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味斋》是什么呢?
它是大拼盘,是什锦砂锅,是羊杂碎汤,是擂茶,是腊八粥。它是农村办红白喜事的十大碗,是旧京官筵宴的满汉全席。它是北京的厂甸、上海的城隍庙、蒙古草原的“那达慕”,是城乡大大小小的庙会、集市、小吃街。从讲究点的虾丸鸡皮汤、一品锅、去壳蜗牛、扬州干丝、红酒糟肉到家庭常见的黄米糕、南瓜粥、缸炉烧饼、揪片汤直到豆花、野菜,无一不散发诱人的乡土风情。
在这里,除了有天南地北的饮食菜肴、地方名点,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叫人忍不住食指大动,馋涎欲滴,还有包含着酸甜苦辣咸涩辛百种滋味的故事。
★“吃”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深厚饮食文化的国度里。
★酸、甜、苦、辣、咸,不止是舌尖上的味觉体验,更是隐藏在美食深处的人生味道。
★土豆红薯黄糕葱饼,大酱竹笋米粥油糍,我们想送你一本沾满浓浓烟火气的书
★在这里,有酒有菜有故事,只差一个你。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吃鲫鱼说
冯骥才
鸡不能吃自家养的,鱼必须吃自己钓的。
前者的缘故是,家禽通人性,吃时下嘴难;后者的缘故是,钓鱼又吃鱼是双倍的乐趣。
深秋晨时,在水塘边择一幽僻处,取香饵一珠,粘于银钓之尖,悄悄下竿于苇草间。水色深碧,鱼漂明亮,尖头露出水面,显得十分灵通。漂儿连着细如发丝一般的敏感的线,再接着埋伏在香饵中锐利的钩儿。少焉,鱼漂忽地一动,通报了水底的鱼讯。这时千千万万沉心屏息,握竿勿动,待这漂儿再动两下,跟着像出水的潜水艇顶上的天线,直挺挺升起来,一直升到根部。一个生活中那种小愉快将临的关键时刻到了。手腕一抖,竿成弯弓,水里一片惊慌奔突的景象。钓者*的乐趣也就在这短暂时刻里。倘是高手,必然不急于把鱼儿提上来,而是用欲擒故纵之法,把鱼儿在水里拉近放远,直遛得没了力气,泄了气,认了头,翻过雪白的肚子,再拉上岸来。
当然这鱼既不是鲤鱼草鱼,也不是武昌白鲢。唯鲫鱼, 秋 日 里 * 大 * 肥, 而 且 吃 饵的表现,是一种极优美的 “托漂”。不像鲤鱼草鱼,吃食时横扫而过,把鱼饵吞下去一拉就走,鱼漂也被一同拉入水中,这称 “黑漂”。黑,就是鱼漂在水面上一下看不见了。鲫鱼吃食要文静幽雅得多,它们习惯于垂头吸食,待把鱼饵吸入口中,一抬头,鱼漂便直挺挺浮升上来,就叫作 “托漂”。天下渔人,一见托漂便知是鲫鱼;一见鲫鱼心中必大喜。唯鲫鱼之味才鲜美也。
若钓到半斤左右鲫鱼,勿烧勿闷,勿用酱油。鱼见本色,*鱼味。
我家津沽,处处有水,无水无鱼。鲫鱼是*常见的鱼,多种烹调之法中,首推如下:
先把鱼除鳞去肠,收拾干净。愈是银光透亮模样,则愈诱人生出烹调的快感。然后将收拾好的鱼摆在案板上,正反都用刀背轻轻拍打几下。刚钓到的鱼,尽管已把腮片取掉,眸子仍旧闪闪发亮,时而还会扭动一下身子,把瘪嘴张成一个圆洞。鱼鲜肉紧,打下松其肉,烹煮时味道才好出来。拍打过后,放在油锅煎炸, 微黄即止,取出晾在一边。
另取一锅烧白水。待水滚沸,投鱼入水煮将起来。待汤水见白,放入葱花、姜末、精盐、茴香豆,以及加饭酒。此中要点有三:一、必须等待汤水变白,再放佐料,汤水变白,是鱼被煮透的征象。倘若鱼未煮透,佐料的味道不能入鱼便被熬尽,失去佐料的意义。二、上述几种佐料葱、姜、蒜、盐和料酒必须同时放入。倘若有先有后,先入者则为主,味道则必不能丰富。三、加饭酒必须是绍兴出产,防止假冒,一假全糟。这样,一煮便要十分钟,煮好即成。
煮好的鱼,分作一菜一汤。
先说菜:用一上好青花瓷盘,将鱼摆好,再把汤中的嫩绿葱花摆在鱼腹上作为装饰。不须再加任何佐料与附料,只备一小碟老醋在旁,属于蘸用的调料。小碟应与盛鱼的青花盘配套。醋要选用山西或天津独流的老醋为佳,不要加辣。一辣遮百味。
再说汤:锅中鱼汤,盛入小碗,再备瓷勺一只,也应与青花盘配套。若桌布也是青白颜色,则会为这绝好汤菜更添兴味。汤中应加调味品,便是胡椒。
菜以醋调味,汤以胡椒调味,以示区别。然胡椒与醋,都是刺激食欲的开胃品,不败鱼味,反提鱼鲜。
食之时,盛精米白饭一小碗。一边吃饭,一边吃鱼。白米饭亮如珠,鱼肉晶似玉,鲜美皆天然。由此可知,一切美味,皆是本味,犹如一切美色,皆是本色。故此鱼之美,胜于一切名师御厨锦绣包装也。
饭菜之后,便饮鱼汤。汤宜慢饮,每勺少半,徐徐入口。鱼之精华,尽在汤中。倘能从中品出山水之清纯乃至湖天颜色,不仅是美食家,亦我此汤之知音者也。
我生来心急怕刺,吃鱼不多,唯此样鱼,却是家常喜爱食物。一是鲜美滋味,天下无双;二是自钓自吃,自食其力,自食其果。我人生中*喜欢尝到这种成果。
君若有意,不妨照方一试。但别忘了,不能不钓而
吃,而是先钓后吃。自钓自吃,才是此种美食之要义也。
周舒艺,女,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生,江苏扬州人。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为《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编辑。编辑工作之余,亦有多篇散文、报告文学、言论等作品,刊发或转载于各类报刊,并被选入各种合集或年选中。曾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中国文化记者采风征文评奖活动一等奖等奖项,并多次获得人民日报社年度精品奖以及好新闻一、二、三等奖。
茶饮好好喝 本书特色 《茶饮好好喝》为美食畅销书作家文怡结合生活实践推出的一本指导大家如何好好喝茶的图书,精选70道原料易找、泡制简便的方子,只为让你喝出好气色...
