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叶以后,《说文》之学大兴。严可均的《说文校议》、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都是一时名著。在这些大家之外,诸如钮树玉、王煦、王玉树等人的著作中,也不乏说解文字的精义。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就是在这些著作的基礎上加以去取著成的。
卷之一 一篇上
卷之一 一篇下
卷之三 二篇上
卷之四 二篇下
卷之五 三篇上
卷之六 三篇下
卷之七 四篇上
卷之八 四篇下
卷之九 五篇上
卷之十 五篇下
卷之十一 六篇上
卷之十二 六篇下
卷之十三 七篇上
卷之十四 七篇下
卷之十五 八篇上
卷之十六 八篇下
卷之十七 九篇上
卷之十八 九篇下
卷之十九 十篇上
卷之一十 十篇下
卷之二十一 十一篇上
卷之二十二 十一篇下
卷之二十三 十二篇上
卷之二十四 十二篇下
卷之二十五 十三篇上
卷之二十六 十三篇下
卷之二十七 十四篇上
卷之二十八 十四篇下
卷之二十九 说文弟十五卷
卷之三十 附録
说文部首表许君事蹟攷说文校议毛氏节録
桂氏附録桂氏附说小徐系述大徐校定说文序
大徐进说文表中书牒
易学通论 目录 序本书大旨卷一学《易》须知《河图》、《洛书》古易《周易》《易》学源流汉《易》授受孟喜卦气京房纳甲京房伏卦苟爽升降苟爽互卦苟爽卦变苟爽反《易》郑玄...
中古三夷教辨证 内容简介 三夷教在古代中国,显非主流宗教,也没有流传到近代。如果不是由于考古发现的激发,学者刻意探索,三夷教在中国社会历史上的真实面目及其影响,...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 内容简介 冯友兰著本书是**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陈寅恪评此书,赞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
孟子译注(简体精装本) 本书特色 《论语译注》和《孟子译注》是两部久负盛名的名家力作,是阅读《论》《孟》的必读之选。此次精装印制,典雅大气。孟子译注(简体精装本...
木犁书系/我思文丛:直观 本书特色 “风雨文丛”,是一批德高望重,极有影响的前辈学者(以现当代文学研究为主)学术随笔自选集,或是对现当代文坛的风风雨雨作些梳理和...
汉唐道教修炼方式与道教女性观之变化研究 本书特色 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项...
儒学评论:第四辑 本书特色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逐渐展现出其强大的力量,儒家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兴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人...
易经-典藏版 本书特色《易经》是我国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后世周文王等演绎修改概括而来,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
本书从道德的高度,从对个人与社会的福祉出发,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和道德评价的共同标
比较伦理学 本书特色 《比较伦理学(哲学类)》既是一本有独创见解的学术著作,又可视为关于中西伦理思想史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这本著作尽管是在几十年前撰写的,其中涉...
宗教的自然史 本书特色 休谟的《宗教的自然史》是近代西方“宗教哲学”领域的开山之作,也是休谟宗教思想的代表著作。本书**次系统考察了宗教信念的起源和演变,标志...
秋之卷-托尔斯泰的智慧箴言 内容简介 《托尔斯泰的智慧箴言》是列夫·托尔斯泰人生□后十五年的心血结晶、求道之作。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线,将365天中的每一...
南怀瑾选集-易经杂说 易经系传别讲-第四卷-[典藏版] 本书特色 璀璨国学,正知不绝,南师一脉,绍继如缕见地、修证、行愿,拈提精要,光耀千古会通儒道释,勤恳宣说...
般舟三昧经-中国佛学经典宝藏-净土类-40 本书特色 本经为现存大乘经典中*早时期问世的作品,也是有关弥陀经典中的*早文献,是净土经典的*早先驱。《般舟三昧经》...
朱谦之选集/北大哲学门经典文萃 内容简介 本书以选编朱先生的哲学论著为主,选编原则以著作发表的年代为序,由此可以看出他生前的学问兴趣所在,以及他的心路历程。选编...
圣严法师-美好的晚年 本书特色 《美好的晚年》介绍人生要在平淡之中求进步,又在艰苦中见其光辉;人生要在和谐之中求发展,又在努力中见其希望;人生要在安定之中求富足...
关于形而上学的书有很多,但是以形而上学为题的书却没有那么多。首先,我在这里主要想做的既不是阐发我个人的形而上学观点,也不
论三位一体 本书特色 《论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重要的三部著作之一(《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论三位一体》侧重于从上帝三位一体本身的角度,来考...
董学探微-京师哲学文库 内容简介 《董学探微》对董仲舒的思想及其学说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如董仲舒的仁义学说、辞指学说、逻辑思想等,作者...
王引之《经义述闻》,三十二卷。是书初刊于嘉庆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乃其未完本;道光七年(公元一八二七年)重刻于京师。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