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后蜀彭晓撰。晓字秀川,永康人。自号真一子。仕孟昶为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其事迹未详。杨慎序古本《参同契》,则以晓为道士。考王建之时,杜光庭尝以道士授官。晓为道士,亦事理所有,但未知其据何书也。葛洪《神仙传》称魏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是《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云云。今案其书多借纳甲之法,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要,以阴阳五行昏旦时刻为进退持行之候,后来言炉火者皆以是书为鼻祖。《隋书·经籍志》不著录,《旧唐书·经籍志》始有《周易参同契》二卷,《周易五相类》一卷,而入之五行家,殊非其本旨。晓序谓伯阳先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桓帝时,复以授同郡淳于叔通,遂行於世,而传其诀者颇鲜。其或然欤?至郑樵《通志艺文略》,始别立《参同契》一门,载注本一十九部,三十一卷。今亦多佚亡,独晓此本尚传。共分九十章,以应阳九之数。又以鼎器歌一篇字句零碎,难以分章,独存於后,以应水一之数。又撰明镜图诀一篇,附下卷之末。晓自作前后序,阐发其义甚详。诸家注《参同契》者以此本为最古。至明嘉靖中,杨慎称南方有发地中石函者,得古文《参同契》,以为伯阳真本,反谓晓此本淆乱经注。好异者往往信之。然朱子作《参同契考异》,其章次并从此本。《永乐大典》所载《参同契》本,亦全用晓书,而以俞琬诸家之注分隶其下。则此本为唐末之书,授受远有端绪。慎所传本,殆丰坊古《大学》之流,殊荒诞不足为信。故今录《参同契》之注,仍以此本为冠焉。
(案:《唐志》列《参同契》於五行类,固为失当;朱彝尊《经义考》列《周易》之中,则又不伦;惟葛洪所云得魏伯阳作书本旨,若预睹陈抟以后牵异学以乱圣经者。是此书本末源流,道家原了了,儒者反愦愦也。今仍列之於道家,庶可知丹经自丹经,易象自易象,不以方士之说淆羲、文、周、孔之大训焉。)
《霞外杂俎》·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旧本题铁脚道人撰。有敖英序,称嘉靖丁酉泊舟空舲滩,遇仙翁所授。又有后跋,称铁
《参同契注》·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陈兆成撰。兆成字宜赤,上虞人。案《浙江遗书目录》,载有两陈兆成。其作《太极图说注
《甘水仙源录》·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元道士李道谦撰。自老子言清静,佛言寂灭,神仙家言养生术,而张鲁等教人以符箓祈祷之事
《解庄》·十二卷(内府藏本)明陶望龄撰。望龄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人。万历癸丑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谥文简。事迹附见《明史
《中和集》·三卷、《后集》·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元李道纯撰。道纯字玄素,号清菴,都梁人。又自号莹蟾子。是书乃其门人蔡志
《金丹诗诀》·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唐纯阳真人吕岩撰,宋云峰散人夏元鼎编。元鼎即作《阴符经讲义》者也。卷中诗句皆言
《老子翼》·三卷、《老子考异》·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焦竑撰。竑有《易筌》,已著录。是编辑韩非以下解《老子》者六十四家
《周颠仙传》·一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明太祖高皇帝御制,纪周颠仙事迹。颠仙,建昌人。少得狂病,其踪迹甚怪。初谒太祖於
《玄真子》·一卷、附《天隐子》·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玄真子》,唐张志和撰。志和字子同,婺州人。初名龟龄。肃宗时以
《三洞群仙录》·二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宋陈葆光撰。葆光,江阴道士。是书采摭古来仙人事实集为四字俪语,而自注之。盖王松
《炉火鉴戒录》·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宋俞琬撰。琬所著书,多阐明玄学。此书专为言外丹炉火者而发。以为为之者未必成,而致
《周易参同契发挥》·三卷、《释疑》·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宋俞琬撰。琬有《周易集说》,已著录。是书以一身之水火阴阳发挥
《老子注》·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旧本题河上公撰。晁公武《读书志》曰:太史公谓河上丈人通《老子》,再传而至盖公。盖公即齐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晋葛洪撰。洪有《肘后备急方》,已著录。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抱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三卷、附《终南山说经台历代仙真碑记》·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元道士李道谦
《易外别传》·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宋俞琬撰。其书以邵子《先天图》阐明丹家之旨。考《先天图》传自陈抟。南宋以来,无不推
《道德真经注》·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元吴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录。据澄年谱,称大德十一年澄辞疾归。自京南下,留清都
《亢仓子注》·九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旧本题何粲撰。不著时代。柳宗元《读亢仓子》称,刘向、班固录书无《亢仓子》,而今之
《道德经悬解》·二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国朝黄元御撰。元御有《周易悬象》,已著录。是书多以养生家言训释《老子》,於原文章
《金丹大要》·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元陈致虚撰。致虚有《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已著录。金丹二字,其源即出於《参同契》巨胜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