亲爱的西餐-薇薇小厨 本书特色 文化的交融是多层面的,饮食文化是其中*具渗透性的一支。西餐来到中国,同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被中国人接受并喜爱。而“西餐”这寥...
《暗狩之师:兰陵王》内容简介:怪士之鬼,蛟,管狐,兰陵王,白猿传,镖师……魍鬼缠身背后隐藏的人间惨剧,引发少年内心兽性的魔
《上海老味道》一书是作家沈嘉禄的第四本美食随笔集。收入有关老上海风味小吃、平民菜肴、时令美食和本帮菜点的随笔78篇。以平民
26年來經得起讀者試作,深受好評的西點紅茶配方風靡東京的高人氣名店---「Grace」,1984年創立至今,26年來在西荻窪歷久不衰,「
吃壽司必帶!史上最完整的手指壽司圖鑑!你想得到、想不到的美味壽司都在這!從物美價廉的平民食材到頂級珍稀的夢幻逸品。不論是
御椀的高湯是「萃取」而來,煮物的高湯則是「熬煮」而來,天婦羅是「炸物」同時也是「蒸食」……透過十道基本料理,認識和食的大
《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风华》旨在还原宋朝饮食生活的真实图景,通过这《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风华》,您可以了解到宋朝人吃什
100道必学小菜-(第二版) 内容简介 小菜虽然很难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但是在大鱼大肉的餐桌上,却能立即穿插出不同层次的清凉口感,令人产生味觉解放的畅快感受...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 内容简介 论述中国文化在日本茶道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针对“日本茶原生说”论述了唐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介绍了隋唐、晚唐、五代、宋、元、明...
人气面包在家做-烘焙快乐厨房 本书特色 淡淡麦香的基础面包×赏心悦目的吐司面包×层次分明的丹麦面包×色香味俱佳的调理面包×造型各异的花式面包×工艺简单的预拌粉面...
忆莲带路:尝上海民间滋味 内容简介 林忆莲在拓展个人音乐事业的同时,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生活态度上的 “简单”。她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地穿梭于城市之间,喜欢用*简单的...
冰箱里的厨房-5分钟就可以上桌的109道常备菜 本书特色 ★著名料理研究家、风靡日本的生活杂志《日日》的人气美食作家飞田和绪的经典食谱。★109道家庭常备菜肴,...
吃鲜儿-董克平饮馔笔记 本书特色 《吃鲜儿 董克平饮馔笔记》收录了董克平近两年的美食随笔50余篇,包含吃鲜儿、行走的筷子、食里乾坤、有感而发四个篇章。书中没有华...
私房菜汤粥轻松做 本书特色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餐桌美食大致可分为菜、汤、粥三大类,本书则将这三大家常饮食全囊括,无论是美味菜、滋补汤还是养生粥,本书一应俱全,每...
一个人的幸福食光 本书特色 一个人生活,更要好好吃饭。由岩崎启子所著的《一个人的幸福食光》从不浪费食材、操作简单、健康不发胖等几个方面介绍了111道一人份料理。...
可爱造型小面包 本书特色 如果想吃美味又独特的手工面包,不如自己在家制作吧。造型独特不和外面重样,滋味无穷,制作的过程又乐趣无穷,这样好吃又好玩的面包,不仅给您...
杨桃文化·新手食谱系列--饭团·寿司60种 目录 导读Q软甘甜的天然美味米饭米饭的健康魅力好吃的饭团与寿司醋饭创意饭团饭团的基本捏制法些苏鲑鱼饭团柴鱼梅肉饭团综...
如果只看“花之宴”三字,首先想到的是,这大概是一本介绍各种花卉的历史文化的书,是爱花人的纯粹精神享受。当翻开书页,慢慢读
最新人气三明治 本书特色 目前,在北京等大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对快餐式的西式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可自由搭配的三明治无疑是受欢迎的一种。当早晨匆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