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现在将我发表过的研究或论及古代印度文化的24篇文章结成一集出版,以便读者参阅。这些多是“草创”之作,不足人“方家法眼”,但也许还可以借给后来人做垫脚石。其中有不少附了译文,也是为了便利读者。除说明是出自古译的书以外,文言的,白话的,都是我直接从印度古文(梵语)译出的。有些还附了原文和对照表,以供核对。这增加了印刷排校困难,但方便了读者。我希望这些文章能有研究印度的专家以外的读者,所以尽量写得不那么专门,使有些读者看时可以略去专门的内容而依然能懂。《梵语文学史》和《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人民文学版)和《中印人民友谊史话》(中国青年版),尽管已经绝版而且估计不会再版,也仍作为专著单行,不收入集。关于有些文章,下面再略作说明。
《梵语语法<波你尼经>概述》列为第一篇。《波你尼经》是一部概括全部梵语语法的“经”体的书,是用符号语言编成口诀仿佛咒语的封闭的书。照印度传统,学文法的人只背诵零散经句作为口诀。除专门学习“声明”(语言学)的学者以外,很少人读原著。国际上从19世纪到20世纪陆续出版了德文、英文、法文的译注本,也是只能供专门学者应用。照我所知道的情况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外还只有极少数学者对此书作单方面的专题研究,缺少全面系统而且“通俗”写给注意语言思想文化的读者看的书。我这历尽沧桑终于在“劫余”写定的《概述》,曾于80年代初《语言学论丛》第七期(商务版)得到发表,后来收入《印度文化论集》 (社会科学版)。现在排为首篇,不仅是有“敝帚自珍”之意,而且想引起注意,希望多些人知道这部名声极大而读本文者极少的“经”体的书。我在文中还提出了和别人不尽相同的意见。我不认为这仅仅是教人学习梵语的手册,而认为是概括表述当时知识界内形成的通行语(梵语)的规范,是一种文化思想建构的表现。波你尼总结前人成果编成口诀,一为容易记诵,二为可以保密以见“神圣”,三则是自觉发现了(实是建构了)规范语言的总的结构体系,以为是发现了语言的规范,亦即思想文化的,亦即宇宙一切的规范,因而必须作成“经”体,赋予神秘性。这部《经》和我们的《内经》、《参同契》有类似之处。现在我又觉得这部语言符号的文法书更类似形象符号的《易经》。两书虽都以符号组成,但所蕴含及传达的信息和传达信息的方式彼此不同,而符号网络的构成及内含的思想根源却有相通之处。可惜我这八十老翁纵使竭尽衰年余力也难以一字一字写文来谈这世界上的两部“难念的经”了。
第二篇是《梵语语法理论的根本问题》。这也是据我所知很少有人注意的。古印度人口头传授经典,不写下来,不重文字,只重视声音符号的语言,以为语言存在于口头声音。他们从语音表现的词搜查语根,分析语法,建立结构体系。这里出现了一个哲学思想问题。名词(概念)在先还是动词(行动)或称“述词”(述说行为的词)在先,即,是不是名出于动?有两派争论,以主张 “名出于动(述)”的胜利而结束。全部语词归于不到两千语根,全是动词,即“述词”。这样分析并归纳声音语言为语根和中国人分析并归纳形象语言的文字为五十“部”,而建立“部首”是同一思想路线。一个是以声音为主的语词网络系统。一个是以形象为主的文字网络系统。印度的《波你尼经》成于公元前几百年,而中国的《说文解字》成于公元后百年。较早的《尔雅》的语词分类体系不知是不是也可以算是同一思路而以意义为准。汉语将汉字作为通行语的符号,重视形象。《说文》的《序》中就以伏羲观象画八卦为文字开始。印度正统思想认为“声是常”,认为声音语言永恒,即,口口相传的《吠陀》经典永恒。反正统的佛教思想认为 “声是无常”,即,《吠陀》不是永恒的。他们的“声”就是词,就是中国的“字”,就是语言。中国人重视形象,以字为词,文字也就是语言。重音的以为名出于动,行为在先。重形的是不是以为名是第一?一动,一静。在方音不同而文字统一的中国人看来,音有生灭而形常在,如八卦。用希腊语写成的《新约.约翰福音》开头就说,“太初有道”。这“道”字是logos,逻各斯,亦即语言。记得歌德在《浮士德》中写浮士德博士宣布“太初有为”(行为,Tat)。音和形,动和名,行为和语言,不同理论出于同一思路。中国人思想重形,重名,两者相通(形式,符号)。孔子立“名”,老子破“名”,都是重视语言符号。中国人的传统宗教
思想是祖先崇拜。拜的本来不是偶像而是“神位”,是“木主”,是碑,是文字,是名,代表活人或“死而为神”的人。基督教在拜占廷罗马帝国时期改变了原来希腊(地中海)的文化思想。东方影响了西方。伊斯兰教人印度,影响了印度人本来的哲学思想。佛教人中国也影响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两者都是从西到东的影响。这三大系的文化思想都有前后两大时期的差异。如不把前后时期分开对照以见其有同(传统)有异(变化),研究思想史就难以深入思想内涵而停留于排列组合。古代印度的文法理论中讨论这一名动问题的材料虽留下极少,但可能是点明这一问题的现存最早文献。因此把这篇放在《波你尼经》概述之后,希望引起注意。这和前一
篇都不仅是语言学问题,而是语言哲学问题,又不仅是古代哲学问题,而是连贯下来的思想文化问题。人的群体思想是不可能拦腰一斩“彻底决裂”的。
钦定协纪辨方书-(全三册)-文白对照.足本全译 本书特色 《钦定协纪辨方书》系中国古代择吉典籍中集大成之著作。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由允禄、何国宗、梅瑴...
