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味斋》是什么呢?
它是大拼盘,是什锦砂锅,是羊杂碎汤,是擂茶,是腊八粥。它是农村办红白喜事的十大碗,是旧京官筵宴的满汉全席。它是北京的厂甸、上海的城隍庙、蒙古草原的“那达慕”,是城乡大大小小的庙会、集市、小吃街。从讲究点的虾丸鸡皮汤、一品锅、去壳蜗牛、扬州干丝、红酒糟肉到家庭常见的黄米糕、南瓜粥、缸炉烧饼、揪片汤直到豆花、野菜,无一不散发诱人的乡土风情。
在这里,除了有天南地北的饮食菜肴、地方名点,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叫人忍不住食指大动,馋涎欲滴,还有包含着酸甜苦辣咸涩辛百种滋味的故事。
★“吃”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深厚饮食文化的国度里。
★酸、甜、苦、辣、咸,不止是舌尖上的味觉体验,更是隐藏在美食深处的人生味道。
★土豆红薯黄糕葱饼,大酱竹笋米粥油糍,我们想送你一本沾满浓浓烟火气的书
★在这里,有酒有菜有故事,只差一个你。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吃鲫鱼说
冯骥才
鸡不能吃自家养的,鱼必须吃自己钓的。
前者的缘故是,家禽通人性,吃时下嘴难;后者的缘故是,钓鱼又吃鱼是双倍的乐趣。
深秋晨时,在水塘边择一幽僻处,取香饵一珠,粘于银钓之尖,悄悄下竿于苇草间。水色深碧,鱼漂明亮,尖头露出水面,显得十分灵通。漂儿连着细如发丝一般的敏感的线,再接着埋伏在香饵中锐利的钩儿。少焉,鱼漂忽地一动,通报了水底的鱼讯。这时千千万万沉心屏息,握竿勿动,待这漂儿再动两下,跟着像出水的潜水艇顶上的天线,直挺挺升起来,一直升到根部。一个生活中那种小愉快将临的关键时刻到了。手腕一抖,竿成弯弓,水里一片惊慌奔突的景象。钓者*的乐趣也就在这短暂时刻里。倘是高手,必然不急于把鱼儿提上来,而是用欲擒故纵之法,把鱼儿在水里拉近放远,直遛得没了力气,泄了气,认了头,翻过雪白的肚子,再拉上岸来。
当然这鱼既不是鲤鱼草鱼,也不是武昌白鲢。唯鲫鱼, 秋 日 里 * 大 * 肥, 而 且 吃 饵的表现,是一种极优美的 “托漂”。不像鲤鱼草鱼,吃食时横扫而过,把鱼饵吞下去一拉就走,鱼漂也被一同拉入水中,这称 “黑漂”。黑,就是鱼漂在水面上一下看不见了。鲫鱼吃食要文静幽雅得多,它们习惯于垂头吸食,待把鱼饵吸入口中,一抬头,鱼漂便直挺挺浮升上来,就叫作 “托漂”。天下渔人,一见托漂便知是鲫鱼;一见鲫鱼心中必大喜。唯鲫鱼之味才鲜美也。
若钓到半斤左右鲫鱼,勿烧勿闷,勿用酱油。鱼见本色,*鱼味。
我家津沽,处处有水,无水无鱼。鲫鱼是*常见的鱼,多种烹调之法中,首推如下:
先把鱼除鳞去肠,收拾干净。愈是银光透亮模样,则愈诱人生出烹调的快感。然后将收拾好的鱼摆在案板上,正反都用刀背轻轻拍打几下。刚钓到的鱼,尽管已把腮片取掉,眸子仍旧闪闪发亮,时而还会扭动一下身子,把瘪嘴张成一个圆洞。鱼鲜肉紧,打下松其肉,烹煮时味道才好出来。拍打过后,放在油锅煎炸, 微黄即止,取出晾在一边。
另取一锅烧白水。待水滚沸,投鱼入水煮将起来。待汤水见白,放入葱花、姜末、精盐、茴香豆,以及加饭酒。此中要点有三:一、必须等待汤水变白,再放佐料,汤水变白,是鱼被煮透的征象。倘若鱼未煮透,佐料的味道不能入鱼便被熬尽,失去佐料的意义。二、上述几种佐料葱、姜、蒜、盐和料酒必须同时放入。倘若有先有后,先入者则为主,味道则必不能丰富。三、加饭酒必须是绍兴出产,防止假冒,一假全糟。这样,一煮便要十分钟,煮好即成。
煮好的鱼,分作一菜一汤。
先说菜:用一上好青花瓷盘,将鱼摆好,再把汤中的嫩绿葱花摆在鱼腹上作为装饰。不须再加任何佐料与附料,只备一小碟老醋在旁,属于蘸用的调料。小碟应与盛鱼的青花盘配套。醋要选用山西或天津独流的老醋为佳,不要加辣。一辣遮百味。
再说汤:锅中鱼汤,盛入小碗,再备瓷勺一只,也应与青花盘配套。若桌布也是青白颜色,则会为这绝好汤菜更添兴味。汤中应加调味品,便是胡椒。
菜以醋调味,汤以胡椒调味,以示区别。然胡椒与醋,都是刺激食欲的开胃品,不败鱼味,反提鱼鲜。
食之时,盛精米白饭一小碗。一边吃饭,一边吃鱼。白米饭亮如珠,鱼肉晶似玉,鲜美皆天然。由此可知,一切美味,皆是本味,犹如一切美色,皆是本色。故此鱼之美,胜于一切名师御厨锦绣包装也。
饭菜之后,便饮鱼汤。汤宜慢饮,每勺少半,徐徐入口。鱼之精华,尽在汤中。倘能从中品出山水之清纯乃至湖天颜色,不仅是美食家,亦我此汤之知音者也。
我生来心急怕刺,吃鱼不多,唯此样鱼,却是家常喜爱食物。一是鲜美滋味,天下无双;二是自钓自吃,自食其力,自食其果。我人生中*喜欢尝到这种成果。
君若有意,不妨照方一试。但别忘了,不能不钓而
吃,而是先钓后吃。自钓自吃,才是此种美食之要义也。
周舒艺,女,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生,江苏扬州人。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现供职于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为《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编辑。编辑工作之余,亦有多篇散文、报告文学、言论等作品,刊发或转载于各类报刊,并被选入各种合集或年选中。曾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中国文化记者采风征文评奖活动一等奖等奖项,并多次获得人民日报社年度精品奖以及好新闻一、二、三等奖。
图说生活美食天下系列-分步详解家常面点主食 本书特色 平常米面,手把手教您做花样面点;粗粮细粮,打好每日营养根基。美食的国度拥有着各式美味佳肴,从您踏入世间的那...
