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中国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著作《中国人性论史》与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湛称是当代这一学术领域中的双壁。这部专门讨论人性论的著作,以人格为中心加以审视,尤其是注重以先哲在自己生命生活中体验所得为根据,把握先秦哲人完整生命体中的内在关连,所以能提要钩玄,要言不烦。
本书里,尽量使用归纳方法,以归纳出各家各人所用的抽象名词的具体内容,为他们补出一种明确的定义;把各家各人虽用了相同的抽象名词,但其关涉所及的范围并不相同的情形,明确的指陈出来,这对于从不必要的历史混乱中的脱出,或有所帮助。又如《论语》中“命”与“天命”,从传统的训诂上,不能发现二者间的差异;因而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意义,发生许多不相干的争议。但经我用归纳方法,把二者不同的内容界定出来以后,便多少可以收点澄清之效。由此不难了解:以归纳方法补传统训诂之不足,是治思想史的人应当注意到的问题。
人格与一般物件不同。一般物件是量的存在,可以用数字计算,并可加以分割。人格是质的存在,不能用数字计算,并不能加以分割。人性论是以人格为中心的探讨。人性论中所出现的抽象名词,不是以推理为根据,而是以先哲们,在自己生命、生活中,体验所得的为根据。可以说是“质地名词”。“质地名词”的特性,在于由同一名词所表征的内容,常相对应于人格的“层级性”而有其“层级性”。例如《论语》中的“仁”,孔子常对应于发问者在人格上的层级不同,对仁的指陈,也有其差异。但这不是平列性的差异,而是层级性的差异。平列性的差异,当然彼此间也可以发生左右互相影响的关连;但这常常是不同事物间的外在关连。层级性的差异,则不论由下向上通,或由上向下落,乃是一个立体的完整生命体的内在关连。西方少数以体认为立足点的哲学家及大文学家大美学家,常把这种内在关连,组成思想体系,以相对应的文字组织,表达出来;这便使读者容易顺着他们文字的理路,一直追寻下去,作如实的了解。中国的先哲们,则常把他们体认所到的,当作一种现成事实,用很简单的语句,说了出来;并不曾用心去组成一个理论系统。尤其是许多语句,是应机、随缘,说了出来的;于是立体的完整生命体的内在关连,常被散在各处,以独立姿态出现的语句形式所遮掩。假定我们不把这些散在的语句集合在一起,用比较、分析、“追体验”的方法,以发现其内在关连,并顺此内在关连加以构造;而仅执其中的只鳞片爪来下判断,并以西方的推理格套来作准衡;这便是在立体的完整生命体中,任意截取其中一个横断面,而断定此生命体只是如此,决不是如彼;其为卤莽、灭裂,更何待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以正统派自居;但其中除了对名家(辩者)稍有贡献外,对孔、老、孟、庄的了解,尤其是对孔与孟的了解,连皮毛都没有沾上;这倒不是来自他的不诚实,而是因为他不曾透过这一关。我在此方面的努力,不敢说已经有了什么成就;但在内在关连的发现中,使散布在各处的语句(例如《论语》中的“仁”),都能在一个完整生命体中,尽到一份构成的责任,占一个适当的位置;并彼此间都可以发挥互相印证的作用。
再版序
序
第一章生与性――中国人性论史的一个方法上的问题
第二章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动
一、概述
二、周初文化的系属问题
三、敬的观念之出现
四、原始宗教的转化
五、周初人文精神对人性论的妊育及其极限
第三章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之出现,及宗教之人文化――春秋时代
一、周室厉幽时代宗教权威之坠落及其原因
二、礼与彝的问题
三、春秋时代是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
四、宗教的人文化
五、性字之流行及向人性论的进展
第四章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性与天道的问题
一、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论语》中两个性字的问题
三、孔子对传统宗教的态度及性与天道的融合
四、仁是性与天道融合的真实内容
第五章从命到性――《中庸》的性命思想
一、《中庸》文献的构成及其时代
二、第二十章的问题
三、《中庸》上篇思想的背景与结构
四、释中庸
五、命与性
六、性与道
七、道与教
八、释慎独
九、释中和
十、程伊川与中和思想的曲折
十一、朱元晦与中和思想的曲折
十二、下篇成篇的时代问题
十三、上下篇的关连
十四、诚与仁
十五、诚的展开
十六、诚与明
第六章从性到心――孟子以心善言性善
一、性善说是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
二、性善之性的内容的限定
三、心善是性善的根据
四、恶的来源问题
五、由心之存养扩充的工夫以尽心知性知天
六、由心善到践形
七、与告子争论之一――性善及性无善恶
八、与告子争论之二――义内义外问题
第七章阴阳观念的介入――《易传》中的性命思想
一、孔门性命思想发展中之三派
二、《易》与《易传》
三、《乾彖传》及《系辞》中的性命思想
四、《说卦》的性命思想
五、《易传》对《易》的原始性的宗教的转换
六、《易传》性命思想中的问题
第八章由心善向心知――荀子经验主义的人性论
一、葛子思想的经验地性格
二、天人分途
三、荀子所说的性的内容及性恶论的根据
四、由恶向善的通路――心知
五、知以后的工夫及师法的重要性
六、荀子性恶论中的问题
颤栗与不安 本书特色 克尔凯郭尔是所有生存哲学思想家的鼻祖.他是近代明确地追求作生存式思考的**人。克尔凯郭尔思想旨在使对每一当下属己的个体之生存脆弱的痛惜。我...
