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学科的属性一直颇多争议。现普遍认为,中医学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代医学学科。有人讲要“剥 去中医的哲学外衣”,大谬矣!正是中国古代文化自成独特系统,才有了中医学的文化符号。
早在六千年以前,华夏文明就已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哲学、天文、地理、农学、文学、医学、建筑、军事等学 科都在发生、发展、分化,各个学科的知识互相汲取、借 鉴、碰撞、融会。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大约到三千年前, 基本形成了各自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且有了代表性著作,如哲学的《易经》、文学的《诗经》、医学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军事的《孙子兵法》等,这些学科构成 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坚实基础,为封建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科技支撑。
中医学是古代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总结了 先人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努力吸取其他学科知识成果为己所用,不但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框架,还不断在实践中修订、补充、发展理论内容,使之更加完善。经过漫 长的发展历程,中医学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成为一门成熟的古代医学,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维护人民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时至今日,世界上其他古代医学体系近乎消亡,中国 古代科技也已成为历史的辉煌。唯有中医学,经数千年而不衰,历久弥新,至今在医疗、卫生、保健中仍发挥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年化社会的到来, 世界范围内的健康观念、医学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医学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精气神脏腑一体的整体观、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积极预防思想、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理念及七情和合方剂配伍的组方策略等,这些思想和方法虽然古老,但是不落后,同时还反映了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 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明显,并在我国医改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正如陈竺副委员长所讲:“深化医改为中医药 发展带来契机,中医药发展为医改提供重要动力。”随着 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医理论及中药使用方法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接受甚至喜欢。中医针灸已惠及全球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药以膳食补充剂、保健品、药品等不 同身份已在近百个国家广泛使用。中医药已成为中华民族 对人类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
20 世纪末,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 Wilson EO 在《科学》上发表展望新世纪科学发展前景的文章指出:“人类不仅 仅是生物学的物种,而且还是文化的物种,我们需要将自 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整合在一起去探索生命。”2014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慎明先生提出:生命科学不属于自然科学 或社会科学,应是一个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列的科学门类。中医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正如王永炎院士所言:“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 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渗透的古代医学科学。”对中医学科的属性一直颇多争议。现普遍认为,中医学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代医学学科。有人讲要“剥 去中医的哲学外衣”,大谬矣!正是中国古代文化自成独特系统,才有了中医学的文化符号。早在六千年以前,华夏文明就已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哲学、天文、地理、农学、文学、医学、建筑、军事等学 科都在发生、发展、分化,各个学科的知识互相汲取、借 鉴、碰撞、融会。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大约到三千年前, 基本形成了各自的学科知识体系,并且有了代表性著作,如哲学的《易经》、文学的《诗经》、医学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军事的《孙子兵法》等,这些学科构成 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坚实基础,为封建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科技支撑。中医学是古代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总结了 先人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努力吸取其他学科知识成果为己所用,不但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框架,还不断在实践中修订、补充、发展理论内容,使之更加完善。经过漫 长的发展历程,中医学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成为一门成熟的古代医学,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维护人民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时至今日,世界上其他古代医学体系近乎消亡,中国 古代科技也已成为历史的辉煌。唯有中医学,经数千年而不衰,历久弥新,至今在医疗、卫生、保健中仍发挥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年化社会的到来, 世界范围内的健康观念、医学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医学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精气神脏腑一体的整体观、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积极预防思想、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理念及七情和合方剂配伍的组方策略等,这些思想和方法虽然古老,但是不落后,同时还反映了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 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明显,并在我国医改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正如陈竺副委员长所讲:“深化医改为中医药 发展带来契机,中医药发展为医改提供重要动力。”随着 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医理论及中药使用方法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接受甚至喜欢。中医针灸已惠及全球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药以膳食补充剂、保健品、药品等不 同身份已在近百个国家广泛使用。中医药已成为中华民族 对人类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20 世纪末,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 Wilson EO 在《科学》上发表展望新世纪科学发展前景的文章指出:“人类不仅 仅是生物学的物种,而且还是文化的物种,我们需要将自 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整合在一起去探索生命。”2014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慎明先生提出:生命科学不属于自然科学 或社会科学,应是一个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列的科学门类。中医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正如王永炎院士所言:“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 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渗透的古代医学科学。”