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物哀》《日本幽玄》的姊妹篇,编译者将日本现代美学家大西克礼的《风雅论——“寂”的研究》一书首次译出,又将“俳圣”松尾芭蕉及其弟子的俳谐论及“寂”原典择要译出,形成了贯通古今的日本“寂”论,为我国读者了解日本文学、美学及日本审美文化中的“寂”,提供了可靠的文本。译者撰写的《风雅之“寂”——对日本俳谐及古典文艺美学一个关键词的解析(代译序)》,站在现代文艺美学和比较诗学的立场上,运用比较语义学、历史文化语义学的方法,清晰地揭示了“寂”论的内在构造,阐发了“寂”的理论内涵及其价值,足资读者参阅。
《日本风雅》表现出日本化的理论思考,体现出来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独特的风貌,形成了日本文学从古至今的审美传统,也为今天我们了解日本审美文化乃至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不可忽略的聚焦点和切入口。
**章序论“寂”与我国国民的审美意识/“寂”的审美内容研究的缺乏/缺乏的原因/历史研究的见地/美及艺术中的日本性格(精神性)/日本的独特审美概念的美学研究/“寂”的研究中的美学方法之一:语义及用例的检讨/“寂”的研究中的美学方法之二:对俳谐的美学考察/“寂”的研究中的美学方法之三:对俳论中的美学问题的考察与“幽玄”“物哀”等概念一样,“寂”(さび)这个词显然也是一个审美概念或美的形态。毋庸置疑的是,这种特殊形态的美,在日本国民的某个时代,或在某种艺术样式、某种艺术的生活方式中,例如俳谐①俳谐(はいかい):原文为汉语词,指谐谑取笑的言辞。在日语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文体概念,指:一、“俳谐歌”的略称,即带有滑稽谐谑意味的和歌;二、“俳谐连歌”(又称“连句”)的略称,指具有滑稽、通俗趣味的连歌;三、日本近世(江户时代)以降,是发句(连歌中的首句,有“五七五”共十七个音节,近代以后称为“俳句”)和“连句”的总称。在本书中,“俳谐”主要是指俳句,有时也指俳谐连歌(连句)。不少情况下,作者将“俳句”与“俳谐”二词并用或混用。、茶道等之类的所谓“风雅之道”中表现出来。有时候它不仅仅作为一种理念,而且在艺术与生活当中被某种程度上地具体化,在享受艺术生活的国民的审美体验中,被把握、被欣赏。而且,这种特殊的艺术生活中所包含的某种民众性,以及某一时代特别流行与发达的文化潮流,都使得人们对于这种美的感受性与趣味性得以普及。这一事实恐怕也是众所公认的。另一方面,“寂”这个概念所表示的特殊形态的美,也天然地与日本及东洋的民族趣味相投合,对于这种特殊之美的感受乃至欣赏趣味,造就了我国国民审美意识的重要方面,这一事实也是确凿无疑的。不仅如此,据我所知,对于“寂”这一审美概念的理论的检讨,较之对“幽玄”、“物哀”等其他审美概念的理论探讨则要贫乏得多。即使说以前从未有过这一类的尝试,也不过分。另一方面,日本传统的审美概念都表示着极度非合理的内容,而一直以来在日本并没有所谓“美学的研究”这样的学问。因而,对“寂”的特别的考察和研究从来没有出现过,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对于“幽玄”、“物哀”等概念的研究尽管也嫌贫乏,但毕竟在中世时代的歌学书、近世的本居宣长等人的著作当中,都做过某种程度的美学意义上的考察。在俳谐方面,“寂”作为一种“艺术”中的根本问题,以蕉门①蕉门:指江户时代以松尾芭蕉为中心、由芭蕉弟子及追随者形成的俳谐流派,其风格被称为“蕉风”,是俳谐的“正风”和主流。的各务支考等人为中心,很多俳人②俳人:从事俳谐(俳句)创作的人。在其俳论③俳论:对俳谐或俳句所在的鉴赏与评论,成书者又称“俳论书”。中都有过种种议论。然而在众多的俳论当中,对“蕉风俳谐”的“寂”只是在理念的意义上加以强调,直接对其特殊的审美内涵加以理论反省和讨论的却非常稀见。除了那些模棱两可的只言片语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这种情况的产生,有其种种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原因。在我看来,其中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基于以下的缘由:“寂”这个概念,在芭蕉及其门人作为俳谐的审美理念加以强调时,赋予了太多高深、广泛、复杂的内容,其中的奥妙真谛,除了芭蕉这样的登堂入奥的人之外,毕竟是很难把握的,也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言说的。