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学者、散文家、小说家。在西风东渐的潮流中,他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滤清,根据个人的独特视角和西方现代理念,构建了既融合世界潮流,又富有中国个性的新型国学。本书选取林语堂先生著作中有关国学经典与佛学著作作为主体,以林语堂的视角,详细介绍了华夏遗产中的菁华。
孔子,就如同亚里士多德一样,他把自己的赌注都放在了人性上,并且觉得接受自然的人性要比改变它强得多。要想实现一个好的社会设想,依靠的不是要改变它的生产系统,而是要依靠改造人自己本身。
——林语堂谈儒
老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他将孔子学说和常识所留下的空虚赋予了充实。就心灵和才智看,老子要比孔子有深度。如果中国只出现了一个孔子,而没有出现老子作为他灵性上的对手,那么我将对中国的思想感到惭愧;这就如同我对雅典在产生了一个亚里士多德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个柏拉图而感到欣慰一样。
——林语堂论道
我一向很喜欢庄子,对他我们可以多用些时间。这是由于他的迷人风格与深奥的思想。他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散文作家,这一点是无疑的;同时,按照我的评价,他也是中国曾经出现过的*伟大和*具深度的哲学家。
——林语堂论道
孔子的堂奥——林语堂谈儒
孔子的堂奥
一、孔子那个人
如果现在来写关于儒家的哲学,由于在我之前已有数千位中国学者都已经写过这个课题,那么我就只能写出我自己对它的参悟以及我自己对它的评价和阐释。我并没有去接受什么,也就不会认为有什么是想当然;我喜欢将孔子和儒家那些早已被曲解的意见和信仰剥去。我的天性还是近乎道家的,这要多过因为信仰而造就的儒家。那些新儒家们已经开始透过佛教徒的眼来看那些孔子的教训,那么我为什么不能透过道家的眼来看那些孔子的教训?儒家和道家一向是被视作中国思想中的相互对立的两极:因为孔子是一个实证主义者,而老子却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对于孔子来说他*关切的是人,而老子*关切的却是宇宙的神秘和它的性质;孔子是把宇宙看成是人的一部分,而老子却认为人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但从近距离来看,问题仍然不是这般的简单和纯粹。我认为孔子对上帝及对上帝意旨的关心以及他对于宇宙的灵性性质的看法,已经通常地被儒家实证主义所蒙蔽。因为道家一直是有意在深入,而儒家的一切都是在表面上,至少在表面装作是这样。道家的思想家对于孔子和他教义的某些方面是比较欣赏的,并且帮助他避免单单注意显著的德行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想考察的是孔子在对待关于死亡、上帝、上帝的意旨,以及人的灵性等一些比较大的问题上的态度。
孔子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他还是一个私生子。他的父亲是鲁国的三大名将之一,从下面的这个故事中,他父亲的勋业显赫可见一斑。有一次他的父亲率领鲁国的士兵去攻打一座城。可是当他的军队中已有了一半人进入了敌人的城门,而另外一半人还留在了外面的时候,敌人忽然间把城门放下。就在这时候,孔子的父亲,看出了敌人有诈,他就用了一只手将城门举起,然后让他的军队全都撤退。
孔子的父亲是在六十岁以后才娶了一个少女,也就是孔子的母亲,她是三个姊妹中*小的一个。儒家的清教徒曾经想尽了各种*好的方法来对历史上的记载进行解释,想要以此来说明孔子并非是私生子,但我认为这么做实在是大可不必。不是正常婚姻所生的子女往往是很聪慧的,这一点是自然的。就像一个法国贵妇所说的“一切孩子都是自然的”,但我认为私生子比别的其他的孩子更加地自然。这个意思是说,这样的孩子通常是遵循着男女互相吸引的自然律、并且有着热烈的罗曼史的结果。其他的记录似乎也对这个说法很支持,在大陆著名史家司马迁的记载中,孔子父亲死时,孔子年龄还很小,他的母亲不想告诉他父亲坟墓在哪里(或许是他的母亲想瞒着他)。而等到孔子的母亲去世后,孔子已经长大成人时,他才从一个乡下的老婆婆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谁以及他父亲的坟墓所在地,这样他才得以把父母合葬在了一起。孔子被描写成了身高九尺六寸高,古代的尺长度是一指距,或者说是八英寸,那么用现在的尺来量孔子就是身高是六尺四寸。不管怎么换算,他也算是高的了,所以他的绰号就被叫做了“长人”。
