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笔者近十余年有关论著的选辑,所讨论的,主要是哲学的历史和哲学的理论。如笔者一再强调的,在哲学领域中,史和思、哲学和哲学史无法截然分离。无论在中国哲学的历史上,抑或西方哲学的演进中,现在被笔者们作为哲学史对象来考察、研究的体系,在其形成之际,更多地呈现为理论思考的结晶。换言之,它们在成为哲学的历史之前,首先是哲学的理论。史和思、哲学史和哲学理论的如上联系,决定了笔者们既不能就史而论史,也不能离开史来从事哲学的思考。
不过,肯定史与思的统一,并不是说,在具体的研究中不能有所侧重。事实上,从研究的过程看,不同的论题,往往指向不同的对象;后者既可以通过“史”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展开为“思”的形态。与之相应,根据具体对象与内容的不同侧重,本书也相应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史”,下篇则首先关注于“思”。当然二者虽有所侧重,但并非彼此相分:“史”的考察总是渗入了“思”的视域;“思”的展开,则始终以“史”为源。“史与思”和“思与史”,既试图展示上下篇的不同侧重,又同时肯定了二者的相关性。
在“史与思”的总题下,所收论著主要涉及中国哲学史。就问题而言,包括善与真的追问、为何“在”与如何“在”的反思、天与人的辨析、存在与境界的定位,等等;就学派而言,讨论的对象兼及儒家与道家、玄学与理学;就历史时期而言,所论之域涉及先秦、魏晋、宋明,以及近现代和当代。从考察的方式看,这里试图体现问题与思潮、人物与学派、古典与现代的互动与呼应;这一研究进路所努力展示的,是中国哲学的智慧历程。
以“思与史”为篇目,论题更多地以哲学本身的理论为对象。从何为哲学的追问,到知性思维及主体间关系的阐释;从科学与人文的界定,到现代性的考察;从德性的讨论,到伦理的辨析;从形上之域的澄明,到文化与正义的关切;从扬弃存在与价值的分离,到走向真善美的统一,以“史”为背景的“思”从不同的方面回到人与人的世界,并由此走向真实的存在。
从更广的视域看,蕴含“思”融,同时又涉及“思”与“所思”之“史”与本于“史”之“思”的互的关系。所思当然不限于“史”:在终极的意义上,它以人与人的世界为其本源,但“史”无疑又从一个方面将“思”引向存在本身。思与史所体现的思与所思的统一,赋予哲学的智慧以具体的内涵。
当然,作为十余年问论著的辑录,本书在文献引征(包括所用文献的版本)、思想表述等方面也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痕迹。为存历史的原貌,此次收录时,对这些形式或实质的印记,基本上未作改动。
本书是笔者近十余年有关论著的选辑,所讨论的,主要是哲学的历史和哲学的理论。如笔者一再强调的,在哲学领域中,史和思、哲学和哲学史无法截然分离。无论在中国哲学的历史上,抑或西方哲学的演进中,现在被笔者们作为哲学史对象来考察、研究的体系,在其形成之际,更多地呈现为理论思考的结晶。换言之,它们在成为哲学的历史之前,首先是哲学的理论。史和思、哲学史和哲学理论的如上联系,决定了笔者们既不能就史而论史,也不能离开史来从事哲学的思考。不过,肯定史与思的统一,并不是说,在具体的研究中不能有所侧重。事实上,从研究的过程看,不同的论题,往往指向不同的对象;后者既可以通过“史”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展开为“思”的形态。与之相应,根据具体对象与内容的不同侧重,本书也相应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史”,下篇则首先关注于“思”。当然二者虽有所侧重,但并非彼此相分:“史”的考察总是渗入了“思”的视域;“思”的展开,则始终以“史”为源。“史与思”和“思与史”,既试图展示上下篇的不同侧重,又同时肯定了二者的相关性。在“史与思”的总题下,所收论著主要涉及中国哲学史。就问题而言,包括善与真的追问、为何“在”与如何“在”的反思、天与人的辨析、存在与境界的定位,等等;就学派而言,讨论的对象兼及儒家与道家、玄学与理学;就历史时期而言,所论之域涉及先秦、魏晋、宋明,以及近现代和当代。从考察的方式看,这里试图体现问题与思潮、人物与学派、古典与现代的互动与呼应;这一研究进路所努力展示的,是中国哲学的智慧历程。以“思与史”为篇目,论题更多地以哲学本身的理论为对象。从何为哲学的追问,到知性思维及主体间关系的阐释;从科学与人文的界定,到现代性的考察;从德性的讨论,到伦理的辨析;从形上之域的澄明,到文化与正义的关切;从扬弃存在与价值的分离,到走向真善美的统一,以“史”为背景的“思”从不同的方面回到人与人的世界,并由此走向真实的存在。