不过,如果把“寂”单纯地限定在“闲寂”这个意义上的话,这倒是非常简单明了,但那样一来,除了这个字本身的意味之外,并没有其他意味了。于是,“寂”这个词,就在明与暗两极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意思非常明了,以至于无须加以任何积极的说明;另一方面,它又是极不明了的,以至于在单纯的、消极的否定说明之外,不需要再加什么积极的解释。连写了很多俳论书、在这个问题上极尽饶舌的各务支考那样的人,尽管频频使用“寂”这个词,却对其本身的内容几乎不加任何说明和分析。而向井去来也在他的《花实集》中说过这样的话:“像‘寂’(さび)、‘位’(くらい)、‘细柔’(ほそみ)①细柔:俳论的重要概念之一,日文写作“ほそみ”或“細み”。、‘枝折’(しをり)②枝折:俳论的重要概念之一,日文假名写作“しをり”或“しほり”或“しおり”,蕉风俳谐的审美理念之一,指一种如柔枝一般的委曲婉转的风姿。这样的词,是用言语笔头难以说清的。”他只是举出了他的老师芭蕉对相关俳句加以品评的例子。(在《去来抄》中,他也说过类似的话:“总之,‘寂’‘位’‘细柔’‘枝折’等,只能以心传心。”)到了现代,与“幽玄”“物哀”等概念同时,“寂”这个概念也常被日本文学研究者提出来,并加以解释和讨论。对这些解释和讨论加以概观就会发现,在很多场合下,“寂”“幽玄”“物哀”这些概念,是被过分紧密地在某种语境中结合在一起,毋宁说人们都在寻求和阐明这些概念共通的审美本质。例如,在谈到这些概念的时候,人们往往解释为,这是同一审美本质的三个侧面的历史显现;或者又解释为,“寂”的概念是中世时代的“幽玄”概念在近世俳谐中的演变。当然,我并不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从文学史和精神史的立场上看,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历史的现象仅仅作个别的孤立的解释,而是要尽可能从民族的精神本质的不同表现这一角度加以考察,并确认它的统一性,这也是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特别是*近在精神史和思想史研究方面,以西洋的精神与思想为参照,更倾向于强调东洋的或者日本的特性,这是当下时代流行的学术思潮。在这种背景下,仅仅对日本国民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思想中的个别的、孤立的现象与问题加以研究,往往不能充分满足这一要求,于是便急切地寻求贯穿于所有个别现象中的所谓“日本的”统一性原理。这种做法,倒也是可以理解的。对“幽玄”“物哀”“寂”等诸概念进行研究的时候,比起对这些概念所包含的种种审美的本质特性一一加以考察研究,较为便利的还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混合体,把这些日本式的审美范畴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加以处理,在美和艺术领域中阐发所谓“日本的”东西,以弘扬所谓“日本精神”。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存在于美与艺术当中的“日本的东西”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它所包含的一种深刻的精神性,这一点恐怕是任何人都不能怀疑的。我们在这里无法对这种精神性详加探讨,但可以说,这个意义上的精神性的深度,并非只限于美和艺术领域,它与道德、与宗教也有着深刻的关系,而其真正的源头毋宁说本来就发端于非审美的、超艺术的领域。在我国,之所以能够把各种艺术从单纯的“术”发展到“道”的境界,无疑都有赖于这一精神源泉。而要对这个意义上的精神性的特色,作为“日本的东西”加以强调的话,就如同把和歌、俳谐、绘画等其他各种艺术领域都在终极上归结于精神性的“道”一样。这样一来,所谓“幽玄”“物哀”“寂”等从各种艺术的母胎乃至根基上各自发展起来并形成的特殊的审美范畴,便被抹掉了各自的特色,而被统一到一个共通的“日本式”的审美意识或趣味本质上去了。……
美学家,曾任东京大学美学教授,日本现代思辨美学的主要确立者,主要学术贡献是以西方美学为参照对日本传统审美概念“幽玄”、“物哀”、“寂”加以阐发,著有《幽玄与物哀》《风雅论》《美意识史》《美学》(上下卷)等,译有康德《判断力批判》等。
本书所谓“新儒家”,乃相对于先秦原创性儒家而言,是指生发流变于中唐韩愈以迄晚清曾国藩间大约一千年之久的儒学新思潮。作者审
解读庄子(最新修订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研究“庄子”的专著,书中之解读主要依据王叔岷先生《庄子校诠》的考据与疏释。在白话译文方面,参考黄锦铉先生的《庄子读本...
