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处身风气甫开、新旧交替之际,思想学识愈见丰富,交游酬酢益为广阔,肆意性情,常引后人神往。本书选取民国文化人的社交生活片段,按照一对一的关系行文,分为友朋、婚恋、上下、敌对等不同单元,勾勒出民国文化人的人情地图,于细节处见人情冷暖,从小事看前辈风范,备案民国文化人的社交网络,梳理人脉关系,管窥学界风云……
亲属
手足情拒绝后门——丁文江与丁文渊
丁文江26岁那年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在上海教书,从此他开始取得个人收入,并立即担负起赡养父母和教育兄弟的义务。他的四弟丁文渊正在德国留学,经济完全靠他负担。
丁文渊先是在瑞士楚里西大学,后来到德国学医。在瑞士的时候,丁文江的同学好友曹梁厦先生任留欧学生监督处的秘书,主动对丁文渊说:“令兄不是有钱的人,不应当让他独自担负你的学费。照你的学历,你可以申请官费。现在教育部和江苏省的官费都有空额,你不妨写信给文江,要他设法给你办官费。他和留学生监督沈步洲、教育部次长袁希涛、高等教育司司长秦汾都是老朋友,你又具备资格,你申请一定会被核准的。”丁文渊深知哥哥担负他留学经费的困难,故把曹先生的好意致信其兄丁文江,要他去设法办理官费留学。
然而丁文江却回信告诉四弟说:“照你的学历和我们家中的经济状况,当然有资格去申请。不过你应当知道,在中国,比你更聪明、更用功、更贫寒的子弟实在不少,他们就没有像你有这样一个哥哥能替他们担负学费,他们要想留学深造,唯一的一条路就是争取官费,多一个官费空额,就可以多造就一个有为的青年。他们有请求官费的需要,和你不同。你是否应当细细考虑一番,是不是还想用你的人事关系来占据一个官费空额,我劝你不必为此事费心。我既然答应担负你的学费,如何节省筹款,都是我的事,你只要安心用功读书就行了。”
亲情厚谊成美谈——冯友兰与冯沅君
1915年,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同时还兼听文学系名教授黄侃的课。冯友兰喜欢诗词,放假回到家里还经常诵诗读文,这引起了辍学在家的小妹沅君的兴趣,就请求大哥教她。冯友兰就学着黄侃先生的样子,选写诗文,给她讲,教她念。小妹沅君绝顶聪明,一个暑假下来,她已经不但会讲、会念,而且还会写出像六朝小赋那样的小品文。待到第二年暑假回家,大哥发现小妹的学问更是大有长进。这时,正逢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招生,沅君听说后坚决要去报考,她对母亲表示:因上学用钱,将来出嫁的时候不要嫁妆。结果,冯沅君到了北京果然考上了,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道路。冯沅君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考进了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后来又到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成为中国**个女研究生和**个巴黎大学文学院的女博士。冯沅君是20世纪初*早从事文学创作的女作家之一,与丁玲、凌叔华、苏雪林齐名,后专门搞学术研究和教学。
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兄妹三人感情甚笃,互相尊重、互相牵挂。冯沅君从北大国学研究所毕业后,河南中州大学曾邀请她去任教。当时冯友兰已经在中州大学担任教席,从教课的效果看,小妹的文学要远比大哥的哲学讲得精彩。为了体谅大哥的
处境,免使大哥面临尴尬,小妹毅然拒绝了中州大学的聘请。冯沅君留学归国后同丈夫陆侃如一直在山东大学任教。1973年冯沅君不幸罹患结肠癌,大哥冯友兰闻讯后心急如焚,四处寻医问药,并派子女宗璞、钟越赴济南探视。冯沅君不幸去世后,由作家、冯沅君的侄女冯宗璞起草唁电,*后由冯友兰、冯景兰兄弟定稿。冯沅君去世10周年,冯友兰为此写了一篇题为《忆沅君幼年轶事》的纪念文章,无限深情地忆及小妹幼年的往事,寄托哀思。
冷却的手足情——鲁迅与周作人
鲁迅本名周树人,与周作人、周建人是同胞兄弟。1919年2月,鲁迅在北京八道湾买了一所大四合院,将母亲接来,与周氏兄弟三人同住。当时,鲁迅的母亲年迈,夫人朱安不识字,鲁迅就提出由周作人的日本籍妻子羽太信子管理家务。鲁迅作为大哥,就主动将每月收入,除留些零用钱外,都如数交给羽太信子掌管。
这种安排本来是出于对羽太信子的信任,可是她一朝权在手,便变得肆无忌惮起来。她花钱大手大脚,讲排场,摆阔气,丝毫不考虑这些钱是大哥的血汗钱。因而鲁迅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周建人是经羽太信子搭桥,与她的妹妹结婚的。因为有着这层关系,羽太信子将自己的妹妹和妹夫当佣人一样对待,指使他们干这个于那个。鲁迅知道周建人老买,不甘心他在这个家里受人支配,就给蔡元培写信,请求帮助给周建人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找个职位。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
羽太信子变相挤走了周建人还不满足,她还想独占这所四合院。于是就设定阴谋向鲁迅开刀了。1922年7月的一天,羽太信子又哭又闹地对周作人说,鲁迅从后窗户偷看她洗浴!周作人本来就是对羽太信子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听到她的诉说。也不细问根究,就气呼呼地给鲁迅写了封信,信中写道:“以后你不要到后院来!”鲁迅接到此信十分诧异,亲兄弟在前后院住,怎么忽然写起信来了?他就想问个明白,可是周作人却拒绝与他见面,更不用说弄明白原委了。无奈,鲁迅一家就搬出了八道湾,鲁迅的母亲也跟着他一家去住。这样,羽太信子就独霸了八道湾这所四合院,达到了她的罪恶目的。其实,羽太信子诬蔑鲁迅偷看她洗浴,完全是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的陷害,八道湾后院的房屋,北窗户很高,外有泄水沟,沟外还栽种着花卉,是根本无法靠近窗户往屋里看的。
江阴的“刘氏三杰”——刘半农与刘天华和刘北茂
被誉为“江阴刘氏三杰”的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是我国的现代文化名人。他们是江苏江阴澄江镇人。“刘氏三杰”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城镇居民家庭。他们的祖父英年早逝,祖母夏氏很年轻时就守寡。自己孤单一人,就从丈夫的堂兄膝下过继了一个男孩,取名刘宝珊。以自家微薄的财力培养他读书识字。几年后的一个冬天,夏氏外出时,忽然听到河边有婴儿啼哭,她觉得很蹊跷,到河边一看,原来是包裹得很严实的一个女弃婴在啼哭。看样子出生也不过一个月左右,就抱回家抚养。这个女婴长大后,就成了刘宝珊的童养媳。又过了几年母亲给他们圆了房,刘宝珊夫妇先后生养了三个儿子,长大后都成为教授级的名人——刘氏三兄弟。
