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笔者近十余年有关论著的选辑,所讨论的,主要是哲学的历史和哲学的理论。如笔者一再强调的,在哲学领域中,史和思、哲学和哲学史无法截然分离。无论在中国哲学的历史上,抑或西方哲学的演进中,现在被笔者们作为哲学史对象来考察、研究的体系,在其形成之际,更多地呈现为理论思考的结晶。换言之,它们在成为哲学的历史之前,首先是哲学的理论。史和思、哲学史和哲学理论的如上联系,决定了笔者们既不能就史而论史,也不能离开史来从事哲学的思考。
不过,肯定史与思的统一,并不是说,在具体的研究中不能有所侧重。事实上,从研究的过程看,不同的论题,往往指向不同的对象;后者既可以通过“史”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展开为“思”的形态。与之相应,根据具体对象与内容的不同侧重,本书也相应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史”,下篇则首先关注于“思”。当然二者虽有所侧重,但并非彼此相分:“史”的考察总是渗入了“思”的视域;“思”的展开,则始终以“史”为源。“史与思”和“思与史”,既试图展示上下篇的不同侧重,又同时肯定了二者的相关性。
在“史与思”的总题下,所收论著主要涉及中国哲学史。就问题而言,包括善与真的追问、为何“在”与如何“在”的反思、天与人的辨析、存在与境界的定位,等等;就学派而言,讨论的对象兼及儒家与道家、玄学与理学;就历史时期而言,所论之域涉及先秦、魏晋、宋明,以及近现代和当代。从考察的方式看,这里试图体现问题与思潮、人物与学派、古典与现代的互动与呼应;这一研究进路所努力展示的,是中国哲学的智慧历程。
以“思与史”为篇目,论题更多地以哲学本身的理论为对象。从何为哲学的追问,到知性思维及主体间关系的阐释;从科学与人文的界定,到现代性的考察;从德性的讨论,到伦理的辨析;从形上之域的澄明,到文化与正义的关切;从扬弃存在与价值的分离,到走向真善美的统一,以“史”为背景的“思”从不同的方面回到人与人的世界,并由此走向真实的存在。
从更广的视域看,蕴含“思”融,同时又涉及“思”与“所思”之“史”与本于“史”之“思”的互的关系。所思当然不限于“史”:在终极的意义上,它以人与人的世界为其本源,但“史”无疑又从一个方面将“思”引向存在本身。思与史所体现的思与所思的统一,赋予哲学的智慧以具体的内涵。
当然,作为十余年问论著的辑录,本书在文献引征(包括所用文献的版本)、思想表述等方面也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痕迹。为存历史的原貌,此次收录时,对这些形式或实质的印记,基本上未作改动。
本书是笔者近十余年有关论著的选辑,所讨论的,主要是哲学的历史和哲学的理论。如笔者一再强调的,在哲学领域中,史和思、哲学和哲学史无法截然分离。无论在中国哲学的历史上,抑或西方哲学的演进中,现在被笔者们作为哲学史对象来考察、研究的体系,在其形成之际,更多地呈现为理论思考的结晶。换言之,它们在成为哲学的历史之前,首先是哲学的理论。史和思、哲学史和哲学理论的如上联系,决定了笔者们既不能就史而论史,也不能离开史来从事哲学的思考。不过,肯定史与思的统一,并不是说,在具体的研究中不能有所侧重。事实上,从研究的过程看,不同的论题,往往指向不同的对象;后者既可以通过“史”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展开为“思”的形态。与之相应,根据具体对象与内容的不同侧重,本书也相应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史”,下篇则首先关注于“思”。当然二者虽有所侧重,但并非彼此相分:“史”的考察总是渗入了“思”的视域;“思”的展开,则始终以“史”为源。“史与思”和“思与史”,既试图展示上下篇的不同侧重,又同时肯定了二者的相关性。在“史与思”的总题下,所收论著主要涉及中国哲学史。就问题而言,包括善与真的追问、为何“在”与如何“在”的反思、天与人的辨析、存在与境界的定位,等等;就学派而言,讨论的对象兼及儒家与道家、玄学与理学;就历史时期而言,所论之域涉及先秦、魏晋、宋明,以及近现代和当代。从考察的方式看,这里试图体现问题与思潮、人物与学派、古典与现代的互动与呼应;这一研究进路所努力展示的,是中国哲学的智慧历程。以“思与史”为篇目,论题更多地以哲学本身的理论为对象。