简单的逻辑学:逻辑学入门很简单 本书特色 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思考、工作、生活和学习等,处处可见逻辑的影...
汉易阐微-易学详解系列(上下册) 本书特色 《汉易阐微(套装上下册)》:徐芹庭先生发愤述作,历时四载,成《汉易阐微》篇。钩深致远,探赜索隐,因循清人辑佚之成果,...
《莱布尼茨》内容简介:莱布尼茨是17世纪最有才气的知识分子,可能也是那个时期最为博学的人。他感到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理解宇宙
激进的美学锋芒 内容简介 本书为译者多年翻译之精选,以广阔的视野反映了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等领域的发展脉络和主要问题,所选文献多为西方学界著名思想家和理论家的...
怀特菲尔德传 内容简介 18世纪初期,欧美两洲处于信仰低潮,在一群布道家的带领下,掀起了一场名为“大觉醒”的宗教复兴运动。乔治·怀特菲尔德(1714-1770)...
《技术哲学讲演录》讲述了:2007-2008年间,作者在东南大学等地的讲堂上以技术哲学为主题做了多次讲演,《技术哲学讲演录》是其中
本书是研究海德格尔的哲学渊源的学术著作。马丁·海德格尔和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相关的著作已是屡见
华严学研究-第二辑 内容简介 2016年于常熟兴福寺举办了第二届百年华严论坛。《华严学研究(第二辑)》收入第二届华严论坛发表的几十篇论文,内容涵盖百年华严学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 内容简介 本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1年8月至1853年3月所写的政治论著、时事评论、声明和文件。这一时期,1848-1849年席...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本书特色 伊格尔顿作为一位坚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世界处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英文原版出版于2011年),本着对马克思主义深入系统的...
启蒙运动 本书特色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翻天覆地的新时代,道德、科学和政治领域在这一时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来自欧洲和新世界的知识分子密切交往,形...
经世致用《公羊传》的革命性 本书特色 《公羊传》为《春秋》作传,阐释春秋大义,重视权变,主张经世致用,追求太平盛世。公羊学曾沉寂千年,直至晚清,在西方列强入侵的...
追寻最后的一道青烟-《存在与时间》前38节的思维 内容简介 《追寻*后的一道青烟: 前38节的思想》是20世纪的人文经典。其旨趣的诗意性、追问的彻底性、运思的诡...
斯宾诺莎读本,ISBN:9787802112810,作者:(荷)斯宾诺莎著,洪汉鼎编目录 导论:斯宾诺莎的生平、著作和学说大旨神、人及其幸
元音老人自述我原名李钟鼎,一九0五年生于安徽合肥市,行年九十四岁。幼年就当地书塾读孔孟遗教,尝思世人生从何来,死往何所?
华严宗简说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华严经》与华严宗、华严宗地判教、华严宗的教义、华严宗的修道论、《华严经》与华严宗的弘传、华严宗祖师小传六章。华严宗简说 目录 总...
俞吾金讲演录-时代的哲学沉思 内容简介 作为“文化大革命”后的**届大学生,即77级大学生,我于1978年初进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4年12月获得硕士学位并留...
施特劳斯与流亡政治学-一个政治哲人的锻成-施特劳斯集 本书特色 谢帕德著的《施特劳斯与流亡政治学--一个政治哲人的锻成(施特劳斯集)/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共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