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中医学以临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分析人体功能状态信息,借助由表及里、由外揣内的取类比象、 演化推理,经过哲学逻辑思维,从整体把握人体功能状态 特征及演变规律,判断人体阴阳失衡、脏腑气血偏颇状况, 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针、药、按摩、食疗、气功等复合干 预措施,以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使人体“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恢复健康状态。这种对人体健康的认识和把握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思维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分析还原论指导的现代医学 取得了巨大进步,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长足进展,并逐渐催生出系统生物学。局部与整体相关 联、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已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和趋势。现代医学检测分析与中医学的宏观把握相结合,将开拓现代医学新的研究领域。陈竺院士讲:“科学家应逐步 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 21 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 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和奋斗。”中医学虽然深奥,但并不神秘,只要努力,完全可以掌握其真谛。我校很多留学生经过认真学习,比较系统地 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在很多国家行医治病,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但学习中医的确要下一番功夫,有的留学生反映,背诵难,理解更难。 确实如此,但理解要有技巧,那就是要了解中国文化,特 别是古代文化。了解了东方文化的特点和思维方法,往往一通俱通,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古诗云:“问渠哪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正如*主席在澳大利 亚孔子学院所讲:“中医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罗根海教授《中医的文化底色》一书恰是从中国文化 的视角,揭示中医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罗先生强调: 中国文化多种多样,中医学只是其中一种,系统、通俗地 把它告诉喜欢中国文化的各国人民是编写这本书的主要目 的。依照传承“有生命力的文化和有历史性文化”的原 则,通过诠释中医药的“道”与“术”的哲学、伦理、人 文的深奥内涵,彰显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保健的积极预防医学思想和无害化及非药物诊疗的绿色优势。通过哲学中 医、仁爱中医、预防中医、绿色中医、人文中医五个角度,二十篇文章,御繁为简,深入浅出,以淡雅的文风、通俗的讲解,达到了“让外行读了有收获,内行看了有启迪” 的效果,是一本体裁新颖、内容精当、文风淡朴、雅俗共 赏的上乘之作,没有扎实的国学底蕴和对中医真谛的把握 是难以完成著述的。罗根海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40 年来,一直从事医古文和中医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十多年来,率先 开设中医“人文讲堂”,反响颇佳。罗先生尤尚进德修业,注重为人师表,淡泊名利,辛勤耕耘,为学校语言文化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今《中医的文化底色》一书即将付梓,我先睹为快,颇多启迪,也愿推介。为示敬怀之情,谨为之序。
本书是一本有启蒙价值的中医文化科普小书。全书共有哲学中医、仁爱中医、预防中医、绿色中医、人文中医等五个板块,共20篇文章予以解读中医文化。全书御繁为简,深入浅出,以淡雅的文风、通俗的讲解,达到了“让外行读了有收获,内行看了有启迪”的效果,是一本体材新颖、内容精当、文风淡朴、雅俗共赏的上乘之作,属于散文性的科普读物。本书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教育培训基地教材。
罗根海,男,1947年出生,祖籍江苏无锡,天津市生人,198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化分会常委、医古文分会常委。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医古文和中医药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印刷卷-古今印刷术 本书特色 《古今印刷术》介绍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印刷术从发明至今,已成为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行业,是...
本书记叙了著名法国哲学家、思想家保罗-米歇尔•福柯一生的经历,浓墨重彩地介绍了福柯复杂丰富的学术生涯与政治活动,并梳理了他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演变及其代表作品。福柯...
Whataretheterrestrialeffectsofsolaractivityandthesolaractivitycycle?Themodernter...
Bringstheradicalenvironmentalismknownasdeepecologyintoanencounterwithcontemporar...
矿治卷-中国科学技术史 内容简介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文明大厦的主要基干,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
Attempting to form an overview of the experimentation that has gone into his eff...
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
虚者灸之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灸疗,是我国的宝贵遗产,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重视疾病的治疗,而且更加重视疾病的预防。它利用简单的艾绒熏灸,以艾的...
《802.11无线网络权威指南》使用无线网络是一种获得解放的、自由的经历。但是在这种经历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协议,并且当数据不只限于在物理线路上传输时甚至会产...
作品目录《信息设计》: 1对信息设计的需求 2定义信息设计 3信息涉及历史:革新的影响 4信息设计的认知原则 5信息设计的交流原则
我是顾抒,犹豫不决的天秤座,和一只名叫米拉尔沃斯•米都斯卡亚的黑猫一同宅在某间朝南的屋里。我白天写作,它晚上猎梦。2010年开始在《儿童文学》上发表小说,代表作...
这本书是美国历史上七位伟大的企业家的人物评传,包括安德鲁•卡耐基(美国钢铁)、乔治•伊士曼(柯达)、亨利•福特(福特汽车)、托马斯•沃森(IBM)、查尔斯•郎佛...
ThisisabriefbutcomprehensivebookcoveringthesetofEMCskillsthatEMCpractitionerstod...
罗纳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美国法哲学家、政治哲学家、道德哲学家,自由平等主义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至上的美德》、《原则问题》、《认真对待...
我们的未来,是人和机器一起仰望星空的时代。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例子,介绍了有关“未来算法”的新知识,重点拆解了排序、分类、搜索、递归几大基本的未来...
Consideredoneofthegreatestmysteriesofalltime,Christiesmasterpieceofmurderandsusp...
「愛情,是一生的功課;寬容,是永遠的習題。」這是暢銷書作家吳若權最新提出的愛情主張。也是他繼「愛一次也好」、「愛,短短的
德汉印刷与包装工业词典 本书特色 《德汉印刷与包装工业词典》是由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德汉印刷与包装工业词典 内容简介 本词典是一部印刷和包装专业的综合性词典,...
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代极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曾先后在柏林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任教。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
"TwoCountriesSpeak:PoemsandRemembrances"isarenditionofpoemsandreminiscencesshow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