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学者、散文家、小说家。在西风东渐的潮流中,他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滤清,根据个人的独特视角和西方现代理念,构建了既融合世界潮流,又富有中国个性的新型国学。本书选取林语堂先生著作中有关国学经典与佛学著作作为主体,以林语堂的视角,详细介绍了华夏遗产中的菁华。
孔子,就如同亚里士多德一样,他把自己的赌注都放在了人性上,并且觉得接受自然的人性要比改变它强得多。要想实现一个好的社会设想,依靠的不是要改变它的生产系统,而是要依靠改造人自己本身。
——林语堂谈儒
老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他将孔子学说和常识所留下的空虚赋予了充实。就心灵和才智看,老子要比孔子有深度。如果中国只出现了一个孔子,而没有出现老子作为他灵性上的对手,那么我将对中国的思想感到惭愧;这就如同我对雅典在产生了一个亚里士多德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个柏拉图而感到欣慰一样。
——林语堂论道
我一向很喜欢庄子,对他我们可以多用些时间。这是由于他的迷人风格与深奥的思想。他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散文作家,这一点是无疑的;同时,按照我的评价,他也是中国曾经出现过的*伟大和*具深度的哲学家。
——林语堂论道
孔子的堂奥——林语堂谈儒
孔子的堂奥
一、孔子那个人
如果现在来写关于儒家的哲学,由于在我之前已有数千位中国学者都已经写过这个课题,那么我就只能写出我自己对它的参悟以及我自己对它的评价和阐释。我并没有去接受什么,也就不会认为有什么是想当然;我喜欢将孔子和儒家那些早已被曲解的意见和信仰剥去。我的天性还是近乎道家的,这要多过因为信仰而造就的儒家。那些新儒家们已经开始透过佛教徒的眼来看那些孔子的教训,那么我为什么不能透过道家的眼来看那些孔子的教训?儒家和道家一向是被视作中国思想中的相互对立的两极:因为孔子是一个实证主义者,而老子却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对于孔子来说他*关切的是人,而老子*关切的却是宇宙的神秘和它的性质;孔子是把宇宙看成是人的一部分,而老子却认为人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但从近距离来看,问题仍然不是这般的简单和纯粹。我认为孔子对上帝及对上帝意旨的关心以及他对于宇宙的灵性性质的看法,已经通常地被儒家实证主义所蒙蔽。因为道家一直是有意在深入,而儒家的一切都是在表面上,至少在表面装作是这样。道家的思想家对于孔子和他教义的某些方面是比较欣赏的,并且帮助他避免单单注意显著的德行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想考察的是孔子在对待关于死亡、上帝、上帝的意旨,以及人的灵性等一些比较大的问题上的态度。
孔子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他还是一个私生子。他的父亲是鲁国的三大名将之一,从下面的这个故事中,他父亲的勋业显赫可见一斑。有一次他的父亲率领鲁国的士兵去攻打一座城。可是当他的军队中已有了一半人进入了敌人的城门,而另外一半人还留在了外面的时候,敌人忽然间把城门放下。就在这时候,孔子的父亲,看出了敌人有诈,他就用了一只手将城门举起,然后让他的军队全都撤退。
孔子的父亲是在六十岁以后才娶了一个少女,也就是孔子的母亲,她是三个姊妹中*小的一个。儒家的清教徒曾经想尽了各种*好的方法来对历史上的记载进行解释,想要以此来说明孔子并非是私生子,但我认为这么做实在是大可不必。不是正常婚姻所生的子女往往是很聪慧的,这一点是自然的。就像一个法国贵妇所说的“一切孩子都是自然的”,但我认为私生子比别的其他的孩子更加地自然。这个意思是说,这样的孩子通常是遵循着男女互相吸引的自然律、并且有着热烈的罗曼史的结果。其他的记录似乎也对这个说法很支持,在大陆著名史家司马迁的记载中,孔子父亲死时,孔子年龄还很小,他的母亲不想告诉他父亲坟墓在哪里(或许是他的母亲想瞒着他)。而等到孔子的母亲去世后,孔子已经长大成人时,他才从一个乡下的老婆婆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谁以及他父亲的坟墓所在地,这样他才得以把父母合葬在了一起。孔子被描写成了身高九尺六寸高,古代的尺长度是一指距,或者说是八英寸,那么用现在的尺来量孔子就是身高是六尺四寸。不管怎么换算,他也算是高的了,所以他的绰号就被叫做了“长人”。