爱吃肉:珍藏版 本书特色 “贺师傅私房菜”之《爱吃肉:珍藏版》为大家带来了丰富、独特的菜肴,抱着一本书就能吃遍大江南北,把全中国的好菜都...
读图时代品茶馆——潮州工夫茶 内容简介 “潮州工夫茶”是指流传并保存于中心区域潮州及其周边地方的中国工夫茶。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工夫茶》载:“工夫茶,烹治之法,...
巧厨娘家常菜-特别赠送150分钟超大容量DVD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充满爱心的美食书,一道道让人垂涎的家常美味,献给亲爱的爸爸妈妈,送给可爱的小宝贝,犒劳辛苦劳作...
無論是日式飯團、茶泡飯、蒸蛋、醃漬菜等簡單又美味的家庭菜,還是廣受歡迎的日式炸雞、可樂餅、涮涮鍋,或是沾著蛋液食用的壽喜
旅行到一个新的地方,最容易进入当地文化的,就是饮食吧!但是,饮食又是最容易让人误入歧途的,我们喜欢拿食物作比较,意大利菜好
看着看着就饿了-一些有关食物的八卦 本书特色 《看着看着就饿了——一些有关食物的八卦》,是一本以食物为主角的散文集。作者指间沙,平生两大...
中华茶道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茶的起源、发展史;茶的酿造及传播;茶的分类及品饮;茶艺茶道;茶的冲泡技法及茶具品鉴;名茶传统以及名人与茶事等相关知识。本书注...
《假如我有一间咖啡馆》精选了80道最具人气的咖啡馆小食,让读者轻松将咖啡馆情调搬回自家餐桌。图片治愈,版式简洁灵动,气质清
◎聯合推薦王偉忠、陶大偉、詹仁雄、韓良露(南村落總監)「享受美味的料理是幸福。為心愛的人親手烹調料理是更大的幸福。與大家
民间经典北京菜-舌尖上的中国 本书特色 如果你手中只有一本菜谱书,那你就OUT了!玩转中国各地菜谱智慧,尽在《舌尖上的中国:民间经典地方菜》系列丛书。这里有海量...
编辑推荐:从初级到中级、高级的西餐礼仪全书看点:l文图结合,明白易懂;l了解西餐礼仪和背后的文化。内容介绍:从踏进西餐厅的
中国美食地理 内容简介 这里收集的都是在各地具有地标性的美食,有盛在陶钵里,看起来油汪汪、香喷喷的五花肉或霉干菜,这是生在江南的鲁迅先生爱吃的。这里有张爱玲喜欢...
餐桌上的那些事儿 本书特色 看着书名,你一定要误会这是本饮食文化书籍了吧。错,这其实是本通俗历史读物。只不过,此历史与饮食有所挂钩,故将它们汇总在一起。譬如,发...
四季家常美味汤粥400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家庭实用汤粥400种,分别介绍了汤粥的原料配料、制作技巧、作品效用。内容丰富,原料易得,制作简便,还教你煲汤粥的技巧和...
本书包含了杨步伟的两部著作:《中国食谱》(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和《怎样点中餐》(How to Order and Ea...
煎香铁板烧 本书特色 《煎香铁板烧》介绍了铁板烧的基本知识和将近80款精品菜式的做法,涵盖了热菜供餐的全系列:肉、海鲜、主食、小吃、甜品、蔬菜类。书中使用食材通...
从零开始用烤箱-2 本书特色 《从零开始用烤箱2》精选60道美味易做的烤箱菜,平常的食材,简单的步骤,做出不一样的美味!烤,是人类*古老的一种烹饪方式,食物烤制...
吉永史在台灣出版作品眾多,有《邀月共枕的男人》《真正的溫柔》《音樂家的情人》《孩子的體溫》等書,曾以《西洋古董洋果子店》一作榮獲講談社少女漫畫賞,並改編成同名日...
雅俗中国丛书: 好吃 本书特色 《好吃》以“舌尖上的典籍”、“传说中的鲜美”、“点心之笔”、“仪式里的诗意”、“怀旧的文化”这五章分别描绘了口味随时代改变、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