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己及人,拯救天下
如果说经典不关修身,恐怕要求修身的路,就不得不走入神教,或走入外国一种
奇论,和中国向来的道德不合;况且看经典变了没用的东西,就强他读他也不肯读,
成了这一种舆论,真怕经要废绝了! ‘
——章太炎《经的大意=》
世间以为心是内在的,一切物是外界独存的,因此,将自家整个的生命无端划
分内外,并且将心力全向外倾,追求种种的“境”。愈追求愈无餍足,其心日习于逐
物,卒至完全物化,而无所谓心。这样,便消失了本来的生命,真是人生的悲哀咧。
\——熊十力《新唯识论=》
我们今日要求有一种精神的觉醒运动。对中国文化之再肯定,只是精神觉醒的自
然流露,只是觉醒的起点。现在一口抹煞中国文化的人,其上焉者多半是中国型的文
人习气,下焉者只是中国型的无赖之徒。
——徐复观《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与新生》
bsp;对中国人而言,儒家式之人格典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巍巍
然,高山仰止,宛若一座绝美之艺术雕像杰作,透过种种高贵之人生修
养功夫,始底于完成者。
“天地之大德日生”,然并非生只一度而已,如寻常所谓静态一度
之生者,而是动态往复历程。《易经》“生生”一辞,中文直解原作“生之
又生或创造再创造”,故余向采怀德海之术语creative creativity译之,
庶几格义相当。戴震(东原)著《原善》,疏证大易哲学,兼发挥孟子性善
之论,倡:
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者,化之流。
盖谓言乎人物之生.到其善与天地继承而不隔者也。
是故,原其始,则见乎天地宇宙无限生命之所自来;而要其终,则
知乎万物具体有限生命之所必归。(《易》日:“原始要终以为质也。”)一
是皆存乎创造变易之历程中,而生生不已,新新相续。天道变化,象效
乾元(本初),囗囗而出,是以大生焉。夫元者,众善之长,在本质上超
越一切相对价值;道即无限,绵绵赓续,展向无穷,现为要终(后得);要
终者.即是之善成。语乎天道本质及其意向,则纯然至善,故能化裁万
类而统之,于以当下显示其本身生生大德之神妙于所创生之宇宙大干
世界也,故原始要终之道生生不停,善善相继,蝉联一贯,以是见天地
之常,昭然若揭矣。兹仿效《易经》辞句以传之曰:
成性存仁,智慧之门,显道之善,兼义之理。
自原始儒家所出诸原理而观之,宇宙之客观秩序乃是成于乾元之
充沛创造精神,表现于时间绵络旁通、变易历程之中。人类个人所面
对者正是一个创造之宇宙,故个人亦得要同样地富于创造精神,方能
德配天地,妙赞化育,否则,与之处处乖违悖谬矣。是故儒家此种动态
历程之价值中心本体论一旦完成之后,即启发出一套哲学人性论。至
汉儒班固始追复其绪日:
人继天顺地,序气成物(以成天地之所成)…《书》日:“天
工人其代之。”天兼地,人则天。
降及清儒惠栋(1697一1758年),著《易大义》,至言《大易》精蕴尽
在《中庸》。何谓也?盖谓易言乾元之创造精神原属于天,今则转移于
人,而为人所共有。《中庸》发挥斯旨,淋漓尽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此段经义复见诸他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
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生命之自然秩序与道德秩序既同资始乾元天道之创造精神.且儒
家复谓“人者,天地之心”,居宇宙之中心枢纽位置,故人在创造精神之
潜能上自能侔天配天。准此,儒家遂首建一套人本中心之宇宙观,复进
而发挥一套价值中心之人性论。此孟子之所以力倡“夫君子所过者化。
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者也。其论善信如乐正子之流,更畅乎其
言日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
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岂止孟子一人如此!深眼巨识,洞见人性伟大,义本受命于天,乾
德内充,故倡性善。即使苟子虽据经验观察而谓性恶,然亦未尝不曾进
而肯定:透过不断之教化努力与修养陶冶之功夫,人人皆可以成就伟
大之人格。在原始儒家之中.荀子似乎是唯一生来就厌闻那套从价值
中心之观点而侈谈天道者,反而诠表一套对天道之价值中性观,视自
然界但为所造、所生之自然界(Natura Naturata),借以创说人智胜天,
征服自然,所见竟与西方科学家同调。唯其如此,荀子故能完全摆脱
天或自然之一切无谓而不必要之纠缠,从而重新树立人之优越性.如
平地拔起,壁立千仞。其所谓之自然者,无非一种中性存在之层次,内
蕴种种物质能源,供人开发利用,如斯而已(故主“戡天役物”)。就孟子
看来,人但凭借其与生俱来之性善,就是自然的天生伟大。然自荀子看
来,所谓人之伟大乃是得诸后天教化、积伪所致,是即“化性起伪”之上
乘究竟义。两氏在对人性之看法上尽管各有所不同,然于“人之毕竟伟
大”乙旨,则殊途同归,终无二致。
庞德研究 本书特色 埃兹拉·庞德(ezrapound,1885-1972)是一个有争议的美国现代主义诗人、批评家。一方面,他才华横溢,在漫长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一...