童年时代,孔子一直在给季氏放牧牛羊,所以严格说来他只是一个牧童,他也曾经学着做过很多粗鄙的事。但由于他一直严于自修,他仍然得以成为了当时**流的学者。在他五十岁的时候,他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宰,又被升迂为鲁司寇,后来又担当了摄行相事。在那里他原本有机会把他的社会和政治的学说都付诸实践的,但由于把握实权的鲁国贵族们对他感到失望而被罢免,就像是柏拉图遭到了西那库斯的暴君戴奥尼夏的罢免一样。到了后来他就自己主动辞了职,离开了他的祖国到外国(城邦)去周游,一并历时十四年之久。如同柏拉图一样,他原本再次从政,但又一次遭到了失败,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他自己的革命理想,并且他坚信只要一旦有了机会,他就知道怎样才能将它实现。但是这个失败的时期,同时也是孔子取得了*高成就的时期。他时常陷入到困境中,经常被人嘲笑和拒绝,还多次被逮捕和拦劫,但他却一直保持着温良恭俭谦让的态度,有一位伟大的儒者曾经指出了这一点就是他性格中*让人感动的一面。因为在这一时期,他展示出了他真正的力量。虽然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君情愿认真接待他或者授权柄给他,他手下的门徒们也大都感到心灰意冷、很是失望沮丧,但孔子却仍然一直乐天安命。当他被逮捕或被拘留时,他总是习惯于唱诗或者朗诵,而且还自我弹奏着一种乐器来伴奏。并且他还在继续研究历史。经过了很多年的游说奔走之后,他*终又回到他的祖国,而那时候他的几个门徒都已经在给政府干事。所以可以说他是以一个官吏老师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大老”的身份回乡,他于七十二岁的时候去世。也就是在他生命历程中*后的四五年里,他动手做了*了不起的工作,投入到对古代的作品的编辑中,同时记下了他对历史的研究,这些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后来这些书被留传了下来,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儒家的五经。
新儒学的清教徒们老是试图把孔子刻画成一个拘谨于小节和细节、无限尊严的圣人。他们把他搞成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和一个无比完美的圣人。实际上孔子却是他那个时代的撒母耳•约翰生博士,他*不喜欢的就是受人尊敬。依照《论语》上的记载,他一度做过几件很另类的事,这些事足以让那些正统的批评家无比骇异。所以那些正统家大声惊呼:“作为一个圣人,孔子肯定是不会做这种事情,之所以有这些经文的出现,当然是后世窜入的。大哉孔子!”在这里我只需提及一个在《论语》中记载的事例,我们就能看出孔子对那帮奸佞小人和伪善者的反感就和耶稣反感法利赛人一样。一天有一个这样的人来向孔子求访。孔子就对仆人说,他不想见这样的人,吩咐仆人告诉那位来访者他不在。尔后又为了表示他对那个叫孺悲的人的极度厌恶,他就做了件很是无礼的事情。在那个来访者还停在他家门口的时候,他就故意拿起他的弦乐器开始唱歌,故意“使之闻之”,以此来表示对他的极度藐视。孔子曾多次说过:“乡原,德之贼也。”“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有一次他把当时的从政者描写成“斗筲之人”,还有一次他竟然动真格地拿了一根杖去打一个他很不喜欢的人的胫,而且把他叫做“贼”。这就是孔子的礼貌标准。
孔子的坚强就像石头,精力旺盛不竭,可以忍受极度紧张的工作压力,他把自己说成是“发偾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内心善感并且多情。《孔子家语》上记载说:“孔子适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脱骖以赠之。子贡日:‘于所识之丧,不能有所赠,赠于旧馆,不已多乎?’孔子日:‘吾向入哭之,遇一哀而出涕,吾恶夫涕,而无以将之。小子行焉。一从中便可以看到他对他心爱的弟子的温柔和友善。他有一本书叫做《春秋》,成为了当时衡裁统治者们的标准尺,统治者对此都很害怕。他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当时在统治阶级的圈子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因为孔子在书中对篡位者做了极为严厉的批判和裁决。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当单个人同他的时代无法协调时,孔子便表示出了一种顽强不屈以及对自己的可笑和可怜的处境保持幽默感的混合性格。在他们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被某一小城的官吏拘留,以至于断粮数天,他们也因此而陷入了实际上的饥饿,这样的日子经过了好多天之后,他的很多跟随者都饿得起不来了,但孔子依然继续弹奏弦乐不辍。
子路愠,见日:“君子亦有穷乎?”