大哥刘半农生于1891年,本名刘寿彭,后更名刘复,字半农,号曲庵。12岁开始读小学,15岁进入常州中学读初中和高中。学习勤奋,爱好文学,造诣很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学校停办,他中断学业,参加军队作文牍工作。第二年来到上海,担任《中华时报》和中华书局编辑,并开始为《青年》(即《新青年》的前身)写稿,因此受到陈独秀的重视。陈独秀到北大担任文科学长后,于1917年举荐刘半农为北大预科教授,并成为《新青年》的编辑之一。在教学之余,他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发表了很多批判旧礼教、旧文学的文章,同时也创作了一些白话诗。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做了很多工作。但因为他没有高深的学历(差一年没有高中毕业),被胡适等人看不起,处处与他为难。为此,他于1920年赴欧洲留学。1925年他获得了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担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刘半农是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他的白话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开创了白话诗的新流派;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是我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曾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大奖。他是我国**个获此国际殊荣的语言学家。另外,他还在摄影、戏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934年他准备按着法国语音地图的方式,编一套《中国方言地图》。6月份他与白涤洲、沈仲章等人带着语音仪器,到包头、百灵庙等地考察方言。不料在返回途中染上回归热,病故于北平协和医院。
刘天华是刘氏老二,生于1895年,自幼喜欢音乐,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被选进校军乐队,开始接触到军乐和乐器。辛亥革命爆发后,常州中学停办,他回到江阴。为维持生计,他曾在中学当音乐教员。1915年父亲去世,他自己又患病在冢,花两毛钱买了把二胡,自学二胡,创作了二胡曲《病中吟》。第二年他被聘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音乐教员。此时他对民间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向民问艺人学习二胡、琵琶和古琴,还到处寻访民间艺人采集民间音乐,获得了很扎实的积累。
1922年刘天华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培养了很多有才华的学生。1930年梅兰芳应邀赴美国演出前,为了准备出国演出音乐资料,经京剧编剧齐如山介绍,梅兰芳请他帮助记录京剧音乐曲牌。他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将梅兰芳的京剧唱腔以五线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印制成书,以便带到美国散发。这本《梅兰芳戏曲谱》在美国很受欢迎,美国音乐界开始认识刘天华,随即邀请他访美。为了准备访美事宜,他累病了,不幸染上猩红热而不治,于1932年6月8日去世,年仅38岁。
刘天华是我国**个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国乐”的音乐家,他大胆借鉴西方音乐,改进、提高民族音乐,创作了很多首脍炙人口的二胡曲,如《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不朽的二胡曲,使他成为我国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他还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对传统的二胡和琵琶都进行了技术改进,扩展了音律,拓宽了表现领域,为这两种古老的民族乐器赋予了新鲜生命。
三弟刘北茂,原名寿慈,字寿元,生于1903年,是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从小喜欢音乐,特别是在两位兄长的影响下,在读中学时就掌握了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
192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先后在暨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任教。北平沦陷后,他拒绝日伪政权的高薪聘请,毅然放弃英语教学,到重庆国立音乐学院教音乐。由此,他开始转入音乐事业,决心继承和发扬二哥刘天华的“改进国乐”的遗愿,献身于国乐的改进、提高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音乐学院和安徽师大教授。到晚年,双腿瘫痪,于1981年与世长辞。他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二胡曲,像《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二胡独奏曲,都成为广为流传的代表作。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
赵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前中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华文学会监事、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唐山师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曾出版专著《台湾与大陆小说比较论》、《面对艺术的馈赠》、《尺水兴波的情愫》、《认同文化的结晶》,主编有《中国当代文学题解》、《写作漫话》等。
《中国人的服饰与礼俗》内容简介:1814年,威廉·亚历山大精选了50幅画作,辅以精彩的文字说明,在伦敦出版。作为海外中国服饰的开
满语语法-(修订本) 内容简介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古老的女真人,通过不断地与周边各民族融合,*终在十七世纪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满族,满语也随...
