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己及人,拯救天下
如果说经典不关修身,恐怕要求修身的路,就不得不走入神教,或走入外国一种
奇论,和中国向来的道德不合;况且看经典变了没用的东西,就强他读他也不肯读,
成了这一种舆论,真怕经要废绝了! ‘
——章太炎《经的大意=》
世间以为心是内在的,一切物是外界独存的,因此,将自家整个的生命无端划
分内外,并且将心力全向外倾,追求种种的“境”。愈追求愈无餍足,其心日习于逐
物,卒至完全物化,而无所谓心。这样,便消失了本来的生命,真是人生的悲哀咧。
\——熊十力《新唯识论=》
我们今日要求有一种精神的觉醒运动。对中国文化之再肯定,只是精神觉醒的自
然流露,只是觉醒的起点。现在一口抹煞中国文化的人,其上焉者多半是中国型的文
人习气,下焉者只是中国型的无赖之徒。
——徐复观《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与新生》
bsp;对中国人而言,儒家式之人格典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巍巍
然,高山仰止,宛若一座绝美之艺术雕像杰作,透过种种高贵之人生修
养功夫,始底于完成者。
“天地之大德日生”,然并非生只一度而已,如寻常所谓静态一度
之生者,而是动态往复历程。《易经》“生生”一辞,中文直解原作“生之
又生或创造再创造”,故余向采怀德海之术语creative creativity译之,
庶几格义相当。戴震(东原)著《原善》,疏证大易哲学,兼发挥孟子性善
之论,倡:
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者,化之流。
盖谓言乎人物之生.到其善与天地继承而不隔者也。
是故,原其始,则见乎天地宇宙无限生命之所自来;而要其终,则
知乎万物具体有限生命之所必归。(《易》日:“原始要终以为质也。”)一
是皆存乎创造变易之历程中,而生生不已,新新相续。天道变化,象效
乾元(本初),囗囗而出,是以大生焉。夫元者,众善之长,在本质上超
越一切相对价值;道即无限,绵绵赓续,展向无穷,现为要终(后得);要
终者.即是之善成。语乎天道本质及其意向,则纯然至善,故能化裁万
类而统之,于以当下显示其本身生生大德之神妙于所创生之宇宙大干
世界也,故原始要终之道生生不停,善善相继,蝉联一贯,以是见天地
之常,昭然若揭矣。兹仿效《易经》辞句以传之曰:
成性存仁,智慧之门,显道之善,兼义之理。
自原始儒家所出诸原理而观之,宇宙之客观秩序乃是成于乾元之
充沛创造精神,表现于时间绵络旁通、变易历程之中。人类个人所面
对者正是一个创造之宇宙,故个人亦得要同样地富于创造精神,方能
德配天地,妙赞化育,否则,与之处处乖违悖谬矣。是故儒家此种动态
历程之价值中心本体论一旦完成之后,即启发出一套哲学人性论。至
汉儒班固始追复其绪日:
人继天顺地,序气成物(以成天地之所成)…《书》日:“天
工人其代之。”天兼地,人则天。
降及清儒惠栋(1697一1758年),著《易大义》,至言《大易》精蕴尽
在《中庸》。何谓也?盖谓易言乾元之创造精神原属于天,今则转移于
人,而为人所共有。《中庸》发挥斯旨,淋漓尽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此段经义复见诸他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
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生命之自然秩序与道德秩序既同资始乾元天道之创造精神.且儒
家复谓“人者,天地之心”,居宇宙之中心枢纽位置,故人在创造精神之
潜能上自能侔天配天。准此,儒家遂首建一套人本中心之宇宙观,复进
而发挥一套价值中心之人性论。此孟子之所以力倡“夫君子所过者化。
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者也。其论善信如乐正子之流,更畅乎其
言日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
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岂止孟子一人如此!深眼巨识,洞见人性伟大,义本受命于天,乾
德内充,故倡性善。即使苟子虽据经验观察而谓性恶,然亦未尝不曾进
而肯定:透过不断之教化努力与修养陶冶之功夫,人人皆可以成就伟
大之人格。在原始儒家之中.荀子似乎是唯一生来就厌闻那套从价值
中心之观点而侈谈天道者,反而诠表一套对天道之价值中性观,视自
然界但为所造、所生之自然界(Natura Naturata),借以创说人智胜天,
征服自然,所见竟与西方科学家同调。唯其如此,荀子故能完全摆脱
天或自然之一切无谓而不必要之纠缠,从而重新树立人之优越性.如
平地拔起,壁立千仞。其所谓之自然者,无非一种中性存在之层次,内
蕴种种物质能源,供人开发利用,如斯而已(故主“戡天役物”)。就孟子
看来,人但凭借其与生俱来之性善,就是自然的天生伟大。然自荀子看
来,所谓人之伟大乃是得诸后天教化、积伪所致,是即“化性起伪”之上
乘究竟义。两氏在对人性之看法上尽管各有所不同,然于“人之毕竟伟
大”乙旨,则殊途同归,终无二致。
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北宋学家周敦颐(1017-1037)哲学思想的系统研究。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以文献考辨和义理诠释为基本的研究方法,...
