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禅者处世心语,与市面上流行的生活禅书不同,该书并非一些禅书观点的集成。而是由与他相识多年,并合作过《十年去来——一个台湾文化人眼中的大陆》的大陆媒体记者孙小宁历时一年采访完成。全书以对话体的形式完成,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一问一答,问者无所不问,现实生活工作中的烦恼、困扰以及当下流行的诸多话题(“人际”、“爱情”、“财富”、“友谊”、“孩子”、“艺术”、“修行”、“宗教”等),答者无所不答,不过,答的却非一个既定答案,而是一种思维的打开——是一面镜子,照见你思维僵住的那个点。显示出禅者的应机与如实,也显现出观照一切的禅者智慧。更重要的是,读者能从书中体味到一种生命的安然,正如封面上的那句话所言:把心放下,随处安然。
把心放下,随处安然,影帝濮存昕·灵隐寺主持释光秀联袂推荐。
林老师这本书直指现代人生活的实处,告诉我们,禅悟便在实际生活中,你可以不假外求,当下安然。
——濮存昕
一个禅者的处世智慧,把心放下,随处安然。
我是读《十年去来》认识林谷芳老师的。当时我正扮演弘一,林老师的书晓通佛理禅道,自然帮我不小。
能否“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地认识我们生活的外观内相,关系生命的安顿与幸福,林老师这本书直指现代人生活的实处,告诉我们,禅悟便在实际生活中,你可以不假外求,当下安然。
著名演员濮存昕
胜教东来,两千余年,魏晋以降,终成大现。尤以禅宗一脉,绵延至今,宗分七叶,代有高僧。各以手段,引领一方。虽有法难,逾是昌盛。时至今日,释教传扬。禅宗普世,各领风骚。
林谷芳先生.台湾新竹人氏,弱冠之年,偶见“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句,而省。遂人无生法门。八十年代后叶,乃至大陆,证其所学,遍历诸方,终成自家说教。
吾与先生相识,源于“海峡两岸佛教音乐”,一来二去,成方外之交,每每聆听先生高论,为之动容。见地与众不同。其近作《如实生活如是禅》,实乃禅者生活之如实直抒。因为之荐。
灵隐寺住持释光泉
禅是不离生活的,但我却不曾想过要写一本生活禅的书。
不写,不因为它无法体现孤轮独照的绝待、两刃相交的截然。
不写,也不因它缺乏机关不露的绵密、兵法严厉的森然。
不写,是因写的人太多,可依文解义的结果却只能让人死于句下。
不写,还因写的人多非行者,无有境界现前的勘验。
先前的不写,为的正是这禅者的如实;如今的写,却也缘于同样的如实。
这本书,只有如实的提问、如实的回答,但若能因此触动你如实的观照,则那不离生活、超越生活却又回归生活的种种也就离你不远了。
考虑到书名的直观性,我们与出版者权衡再三,*终将书名确定为《如实生活如是禅》,是想再次显示,禅与生活就是如此的绵密相关。而就这本书的采访,禅给我的*大启迪,是它的核心智慧:“临界点”——无数次,我都从林老师口中听到这个词汇。理解其深意后发现,它应该成为每个人人生抉择的一个标尺——智慧就在于你晓不晓得你的临界点在哪里。
其实在各个领域,都很强调临界点。而作为个体生命,到底哪一处是你的临界点,却需要自己时时追问。很多人在不该犯错的时候重复一些低级错误,生命徒然浪费于此;而禅者的智慧提醒我们,智者是洞悉自己的临界点的,所以做与不做之间,呈现出了清明的生命轨迹,是林老师常说:识得时间奥秘之人。
《如实生活如是禅》是一部禅者处世心语,与市面上流行的生活禅书不同,该书并非一些禅书观点的集成。而是由与他相识多年,并合作过《十年去来——一个台湾文化人眼中的大陆》的大陆媒体记者孙小宁历时一年采访完成。全书以对话体的形式完成,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一问一答,问者无所不问,现实生活工作中的烦恼、困扰以及当下流行的诸多话题(“人际”、“爱情”、“财富”、“友谊”、“孩子”、“艺术”、“修行”、“宗教”等),答者无所不答,不过,答的却非一个既定答案,而是一种思维的打开——是一面镜子,照见你思维僵住的那个点。显示出禅者的应机与如实,也显现出观照一切的禅者智慧。更重要的是,读者能从书中体味到一种生命的安然,正如封面上的那句话所言:把心放下,随处安然。
抖落之后的畅快摘自 陈徒手北京青年报
在这一段感伤心乱的时间里,读什么书似乎都不合意,惟有新书《如实生活如是禅》不时翻阅多有所得。这是身置两岸的禅者、记者一年间倾心而又深入的交谈记录,话锋出入当下生活,却在我们看似平常、幽微的地方跌宕出隽永的禅意。目力所及是一种安然,目力所不及的却是内心隐约的感动和真切的滋润。
