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己及人,拯救天下
如果说经典不关修身,恐怕要求修身的路,就不得不走入神教,或走入外国一种
奇论,和中国向来的道德不合;况且看经典变了没用的东西,就强他读他也不肯读,
成了这一种舆论,真怕经要废绝了! ‘
——章太炎《经的大意=》
世间以为心是内在的,一切物是外界独存的,因此,将自家整个的生命无端划
分内外,并且将心力全向外倾,追求种种的“境”。愈追求愈无餍足,其心日习于逐
物,卒至完全物化,而无所谓心。这样,便消失了本来的生命,真是人生的悲哀咧。
\——熊十力《新唯识论=》
我们今日要求有一种精神的觉醒运动。对中国文化之再肯定,只是精神觉醒的自
然流露,只是觉醒的起点。现在一口抹煞中国文化的人,其上焉者多半是中国型的文
人习气,下焉者只是中国型的无赖之徒。
——徐复观《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与新生》
bsp;对中国人而言,儒家式之人格典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巍巍
然,高山仰止,宛若一座绝美之艺术雕像杰作,透过种种高贵之人生修
养功夫,始底于完成者。
“天地之大德日生”,然并非生只一度而已,如寻常所谓静态一度
之生者,而是动态往复历程。《易经》“生生”一辞,中文直解原作“生之
又生或创造再创造”,故余向采怀德海之术语creative creativity译之,
庶几格义相当。戴震(东原)著《原善》,疏证大易哲学,兼发挥孟子性善
之论,倡:
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者,化之流。
盖谓言乎人物之生.到其善与天地继承而不隔者也。
是故,原其始,则见乎天地宇宙无限生命之所自来;而要其终,则
知乎万物具体有限生命之所必归。(《易》日:“原始要终以为质也。”)一
是皆存乎创造变易之历程中,而生生不已,新新相续。天道变化,象效
乾元(本初),囗囗而出,是以大生焉。夫元者,众善之长,在本质上超
越一切相对价值;道即无限,绵绵赓续,展向无穷,现为要终(后得);要
终者.即是之善成。语乎天道本质及其意向,则纯然至善,故能化裁万
类而统之,于以当下显示其本身生生大德之神妙于所创生之宇宙大干
世界也,故原始要终之道生生不停,善善相继,蝉联一贯,以是见天地
之常,昭然若揭矣。兹仿效《易经》辞句以传之曰:
成性存仁,智慧之门,显道之善,兼义之理。
自原始儒家所出诸原理而观之,宇宙之客观秩序乃是成于乾元之
充沛创造精神,表现于时间绵络旁通、变易历程之中。人类个人所面
对者正是一个创造之宇宙,故个人亦得要同样地富于创造精神,方能
德配天地,妙赞化育,否则,与之处处乖违悖谬矣。是故儒家此种动态
历程之价值中心本体论一旦完成之后,即启发出一套哲学人性论。至
汉儒班固始追复其绪日:
人继天顺地,序气成物(以成天地之所成)…《书》日:“天
工人其代之。”天兼地,人则天。
降及清儒惠栋(1697一1758年),著《易大义》,至言《大易》精蕴尽
在《中庸》。何谓也?盖谓易言乾元之创造精神原属于天,今则转移于
人,而为人所共有。《中庸》发挥斯旨,淋漓尽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此段经义复见诸他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
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生命之自然秩序与道德秩序既同资始乾元天道之创造精神.且儒
家复谓“人者,天地之心”,居宇宙之中心枢纽位置,故人在创造精神之
潜能上自能侔天配天。准此,儒家遂首建一套人本中心之宇宙观,复进
而发挥一套价值中心之人性论。此孟子之所以力倡“夫君子所过者化。
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者也。其论善信如乐正子之流,更畅乎其
言日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
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岂止孟子一人如此!深眼巨识,洞见人性伟大,义本受命于天,乾
德内充,故倡性善。即使苟子虽据经验观察而谓性恶,然亦未尝不曾进
而肯定:透过不断之教化努力与修养陶冶之功夫,人人皆可以成就伟
大之人格。在原始儒家之中.荀子似乎是唯一生来就厌闻那套从价值
中心之观点而侈谈天道者,反而诠表一套对天道之价值中性观,视自
然界但为所造、所生之自然界(Natura Naturata),借以创说人智胜天,
征服自然,所见竟与西方科学家同调。唯其如此,荀子故能完全摆脱
天或自然之一切无谓而不必要之纠缠,从而重新树立人之优越性.如
平地拔起,壁立千仞。其所谓之自然者,无非一种中性存在之层次,内
蕴种种物质能源,供人开发利用,如斯而已(故主“戡天役物”)。就孟子
看来,人但凭借其与生俱来之性善,就是自然的天生伟大。然自荀子看
来,所谓人之伟大乃是得诸后天教化、积伪所致,是即“化性起伪”之上
乘究竟义。两氏在对人性之看法上尽管各有所不同,然于“人之毕竟伟
大”乙旨,则殊途同归,终无二致。
人的精神与神圣精神 内容简介 论文的展开由四颗理想之星照亮,爱、美、善和真。作者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基督宗教当代神学家中两位杰出的大师,一个是深情地沉醉于从圣经宝...
