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眼藏》是日本镰仓时代入宋求法高僧道元禅师思想的集大成。道元在《正法眼藏》中对禅宗的一些重要思想概念作了不少创造性的阐释,反映了道元是如何吸收中国禅思想并进行日本化的。《正法眼藏》是日本佛教史上第一部用日文撰写的思想专著,在日本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序 一
黄心川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有着长期交往的历史和文化。我国的佛教大概在公元4—5世纪通过朝鲜传入日本。 日本的大量僧侣、学者曾来我国游学访问,学习中国的佛教的理论和文化,并把中国的佛教和日本的神道教、民间信仰等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诸多的日本佛教派别和文化,因此学习和研究日本佛教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解放后,我国虽然翻译和出版了一些日本佛教的古典著作和重要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日佛教和文化的比较研究工作,例如朱谦之教授曾经做过一些有关日本佛教的研究,撰写过《黄檗宗考》(草稿)。但到中日建交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才有了飞跃的发展,引起了国人对日本宗教的和文化研究的广泛兴趣,出版了一些有关日本佛教的书籍。这些著作对推动我国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就史料而言,看来还比不上朱先生掌握的丰富。现在日本佛教最重要的古典著作——道元所著《正法眼藏》一书的翻译出版,标志着中日佛教的比较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
道元是日本镰仓时代的禅师,公元1224年即他24岁时曾入宋求法,先后参访了天台山、雁荡山等圣地,向中国很多禅师学习禅法,拜天童寺曹洞宗如净禅师(1162—1227)为师。他于南宋宝庆年三年(1227)返回日本,回国后在京都南部的深草创建兴圣寺、在越前复建大佛寺,后将大佛寺更名为永平寺。他以永平寺为根本道场,传禅说法,著书立说。1253年逝世,享年53岁。今天日本曹洞宗奉道元为禅宗的创始人。道元著作等身,《正法眼藏》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该书共90余卷,约50万字。这本书对禅宗的一些基本思想概念,做了不少的创造性的解释。在道元之前,我国曾经有一本同名的《正法眼藏》,这是宋代高僧大慧宗杲禅师撰写的一部佛书。“正法眼藏”本指释尊所说的无上正法,是佛祖相传的心印,传说迦叶得佛心印,即宣扬正法眼藏,所以在佛教里特别是禅宗里它被认为是清净法眼。宗杲在《正法眼藏》序云:“正法眼藏者,难言也。请以喻明。譬如净眼洞见森罗,取之无穷,用之无尽,故名曰藏。夫藏者,含藏最
广,邪正相杂,泾渭难辨。甚至邪能夺正,正反为邪。故似泉眼不通,泥沙立壅。法眼不正,邪见层出。剔抉泥沙,而泉眼通。剪除邪见,而法眼正。自非至人,其何择焉?”也就是说,以正法眼为题,实则是有匡正去邪的意思。
宗杲的《正法眼藏》一书虽然有其影响,但是道元的同名书也有其特点,卷部较多。它包含的内容超出了宗杲的所著。后人义云于卷首序曾云:“正法眼藏,密传密付,古之与今,嫡佛嫡祖。永平元祖入宋,穿凿五叶之根蒂归朝,能为一天之荫凉,忒杀婆心。以和字柔汉语,奇妙善巧,令人不累文言。如石含玉,似地擎山。”所以道元为什么要把他的书目题为《正法眼藏》?其目的是要阐明他的禅思想直承佛祖,是佛法的眼目,人们通过此书可以了解佛法的真谛,这对我们了解中国禅思想在日本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和12世纪中日两国佛教思想的交流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此书已有英、法、德、俄、匈牙利等语的译本问世,可见其传播的广泛和深入的影响。
本书译者何燕生先生1962年出生于中国湖北省,1983年赴日留学,曾在日本东北大学文学研
究科攻读宗教学,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现执教于日本郡山女子大学。他的博士论文《道元与中国禅思想》(日文)于2000年在日本出版后,曾获得中日佛学界的好评,日本当代著名佛教学者、东京大学末木文美士教授曾竭力推荐,中国武汉大学哲学系肖菱父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教授都给予了支持与指导。何燕生先生学习努力,非常刻苦,因而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他早就发愿要将《正法眼藏》译成中文,以补此书无汉译本之缺,于是经过数年的努力,最终将此书译出。他的志愿得到了中日学者的赞许,特别是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监院南泽道长备加爱护,亲自赐序。何燕生先生除了长期从事中日佛教的比较研究外,还涉入其余宗教学科的领域,曾与人合作出版《佛教与其它宗教对论》等书,发表过大量的学术论文。目前我国以亚洲毗邻国家的佛教和其它宗教、哲学的交流和研究方兴未艾。作者正当英年,在这个领域已摸索前进,饶有系统的知识和良好的研究基础,如能锲而不舍,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果,有厚望焉,是为序。
黄心川
2003年国庆于北京华威西里寓所
【目 录】
序 一……………………………………黄心川(1)
序 二……………………………[日]南泽道人(4)
序 三……………………………………净 慧(6)
序 四………………………………末木文美士(9)
