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汉代思潮进行论述,包括汉代哲学的定位、自然气感的世界、风俗美善的追求、文人传统之形成、文字意义的探索、儒家的星象政治学和历数政治学等内容。
本书收录作者对汉代思潮的简笔勾勒,主要探讨了汉代哲学的定位,风俗美善的追求,儒家的历数政治学,文人传统之形成,太平道及其《太平经》,天师道与《老子想尔》,自然气感的世界,学圣人的儒家:韩婴等内容。为汉学研究拓开了新的研究路径。
文学如此,经史等等亦然。史籍不必说了,史迁孤怀闳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班固密栗沈实,皆非后世史著所能方驾。经学章句,虽遗佚者多,但相关之训释笺注,毕竟仍是后人掌握儒学的渊薮或键钥,不可不考。且寻索玩绎愈久,愈能感觉其中含蕴弗穷,足供沉潜。就连习学者视为畏途的文字训诂材料,其实也有许多道理可说,可惜现今学者未能发挥罢了。诸如此类感受,越来越强烈之后,我才逐渐体会到对汉代的轻忽或贬斥,本身就是具有思想史意义的事。中国学术,本来即有汉宋两大思潮体系。宋学崛起,原就具有革命性质,所以认为汉魏南北朝所讲之经学儒学均未能延续孔孟之道,必须等到周敦颐、程明道等人,才接上了正道的统绪。可是宋学传至明末,学者又觉得它恐怕与孔孟有些距离,原始儒家之真面貌,或许仍应由汉人所传的经学中去找寻。故又推崇汉学以反宋学。此一风气,发展到晚清民初,渐渐形成了几种路向:一支继续提倡汉学而以经学考证为主,既将其范围扩及史籍与诸子等领域,又以文字声韵训诂为主要方法及学术内容。另一支则觉得汉人经学之真精神并不在考证,而在于发扬孔子的微言大义。故此一派学者以西汉公羊学为主要典范,讲通经致用之学,影响了清末的中兴、维新、革命等运动。还有一支则是起于对这种强调汉学风气的反抗,认为宋学仍有其价值,不宜废弃,且逐渐从汉宋并重发展到愈来愈偏于宋学的形态。五四运动后,胡适等人标举汉学,称为科学方法,但反对汉学的思想内容。谓汉儒天人感应之类说法及独尊儒术的做法,是将专制王权与神权结合于学术权力,致使儒学为专制帝王服务,其内容又充满了迷信与虚妄。反对胡适这一类讲法的人,则提倡宋学,说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士未能理解中国文化之大根大本。中国文化的大根大本是什么呢?就是孔孟所开,而为宋明理学所承继发扬之道统云云。在这种情况下,汉学除了作为一种方法的意义之外,几乎是毫无价值了。这样的学术发展,形成于历史的脉络中,我人虽感遗憾,而实亦无可奈何。对于整个学界鄙薄汉代思潮的状况,我并无力扭转。但我深知这种态度是不对的,近人对汉代之认识实多偏差。我之所见,固然未必真确,却也不妨随便写写,在这个大时代的边缘唱些不同的调子,世或有善听者,能因机而悟,亦未可知。这里所收录的,就是一些对汉代思潮的简笔勾勒。没有一篇不是在唱反调,也没有一篇不在想办法开辟新的窗牖、新的径路,希望帮后来者指划一些新的星图与新的前景。如此老婆心切,或许反而会遭致反感与讥诮。倘若这样,那就当这是庸人呓语,聊抒己见好啦。**章《汉代哲学的定位》,乃1989年赴日本九州中国学会议担任主题演讲时的讲稿,权充导论。次章《自然气感的世界》,讲汉代气类感应的观念,以及环绕着“情”而展开的人性论。1987年蔡英俊将赴英伦深造,我写这篇文章与他商榷并以送行。友朋论学之乐,析疑问难,至今缅念不已。第三章《风俗美善的追求》,讲汉人的政治理想。这种移风易俗的态度,既是政治的,又是美学的。1998年我另出版一册《饮食男女生活美学》,即是由汉代这一思路发展演绎而成,可以互参。第四章《文人传统之形成》,论作者观的演变,借以说明我国文人传统如何形成于汉代、确定原本与探寻本义的汉学方法为何又出现于汉代。乃1991年我与蔡英俊、吕正惠等人办《中国文学批评》时所作。 第五章《文字意义的探索》,续论汉学方法。认为汉人对文字的辨析,已成为我国学人在进行思考时*基本的方法,依此方法而形成的哲学文字学亦与西方哲学有显著之差异。第六章《儒家的星象政治学》、第七章《儒家的历数政治学》,则以汉代言论为主,申论儒家观象授时、结合天道以论政治的思想,说明太一北辰及历数在其中之作用。民国以来,学者对于这一部分的思想都缺乏理解,今始为粗发其凡。 第八章《学圣人的儒家》以韩婴为例,说西汉儒者如何成为经生;第九章《世俗化的儒家》以王充为例,谈东汉儒者如何成为文人。前者原为参加1992年政治大学所办汉代学术研讨会而作,后者是1991年与陈茂进、林安梧、王樾、郑志明等创办《当代中国学》时写的,如今陈茂进已归道山,思之不胜悯痛。 第十章论太平道、十一章论天师道,这是汉代道教两大教团,颇有渊源而内涵各异,也拥有不同的经典。因道教研究仍在起步阶段,相关问题尚少人董理,因此我想讲得详细些。论《太平经》一文曾收入我《道教新论》中,论《老子想尔》则1994年曾刊于堂兄龚群所办《道教文化》中,原本也想和谈太平道一样,详细展开申论,因事搁下了,遂仅成这个部分。 第十二章《游民社会及其思想问题》,乃1996年我写《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时,以汉代为例所做的考察。这样的考察,充分说明了以往我们对中国社会文化基本状况的掌握有多么偏宕、对其中包含的思想问题又有多么陌生。 综合这些篇章来看,论旨纷论,涉及者广。但事实上对汉代思潮的描述,还只是鼎尝一脔,该谈且值得谈的问题仍然很多,本书姑以此为鼓吹罢了。闻风遥契者,必有其人,余企望之矣。
