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秋冬之际的京城庄海外汉学研究上确有着往年不曾见到的独特风景。9月9日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馆庆,期间召开了“海外中国学文献学术研讨会”,这个会议标志着国家图书馆开始将域外中国学的研究列为其工作的重心之一,袁同礼先生当年所开辟的事业今天终后继有人,百年“国图”开始重视这份学术遗产。詹福瑞馆长在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学文献研究中心”挂牌仪式上说:…海外中国学文献研究中心’于2008年成立,是国家图书馆为开展中国学专题文献研究而特别设立的,属于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了解中国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关注海外当代中国问题研究的热点和成果,为国家立法与决策机构提供文献参考和信息咨询;依托国家图书馆丰富的文献收藏和服务渠道,为国内外中国学研究者以及图书馆业界同仁提供中国学专业文献服务;开展中国学文献信息资源的专题化、数字化建设与服务,促进图书馆与相关学术研究机构间的中国学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开展国内外有关中国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中国学学术发展。”国家图书馆这个中心的成立将有力地推动海外中国学的研究。9月13日,在香港正式注册,学会秘书处设在北东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的“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次筹备大会,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和国内研究中国文化在域外传播和影响的学者聚集北京,会长严绍璗先生期待通过这个学会团结大中华地区的所有从事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学者和机构,以推进在世界范围内所要展开的中国文化研究。这个学会的成立预示着大中华学术圈在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的研究上达成了共识,这是两岸三地关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机构和学者的首次全面合作的开始,这个新的学会必将成为推动这一学科发展的重要推手。10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所主办的第二界世界汉学大会如期召开,更是京城的学术盛会。11月1日,清华国学院成立,“中国立场,世界眼光”成为其有别干其他国学院的重要特点,清华国学院新院长陈米先生则将汉学与国学的互动作为清华国学院的传统,他说清华国学院在其第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就是“汉学化的国学。汉学化的国学就是世界化的国学,就是跟世界学术的研究接轨、合流的一个新的国学研究例如王国维所实践、由陈寅恪提出并为大家熟知的‘把地下的实物和纸上的遗文互相释证’、‘外来的观念和固有的材料相互参证’、‘异国的故书和吾国的古籍相互补证’三种方法,这方法可以说都是与当时法国和日本的汉学、中国学的研究的方法一致的。清华国学院不仅在宗旨而且在实践上都强调,如何利用东方的古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来研究中国文化。当时的欧洲人和日本人都用了这种方法对中国的古学做了很新的研究。第三阶段的这种以清华国学院为代表的世界化的国学是新的国学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可以说,它真正落实了一个新国学运动的展开”。我们期待新成立的清华国学院续接前贤传统,在与海外汉学界的互动之中开出国学研究的新局面。
本书内容包括:在世界范围展开中国文化研究之我见、孔学古微、《周易》德文、英文校戡绪言、汉学与印学 殊途同归——读《薄伽梵歌》译者序及其他、印度之汉学等。
汉学一家言纪念徐梵澄先生华诞
在世界范围展开中国文化研究之我见
百年梵澄先生在地舍里
孔学古微
《周易》德文、英文校勘绪言(节选)
汉学与印学殊途同归——读《薄伽梵歌》译者序及其他
印度之汉学
汉学家专页
方法与立场:桑原中国学的特征
沙畹著作在中国的接受
汉学家访谈录
我与中国研究之缘——沟口雄三氏访谈
艾尔曼教授访谈录
汉学文献研究
孔子之口授注经考辨三则
张诚书信选译
中西文化交流史
从马尼拉到福安:多明我会传教政策的亚洲背景
颜在中国礼仪之争中的角色
从5—7世纪初欧亚草原牧民的迁徙看中欧关系
另一种形象——从世界汉学看传教士在沟通中西文化上的作用
斯里兰卡的中国学研究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对“十诫”的译述
林乐知西学传播研究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
来自中国集市的传奇故事——《中国话本小说集》捷克文版前言节译
驳于连
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
谈音说韵——明末中西音韵学的相遇与对话
关于**部意一汉词典
书评与书介
在世界范围内考察中国文化的价值——评武斌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史》
东亚文学史比较的大胆尝试
跬步之积,志在千里——评《欧洲早期汉学史》一书
美国汉学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卫三畏与丁韪良——读《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和《丁韪良与中国》
后记
《国际汉学(第19辑)》的宗旨是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新进展,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同时积极推动国内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研究,努力倡导国内学术界与海外汉学家的对话,使“汉学”和“国学”展开一种良性的互动,在一种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提升汉学研究的水平。《国际汉学(第19辑)》包括:悼季羡林、任继愈先生,汉学如何进行哲学思考,西方文献对雍正继位的记载,傅熊访谈录,对欧洲出版的**部中文字典的注释(1670年),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等。
张西平(1948-),男,汉族,河南温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亚非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汉学》主编,《国外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主编,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周贵华,男,1962年12月生于重庆石柱县,2003年获得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印度与中国佛教哲学。著有...