名家品论语 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国学热”,确切说是“儒学热”悄然兴起,愈演愈烈,且有方兴未艾之势。引发各方人士对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到底是进步还是逆流...
老子注译及评介 本书特色 《老子注译及评介》吸收了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对《老子》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并加以今译,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介,书后附录...
空的哲理-中国佛学经典宝藏-般若类-14 本书特色 空理不但是将近八百卷般若经的精华,而且是大小显密佛学的核心和特质,同时也是人类智慧文化中至高的结晶品。佛教哲...
金景芳儒学论集 本书特色 《金景芳儒学论集(套装上下册)》:二十世纪儒学大师文库金景芳儒学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通论、经学、孔学、其化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李零-花间一壶酒(精装48.00) 本书特色 李零先生近年来闲笔为文的结集,早些年还有一本《放虎归山》。李零先生学问好,文章好,他的存在,对李敖自我吹擂的“白话...
当代英美哲学地图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今英美哲学界一流学者应我国学者欧阳康邀请专为中国读者撰写的哲学力作。全书共20章,既有对世纪之交英美哲学的总体性回顾、反思与...
图像儒释道系列---仙佛奇踪 本书特色 《仙佛奇踪》共八卷。其中三卷记道家列仙,三卷记佛家诸祖,均有版刻画像及人物故事。附《长生诠》一卷,辑录道典中长生之术;《...
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 本书特色《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分成三个部分,第二部分《管子》四篇注译与诠释是《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
《仪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时代有关社会习俗和礼制的资料总汇,对研究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生活极具价值。历代为之作注解者
淮南子 本书特色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作品。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
佛道名言品鉴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修身篇、自然篇、喻事篇、道德篇、处世篇、进取篇、言语篇、治学篇、见识篇等。佛道名言品鉴 目录 修身篇佛家 清心寡欲淡名...
李翎(1966.7—),女,辽宁大连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美术工作部研究馆员。曾承担国家博物馆“通
书屋论政-苏联模式政治体制及其变易 内容简介 这里集结了作者上世纪80年代初公开发表**篇论文开始至今的40余篇论文。内容涉及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文化、外交...
道教科技思想史料举要-以《道藏》为中心的考察 本书特色 《道教科技思想史料举要--以道藏为中心的考察(精)》作者蒋朝君从科技史史料学的角度对《道藏》进行了多年研...
“冯友兰作品精选”收入作者大部分重要论著,由我店分两辑出版。先行付梓的第一辑七种是:《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
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四辑)道德.人权与和谐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简介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于2005年成立,劳思光教授及信广来教授为...
毛泽东品庄子-毛泽东品先秦诸子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研究和介绍毛泽东解读《庄子》的情况和经验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有着填补学术空白意义的学术新著。本书作者在较为充...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论辩:哲学卷 内容简介 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创新发展。被恩格斯称...
论证:3 本书特色 突出那些在今天的生活里已经变得非常重要的问题,以哲学的方式讨论它们,这是《论证》愿承担的一项实验性工作。《论证3》的主题是:死刑、暴力和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