《语法哲学》是世界著名的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柏森的代表作,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几部语言学著作之一。作者从人类社会的实际活
渊海子平 本书特色 《渊海子平》共有五卷,一、二卷论命理、神煞与命式格局。三卷论六亲、女命等。四卷论人鉴及十二月建侯。第五卷为诗诀。其内容全面,方法虽简...
翻译与语言哲学 本书特色 这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同时也就是翻译爆炸。在今日“地球村”,良开翻译谈论知识信息,是...
庄子的快活-王蒙解《庄子.外篇》 本书特色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不二奇才。《庄子》一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书。它是哲学,当然;是散文,是神话,是寓言,是论文,...
中国道教文化典藏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十三部分,内容包括:道教简史、道教通论、全真派、道教信仰与华夏文化、道教的基本教理教义、道教经典、道教书典、道教斋醮、道家与...
禅定入门 本书特色 蒋维乔、袁了凡、智顗所著的《禅定入门》依清代宝静法师所讲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二卷、袁了凡的《静坐要诀》和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为底本编纂...
四库存目青囊汇刊(十一):罗经透解 内容简介 本书据《四库存目提要》,一一收集馆藏或私藏原本,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辑录出纳很经典籍的子部相关著作,简体横排...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四色)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哲人哲语——人权 本书特色 洛克试图阐述政治权力的产生和来源这一问题时,从人的“自然状态”出发,围绕“自然法”&...
易经系传别讲 本书特色 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易经系辞传》上下篇,是《易经》的通论,内容包括《易经》的义蕴、功用、起源以及筮法等,历来为世所重。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
深渊与巅峰:论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 内容简介 尼采哲学一直是我国和西方学术文化界关注的热点,但是被尼采自己视为“天命”和核心思想的“永恒轮回”学说,却始终没有得到...
佛菩萨图说 内容简介 (四)智慧**合利弗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深得佛陀的信任,名字意为鹜鹭子或秋露子。他的母亲是摩揭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的女儿,...
初戀三摩地:聽一行禪師告訴你他的初戀。般若之心:微笑,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世界會因你的微笑而改變,聽一行禪師談《心經》。與生命相
如莲绽放-藏地心灵修养之道 本书特色 传承千年的萨迦派灵性窍诀,曾经“不出院墙”的真正雪域智慧。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拓然巴”学位、经师资格证获得者,知名上师...
叶秀山男1935年6月4日出生职称:研究员毕业学校(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业务范围与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
明代王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本体与工夫的关系这一王学核心问题为线索,重新解读了王学的产生,发展,分化的历程,并根据这一问题对王学分化及流派划分提出了新见解。明...
反纯粹理性-论宗教.语言和历史文选 本书特色 《反纯粹理性:论宗教语言和历史文选》:保守主义思想译丛反纯粹理性-论宗教.语言和历史文选 内容简介 本书按主题分为...
《诗人哲学家》初版于十八年前。十八年,差不多是整整一代人的时间。事实上,《诗人哲学家》的作者们当年都还被称为青年学者,今
《楞严经》与《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等并尊为“经中之王”,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等赞誉。它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