道教 本书特色 由谢路军、陈胜所著的《道教》旨在对中国道教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对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历史、道经典籍、神仙信仰、重要历史人物、宫观山志、道教文化的特点等...
萨满文化研究丛书北美印第安人萨满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萨满教是一种靠前现象,美洲印第安人,西伯利亚土著民族,北欧萨米人,南亚地区的一些族群以及东北亚地区的诸多民族...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以人物划线,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胡塞尔、舍勒;中篇: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下篇:列维纳斯、德里达
生命物语 本书特色 对灵魂的孜孜不倦的探求一直贯穿于梅特林克全部的创作生涯之中,在这个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他的作品总能以童话的方式展示出一种深邃的灵感,以奇妙的...
心的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近来对“意识”的批评、本能与习惯、欲望与感受、生命有机体过去的历史对其当前事件的影响、心理的及物理的因果律、知觉的定义等内容。...
《范畴篇解释篇》包含《范畴篇》和《解释篇》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工具书》一书中较短的两篇。《范畴篇》叙述了逻辑学理论,
脆弱的幸福-关于卢梭的随笔 本书特色 《脆弱的幸福》是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托多罗夫讨论卢梭的随笔。卢梭是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
名家品庄子 内容简介 智慧与智慧相交接,必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我们将这些火花撷取,汇为这样一部名家论庄集,它展现了《庄子》在现当代学术大师们那里的际遇。我们对选...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500年间的305篇诗。这30
中庸之般若十大智 本书特色 中庸不是中间路线。而是本性之大道回归;中庸不是折中态度,而是良心之自然流露;中庸不是平衡关系。而是当下之恰如其分;中庸不是知...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书中每篇原著前有简明扼要的学习提示。全书共分上下两卷,本书为上卷,系统介绍马克思
论世间苦难-英汉双语 本书特色 有人宣称,世间快乐多于痛苦,或两者至少相抵。欲验其真伪,可作一简单比较:一只动物止大嚼猎物,则食肉者与被食者的感受孰强孰弱? 本...
还原《道德经》本意 本书特色 本书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德经》为依据,同时参考了传世的八十一章《道德经》等诸多版本,对《道德经》进行了重新编排和解读。全书分为...
诸葛亮的智慧 本书特色有人说他是传统智慧的化身,有人说他是权术家的典型,有人说他两袖清风,有人说他严苛酷刑……诸葛亮作为全民皆知的人物,每个知道他的人都会对他存...
现代公文审美性论略 内容简介 本书分九章,对公文写作的美学内涵进行系统研究,详细解析了公文的形式美、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气势美、理念美等。在研究过程中,吸收...
大唐西域记 本书特色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辩机撰,记述了著名高僧玄奘赴印度游学所经历和得自传闻的中亚南亚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地理社会历史与宗教...
团购:佛教小百科7册 内容简介 佛教的持物佛教的动物佛教的莲花佛教的塔婆佛教的植物西藏地区的寺院与佛塔中国的佛塔团购:佛教小百科7册 目录 佛教的持物佛教的塔婆...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当代阐释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理论研究”的*终成果。本书与《科学无神论研究》这两本书所研究的问题是基本一...
《韩非》讲述了:站在这位巨人的肩上,简明读本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而且一定会呈现出新的风貌。这种新的风貌就是深入浅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