从更广的视域看,蕴含“思”融,同时又涉及“思”与“所思”之“史”与本于“史”之“思”的互的关系。所思当然不限于“史”:在终极的意义上,它以人与人的世界为其本源,但“史”无疑又从一个方面将“思”引向存在本身。思与史所体现的思与所思的统一,赋予哲学的智慧以具体的内涵。当然,作为十余年问论著的辑录,本书在文献引征(包括所用文献的版本)、思想表述等方面也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痕迹。为存历史的原貌,此次收录时,对这些形式或实质的印记,基本上未作改动。
本书是笔者近十余年有关论著的选辑,所讨论的,主要是哲学的历史和哲学的理论。如笔者一再强调的,在哲学领域中,史和思、哲学和哲学史无法截然分离。无论在中国哲学的历史上,抑或西方哲学的演进中,现在被笔者们作为哲学史对象来考察、研究的体系,在其形成之际,更多地呈现为理论思考的结晶。换言之,它们在成为哲学的历史之前,首先是哲学的理论。史和思、哲学史和哲学理论的如上联系,决定了笔者们既不能就史而论史,也不能离开史来从事哲学的思考。不过,肯定史与思的统一,并不是说,在具体的研究中不能有所侧重。事实上,从研究的过程看,不同的论题,往往指向不同的对象;后者既可以通过“史”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展开为“思”的形态。与之相应,根据具体对象与内容的不同侧重,本书也相应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史”,下篇则首先关注于“思”。当然二者虽有所侧重,但并非彼此相分:“史”的考察总是渗入了“思”的视域;“思”的展开,则始终以“史”为源。“史与思”和“思与史”,既试图展示上下篇的不同侧重,又同时肯定了二者的相关性。在“史与思”的总题下,所收论著主要涉及中国哲学史。就问题而言,包括善与真的追问、为何“在”与如何“在”的反思、天与人的辨析、存在与境界的定位,等等;就学派而言,讨论的对象兼及儒家与道家、玄学与理学;就历史时期而言,所论之域涉及先秦、魏晋、宋明,以及近现代和当代。从考察的方式看,这里试图体现问题与思潮、人物与学派、古典与现代的互动与呼应;这一研究进路所努力展示的,是中国哲学的智慧历程。以“思与史”为篇目,论题更多地以哲学本身的理论为对象。从何为哲学的追问,到知性思维及主体间关系的阐释;从科学与人文的界定,到现代性的考察;从德性的讨论,到伦理的辨析;从形上之域的澄明,到文化与正义的关切;从扬弃存在与价值的分离,到走向真善美的统一,以“史”为背景的“思”从不同的方面回到人与人的世界,并由此走向真实的存在。从更广的视域看,蕴含“思”融,同时又涉及“思”与“所思”之“史”与本于“史”之“思”的互的关系。所思当然不限于“史”:在终极的意义上,它以人与人的世界为其本源,但“史”无疑又从一个方面将“思”引向存在本身。思与史所体现的思与所思的统一,赋予哲学的智慧以具体的内涵。当然,作为十余年问论著的辑录,本书在文献引征(包括所用文献的版本)、思想表述等方面也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痕迹。为存历史的原貌,此次收录时,对这些形式或实质的印记,基本上未作改动。
杨国荣,1957年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1988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8~2000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教育部长江学者。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作学术研究。著作有《王学通论》《善的历程》《实汪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心学之思》《理性与价值》《伦理与存在》《存在之维》等十余种;其中八种著作先后在海外出版。另有论文一百余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Philosophy:East and West等国内及国际学术刊物。
逻辑十九讲 本书特色 《逻辑十九讲》是美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新思想运动”之父威廉姆•沃克•阿特金森针对大众读者所撰...
