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河北省社会科学重要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和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义论证视域下的中国逻辑史开放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对于李约瑟问题,一直有这样的解答:中国古代科学缺乏逻辑传统或逻辑理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束缚了中国古代在明代以后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以来,我国古代科学的传统发展止步了,这是事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以为,这些原因的主体,既不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本身特性与内容,更不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范式,而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人类知识的转型。事实上,中国逻辑对中国古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的积极影响,这样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数学那里更能得到体现。中国逻辑的“推类模式”从本质上看更具演绎性,而不是所谓的辨证性。一方面,中国逻辑对中国传统数学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从一个角度看,中国逻辑的“推类”思想与方法推动了中国传统数学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数学形成了以“推类”为主导推理类型的固有逻辑思路,并且持续到宋元时期。演绎性的“推类”在刘徽时代就已经发展很高的水平,到宋元时代,从秦九韶的工作来看,此时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推理不仅已经开始具有公理化特征,而且仍然以“推类”为基础,公理化的特征未能为后世数学家所重视,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相反“推类”的思想与方法在明清数学家那里还在广泛应用。那么,是不是“推类”的思维模式阻碍明清数学跟上世界数学发展的步伐的?我认为不是。因为从宋元数学的高度发展来看,在“推类”仍然是数学家应用的主导推理类型前提下,出现了多方面思维模式的创新,如秦九韶的程序化和公理化思维模式,而这样的思维模式如果被后世数学家所重视,有可能极大地推动数学的发展,也许可像当今吴文俊先生那样,但这种情况没有及时出现。总之,明清数学的落后,究其原因,不在于数学自身,而在于社会原因:经济落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封建经济、社会的零需求,而且明清时期“八股取仕”之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因此,所谓“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束缚中国传统数学在明代以后进一步发展”的假定是值得怀疑的,中国逻辑不是阻碍中国传统数学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中国传统数学自身逻辑思路也不是制约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原因。不仅是中国古代数学,而且对中国古代其它成体系的科学而言,中国逻辑都产生了影响。一是对于中国古代农学而言,中国古代发达的农学在其理论阐述中十分注重推类范式的应用:把天人感应作为*高的推类前提;把比类、类以合类作为中国古代农学理论编撰的基本方法;把易数推类作为阐述中国古代农学理论的思维范式。二是对于中国医学而言,易数推类为中医科学提供了一个有效工具,提供了一个有效地认识自然、机体(肌体)、疾病的方法。不仅取象比类是中医思维的核心,而且推类是中国古代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三是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而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与发展深受易数推类逻辑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是积极的,推动了天文历法的进步。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独立成型的科学中,都有一个定型而普遍的逻辑思维模式:先归类,然后比照某个类别,*后推延或推演出结论。这一个思维模式的逻辑特性就是墨家推类逻辑的基本思想,从这一点看,不仅验证了中国逻辑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生成基础,具有巨大的普适性,而且说明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具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模式作指导,并不缺少“逻辑”。总之,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不仅是在应用“中国逻辑”,而且是在发展“中国逻辑”,中国近代科学的落伍于世界科学的发展,至少与逻辑没有直接关系。
刘邦凡,1967年12月出生,汉族,男,重庆涪陵人,中共党员,硕士毕业于西南大学(导师:何向东教授)和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崔清田教授),哲学博士,教授,曾任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现任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近40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70篇,被CSSCI、SCD、EI收录80余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收录200多篇,CNKI被引700多篇次,论文H指数达到12;出版著作、教材16部,承担科研项目近30项;获得科研与教学奖励20多次,其中省级奖励10次;2009年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和2011年获得“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在逻辑学研究方面,主要围绕以下研究方向开展工作:一是中国逻辑史。注重中国古代逻辑与中国古代科学的交叉研究,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等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了《中国古代数学及其逻辑推类思想》等著作,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填补了中国古代逻辑史和中国古代科学史(尤其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交叉研究空白,得到了我国著名数学史学家(前中国数学史理事学会理事长)郭书春教授高度评价;同时,指导硕士生完成该主题硕士论文7篇。从2007年起任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二是认知逻辑与知识管理。从逻辑学与人工智能的视角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关注,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成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专家,在我国率先提出全面系统开展因果归纳逻辑在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应用研究,引起获得国内同行的高度重视,指导逻辑学研究生完成该主题硕士论文8篇和博士论文1篇(西南大学协助指导),在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等出版了《广义模态逻辑及其应用》(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知识逻辑学导论》等著作。从2010年起任中国逻辑学学会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三是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特别注重逻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研究,在教育逻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出版了《教育逻辑学引论》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相关论文30多篇,2010年当选第一届应用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周予同先生是上世纪中国经学史的学术大师,他的著作代表了中国学术界研究经学史的最高水平。本书由周予同先生的学生当代著名学者
老子注译及评介 本书特色 《老子注译及评介》吸收了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对《老子》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并加以今译,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介,书后附录...