泛逻辑学语构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部分讲述泛逻辑学的主要思想以及格与布尔代数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讲述泛逻辑运算模型的基本性质以及基于泛与运...
伊索寓言中的伦理-经典与解释-46 本书特色 本书为“经典与解释”第46期,论题为“伊索寓言中的伦理”。&ldq...
易经杂说 本书特色 本书介绍了六十四卦的来历、过去卜卦的几种方法、《易经》与五行、干支、《河图》《洛书》的配合运用等;阐释了《系传》所揭示的人生和历史哲学;详细...
中西视野中的古今伦理-何怀宏自选集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何怀宏,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其著作《良心论》曾在学术界...
庄子的处世哲学-玄妙人生三昧 本书特色 使躁动者沉稳哲人说世使幼稚者成熟智人沦事使失败者成功荡漾智慧的波澜仪成功者冷静潺湲心灵的低语庄子的处世哲学-玄妙人生三昧...
老子他说续集 本书特色 《老子他说续集》: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历二十二年·经几番辗转.终成此卷,接续《老子他说》前缘,汇儒、释、道三家·...
传习录 本书特色 《传习录》包括了王阳明与他人论学的亲笔书信和门人记录的他与弟子、友人的讲学问答。可以说,《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弟子、朋友切磋研习学问的记录,是了...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 内容简介 儒学在传统中国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但是自19世纪中叶以来,儒家秩序开始解体了,儒学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了。这是20世纪中国儒学出现...
中有理想才能成为美学的这第三个领域的内容,因为这里正是世界观整体中的美的理念本身化成对象,所以艺术作品现在还不应理解为本
新书--中国美学史大纲 本书特色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的名作,出版十多年来受到广泛好评,被许多大学选为教材。全书分为四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 本书特色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是唐代高僧义净在南海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时的主要著作之一,书中记载唐初从太宗贞观十...
自组织生命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研究生命的哲学的学术专著,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提示生命的定义和本质,寻找非生物进化、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的统一性,提出全新的广义...
天命.正义与伦理-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天命正义与伦理(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编著者吴龙灿。本书兼顾“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的思想诠释传统,尽可能全...
《劝戒与格言》内容简介:叔本华认为,人这种生命现象也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是一切生物中需求最多的生物。当人的生命现象为人的
法相唯识学--上 本书特色 本书是商务印书馆文库中的《法相唯识学》分册的上册,全书内容包括法相唯识学概论诸序、概论、唯识教释类等。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
塔斯基定理与真理论悖论 本书特色 关于说谎者及其相关真理论悖论的研究始于古希 腊时代,之后相关理论层出不穷,但至今仍无定论, 相关研究仍是当今逻辑研究...
汉化佛教与佛寺 本书特色 《汉化佛教与佛寺》是白化文先生代表性学术著作之一,其中大部分文章发表于中华书局《文史知识》,主要向许多对佛寺很感兴趣的旅游者介绍佛教寺...
6元本中华国学百部庄子 本书特色 《庄子》又名《南华经》。作者庄周,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 )人,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做过小吏,后厌仕途,隐...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学术著作选 本书特色 康南海果如何之人物乎?吾以为谓之政治家,不如谓之教育家;谓之实行者,不如谓之理想者。一言蔽之,则先生者,先时之人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