唐太宗李世民得天下之后,为了坐稳江山,召集魏征、虞世南等,把从上古到唐朝所有关于修、齐、治、平的知识集合到了一起,林林总
雷蒙塞邦赞 内容简介 《雷蒙·塞邦赞》是蒙田*有代表性、*有思想价值的作品,通过对雷蒙·塞邦及其作品的畅析和讴歌,*终归结为“我知道什么?”充分显示了蒙田的思想...
老子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自秦以后形成“儒道互补”的格局。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都源远流长,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而且继续影响着我们的...
禅诗百说 本书特色 本书为“洪丕谟佛学文化经典”系列之一。本书系洪丕谟90年代著的畅销书,它精选了如东晋陶渊明、唐代王梵志、宋代苏东坡、近代苏曼殊等历代禅诗百余...
李泽厚对话集·九十年代 本书特色90年代, 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 李泽厚仍在言说,仍在对话, 他的思想葱茏、日新, 他的哲学蓬勃、自生。 本书为李泽厚在20...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与刘绪源对谈新编版)(精) 本书特色 让哲学回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让哲学回到日常生活中来。本书凸显思想线索与思想观点,意在以转换性创造,融中...
清代学术概论 本书特色 《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阐述清代学术思潮源头及其流变的经典著作,也是梁启超先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梁启超先生将清代学术从时代思潮的角...
佛教的因果律就是宿命論嗎?漢譯的經典文義不通?佛教的亡靈追善是不可能的嗎?佛教與基督教是相衝突的嗎?聖嚴法師在基督教的質
道教风俗谈 内容简介 本书取名为《道教风俗谈》,是想向读者介绍中国风俗中的道教影响,指出道教在民间风俗中渗透的普遍和深入。风俗这样东西,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
超越生死 本书特色 印度*著名的韦达文化权威a.c.巴克提维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在本书中对古老的瑜伽梵文经典给予深度解析,自从古至今那些伟大的圣哲、学者、瑜伽...
吕不韦评传 内容简介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转型期的特殊人物,他主编的《吕氏春秋》虽成于众人之手,却反映了他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主张。 本书分八章,介绍了吕不韦生活时...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精编版 本书特色 尼采*,储琢佳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北斗译丛精编版》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
论人的使命神与人的生存辩证法 本书特色 本书为选编的别尔嘉耶夫文集第二卷,收入《论人的使命:悖论伦理学体验》与《神与人的生存辩证法》两书。《论人的使命:悖论伦理...
奥义书 内容简介 “奥义书”顾名思义,即具有深刻含义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印度圣书。不仅是古代印度圣贤对弟子进行传道授业的秘传,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
《禅外说禅》作者以科学常识为依据,由人生之道谈起,然后层层深入,谈佛教,谈禅宗,谈禅的所求和修持方法,以及在人生哲学方面
人性向善-傅佩荣谈孟子 本书特色 《出版说明》(傅佩荣,2012年5月撰)学习儒家,不能错过《孟子》。代表孔子思想的是《论语》,但是《论语》像是格言录,言简意赅...
老子的智慧 本书特色 《老子的智慧》1948年由蓝登书屋出版,是林语堂向西方介绍道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佛教诸尊全图.胎藏界曼荼罗 内容简介 《佛教诸尊全图:胎藏界曼荼罗》对表现诸佛世界的具体现象“曼荼罗”进行介绍,其佛像涉及“中台八叶院、遍知院、观音院、金刚手院...
处世妙品:菜根谭+小窗幽记+幽梦影+围炉夜话(全4册)(函套全本平装.简体横排) 内容简介 书稿由《菜根谭》《小窗幽记》《幽梦影》《围炉夜话》四种组成,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