鬼谷子:中国谋略学第一奇书 本书特色 本书融趣味性、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于一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鬼谷子:中国谋略学第一奇书 内容简介 ...
人生的智慧 本书特色 《人生的智慧》取自德国思想家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而实际上是独立成书的,阐述了生活的本质及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所讨论的事情与我...
本体论批判 内容简介 面对灏翰飘缈的星河,神妙奇特的生命,变幻莫测的社会,人类自身的自由与宿命,人们有无尽的暇思,古今中外都有无数的探索者在这些问题面前孜孜以求...
走向人道世纪-谈甘地与印度哲学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与甘地非暴力开发中心创办人拉达克里希南博士的对话集。对话围绕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甘地师徒的...
阿含概论 内容简介 《阿含概论》着重于见道有关的内涵,对声闻缘觉所修的解脱道的入道内容加以详尽解说,对四阿含中隐覆难知的声闻菩提真实义理加以如实解说,以期所有正...
圣经故事 本书特色 著名翻译家文洁若先生简约生动的译笔来自英国有悠久和深厚传统的lion出版社的优秀版本圣经故事 内容简介 《圣经》是有史以来发行量*大的...
《周易》三读 本书特色 《<周易>三读》对作为国学群经之首、古籍**奇书的《周易》进行原古通今、探奇归常、全面精深、雅俗共赏的多维解读,堪称奇书新读的力作。作者...
禅与悟 本书特色 所谓侠义,就是济弱扶倾,打倒强权的气度。而交朋友不外是交心,只有交心的朋友,才能持久,感情也才能巩固。遇到事情时,便会互相帮助,彼此扶持。真正...
道德经--北午注本 本书特色 王溪书法洪江篆刻吴北午译注的《道德经--北午 注本》通过简洁有据的文字和力求尊重原意的思想, 为我国一元论智慧经典《道德经》做出了...
中国经典文本中意象的美学研究 内容简介 毫无疑问,作为一篇学位论文,本书的选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为从材料的收集和方法的使用,都必须付出原创性的努力。作者一方面...
乾嘉学派研究 内容简介 作者将乾嘉学派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力求准确梳理乾嘉学派的形成、发展、蜕变及向近代学术演进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众多学者深入的个案探讨,也...
唐君毅道德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唐君毅道德哲学研究》以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的道德哲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唐氏道德哲学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历程,将其道德形上学体系概括...
中国道教史 本书特色 一、丛书**辑凡20种,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创制开新之作,或为传世经典之作。二、**辑收书范围,起于民国建立,迄于...
本书主要收录了2011年3月索达吉堪布应邀前往上海,出席“上海慈惠公益基金会”的成立仪式。后又应邀前往复旦、南大、人大,与知识
彩图全解鬼谷子-超值全彩白金版 本书特色 《彩图全解鬼谷子(超值全彩白金版)》堪称“中国**奇书”,它以谋略为主,兼通军事,也是我国历史上**部在充分探索人的心...
《哲人咖啡厅:笛卡尔思辨哲学》是笛卡尔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基本囊括了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为便于读者阅读与理解,编辑中选入
宗白华中西美学论集 本书特色 在我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无疑是一位令人赞叹而钦慕的人物。虽然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相比,他的著作算不得很丰厚,甚至他也没有一部真正意...
昨日书林书系:妖怪学讲义录:总论 本书特色 书稿*初以《妖怪学讲义》为题,刊载于黄摩西主办的《雁来红丛报》。全书共分总论、理学、医学、纯正哲学、心理学、宗教学、...
什么是好生活 本书特色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对生命意义的探究是不是已变成明日黄花?“美好生活”这一古老的问题是否已经烟消云散,沦为技术世界的又一个牺牲品?无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