童年时代,孔子一直在给季氏放牧牛羊,所以严格说来他只是一个牧童,他也曾经学着做过很多粗鄙的事。但由于他一直严于自修,他仍然得以成为了当时**流的学者。在他五十岁的时候,他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宰,又被升迂为鲁司寇,后来又担当了摄行相事。在那里他原本有机会把他的社会和政治的学说都付诸实践的,但由于把握实权的鲁国贵族们对他感到失望而被罢免,就像是柏拉图遭到了西那库斯的暴君戴奥尼夏的罢免一样。到了后来他就自己主动辞了职,离开了他的祖国到外国(城邦)去周游,一并历时十四年之久。如同柏拉图一样,他原本再次从政,但又一次遭到了失败,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他自己的革命理想,并且他坚信只要一旦有了机会,他就知道怎样才能将它实现。但是这个失败的时期,同时也是孔子取得了*高成就的时期。他时常陷入到困境中,经常被人嘲笑和拒绝,还多次被逮捕和拦劫,但他却一直保持着温良恭俭谦让的态度,有一位伟大的儒者曾经指出了这一点就是他性格中*让人感动的一面。因为在这一时期,他展示出了他真正的力量。虽然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君情愿认真接待他或者授权柄给他,他手下的门徒们也大都感到心灰意冷、很是失望沮丧,但孔子却仍然一直乐天安命。当他被逮捕或被拘留时,他总是习惯于唱诗或者朗诵,而且还自我弹奏着一种乐器来伴奏。并且他还在继续研究历史。经过了很多年的游说奔走之后,他*终又回到他的祖国,而那时候他的几个门徒都已经在给政府干事。所以可以说他是以一个官吏老师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大老”的身份回乡,他于七十二岁的时候去世。也就是在他生命历程中*后的四五年里,他动手做了*了不起的工作,投入到对古代的作品的编辑中,同时记下了他对历史的研究,这些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后来这些书被留传了下来,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儒家的五经。
新儒学的清教徒们老是试图把孔子刻画成一个拘谨于小节和细节、无限尊严的圣人。他们把他搞成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和一个无比完美的圣人。实际上孔子却是他那个时代的撒母耳•约翰生博士,他*不喜欢的就是受人尊敬。依照《论语》上的记载,他一度做过几件很另类的事,这些事足以让那些正统的批评家无比骇异。所以那些正统家大声惊呼:“作为一个圣人,孔子肯定是不会做这种事情,之所以有这些经文的出现,当然是后世窜入的。大哉孔子!”在这里我只需提及一个在《论语》中记载的事例,我们就能看出孔子对那帮奸佞小人和伪善者的反感就和耶稣反感法利赛人一样。一天有一个这样的人来向孔子求访。孔子就对仆人说,他不想见这样的人,吩咐仆人告诉那位来访者他不在。尔后又为了表示他对那个叫孺悲的人的极度厌恶,他就做了件很是无礼的事情。在那个来访者还停在他家门口的时候,他就故意拿起他的弦乐器开始唱歌,故意“使之闻之”,以此来表示对他的极度藐视。孔子曾多次说过:“乡原,德之贼也。”“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有一次他把当时的从政者描写成“斗筲之人”,还有一次他竟然动真格地拿了一根杖去打一个他很不喜欢的人的胫,而且把他叫做“贼”。这就是孔子的礼貌标准。
孔子的坚强就像石头,精力旺盛不竭,可以忍受极度紧张的工作压力,他把自己说成是“发偾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内心善感并且多情。《孔子家语》上记载说:“孔子适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脱骖以赠之。子贡日:‘于所识之丧,不能有所赠,赠于旧馆,不已多乎?’孔子日:‘吾向入哭之,遇一哀而出涕,吾恶夫涕,而无以将之。小子行焉。一从中便可以看到他对他心爱的弟子的温柔和友善。他有一本书叫做《春秋》,成为了当时衡裁统治者们的标准尺,统治者对此都很害怕。他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当时在统治阶级的圈子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因为孔子在书中对篡位者做了极为严厉的批判和裁决。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当单个人同他的时代无法协调时,孔子便表示出了一种顽强不屈以及对自己的可笑和可怜的处境保持幽默感的混合性格。在他们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被某一小城的官吏拘留,以至于断粮数天,他们也因此而陷入了实际上的饥饿,这样的日子经过了好多天之后,他的很多跟随者都饿得起不来了,但孔子依然继续弹奏弦乐不辍。
子路愠,见日:“君子亦有穷乎?”
