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十大思想家的生平以及他们的思想理念,萃取了他们的人生智慧,力求尽善尽美地将他们的思想特质呈现在世人面前,使之对现代人有所启发。思想家们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甚至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朴素唯物论者王夫之》:知与行是中国古典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知指知识、知觉、思想、认识;行指行为、行动、践履、实践。古人讨论知行问题,多从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关系立论,但也包含有一般认识论的意义。直到王夫之,知行才成为比较纯粹的认识论范畴。在中国,知行范畴出现很早。《左传·昭公十年》(公元前533年)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说法。古文《尚书·说命》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思想。这就是传统的知易行难。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知行问题,焦点不在知易行难,而在知识的来源以及求知的过程、途径和方法。春秋末期的孔子首先对知识的来源做了回答。他认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生而知之”的观点有知行分离倾向,“学而知之”的观点则表明重视后天学习。同时期的老子提出“不行而知”的观点,说“不出户,知天下”,否认感觉和行在认识中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墨子提出“闻之见之”,肯定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来源;并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主张以行测知。不过他所说的“行”也只是一种简单的选取活动。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提出“良知”“良能”说,赋予“知”以人性论的含义,将“知”明确界定为天赋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使智德与智慧完全同一。苟子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而知之”的经验论,强调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官对外物的接触,系统的知识来源于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他还把“行”引进认识论,对知行关系作了深入探讨。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苟子的知行观是先秦认识论的*高成就。西汉董仲舒提出天意决定论,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内容都是天赋的,认识的目的就是知“天意”。东汉王充坚决反对先验论,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的知识和技能来源于“日见日为”的亲身践履,并主张用“效验”来考察知识、言论的虚实和真伪。隋唐佛学的知行观在中国知行观的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华严宗偏重宗教义理,表现出重知轻行的倾向:天台宗主张止观兼习,定慧双修,表现出知行并重的倾向;禅宗提出“定慧等学”,表现出知行合一的倾向。隋唐佛学的知行观对宋明理学的知行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宋元明清时期出现了多种系统的知行理论,知行问题成为当哲学论争的一个重要侧面。宋代程朱学派首先提出知先行后。如程颐说:“须是识在所行之先”“知了方行得”“人力行,显要知”,始终把知放在首要的地位。朱熹继承和完善了这种理论,提出学问不外乎致知、力行两件事。他经常知行并提,反对“只说践履,不务穷”。同时,他注意到了知行相须互发,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行。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明确提出了“论重,行为重”。陆九渊也主知先行后说,认为认识“不过切己反”,发明本心固有之善。王守仁则提出“知行合一”。反对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因此,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就是以代行,合行于知,因而本质上同程朱一样,仍然是知先行后,重知轻行。在反省理学、反思传统的基础上,王夫之建立了由行先知后、知行相资、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等基本思想组成的比较完备的知行统一说。……
郭齐勇卷-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 内容简介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汇集了作者郭齐勇十多年来的一部分学术随笔,...
周易正义 本书特色 本次点校所采用底本,标题又作《周易兼义》。《周易正义》是唐代科举取士的标准用书,长期立于学官,是易学史上除经传以外*重要的典籍之一。本书所采...
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前批判时期著作 I:1747~1756 内容简介 本书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进行介绍,对其1747至1756年的作品进行翻译与介绍,致力于...
文明的忧思-美学经典 本书特色 18世纪末德国精神革命观念引到英国的重要传播者19世纪思想*开放*敏感的一代人的良心和代言人为后代而活着的先知,中国文化的一个知...
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 内容简介 本书从教典、教理、教制、净土、密教等方面,研究民国太虚大师的佛教现代化思想,揭示了人生佛教圆融全体佛法而宗本法界圆觉的...
释净空-十善业道经 本书特色 “十善业道”是一切诸佛说法,帮助众生在一生成就*重要的手段。本书里所讲十种善法的业道,每一条理事深广无际,从初发心至如来地都学不完...
列子 本书特色 《列子》内容简介:诸子百家之学,源远流长,实为中华文化与精神之活水源头。揆诸当今形势,中华文化之复兴,既要植根于传统,又须着眼于世界。当代诸子之...
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 本书特色 《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是《保富法》《心相篇》两部古代著作的合集。《保富法》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所作。此书写于1942 至1...
汤用彤大德文汇 本书特色 觉光法师宣读礼赞文今乃礼赞现代高僧者,寄禅、虚云、太虚、谛闲、印光、弘一、倓虚、来果、圆瑛、广钦、法尊、印顺、白圣。隆莲、圣严;赞曰:...
塔西佗的政治史学 本书特色 塔西佗是古典政治自由主义的思想典范之一。与现代的政治自由主义者不同,塔西佗并不相信“宪政”法力无边,他熟悉却并未呼唤雅典民主政治一类...
该书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于1921年写成的一部著作,也是早期分析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1921年,罗素应邀来华讲学,其中在北京大学
发展伦理学 内容简介 “发展”提出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美好生活是什么?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什么?人类对大自然应采取什么立场?发展伦理学近来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
易学基础教程 内容简介 本书由原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易学泰斗、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朱伯篦先生主编,多位易学专家学者共同撰写,清晰勾勒了...
理所当然的侍奉:第二册:偏心之道 本书特色 经历性的系统神学:《理所当然的侍奉》 亲爱的读者: 当我把《理所当然的侍奉》(thechristian'sreaso...
孔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紧扣《论语》的文本,细致入微地分析了《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观念,力图呈现孔子的思想特质。作者认为,从心理主义和主体主义的角度...
经典与解释-犹太哲人与启蒙: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一 本书特色 《犹太哲人与启蒙: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1)》: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施特劳斯集经典与解释-...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浅释 本书特色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浅释》由宣化法师口述,《楞严经》里〈四种清净明诲〉说得非常地正确,非常地肯定,就说这个...
美学漫步 本书特色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美学漫步》汇集了其一生*精要的...
美的历程(修订插图版)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通过对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基本、*重大的理论课题进行全面的探索与收集,从而把握俄罗斯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