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源学和文献学等角度提出易卦本于指掌的假说,揭示甲骨文“贞”字的六合空间图式,解开了“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的难题;原创了一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的中国方——现代易学模型,有助于恢复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让人本文化自立自足自成体系,让中华原创文化彰显普世价值。
从字源学和文献学等角度提出易卦本于指掌的假说,揭示甲骨文“贞”字的六合空间图式,解开了“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的难题;原创了一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的中国方——现代易学模型,有助于恢复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让人本文化自立自足自成体系,让中华原创文化彰显普世价值。
李定,上海无极书院山长、博士。现任上海无极书院执行院长,兼职国际易学联合会副秘书长、易联国际交流中心主任、上海中华文化研究所所长。专攻易经符号系统二十余年,另辟蹊径潜心研究“中国方”,“载体、结构、算法”三管齐下,复归易经八卦元话语语境,在“中国方法、中国手法、中国算法、中国心法”集成体系中,原创了一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的现代易学模型,以唤起国人的文化自信,彰显中华原创智慧的普世价值,让中华文化底气十足地走向世界
禅心-不动心 本书特色 为苦、惧、悲、怒、叹所烦恼,希求己不外物所动,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却以为不惧、不悲、不怒便是“不动心”。作者所言之“不动心”,是指能够将自...
许地山论道 内容简介 中国大陆研究道教而成“学”,系比较晚近之事。二十世纪初“国学”之名浙兴,道教研究列其中,被人偶尔涉及。“五四”运动后文史及医学史、化学史等...
南怀瑾选集(第三卷) 本书特色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现年85岁。他幼蒙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现象学的始基:胡塞尔释要(内外编)》带有导读性质,是作者在对《逻辑研究》的多年接触、阅读、研究、翻译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些心
圆满-星云大师最新人生开示 本书特色 《圆满》,星云大师的人生修行课,不是深不可测的玄理,也不是怪力乱神,而是星云大师通过一则则禅师的故事、体验、顿悟继续阐发佛...
寒山寺佛学(第9辑) 内容简介 《寒山寺佛学(第九辑)》系《寒山寺佛学》第九辑,收录2012年至2013年在佛学研究方面的优秀论文20篇,着重对敦煌佛教和因明学...
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前批判时期著作 I:1747~1756 内容简介 本书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进行介绍,对其1747至1756年的作品进行翻译与介绍,致力于...
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兴衰史 本书特色 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世界伦理学发展史中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更是作用重大。《苏联马克思主...
心经与能量 本书特色 《心经与能量:修心养性 求索悟真》是整个佛学的总纲、总论、宗旨、精髓与核心。任何智者、学者,若想认识佛学之真谛,就万万离不开这个真理之源《...
先秦美学思潮 内容简介 先秦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主潮的源头。从史前传说时代的"**把石刀" 开始,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古色斑斓的青铜器、稚拙中透着神秘的甲骨文、以思...
作者认为21世纪中国可以以其悠久而丰富的思想与经验为世界寻求新的社会模式提供參照。中国思想源于中国文字,中国文字的起源为占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 内容简介 康德法学理论的主要著作是1797年出版的《道德形而上学》上册《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康德在此书中阐述了他的法学思想。他的...
康德前批判期哲学研究 内容简介 康德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本书主要研究前批判期的康德哲学,用了四大部分即总括导引篇、自然哲学篇、前批判哲学篇和人本哲学篇来概述这一...
一位哲人的目光:任继愈谈话录 本书特色 他的身份有很多,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取得成就也很多,教学多年、筹建宗教研究所、编写多部书籍……并赢...
《精神科学引论(第1卷)》内容简介: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加快与西方世界
科学哲学 内容简介 科学哲学还应当涉及一些更为广泛的领域,如科学社会学、科学价值论、科学与技术等等。由于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对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进行简明的概括...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本书特色 张钦编著的《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与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养生方面对中华道文化予以介绍与阐述,并在达到...
中国现代哲学的创生原点:熊十力体用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熊十力体用思想的形成及演变、析体、释用、体用不二——熊氏哲学的构架、灵魂与旌帜、体用论的学术...
观念图志 本书特色 漫画本来是不是需要或者基本不需要文字说明的。我一直坚持这个传统感觉,总觉得一旦需要文字帮忙,就证明图像水平不高。但是有一些碰巧知道做哲学的赵...
一生三用-[用心.用智.用力] 内容简介 强调避免眼高手低就是强调读书必须与实际相结合,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顾炎武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表达自己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