从何为哲学的追问,到知性思维及主体间关系的阐释;从科学与人文的界定,到现代性的考察;从德性的讨论,到伦理的辨析;从形上之域的澄明,到文化与正义的关切;从扬弃存在与价值的分离,到走向真善美的统一,以“史”为背景的“思”从不同的方面回到人与人的世界,并由此走向真实的存在。从更广的视域看,蕴含“思”融,同时又涉及“思”与“所思”之“史”与本于“史”之“思”的互的关系。所思当然不限于“史”:在终极的意义上,它以人与人的世界为其本源,但“史”无疑又从一个方面将“思”引向存在本身。思与史所体现的思与所思的统一,赋予哲学的智慧以具体的内涵。当然,作为十余年问论著的辑录,本书在文献引征(包括所用文献的版本)、思想表述等方面也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痕迹。为存历史的原貌,此次收录时,对这些形式或实质的印记,基本上未作改动。
本书是笔者近十余年有关论著的选辑,所讨论的,主要是哲学的历史和哲学的理论。如笔者一再强调的,在哲学领域中,史和思、哲学和哲学史无法截然分离。无论在中国哲学的历史上,抑或西方哲学的演进中,现在被笔者们作为哲学史对象来考察、研究的体系,在其形成之际,更多地呈现为理论思考的结晶。换言之,它们在成为哲学的历史之前,首先是哲学的理论。史和思、哲学史和哲学理论的如上联系,决定了笔者们既不能就史而论史,也不能离开史来从事哲学的思考。不过,肯定史与思的统一,并不是说,在具体的研究中不能有所侧重。事实上,从研究的过程看,不同的论题,往往指向不同的对象;后者既可以通过“史”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展开为“思”的形态。与之相应,根据具体对象与内容的不同侧重,本书也相应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史”,下篇则首先关注于“思”。当然二者虽有所侧重,但并非彼此相分:“史”的考察总是渗入了“思”的视域;“思”的展开,则始终以“史”为源。“史与思”和“思与史”,既试图展示上下篇的不同侧重,又同时肯定了二者的相关性。在“史与思”的总题下,所收论著主要涉及中国哲学史。就问题而言,包括善与真的追问、为何“在”与如何“在”的反思、天与人的辨析、存在与境界的定位,等等;就学派而言,讨论的对象兼及儒家与道家、玄学与理学;就历史时期而言,所论之域涉及先秦、魏晋、宋明,以及近现代和当代。从考察的方式看,这里试图体现问题与思潮、人物与学派、古典与现代的互动与呼应;这一研究进路所努力展示的,是中国哲学的智慧历程。以“思与史”为篇目,论题更多地以哲学本身的理论为对象。从何为哲学的追问,到知性思维及主体间关系的阐释;从科学与人文的界定,到现代性的考察;从德性的讨论,到伦理的辨析;从形上之域的澄明,到文化与正义的关切;从扬弃存在与价值的分离,到走向真善美的统一,以“史”为背景的“思”从不同的方面回到人与人的世界,并由此走向真实的存在。从更广的视域看,蕴含“思”融,同时又涉及“思”与“所思”之“史”与本于“史”之“思”的互的关系。所思当然不限于“史”:在终极的意义上,它以人与人的世界为其本源,但“史”无疑又从一个方面将“思”引向存在本身。思与史所体现的思与所思的统一,赋予哲学的智慧以具体的内涵。当然,作为十余年问论著的辑录,本书在文献引征(包括所用文献的版本)、思想表述等方面也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痕迹。为存历史的原貌,此次收录时,对这些形式或实质的印记,基本上未作改动。
杨国荣,1957年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1988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8~2000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教育部长江学者。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作学术研究。著作有《王学通论》《善的历程》《实汪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心学之思》《理性与价值》《伦理与存在》《存在之维》等十余种;其中八种著作先后在海外出版。另有论文一百余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Philosophy:East and West等国内及国际学术刊物。
自由的思想-海外学人访谈录 本书特色 河西所著的《自由的思想——海外学人访谈录》是继《革命的标记——今日先锋访谈录》的又一力作,前者多谈人生历程,而这本...