主说者是台湾文化人、禅者林谷芳先生,他在几大文化领域均有建树,学识不凡。我曾有幸听过他在北京的演讲,确是打通诸多文化关节,高蹈深远。读这本书时我常在想,林谷芳先生说禅不做深沉状,从平平常常的口语中渗透出要紧的参悟,从身边最近的人与事切入到人生的奥秘。大陆的学者很难做到这个言语的境界,这跟林先生在几个领域出出入入几十年养成的扎实素养有关系,不一般的见识能娓娓道出,随问随答,不受时空拘泥,就显示主说者深厚、自成一体的学问根底。
我喜欢林先生表述中那些有意味的关键词,比如他说:“人际之间要淡就淡回到个人情感、意趣的领受。”“领受”两个字就耐人回味,似乎一下子触及我们所预期的要害,触摸到可以意会可以接受的人际关系程度,在当下具有较高的启示作用。接下来的一句更是让人消受不了:“整个社会都在谈人际关系,反而没有真实的人际可言。”细想一下,这句话透出更多的实在内容,林先生的探究让我们在社会层面上有所“领受”。
林先生的两句话让我过目不忘:“生命可以想像,生涯不能规划。”他细化了一步:“想像必须隐含着对自己的了解与期许,但这里没把人生说死,就较为谦卑,较为弹性。”在书中,林先生对“谦卑”、“弹性”等词语极为看重,在好几个地方用得有深意,赋予了中肯、务实的世态意味,在全书框架中起了很好的点睛作用。
林先生在书中阐述的不少观点都很耐读,看似平常的处世哲理点破深化之后,都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譬如说,“人性的幽微你要照顾到,强者要学会示弱。”“许多夫妻离婚都是牙膏要从哪里挤起这点小事开始的,最难的是心理空间,还得体会人都有幽暗的一角,只要不过分,只要能反观就可,如果事情非要拿到阳光下才行,反而就礼教吃人。”等等。这种新的警世词语在书中令人目不暇接,足以令我们在做人处世上有所警惕有所收敛。
林先生是一个有趣味的学人,繁杂的难题大多被他简而化之,乐而淡之。他会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位置坐得对的人,一种是位置坐得不对的人。你只要摆对了别人就看对了,人际关系相对就容易处理。”他又用了我们不太熟悉的词眼来强化:“朋友相处不溺。”新式哲理与不俗用语构置在一起,就用林先生爱说的一句话来形容:“有一种抖落之后的畅快。”
媒体推荐:
胜教东来,两千余年,魏晋以降,终成大现。尤以禅宗一脉,绵延至今,宗分七叶,代有高僧。各以手段,引领一方。虽有法难,逾是昌盛。时至今日,释教传扬。禅宗普世,各领风骚。
林谷芳先生,台湾新竹人氏,弱冠之年,偶见“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句,而省。遂入无生法门。八十年代后叶,乃至大陆,证其所学,遍历诸方,终成自家说教。
吾与先生相识,源于“海峡两岸佛教音乐会”,一来二去,成方外之交,每每聆听先生高论,为之动容。见地与众不同。其近作《如实生活如是禅》,实乃禅者生活之如实直抒。因为之荐。
灵隐寺住持 释光泉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和佛教的经典一样是通过问答方式讲解问题的,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书里面的内容也很有启发性,是和谐社会的良药。
柏林寺禅师明一法师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见书中有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
四十年间,于音乐,始终观照道艺一体,在修行,则“出入禅、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无可救药的禅子”,遂对禅门不共,多所拈提,常以“禅为剑刃上事”砥砺学人,所作恰可治时人“以禅为生命妆点”之病。
孙小宁:1970年生,文化记者,现供职于北京晚报。从事文化报导十几年,喜欢读书也读人,愿意发现并挖掘社会浮面下值得尊敬的被遮蔽的存在。1997年介绍林谷芳先生音乐人文著作《谛观有情——中国音乐中的人文世界》在大陆出版,2003年出版林谷芳先生访谈录《十年去来——一个台湾人眼中的大陆》。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之研究 内容简介 道教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观,就怎样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怎样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伦理...