子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当然也明白弟子们心中多有愤恨不平之感,于是他就先把子路召了进来。
(子)日:“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子路愠,作色而对日:“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日:“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
子贡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
子日:“赐,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弓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
颜回日:“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叹日:“有是哉,颜氏之子!吾亦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孔子好像不容易和女人相处,他把自己的妻子也给休了。还有一次他说过一句大大贬低、抑制女人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而且在别的方面,孔子并非是一个好伺候的人。他的妻子发现他有很多奇怪的癖好:对于衣服的袖子,他喜欢右边的袖子要比左边的袖子短一些,这样以便于工作,他还坚持睡衣的长度一定要比他的身体的一半长。他对食物也十分挑剔,这让他的妻子感到很为难。《论语·乡党》篇中对孔子的习惯有很详细具体的描述,据说孔子既不吃这个又不吃那个。我估计每一顿饭都一定会让孔太太大费脑筋。比如说素菜可能做得不够多,肉又切得可能没有那么方方正正。对于这一类的事情如果她有足够的时间,她倒可以注意改正。但他又坚持只喝自己家酿的酒,干肉也只吃自己家制的。
……
国学茶座-总第六期 2015年1期 本书特色 山东人民出版社创办《国学茶座》这份杂志的目标是“普及国学知识,培育国学新人”。基于这样的目标,该杂志的读者应以大学...
汉语春秋-中国人的思维软件 本书特色 由石毓智所著的《汉语春秋(中国人的思维软件)》有助于读者学习汉语的文字、词汇、语音、语法的全面知识,深入认识汉语规律,了解...
词汇学词典学研究 内容简介 现代汉语研究的重点一直是语法,而词汇研究长期以来很少人过问,一直是个薄弱点。似乎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才有个别汉语词汇学的著作问世...
熱衷一切奇思怪想的軼聞,相信世界的玄妙大過眼睛,熱愛旅行,尤喜探險,身體跨越不了的險境,就是筆下故事開始的地方。
图说中国节 内容简介 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去春来,岁月递嬗,时光如流,一个个的中国节在井然有序地轮替着。人们依照时节,付出辛勤的劳作,收获丰...
诗歌朗诵艺术-(第2版) 本书特色 《诗歌朗诵艺术(第2版)》是朗诵水平等级考试指导用书。诗歌——文学中的文学,真与美的结晶朗诵——*大众的文化,*简捷的艺术艺...
中医圈里的生命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共六章,主要包括:走近《黄帝内经》、放眼世界看生命、中医王国里的生命四定律、中医视野里的生命演化律、中医的生命大写意、中医,关...
大栅栏的魅力老字号+北京文化遗产之旅+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北京市级+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国家级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地区44家老字号企业及知名企业,书中为每个...
梵净武陵中华文明之源初探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通过对炎帝神农、黄帝轩辕、战神蚩尤、青阳少昊、高阳颛顼、帝喾高辛和尧舜禹等人的生活年代、主要业绩(如:天文历法、龙凤...
中古汉语副词研究 内容简介 这是**部系统研究中古汉语副词的专著。书中对中古汉语副词作了详尽的描写与分类,考察了许多重要的单音节副词与双音节复词的来源及历时演变...
《所有的简单都不简单》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情感随笔集。作者曾长期从事情感热线接听工作,听形形色色的人分享他们的喜悦与悲哀,
南怀瑾/讲述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本书特色 没有古代哪有现代,没有父母哪有儿女,没有祖先哪有我们呢,可是我们现在迷了路……我只是一个年纪大、顽固的、喜欢...
胡同里的老北京 本书特色 王艳芝、秦江涛编著的《胡同里的老北京》分为东城篇、西城篇。秉承有趣、好玩、可赏、可逛的原则,作者从中精心挑选了40多条*经典的胡同,这...
女子之不朽-明清时期的女教观念 本书特色 人生的意义何在?虽然明清妇女不能在庙堂之上建功立业,但她们同样也关注着人生的不朽。《女子之不朽:明清时期的女教...
“一”与“多”-欧洲经济、政治、法律协调中的文化背景研究 本书特色 《“一”与“多”:欧洲经济、政治、法律协调中的文化背景研究》:欧盟研究丛书“一”与“多”-欧...
年度国学:2008 本书特色 《年度国学》是一部年鉴性质的国学发展报告,由国学领域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撰写,反映了2008年度国学界的总体发展状况。全书包括...
华夏江河传记丛书:雅鲁藏布江传 内容简介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高的大江,也是一条充满魅力的艺术之河和心灵之河。千百年来,她无私奉献,造就了景色瑰丽的雪域高原...
《作家榜名著: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内容简介:美文大师朱自清经典传世之作,被誉为“读书指南和写作指南”如何阅读国学经典?朱
古汉语虚词 本书特色 《古汉语虚词》和《文言虚词》稍有不同,讨论的范围比较广泛,有时也较深入。因为例句有译文,初学者也还可以看得懂,想深入一层研究的也用得着。古...
写作教程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基础理论篇、文体写作篇两大部分。每部分既有简明通俗的“理论概说”,也有较为精当的“例文评析”,并有重在实践的“单项训练”,有些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