四节 人们为什么总是自我感觉良好
第五节 凡有所得,必有所失
第三章谁在掌控
我们似乎总感觉意识在控制着自己的行为,所以你可能会问:为何会这样?通常,我们每产生一个想法,就会紧跟一个行动,并认为是想法催生了行动。事实上,这个潜意识动机,可能已经产生了意识的思想和行动。例如,我决定从沙发上站起来去吃点东西,似乎是一个意识的行为,因为在我站起来之前会意识到:“如果现在有一碗草莓味的麦片该多好。”然而,很可能是我潜意识内产生了吃东西的欲望,才使我想到麦片并走进厨房的。既然如此,那真正的掌控者又是谁呢?
**节 我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节 先行动,再思维
第三节潜意识是精明的还是呆板的
第四章认识你自己
在萧伯纳的剧作《卖花女》中,亨利希金斯成功地将粗鄙的卖花女伊莱莎改造成一位优雅的淑女——然而,对他自身可憎的人格,却未做出任何改变。希金斯自视为温文尔雅、正直开明、有内涵的英国绅士,他的一切举动都会受人尊敬,但他从未发现,他也有粗暴、歧视女性、控制欲很强、过分挑剔的一面。所以,当管家皮尔斯太太对他口出恶言,用他的睡袍当餐巾使用,并把满满一锅粥打翻在干净的桌布上时,希金斯大为不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自以为很了解自己,其实未必如此。
**节 何为真实的自我
第二节 为什么我们很难了解自己
第三节 不可靠的自我界定
第四节 自我究竟源于何处
第五节 积极的自我与消极的自我
第五章我们为何如此反应
我们或许很难发现,人格中那些根深蒂固的方面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但却很容易知道,我们生约翰的气是因为他爽约,我们难过是因为祖母生病,我们感到恶心是因为吃了一整碗的蛤蜊。很显然,我们善于发现即时情境如何影响我们;否则,在下次聚餐时,还是不能轻易地认出蛤蜊。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不太清楚自己感觉和信念的根源。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加扎尼加和勒杜的直觉是正确的,即我们的自我意识通常不知道自己反应的原因,所以不得不去虚构原因。
**节 了解生活的奥妙
第二节 有趣的连裤袜和真空吸尘器实验
第三节 人们为何不清楚自己行为的原因
第四节 自我有时是一种幻觉
第六章了解自己的感觉
山姆注意到他的妻子在晚会上和一个非常有魅力的男人聊天。那位男士邀请他的妻子一起跳舞,她欣然应允。在回家的路上,山姆一言不发,当妻子问他是否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时,他诚恳地回答:“没有,我只是感觉累了。”即使其他人看到他的行为会认为他在说谎,山姆依然确信自己没有嫉妒。第二天他意识到,当妻子注意其他男人的时候,他真切地感到了威胁。我们经常质疑人们对自己感觉的陈述,上述事例恰好强调了质疑的另一种方式:人们往往在事后意识到自己先前的感觉是错误的。
**节 我们的感觉并不总是对的
第二节 我们为何不明白自己的感觉
第七章了解自己如何感觉
在自我认知中,情感预测占有重要的地位。像择偶、择业、是否生子、是否购买猫王模仿秀的服装等,这些决定或大或小,但在做决定之前都需要预测这些事件将会给人们带来多大程度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就像我们对一个当前事件产生的情绪反应不仅有特定的意义,而且通常会进入意识之中,因此,对未来事件的情绪反应可能是实现自我认知的重要形式。大多数人都明白,相对于疼痛、贫穷、不幸的婚姻而言,健康、富有和幸福的婚姻使我们更快乐。如果我们对好坏都一无所知,那么我们很难在世界上立足。
**节 瞬息万变的情绪
第二节 发现生命的意义
第三节 从创伤中快速恢复
第八章撰写属于自己的传记
我喜欢将内省比喻为个人叙事,即与传记作者一样,建构关于他们生活的故事。我们将观察到的(我们意识内的思想、感觉、记忆、自我行为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变成故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还要抓取至少一个我们观察不到的部分(我们潜意识的人格特质、目标和感觉)来填充这个故事。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件痛苦之极的事时,比如痛失爱人,在内心不断回忆并重组我们和爱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有助于我们减轻痛苦,改善糟糕的自我状态,从而更快地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来。
**节 人们是如何看待自我的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内省
第三节 通过内省找回自我
第九章从外部审视自我
我的朋友麦克坚称自己很害羞,这令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感到吃惊。他看起来很容易相处,因此他总有很多朋友。外出旅行时,他总能轻松地和其他旅客搭讪。他的故事讲得很棒,聚会时总喜欢给人们讲他童年在新泽西的故事。显然,麦克拥有超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但他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很害羞呢?原来,麦克小时候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虽然长大后变得异常外向,但他却没有放弃对自我的“内向”界定。如果他能参考朋友们的意见审视自己,他将会发现,自己其实一点也不害羞。
**节 学习心理学,了解自我
第二节 借助他人来了解自我
第十章开发潜能和改变自我
作家玛西亚缪勒一直对自己很不满意,后来,她通过模仿自己创作的小说中的女主角彻底改变了自我。她说:“她比我高、苗条,还比我勇敢。她四处游历,不顾安危;不管是谁,有问题就问。而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在恰当时机,只要一拨电话,我就会变得异常紧张。*后,我虽然没能长得更高,但是我成功瘦身,也变得更加勇敢和自信。在我以后的小说创作中,我更愿意积极探索未知的世界,不管安全与否;也敢于发问,不管对象是谁。*终,我宣告了自己的独立!”