心灵治疗与宇宙传统 本书特色 《心灵治疗与宇宙传统》认为,当疾病发生时,治疗学不仅可适用于实质上的身体和生理,而且也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精神性功能与其对应的能量。为...
孔子与论语-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 内容简介 錢穆先生全集,在臺灣經由錢賓四先生全集编輯委員會整理编輯而成,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錢賓四先生...
《菩提道次第略论》是《菩提道次第论》的略本。《菩提道次第论》是中国藏族佛教大师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精粹而写成的名
东亚儒学探索 本书特色 源起于将近三千年前的中国儒家传统,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其中潜藏了诸多重大哲学议题,不论是中国本土的历代儒者,还是东传日韩的异...
伏尔泰不仅是法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而且在法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一生勤于创作,发表了大量哲学论著、小说和
入禅之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净慧老和尚的一部佛学力作,净慧,祖籍湖北新洲,生於一九三三年。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十四岁在武昌三佛寺拜师学经,奠定超脱出世的宗...
中国现代哲学通论(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后,哲学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书把从1919年到1949年的中国哲学史看...
思想录 本书特色 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是一篇护教之作。他在《思想录》中主要以奇迹和预言论证基督教的唯一合理性。为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成为人因思...
从语言到心灵-一种生活整体主义的研究 本书特色 《从语言到心灵(一种生活整体主义的研究)》以对专名的指称和意义问题的研究为基础,然后运用所得到的结果对...
宗教改革掠影 本书特色 《宗教改革掠影》探讨了几位宗教改革领军人物的思想,包括那些至今依然很有名气的人(路德与加尔文),还有那些基本上已经被后世遗忘了...
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藏学著译文集 目录 句义宝藏论广讲金刚处**抉择本根之次第(一)元始*初本根实际本质之情况(二)世间迷乱情况之次第(三)普贤解脱之理金刚处...
哲学的故事 本书特色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经典力作,自问世以来,经久畅销不衰。《哲学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的...
王闿运辑 本书特色 本书辑录王闿运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经学方面有《春秋公羊传笺》《论语训》等;史学方面有《湘军志》《湘潭县志》;文学方面有《湘绮楼诗》《湘绮...
中国道教基础知识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有关道教的普及性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道教的历史发展、经典教义、修炼方术、斋醮仪式、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
人的价值学 本书特色 罗范懿编著的《人的价值学》用三个原理来阐释“人的价值学”。分别是上篇“和分”概念原理,通过古今中外众多案例,论述人类在进化和发展中与动物想...
奇门归宗 本书特色 康熙善本,首次公开。孙国中整理的《奇门归宗》作于康熙58年,由康熙年间学者杨芳声编辑注解。全书九卷,是易学领域中,理论完善、方法齐备、简明易...
香港新儒家 本书特色 “华洋杂处”的香港,看上去与儒家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与现代新儒家大有渊源。1958年元旦发表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宣...
中国佛教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印顺法师有关中国佛教的重要论述,内容涉及中国佛教的制度,三论宗、禅宗、净土宗等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大乘起信论》、《楞伽经》等...
哲学与宗教(第4辑) 本书特色 《哲学与宗教(第4辑)》是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儒学院学报**辑,是由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儒学院、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