当叛逆沦为时尚 内容简介 现在是一个还没有长大,就要怀旧的时代;没有长大,是因为中国还没有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所以怀旧,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正在经历社会变迁的痛苦时...
《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在1989年起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
锡山先哲丛刊 内容简介 民国11年至20年,侯鸿鉴等编刻《锡山先哲丛刊》四辑19册,收入《无锡县志》、《愚公谷乘》、《秋水文集》、《竹炉图咏》、《浦舍人诗集》、...
图解茶经-全彩精华版 本书特色 茶中的世界,澄澈空灵,却又藏有天地、纳有宇宙。茶之于我们的生命,是儒家的真诚和中庸;是释家的明心见性;是道家的无中生有;是爱茶人...
張愛玲本名張煐,一九二○年生於上海。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小說令文壇為之驚豔。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的氛圍中鋪張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
《企业人力资源全程法律顾问(实战派)》内容简介:本书重点讲解人事关系法律风险的防范,通过典型的实战案例,助你快速知晓人力管
中国各民族神话研究外文论著目录(1839-1990) 内容简介 简介本目录包括1839-1990年各国学者用15种语言发表的研究成果,目前世界范围内收集中国少数...
中国文化经典读本 本书特色 本书四篇分别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四个精神支柱,即克己修身、天人相应、贵和尚中、阴阳五行,所选诗文多是文化经典中人文精神丰厚的篇章。本书可...
大师与传统 本书特色 《大师与传统》主要围绕中国文化的特性、传统、信仰、人物、经典、智慧、国学内涵等面相,以及二十世纪学术大师的流风余韵,多层次地展开探讨。孔子...
中国传统性风俗及其文化本质 本书特色 性风俗与性文化的研究是文化史和社会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历史文化中的婚姻、宗法、习俗、家庭、宗教、礼...
恐惧的哲学 内容简介 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机、越来越严苛的机场安检措施、传染病疫苗的各种传。言……我们每天都在见证这个社会的恐惧。新闻永远在播报:*近又有一起发生...
当代女性在职场上似乎达成一种了共识——在工作中一定要展示自己理性、强大、可控的一面,隐藏所有的脆弱、不安或者情绪。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现代女性在做母亲之后,因...
布芒语研究 本书特色 布芒语是自称“布芒”的傣族使用的语言。“布芒”傣族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勐拉地区的曼仗上寨和曼仗下寨两个村...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 本书特色 本书实由两本书组成,分别关于近代思想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梁启超和谭嗣同。 张灏先生对中...
亚鲁王书系全三册 本书特色 ★ 《亚鲁王》是苗族首部长篇英雄史诗,嵌合婚丧嫁娶、祛病禳灾、祈福祭祀等民俗礼仪,庄严而肃穆、完整而活态,篇幅宏大,是苗族古代社会的...
黄河中游地区卷-中国饮食文化史 本书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史(黄河中游地区卷)》力图运用通观全局的视野与文化整合的研究方法,来揭示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发展变化...
浙江民间丧俗信仰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七章,书中具体内容包括:民间信仰;丧葬习俗与信仰;民间信仰与丧俗信仰的关系;堪舆的形成与发展;相墓术与风水文化;浙江墓葬...
河之南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具有浓烈人文历史色彩的图书;以同名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为蓝本,用绚丽多彩的图文形式,生动直观地再现以河南为主体的华夏中原地区的...
西藏艺术 内容简介 中国西藏基本情况丛书。西藏,无论是人口相对稠密的城镇、乡村,还是荒无人烟的草原,无论是崇山峻岭的山口,还是碧波荡漾的湖畔,到处都闪耀着艺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