译者序……………………………………………(11)
办道话……………………………………………(1)
七十五卷正法眼藏
第一现成公案……………………………………(20)
第二 摩诃般若波罗蜜…………………………(25)
第三佛性…………………………………………(29)
第四 身心学道…………………………………(51)
第五 即心是佛…………………………………(58)
第六 行佛威仪…… ……………………………(63)
第七一颗明珠……………………………………(76)
第八 心不可得…………………………………(81)
第九古佛心………………………………………(85)
第十 大悟………………………………………(89)
第十一 坐禅仪……………………………—·(95)
第十二坐禅箴……………………………………(97)
第十三 海印三昧………………………………(109)
第十四 空花……………………………………(116)
第十五 光明……………………………………(124)
第十六 行持上…………………………………(130)
行持下………………………………………(149)
第十七恁麽………………………………………(171)
第十八观音………………………………………(178)
第十九 古镜…………………………………—(184)
第二十 有时……………………………………(198)
第二十一授记……………………………………(204)
第二十二 全机…………………………………(213)
第二十三都机……………………………………(216)
第二十四 画饼…………………………………(221)
第二十五 溪声山色……………………………(227)
第二十六 佛向上事……………………………(236)
第二十七 梦中说梦……………………………(245)
第二十八 礼拜得髓……………………………(251)
第二十九 山水经………………………………(263)
第三十看经………………………………………(273)
第三十一 诸恶莫作……………………………(283)
第三十二传衣……………………………………(291)
第三十三 得道…………………………………(306)
第三十四 佛教…………………………………(311)
第三十五神通……………………………………(320)
第三十六 阿罗汉………………………………(329)
第三十七 春秋…………………………………(333)
第三十八 葛藤…………………………………(338)
第三十九 嗣书…………………………………(344)
第四十 柏树子…………………………………(354)
第四十一 三界唯心……………………………(360)
第四十二 说心说性……………………………(365)
第四十三 诸法实相……………………………(372)
第四十四 佛道…………………………………(383)
第四十五 密语…………………………………(397)
第四十六 无情说法……………………………(402)
第四十七,佛经…………………………………(410)
第四十八 法性…………………………………(419)
第四十九 陀罗尼………………………………(423)
第五十 洗面……………………………………(428)
第五十一 面授…………………………………(439)
第五十二佛祖……………………………………(447)
第五十三 梅花…………………………………(451)
第五十四 洗净…………………………………(459)
第五十五 十方…………………………………(467)
第五十六 见佛…………………………………(472)
第五十七 遍参…………………………………(481)
第五十八 眼睛…………………………………(486)
第五十九 家常…………………………………(491)
第六十 三十七品菩提分法……………………(496)
第六十一龙吟……………………………………(510)
第六十二 祖师西来意…………………………(514)
第六十三 发菩提心……………………………(518)
第六十四 优昙花………………………………(524)
第六十五 如来全身……………………………(528)
第六十六 三昧王三昧…………………………(531)
第六十七 转法轮………………………………(534)
第六十八 大修行………………………………(537)
第六十九 自证三昧……………………………(544)
第七十 虚空……………………………………(552)
第七十一钵盂……………………………………(557)
第七十二 安居…………………………………(560)
第七十三 他心通………………………………(576)
第七十四 王索仙陀婆…………………………(584)
第七十五 出家…………………………………(588)
十二卷正法眼藏
第一 出家功德…………………………………(594)
第二受戒…………………………………………(609)
第三 袈裟功德…………………………………(613)
第四 发菩提心…………………………………(631)
第五供养诸佛……………………………………(638)
第六 皈依佛法僧宝……………………………(651)
第七 深信因果…………………………………(659)
第八三时业………………………………………(665)
第九 四马………………………………………(674)
第十 四禅比丘…………………………………(678)
第十一 一百八法明门…………………………(689)
第十二 八大人觉………………………………(694)
附 卷
菩提萨捶四摄法…………………………………(699)
法华转法轮………………………………………(703)
唯佛与佛…………………………………………(710)
生死………………………………………………(715)
道心………………………………………………(717)
译后记……………………………………………(719)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主要内容简介:托马斯·潘恩的命运、正派人、新的一代、我们的性道德、自由与学院、上帝的存在——伯特