劳特里奇出版公司出版了二十世纪众多顶级书系……这些美观大方、印刷精良的平装书的确具有非凡的价值,我们必须感激劳特里奇将这
哲人哲语——征服与政权 本书特色 本书字字珠玑,常识与经典融合,堪称传世思想魂宝。思想大师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与恩典。心灵奥秘的求索,灵魂深...
老子他说 本书特色 《老子他说》是南怀瑾先生关于《老子》的讲记。南怀瑾先生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老子》的内涵作了充分的阐解、辨正和引述。具有深...
论语注-(全二册) 本书特色 《论语注》是康有为为儒家哲学著作《论语》所作的注解,共二十卷。它以鲁《论》的经文为正,其引证以今文家的观点为主,并取正于石经等,以...
转化干戈为玉帛 本书特色 曾仕强教授*新著作易经系列丛书。与您畅谈易经智慧在责令社会的思维,以及如何应用易经智慧经营您的人生与事业。转化干戈为玉帛 内容简介 系...
中国哲学小史 本书特色 ★现代新儒家代表、哲学大师冯友兰写给大众的极简哲学史,用不到5万字清晰地梳理出中国哲学史的整体脉络,普通读者都值得一读的哲学入门著作。 ...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经典系列 本书特色 此次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以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13版为底本。同时,还收录了作者的《台北版自记》《篇新诂》,给底本做...
本书讨论禅与诗学的关系,由理论篇和创作篇构成。理论篇分别为《佛学与晚唐五代诗格》、《禅学与诗话》、《禅学与宋代论诗诗》、
追寻美德之路: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反思 本书特色 本书对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领军人物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MacIntyr...
忠经·孝经 本书特色 《忠经》,全书共分十八章,是一部完全仿照《孝经》体例而作的儒家经典。《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共分1...
围绕《论语》一书,梁漱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把儒家思想解释为十三个方面: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
黎明前的呐喊-鲁迅语录 本书特色 1.了解大师的“后楼梯”,*富有人文气息的选本。2.大师如海,只取一瓢,这里是*精确的提炼。3.用大师箴言编织的新公民读本。黎...
朱熹礼学基本问题研究 本书特色回顧兩千年經畢史或禮學學史,朱熹尤其重要,一則以其元明前后五百年主導學學術之歷史意義, 二則以近兩百年來學學術界對朱熹檀畢的陌生。...
劝忍百箴 本书特色《劝忍百箴》由元代许名奎集毕生精力所著,全书共收录“言之忍”“色之忍”“气之忍”“将帅忍”“宰相忍”等100条忍之道,涉及为官、治国、求学、处...
21世纪的十诫-新时代的道德与伦理 内容简介 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和有关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被包藏于现代生活的外壳里:何为幸福?“好的生活”表现在何处?“真理”...
圆觉经讲记 内容简介 《圆觉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在经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世更收入华严部。在禅门中因其显示的修行方便,处处与禅法相结合而传习...
列子御风-无拘无束的自在人生 本书特色 《列子御风:无拘无束的自在人生》:列子留给人世的正是闹市之外的山野、噪声之外的清泉、陶冶心性的洁水、回归故十的小舟。与一...
鬼谷子 本书特色 《鬼谷子》是一部有独特价值而又*富于神奇色彩的书,它是战国纵横家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它开创了中国游说修辞的先河,它提出了不同于儒、道、法等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