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绝大多数考古学者马上就会想到考古材料,考古学以实物遗存为研究对象,这是考古学成为一个学科的基础。最早的时候,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侧重研究器物,辨别真伪,判断年代,解读铭文,正所谓「礼家明其制度,小学正其文字,谱牒次其世谥」,最终目的如吕大临所言,「探其制作之源,以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西方近代兴起的古物学开始注意出土物的共存关系以及器物形制的演变,从而把人类的史前史划分为石器、青铜、铁器三个阶段,也就是著名的「三代论」,它开启了通过古物来构建史前史的先河。后来,为了更好地了解共存关系与器物演变,在近代古物学的基础上发展出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形成田野考古方法,再后来把一定时空范围的有共同特征的遗存称为一个考古学文化,用以代表特定的人群。至此,考古学有了自己的理论、方法,再加上之前已经建成的近代博物馆以及相关社会实践机构,考古学正式形成。其后,发掘方法日渐规范与精细,材料分析的手段越来越多,博物馆、考古公园等相关文化设施也越来越多。简单地回顾一下考古学发展史,不难发现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确都是围绕考古材料展开的,所谓考古学的思维模式也只可能来源于此。如果有机会与典型的中国考古学家聊天,的确能够感受到存在某种统一的思维方式。这里所说的「典型的中国考古学」主要是指新石器—夏商考古,历史时期考古因为受文献影响太大,以至于不那么典型;旧石器考古则是因为受到自然科学影响太大,也不那么典型。我曾经著文(《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分析过三个分支之间的关系,典型的中国考古学中形成了文化历史考古范式,其中包括完整的概念纲领、支撑理论与实践体系,并对另外两个分支产生了强大的影响,虽然于这两个分支而言,典型的中国考古学中流行的「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并不怎么适用。典型的中国考古学家会非常关注陶器的形制与纹饰,注意它们可能受到的文化影响及其渊源流变,通过它们来了解不同地区古代人群的...
——引自章节:考古学的思维模式
就我个人而言,受过程考古学的影响比较深,思维方式有所不同。过程考古学有个经典的信条,「更科学,更人类学」,就是尽可能采用科学的方法,重建人类学式的人类过去。所谓科学方法有两层意思:一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一是在一般意义上采用科学方法论。前者的使用比较普遍,不同考古学范式都有这方面的主张;特殊的是后者,它意味着考古学研究要采用类似自然科学的结构,探寻事物背后的机制与原理。所谓更人类学,它与更科学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是要尽可能了解更多的人类生活,另一方面是要了解人类文化适应的机制与演化规律。正是受到过程考古学的影响,我把考古学推理分为两个类型(可以参考《考古推理的结构》一文,《考古》2007年第10期),一个可以称为微观考古,它非常像刑侦工作,考古研究者需要根据考古现场的状况尽可能重建过去发生的人类行为。除了精细的发掘、多学科的分析,还要基于中程研究(民族考古、实验考古等)提出合理的假说,然后进一步验证。就这个方面的工作而言,它区别于文化历史考古的地方就在于中程理论。过程考古学认为考古材料是零碎的,我们不可能都找到如庞贝古城那样完整的材料,因此非常需要可以参考的框架(基本结构与过去类似,具体细节不论,从而把零碎的材料拼接起来。因此,中程理论研究越成功,就越有可能准确地基于有限的材料重建过去。当然,过程考古学并不仅仅满足于重建过去人们的行为,比如知道工具的功能、遗址中曾经有屠宰动物或分享食物的行为,而是更希望了解这些事实所代表的意义,在人类文化进化、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意义。这就需要考古学推理的另一个类型,我称之为宏观考古,它更像是人类学或社会学,从众多现象中探讨背后暗含的文化或社会机制。比如说我看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的考古材料,它出自三个文化层,分别属于裴李岗文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LateUpperPaleolithic)。通过石器组合、动物遗...
——引自章节:考古学的思维模式
民族民间艺术瑰宝:石板房 内容简介 简介石板房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贵阳市的小碧、花溪、湖潮至安顺等县市一带。因当地盛产石灰岩石板,开采极为方便,世居于这里的布依族、...
中国-美国卷-中外文学交流史 本书特色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分支,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沿传播扬的载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历史上看,中国文...
從投胎生為日本人的那一刻起神道教已經開始形塑你的思想、打造你的內在!台灣第一本詳盡探討神道教的歷史與民間信仰以及日本各項季節行事的由來典故的完整圖解什麼是神道教...
中国古代棋艺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共有100个专题,每个专题为八万字左右,内容丰富,叙述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
碧山08:永续农耕 本书特色 “碧山”系列MOOK书由“碧山计划”发起人左靖主编,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
葛兆光,1950年生,福建福州人。198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现主要从事中国宗教、思想和文...
南怀瑾历史的经验-增订本 本书特色 本书引赵蕤《长短经》,讲述仁爱、仗义、讲礼、乐乐、名器、法制、刑赏、学识、尚贤等的流弊,由历史上的实例,说明正反相生的道理,...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本书特色 本书是梁晓声先生深度解剖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国民性的*重磅力作。作者以一如继往的冷峻而智慧的笔调、渗及骨髓的透视深度,以及充满人...
世界文明史-(上.下)-(第二版) 本书特色 《世界文明史》(第二版)(上、下)是中国学者世界文明史著述的经典之作,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领域专家联袂编写,展...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研究报告(2022年)》内容简介:本书集合了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成果,旨在对该年度内上
《大国制造:中国制造的基因优势与未来变革》内容简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竞争优势究竟从何而来?有不少持负面观点的人
陶姓史话 本书特色 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缘的标志,是婚姻的纽带,是部族的开端,是国家的根基。姓氏出现*早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二帝,而炎黄...
楹联知识手册 本书特色 季世昌、朱净之主编的《楹联知识手册》是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楹联知识手册,介绍楹联的本质、发展、分类和修辞,帮助读者进行楹联鉴赏与创作...
中华文化格局中的越文化 内容简介 越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可宝贵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有关越文化研究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如越文化的创造主体和发育环境有何特色,越文化怎样...
咬文嚼字全集 本书特色 汉语是世界上语汇*丰富、含义*深刻、文辞*优美、节奏感*强烈的语言之一。我们应该为自己拥有这样的母语自豪。但近年来,国人汉语水平下降的现...
诗经-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本书特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出中...
西北地区卷-中国饮食文化史 本书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中带有统领性的课题,是填补空白之作。 由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
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 内容简介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兴起一股文化热,形形色色的学术论著都喜欢打着文化的旗号登台亮相,诸如“文化研究”、“文化概论”、“文化内涵...
迪克·威尔逊(Dick Wilson)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早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获文学、法学硕士,后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性刊物《中国...
姓名与中国文化 本书特色 自《百家姓》以来,中国的姓氏文化一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切近的组成部分,从取名字的避讳、姓名与五行的相生相克,到怎样的姓名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