龚鹏程: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于台湾。历任教授、文学院院长、报社总主笔、出版社总编辑、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等职;为南华大学、佛光大学、欧亚:大学创校校长;另办国家佛学研究中心、中华道教学院;亦曾主管两岸文教交流事务。博学精勤,研究遍及中国文化各领域,已刊著作七十余种,编书数百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并在内地多所院校讲学。
王阳明心学使用手册 本书特色 本书以王阳明心学实用性的特点,总结其在社会生存中的几大法则,从而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其实这一方法无非是一个字,那就是用“心”。...
人文讲习录:中西哲学的会通 内容简介 牟宗三先生有感于大学教育分门别类,专以知识为务,而于生命性情、精神志趣、文化理念等反相隔阂不通,于是以台湾师范大学为讲坛,...
清代道咸同时期理学学术与思想研究 专著 车冬梅著 qing dai dao xian tong shi qi l 本书特色 车冬梅编著的《清代道咸同时期理学学术...
南怀瑾选集-南怀瑾讲演录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第十二卷-[典藏版] 本书特色 璀璨国学,正知不绝,南师一脉,绍继如缕 见地、...
朗朗书房·文化要义丛书:一种人生观 内容简介 本书为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20年代的主要著作之一,系统而又精到地阐述了他受新实在主义影响而形成的人生哲学观念。191...
伦理学纲要续篇 本书特色 本书集李泽厚先生近年发表之四篇作品,以较具体事例论说了《伦理学纲要》所提观点,即伦理、道德作外内区分,由伦理二道德、道德三要素、两德(...
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 内容简介 为迎接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展示著名专家教授的学术成就,校出版社拟出版一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库: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这是一...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本书特色 笛卡尔的哲学历程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他的哲学追求的起点是对人类认知能力*根本、*彻底的怀疑。笛卡尔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思维历程的开端...
本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一部主要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罗素1901—1950年发表的十篇文章所组成:(1)关系逻辑;(2)论指
天下之龙:东西方龙的比较研究 本书特色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无比崇高的地位。但在西方人眼中,龙却是邪恶的象征,屠龙者是英雄,是人们崇拜...
千峰映月 本书特色 在《千峰映月:中国人生命中的禅与诗》中,禅者林谷芳引领读者以诗入禅,透过禅与诗在中国文化中相互交融的关系,用充满禅思诗意的优美语言,叙写禅子...
中国古代气功与先秦哲学-第二版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气功与先秦哲学(第2版)》通过原始部落图腾、远古神话以及地理、气候、精神、生理等各种原因,多角度、多层次地探...
本书为台湾著名学者韦政通的代表作。原由台湾水牛出版社出版,为加强海峡两岸学术思想交流,经作者同意由我社出版简体字本。作者
大六壬指南 本书特色 陈公献编著的《大六壬指南》成书于明末清初,着录于《清史稿·艺文志》,由[明]陈公献、程起鸾、庄公远等数人编撰而成,*后由清陈公献定稿。全书...
《基督教神学原理》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哲理神学”(philosophicaltheology)所起的作用,类似于传统所谓“自然神学”(nat
老子疏解 本书特色 《老子疏解》以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为底本,以帛书甲本、郭店楚墓出土竹简本、王弼注本为主校本,参校以易州景龙碑本、遂州龙兴观本、严遵...
意林校释 本书特色 梁庾仲容杂取周秦以来子学典籍107种,撮举要语,成《子钞》一书,启子书辑佚之风。唐代马总在庾书基础上踵事增华,所纂《意林》,辑文达111种之...
体用不二-熊十力经学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熊十力是“五四”以来少数几位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现代新儒学的实际开山者,更是现代儒学形而上学的奠基者。他不仅开启...
哲学纲要-最新修订版 本书特色 全书由《伦理学纲要》、《认识论纲要》、《存在论纲要》三部分组成。即将李泽厚先生各著作中关于伦理学、认识论和存在论的部分摘取汇编而...
孟子 内容简介 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