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十大思想家的生平以及他们的思想理念,萃取了他们的人生智慧,力求尽善尽美地将他们的思想特质呈现在世人面前,使之对现代人有所启发。思想家们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甚至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朴素唯物论者王夫之》:知与行是中国古典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知指知识、知觉、思想、认识;行指行为、行动、践履、实践。古人讨论知行问题,多从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关系立论,但也包含有一般认识论的意义。直到王夫之,知行才成为比较纯粹的认识论范畴。在中国,知行范畴出现很早。《左传·昭公十年》(公元前533年)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说法。古文《尚书·说命》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思想。这就是传统的知易行难。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知行问题,焦点不在知易行难,而在知识的来源以及求知的过程、途径和方法。春秋末期的孔子首先对知识的来源做了回答。他认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生而知之”的观点有知行分离倾向,“学而知之”的观点则表明重视后天学习。同时期的老子提出“不行而知”的观点,说“不出户,知天下”,否认感觉和行在认识中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墨子提出“闻之见之”,肯定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来源;并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主张以行测知。不过他所说的“行”也只是一种简单的选取活动。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提出“良知”“良能”说,赋予“知”以人性论的含义,将“知”明确界定为天赋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使智德与智慧完全同一。苟子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而知之”的经验论,强调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官对外物的接触,系统的知识来源于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他还把“行”引进认识论,对知行关系作了深入探讨。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苟子的知行观是先秦认识论的*高成就。西汉董仲舒提出天意决定论,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内容都是天赋的,认识的目的就是知“天意”。东汉王充坚决反对先验论,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的知识和技能来源于“日见日为”的亲身践履,并主张用“效验”来考察知识、言论的虚实和真伪。隋唐佛学的知行观在中国知行观的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华严宗偏重宗教义理,表现出重知轻行的倾向:天台宗主张止观兼习,定慧双修,表现出知行并重的倾向;禅宗提出“定慧等学”,表现出知行合一的倾向。隋唐佛学的知行观对宋明理学的知行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宋元明清时期出现了多种系统的知行理论,知行问题成为当哲学论争的一个重要侧面。宋代程朱学派首先提出知先行后。如程颐说:“须是识在所行之先”“知了方行得”“人力行,显要知”,始终把知放在首要的地位。朱熹继承和完善了这种理论,提出学问不外乎致知、力行两件事。他经常知行并提,反对“只说践履,不务穷”。同时,他注意到了知行相须互发,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行。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明确提出了“论重,行为重”。陆九渊也主知先行后说,认为认识“不过切己反”,发明本心固有之善。王守仁则提出“知行合一”。反对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因此,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就是以代行,合行于知,因而本质上同程朱一样,仍然是知先行后,重知轻行。在反省理学、反思传统的基础上,王夫之建立了由行先知后、知行相资、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等基本思想组成的比较完备的知行统一说。……
阴阳五行里的奥秘 本书特色 《阴阳五行里的奥秘》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作者玉昆子围绕着阴阳五行展开,论述了阴阳五行的起源、发展、与人体的关系、与中国...
圣严法师的智慧人生-(全4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东方出版社出版★ 圣严法师是世界著名的佛学大师,他以中、日、英三种语言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
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 本书特色《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柏格森秉持其“创化论”观点,描述了在“生命冲力”推动之下的宇宙的产生、生物的出现、物种的分化直至道德与...
中国道教史(插图珍藏本,民国珍本丛刊) 本书特色 阅读本书的理由傅勤家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
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 内容简介 为迎接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展示著名专家教授的学术成就,校出版社拟出版一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库: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这是一...
人生三论 本书特色 《人生三论》:命运·死亡·人生奋斗人生的生命旅途,随时伴随着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既需要我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去追求,去奋斗,更需要智...
叔本华人生哲学 内容简介 生存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灵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
人生的智慧-(插图版) 本书特色 《人生的智慧》取自德国思想家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而实际上是独立成书的,阐述了生活的本质及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所讨论的事情...
當佛教哲學遭遇後/現代性如何在論述上予以回應?作者先考察東亞「批判佛教」與「場所佛教」的論爭、京都學派與新儒家不同的佛學詮
易经与策略 目录 **章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变化策略1.什么可以变,什么不可以变?/32.太极大智慧:道,法,术/53.“在不易中变易”,从而做久,做大,做...
20卷。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一说绍定间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有宋宝祐元年(1253)和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两个刻本。宝祐
悬而未决的时刻(现代性论域中的西方思想)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考察哈贝马斯、阿伦特、施米特、伯林、波普尔、柯拉科夫斯基、斯金纳、波考克等西方思想家与学者的研究著述...
唯物史观的逻辑探要 本书特色 王耀海编著的《唯物史观的逻辑探要》以社会变迁的一般逻辑作为研究主题,通过演绎论证的方式,探讨社会变迁的主要变量及其相互联结...
御定奇门阴遁九局-奇门遁甲阴遁五百四十全局 内容简介 《御定奇门宝鉴》本是康熙御定的皇家秘本,自成书以来,一直深藏大内,民间难得一见;海内外的奇门研究者,无不梦...
希腊哲学史(2) 内容简介 《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介绍公元前五——四世纪的希腊哲学,主要论述智者、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这时候已经开始进入希腊哲学的全盛时...
道德情操论 本书特色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全书共有七卷,主要阐释了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
南华真经释义-(上.下册) 本书特色《南华真经释义(上下)》也即《庄子》一书。《南华真经》是以“齐物论”为理论基础,以超脱五浊对大道真心的障蔽为修证次第,全面阐...
本套书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李泽厚对话集:廿一世纪(一) 本书特色 1.著名思想家李泽厚2000—2006年对话录的*新全集。2.不仅谈哲学、美学和思想史,还有力图解决精神危机的社会关注、...
白话金刚经 本书特色 李利安注译的《白话金刚经》采用对译加注释、解说并配图的形式全新地诠释了《金刚经》,是一部通俗易懂、富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本书插图皆由陕西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