**节 观察行为,了解自我
第二节 行善方能成善
第三节 学会判断自我认知的对与错
提摩西·威尔逊的书采用一种易于理解的风格,涉及了心理学的多元领域,引用了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引人入胜的事例,提出了一种根本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几乎不能真正理解我们如何工作,或者我们为何会做出一些甚至是最常见的事情。这是一部新颖的、令人激动的作品——读起来还如此生动有趣!
——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巴奇
提摩西·威尔逊解决了心理学界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可以真实了解自己吗?威尔逊利用自己多年的潜心研究,引导读者进入一段奇妙的心理之旅,沿途还顺带领略了人类学、医学和哲学的风采。《最熟悉的陌生人》是一本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作品,足以激起每个人对意识、自我认知以及人之为人的本质的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彭内贝克
《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书将明晰的文字、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前沿理论研究三者巧妙融合在一起。威尔逊运用现代科学去检视困扰哲学家几千年的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更好地了解自我,并得出结论说,人们很少了解自身行为的动机。如果有谁依然相信自己能够了解自己的所要、所感或所想,建议阅读一下这本佳作。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
提摩西·威尔逊(Timothy D.Wilson),世界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大师和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心理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潜意识心理、内省、情绪预测以及幸福等,他参与主编的《社会心理学》教材,是该领域最畅销的心理学经典著作之一。2001年,他荣获高校杰出教学奖(Outstanding Teaching Award);2009年,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聘用;2010年,荣获弗吉尼亚大学杰出科学家奖(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ward)。
《精准学习》内容简介:在以超大模型为基石的人工智能如ChatGPT的出现的今天,各类知识不仅唾手可得、且其专业性可与一般专家比肩。
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发病率很高,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实际上,中国人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
《互联网+旅游》内容简介:“互联网+”提出之后,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业已不再是旅游业对互联网的简单应用,而是将互联网运作的新理
零基础学会推拿按摩-附赠码上有礼演示视频随身带 本书特色 当人们经过一天的紧张劳动或者剧烈运动后,都会明显地感到腰酸背痛,如果此时有人能够轻轻的敲敲背,揉揉肩,...
进化的智慧与决策的理性 本书特色 什么样的信息表达更适合人类的认知功能?为什么人类在解决某些认知问题时得心应手,而对另一些问题却感到力不从心?为什么人类决策时不...
每天懂一点潜伏心理学 本书特色 1、“每天懂一点”轻悦读书系主打“拒绝乏味,拒绝没营养”,旨在让年轻人快速汲取有用的新知识!2、人人都有“窥探欲”!本书晒出潜伏...
Aneye-opening,myth-shatteringexaminationofwhatmakesusfat,fromacclaimedsciencewri...
睡商:清醒的头脑来自健康的睡眠 本书特色 我们总是在睡眠出现问题时才意识到,睡眠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个脆弱的礼物。睡商:清醒的头脑来自健康的睡眠 内容简介 人们...
《帝国政界往事.下(终结版)》内容简介:李亚平创作的《帝国政界往事》系列,最大的与众不同在于,作者在其著述中运用了大量历史心
超实用商业动物个性心理学-你是哪种动物-2 本书特色 颠覆传统心理学的惊世之作,直接引爆个性心理学研究热潮。它将人的个性代入动物角色进行分析,使心理学通俗易懂、...
我们正在集体陷入一场无法中断的“化学品热”。不论居住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携带着一大堆名目繁多的化学污染物
优雅阶级--慢生活 本书特色 放慢生活的三款周末休闲计划:保健、减压、充电!在家中创造体验健康田园的奢侈享受;探索发现专业美容护理的奥秘妙趣;学习如何释放压力,...
不排队 不挂号听专家为您会诊-30位名院名医 送您健康大财富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让人安心的书,是一本教会您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如何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保护家人保...
名家会诊--肾脏疾病 目录 查查你的尿常规 专家忠告:(1)肾——人体排污的枢纽 (2)警惕尿液异常 (3)肾脏病的常见信号——水肿 (4)高血压与肾脏病 (5...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容格的代表作。作者以一位心理学大师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向我们展示另一种美妙的世界观。他把多年做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分析研究所获得的有关...
全文目录:前言注释说明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胜衰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肺之脾胃虚论升阳益胃汤君臣佐使法分经随病制方通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内容简介:你的日常生活是否充满了忙碌、压力、冲突、计划、思虑,由此引发了焦虑、抑郁、愤怒、失眠、身体
《自我肯定,父母给孩子一生的礼物》内容简介:孩子总是缺乏安全感,感觉自己不被爱? 孩子做什么都没有干劲,父母怎么鼓励都没用?
心灵拔罐:挥手昨天心归零 本书特色 “压力大”“负担重”……这样的抱怨似乎总是如影随形地纠缠着我们。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没用的“鸡肋”因为扔了可惜被我们收藏着。...
弗洛姆作品系列:存在的艺术(精装) 本书特色 艾里希·弗洛姆著的这本《存在的艺术(精)》是一本文论集,写于1970年代,延续了弗洛姆之前著作的主题,人在社会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