斑杂的世界:科学边界的研究 内容简介 在人们心目中,现代数理科学的巨大成功支持了世界完全由一个优美理论来安排的傲慢观点。在本书中,作者论证了相反的观点。我们通过...
南华雪心编(上下册) 本书特色 《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南华雪心编(套装共2册)》由方勇教授进行点校整理。是有史以来篇幅*长、内容*丰富、*完整、*有成就的《庄子...
谢无量文集 第一卷 孔子 韩非 内容简介 由谢无量编著的《谢无量文集》之《孔子》1915年初版,至1926年7次印刷。全书分2编30章,**编是孔子生平...
国学经典系列丛书:论语精解 本书特色 自西汉起,对《论语》的注释、考证、疏解等研究非常丰富,到宋金时期儒学在“二程”、朱熹等人的推动改造下,吸收融合佛道思...
伦理学纲要续篇 本书特色 本书集李泽厚先生近年发表之四篇作品,以较具体事例论说了《伦理学纲要》所提观点,即伦理、道德作外内区分,由伦理二道德、道德三要素、两德(...
中国佛教艺术100讲 目录 序一、书法篇第01讲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与佛教书法/002第02讲 修整自持书写功德——六朝写经体/006第03讲 托以高山...
论马克安:陌生上帝的福音 内容简介 哈纳克的这部《论马克安》初版时是花体字印刷,晚近才有新的编校重印本。该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正文部分)相当于“马克安评传”,...
反乌托邦思想的哲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对反乌托邦思想做了系统的哲学思考。现代乌托邦是希腊古典乌托邦和犹太——基督天国观念相结合的产物,乌托邦运动就是要把天国移到...
《寻找·苏慧廉》出版后,作者沈迦继续寻访调研,利用未用尽的一手材料,陆续撰写了十余篇独立文章,继续叙说与苏慧廉有关的传教
诸子十六讲-大家国学十六讲-图文版 本书特色 《诸子十六讲(图文版)》:国家爱好者的国学普及读本,机关干部和管理者的治国理政参考、修身养性指南。国学经典,作为中...
审丑-万物美学 本书特色 什么是“丑”?这个时代*卓越的文化评论家之一史蒂芬贝利娴熟精妙地将数个世纪以来的艺术、设计遗产和文化史串联编织在一起,探讨了丑以及与丑...
道行般若经(上下) 内容简介 《道行般若经》,又称《道行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般若道行品经》等。 本经阐明般若波罗蜜之法,并叙述及其受持的...
《空行法教》是選自數種伏藏的教言合集,是蓮師於西元九世紀住在西藏時所傳下的實修口訣。這些教言,由蓮師的主要弟子、卡千公主
培根论说文集 本书特色 《培根论说文集》全书文笔随意自然,言简意赅,智睿夺目,可以说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
宗喀巴是西藏中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宗教实践导师和诗人。本书是对宗喀巴的生平、哲学和宗教思想以及诗歌艺术成就所作的全面研究。
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的矛盾展开及协同统一的分析,深入到当代工业社会技术理性、...
荀子--全文注释本 内容简介 荀子,名况,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
人生的艺术-英美名家论人生 本书特色 《论过去和将来》;《如何充分过好一生》;《没有任何一件事是乏昧的》;《论死亡》;《论怕死》;《工作永远崇高而神圣》……《人...
《南怀瑾选集》(第9卷)作者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现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