邵氏闻见后錄-元明史料笔记 内容简介 邵氏闻见后录三十卷,或省称闻见后录,宋人邵博作。自序说撰写是书,系续其父邵伯温闻见录,故以后录名书。伯温书遂称「前...
從沙漠流浪到海島的真愛,化為感動的星光,燦亮到永恆!三毛在迦納利群島後期的生活點滴,以及失去摯愛荷西後的心情!愛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什麼那麼辛酸那麼苦痛,只要還能...
经典塔罗入门-内附全套彩色塔罗牌 本书特色 欢迎进入到魔法占卜以及神奇的远古世界。近千年来,神话,童话和传说一直在演绎着它们永恒的主题——幻想世界中的某个地方,...
白化文文集-古代汉语常识二十讲 本书特色 《白化文文集:古代汉语常识二十讲》的主要内容包括:汉字常识与纠正错别字、工具书的使用、古代汉语的实词、古代汉语的指示代...
旧时行业 本书特色 《旧时行业》共收录了表现老北京旧时行业特点的97幅画,每幅画配有文字介绍,形象地展现了旧时老北京日常生活中,人们从事各种行业劳作的情形。本书...
百姓的祠堂 本书特色 在历史上江西作为全国立祠*多的地区之一,至今乡间仍散落着蔚为大观的古祠堂,建祠祭祖的风气得以推广,也与朱熹、夏言这两位江西籍历史文化名...
余杭方言 本书特色 《余杭方言》是一部反映和诠释余杭本地方言的著作。是余杭区退休老干部张承模、叶玲玲50多年来研究地方语言的一项丰硕成果。作者经过七年时间的搜集...
是辞:钟爱清辉明月与造梦为真,人生追求自在随喜,自在过生活,随喜写故事。已出版作品:《误我嘉时》《南风入萝帷》《莫斯卡托》等。微博:@依然是辞
我的雪域原味生活 本书特色 1.这不是寺院导览手册,也不是活佛喇嘛的佛法开示录。2.这本书还原*真实、纯粹的藏地生活,带给你原味的心灵感动。3.藏传佛教的心灵大...
书店之美 本书特色 阅读根据地,心灵后花园。20家文化地标书店的建筑之元素、宗教之情结、人文之关怀。若饮书吧、读易洞社区书房、今日美术馆书店、关中大书房、蒲蒲兰...
《唐宋词简释》内容简介:本书由近现代词学泰斗唐圭璋先生编选简释,共精选唐宋词各种风格代表作品二百三十二首。每选一词,接以解
中国陶瓷文化史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用全新理念书写的陶瓷文化的发展史。陶瓷文化就本质和灵魂来说,是通过它的专业化来实现的,即建立专门的陶瓷文化学科殊为必要,...
江西南丰傩文化 本书特色 南丰傩作为民间文化遗产傩文化的代表,是数千多种文化的积淀,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和学术价值。本书综合作者十多年的傩乡田野考察材料,...
新华字典.第10版 本书特色 ★在第9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修改范围达三分之一。★根据国家*新语文规范和标准确定字形、字音等。释义准确,例证精当。 ★全书收单字1...
北京梦华录 本书特色 《北京梦华录》连载于1934年之《盛京时报》,回忆了晚清民初时期之北京的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如点心、粥、茶馆、酒馆、戏曲、工艺品、婚嫁风俗...
《控场》内容简介:家庭、事业、孩子、兴趣、自我,现代女性需要的不是做减法,而是引入更多赋能强大自己,把“独木舟”打造成“航
梁启超讲国学 本书特色 本书有侧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梁启超著述中的相关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故事性的叙述方式,来做解读。这些内容包括史学、文学、儒学、佛学...
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 本书特色 “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作者包括孙玉石、钱理群、王富仁、杨义等10位鲁迅研究的著名学者,较为全面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