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阐发人生修养途径的经典著作,是其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信,文中对青少年关心的话题,读书、升学、作文、做人、修身、谈情、爱恋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告诫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眼光要深远,思想要明澈,夯实基础,勿贪图世俗名利。这些书信读来却仍发人深省、引人入胜,长期以来深受广大青年的欢迎。
美学泰斗朱光潜晤谈人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与青年谈心洞察明理,言真意切,看透人生的迷茫与暗伤执笔随想,给青年指点迷津,犹如一记清凉 “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美学大师朱光潜成名作,文字优美,情真意切☆青少年成长必读的经典☆如暗夜之中的灯盏,照亮人生的征途。
☆该书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各界读者的喜爱,畅销不衰。
这十二封信是朱孟实先生从海外寄来分期在我们同人杂志《一般》上登载过的。《一般》的目的,原思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数年以来,同人都曾依了
这目标分头努力。可是如今看来,*好的收获**要算这十二封信。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应该一读这十二封信。这十二封信,实是作者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很好的礼物。作者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欧洲,目的也就在谋中等教育的改进。作者实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志士。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在深知作者的性行的我看来,这称呼是有真实的感情的,决不只是通常的习用套语。
各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作者用了这态度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升学选科等等。无论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间,都可看出这忠告来。其中如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里,作者且郑重地把这态度特别标出了说:“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超效率!”这话在急于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踏的论调了。但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吧:坏的呢,教师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但在文凭资格;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去,学生想怎样揣摩世尚毕业后去问世谋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踏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作者去国已好几年了,依据消息,尚能分明地记得起青年的病象,则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
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他写过为什么要研究美学,美无形无迹,但是“它伸展同情,扩充想象,增加对于人情物理的深广真确的认识。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础”。
——记者 柴静
即便是阐述艰深费解的美学问题和哲学问题,也都是以极其晓畅通俗的笔调在和读者谈心。接触过他的人也同样感到,在生活中,他喜爱和朋友、学生随意交谈。亲切随和的谈心,汩汩地流入他露珠似的深邃思想和为人为文的品格。
——散文家 吴泰昌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头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中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校邠庐抗议 本书特色 《校邠庐抗议》★*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在西方文化涌来之际,体现出勇于吸收外来文化、充满自信的健康心态★所体现的变法思想...
北京的红尘旧梦 本书特色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花架雨如丝。”在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城市,我们触及到的永远是历经岁月冲刷的那一部分。更多的已成了…一笔糊涂账,消...
大海上的柠檬 本书特色 《大海上的柠檬》精选了姚风全部诗歌创作中的70首。囊括了他各个时期的诗歌精华。大海上的柠檬 内容简介 姚风善于使用典雅、纯正...
《眼眶会红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老》内容简介:20以上,30未达,其实是个不尴不尬的年纪。从社会传统观念来说,你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
卢克莱修的哲学长诗。1473年整理出版。是现存唯一系统阐述古希腊罗马的原子唯物论的著作。全书依据德谟克利特开创的原子唯物论,
海洋之歌:一个博物学者的发现之旅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从故乡英国南部海岸开始,畅游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印度洋斯里兰卡群岛、太平洋新西兰群岛等广阔海域,与海豚和鲸鱼同...
大美陕北 目录 美哉,陕北(代自序)**辑远山近水高原看云陕北看山乡村秋晨大雪中的陕北南雷雨吴起秦长城陕北秋连阴陕北村落陕北的春吴起农村一幅画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北京记忆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写了靳飞从儿时到成人的过程中对北京的记忆。北京记忆 作者简介 靳飞,别署若朴堂主人,又号中日祖传票友,两京盛世闲人。六十年代出生于北...
世间的盐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家高军的一本散文经典,所描绘的是一幅幅市井画卷。高军笔下的人与故事充满智趣。他利用敏锐的触觉,观察细致入微,将日常的所见所闻,描摹得...
《学会看病》内容简介:如果可能,每个人都希望一辈子不和医院打交道,但就算身体再健康的人,也免不了会有个头疼脑热。与其逃避,
午夜思-张炜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收录了张炜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散文随笔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作家对文学的信仰,对精神的追求,以及关注社会现实的宽广情怀...
萨迪的果园 本书特色 《萨迪的果园》是一本能指导灵性追求的修行之书,也是一本洋溢着以波斯文化为代表的古典东方色彩的文学名著。是萨迪以自己一生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作...
泰戈尔抒情诗选 本书特色 《泰戈尔抒情诗选》作者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一九三一年诺贝尔文学获得者。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自获得诺贝尔文...
十堂唐宋词鉴赏课 本书特色 《十堂唐宋词鉴赏课》的作者是20世纪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龙榆生。本书是根据龙榆生先生词学学习创作课上讲义编辑而成的著作,将数十年的研...
英子的乡恋 本书特色 《英子的乡恋》是林海英的散文精选,她细腻的文笔从旧社会绵延到新时代,读其文采,可以见到儿时北京古味,旧时代女性传统礼教下的温婉、柔顺,新一...
豪放词 本书特色 词肇始于李唐,大盛于两宋,衰于元明,中兴于满清,延续至于近现代,不绝如缕。词学研究,自唐至宋元明清,直到近现代,总体呈不断繁盛之势。伴随着词学...
大国之魂 本书特色 处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就是这样一只英勇善战的远征军,慢慢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忘。这也是当时一代军人的悲哀,回国无门,台湾当局...
且说这根芦苇 父亲 儿子 孙女-柳鸣九文集-卷12 本书特色 柳鸣九先生是我国外国文学界公认的权威学者,他在文艺批评理论、外国文学思潮研究、法国文学研究、文学创...
李清照诗词集 本书特色 宋代乃是词之*鼎盛时期,词人灿若星辰。而作为女性词人的代表,李清照在词坛独树一帜,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其词以南渡为...
遗山词研究 本书特色 文献整理与文学批评有机结合是《遗山词研究》的显著特点。书稿分上下两篇,上篇考证,对遗山乐府版本词作作年及研究现状作了具体细致的分析;下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