在浮世-丰润心灵的人生小语 本书特色 《白象丛书·问道系列:在浮世》是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究竟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这是认识佛法的启蒙之音。它能勘破无明时代的文明...
让良知自由-王阳明自画像 本书特色 《让良知自由(王阳明自画像)》是作者王阳明**部完美展示心灵世界的历史小说,心学大师告诉我们,该怎样做“*真的自己”。作者浸...
说真话的勇气治理自我与治理他者Ⅱ 本书特色 本书为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在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之一,授课时间为1984年,也是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后的演讲。三个月后,...
佛教史地考论 内容简介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佛教史地考论》是印顺法师有关佛教史地考证的重要文章结集,收录了《中国佛教史略》、《印度佛教流变概观》、《佛灭纪年...
西方哲学画传 本书特色这本书用25万字、160余幅图片讲述了西方哲学诞生以来,2500多年的故事。 故事从古希腊开始:**批哲学家突破神话,试图对自然世界的运作...
中国哲学史-(一) 本书特色 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就是整修人类认识前进的的历史。哲学发生、发展的前提是要有相关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相当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相当丰富的社...
《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博学文库 本书特色 经典是民族的文化基因,经典是思想的源头活水,权威解读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思想精华与丰富内涵,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
功利主义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伦理学名著,它不仅对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作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清楚明白的阐明,而且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上探讨了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全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导读本 本书特色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经典不可重复,却能超越时代、民族和地域,进入永恒,使人感悟,给人启...
逻辑哲学论 本书特色 《逻辑哲学论》是1921年*早发表在德文期刊《自然哲学年鉴》上面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一个英译本。逻辑哲学论 内容简介 ...
尼采遗稿 本书特色 本译著由尼采论德国教育机构的未来与古希腊悲剧等20篇专题报告组成,多数是国内翻译界和哲学界尚未有人涉猎的内容。这是对哲学研究领域的一种补白,...
李天命作品集-杀闷思维 本书特色 硬要把人生弄得艰难痛苦的,通常是谁?是自己。由于什么?由于不知足。“我很简单,如意便满足。不如意便不满足。我不快乐,只因为我的...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5卷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包括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社会科学三部分内容,详细阐述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一
颜氏家训 本书特色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 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中国哲学史大纲 本书特色 天津人民出版社大家写史系列之一。中国近现代“个人写史”的典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种写法。*有包容、大格局、论说公允的中国哲学...
通识中国哲学 本书特色 《通识中国哲学》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阐述儒、道、墨、法、释五大中国传统哲学流派的主要观点,为我们提供多元的思考角度,睿智处理人生和社...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历史形态。从十月革
国学今读—传习录全鉴 本书特色 综观王阳明的生命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了中国历史 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中国著...
图像儒释道系列---仙佛奇踪 本书特色 《仙佛奇踪》共八卷。其中三卷记道家列仙,三卷记佛家诸祖,均有版刻画像及人物故事。附《长生诠》一卷,辑录道典中长生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