子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当然也明白弟子们心中多有愤恨不平之感,于是他就先把子路召了进来。
(子)日:“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子路愠,作色而对日:“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日:“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
子贡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
子日:“赐,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弓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
颜回日:“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叹日:“有是哉,颜氏之子!吾亦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孔子好像不容易和女人相处,他把自己的妻子也给休了。还有一次他说过一句大大贬低、抑制女人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而且在别的方面,孔子并非是一个好伺候的人。他的妻子发现他有很多奇怪的癖好:对于衣服的袖子,他喜欢右边的袖子要比左边的袖子短一些,这样以便于工作,他还坚持睡衣的长度一定要比他的身体的一半长。他对食物也十分挑剔,这让他的妻子感到很为难。《论语·乡党》篇中对孔子的习惯有很详细具体的描述,据说孔子既不吃这个又不吃那个。我估计每一顿饭都一定会让孔太太大费脑筋。比如说素菜可能做得不够多,肉又切得可能没有那么方方正正。对于这一类的事情如果她有足够的时间,她倒可以注意改正。但他又坚持只喝自己家酿的酒,干肉也只吃自己家制的。
……
东北移民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东北移民历史为线索,对东北移民文化进行介绍,主要分为“东北移民的历史回顾”“东北移民文化的形成”“东北移民文化的主要内容”“东北移...
大师图学馆 胡朴安文学常识 陈彬和中国文学与书法 本书特色 《胡朴安文字学常识陈彬和中国文字与书法》由胡朴安、陈彬龢所著,本书是文字学家胡朴安先生在持志大学、国...
中国古代名言警句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名言警句》将古代名言警句分类汇编成文。对于博览群书、学有根基的读者来说,可以信手拈来,出口成诵;对于欣赏和借鉴前人精华的读...
不是所有的事突然都撞在一起,而是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終於要爆發了。戰亂過後,歐青謹為歐家日夜奔波,夏瑞熙只能盡量把家管好,讓丈夫無後顧之憂,小兩口努力把日子過好...
幼学琼林 内容简介 本书广辑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知识和典故,分类成篇,编成骈语,对偶成韵。《幼学琼林》共分四卷:卷一包含天文地理,朝廷百官。卷二分列人伦婚姻...
吴幼坚,1947年生,成长于广州,社会活动家。出身革命干部家庭,父亲是著名作家。1966年高三毕业遭逢“文 革”,后作为知青赴粤北山区务农,1979年返回广州,...
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全二册 内容简介 方一新编著的《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分成上、下两编——上编是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相关问题的专门...
妙说男人女人:文化名家笔下的男人女人 本书特色 男子见了美人,不愿看的,必是瞎子;屡屡看的,必是愚人;看了之后,不动妄念的,才是智者。女子嫣然一笑,男子的主意就...
沟通中西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是西方学术与汉语思想前沿丛书之一种,主要是就沟通中西文化等问题进行探讨和阐述,特别是关注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将儒家经典《论语》和...
胡适先生到底怎样-胡适思想录-(十) 本书特色 胡适,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Editions de Paris2002年誕生於東京的出版社。以介紹「巴黎藝術設計」與「巴黎人之生活品味」作為出版核心,希望能藉由各式與巴黎相關且充滿創意之圖...
语法理论 内容简介 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语言学家们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已经有了巨大的成就。我们不但编有许多汉语语法教材之类的书籍,同时也就某些汉语语法的理论...
田野中的文化呈现-穿越文化浸洗的廪嘎人歌舞研究 本书特色 《田野中的文化呈现:穿越文化浸洗的廪嘎人歌舞研究》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田野中的文化呈现-穿越文化浸洗...
翻译与后现代性 本书特色 在当代西方批评理论领域,翻译理论无疑成为又一个理论点,跨文化实践的多样性直接促发并激化着理论家们的思考与立场。在翻译理论的进程中,当代...
平庸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以流畅的文笔细述了一位知识女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真实生活。刻画了作者成年在河南、战争时期在四川的奋斗历程。通过作者的生活片断,...
模糊语义学(当代语言学理论丛书) 本书特色 《当代语言学理论丛书:模糊语义学》介绍和评述了模糊语义学的各种学派,讨论了模糊语义和适用性理论的问题,勾画了此学科发...
国学基础文库:文化学概观 本书特色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学?文化的性质是什么?文化的重心在哪里?文化的发展指向何方?东方文化何以延滞?西方文化何以演变?南方文...
◎日本「本格推理大賞」得主――鳥飼否宇登峰造極之作。◎本格推理小說大賞得獎作品。偵探、犯人、被害者――全員,監獄之中。以末日監獄為舞台,奇想和反論橫溢,作者渾身...
作者简介:俞挺 / YU TING男,1972/5/23,上海建筑师、美食家、专栏作家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学士、同济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博士、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
流年物语 : 西方近代文明的哲思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华大学人文素质课《西方文化名著导读》的教材,意在围绕挑选出来的十位有代表性的西方近现代思想家的著作文本所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