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从事了大量的人类学理论与东部经验研究之后,顺着费孝通先生在有关“藏彝走廊”的论述中指出的线索,进入西部,在漫游的过程中,书写了一些随笔与论文。本书可谓作者有关西部人类学论述的选编。
书取名《中国圈》,这一概念所指,既与“中外”之间的地带有关,又与中国民族学惯常研究的某些介于“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域有关。借“中间圈”,作者思考了社会科学中诸如“社区”、“社会”、“文化”、“民族”、“国家”、“族群”等诸多政治一学术地理“单位”的局限性,借助“关系主义民族学”对社会科学加以反思,强调动态地研究人、物、事的特殊价值,探索对这一“民族学类型”有益的“非罗马神话式”,亦即“非西方式”社会科学之可能方式。副题有“藏彝走廊”与“人类学”两个概念,前者也来自费孝通先生,后者则无疑是指一门与民族学的关系既暖昧又紧张的学科。
民族学在包括人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里所处的尴尬位置,及国内“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于民族学的漠视,是作者展开其论述的大背景。作者指出,民族学若要拥有社会科学的一般特性,便要破除其自设的种种观念疆界,在历史人类学的东西部结合研究中,借助“中间圈”的意向,拓展自身视野,使民族志表述中的“当地事实”与作为文明体的中国相关联;而“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者若要使其论述“代表中国”,则亦有必要认识到,西方社会理论的“一族一国论”及“法权中心主义”,都难以解释作为文明体的中国,也因此,“主流”社会科学面临着民族学的挑战。
作者在从事了大量的人类学理论与东部经验研究之后,顺着费孝通先生在有关“藏彝走廊”的论述中指出的线索,进入西部,在漫游的过程中,书写了一些随笔与论文。《中间圈》可谓作者有关西部人类学论述的选编。
书取名《中国圈》,这一概念所指,既与“中外”之间的地带有关,又与中国民族学惯常研究的某些介于“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域有关。借“中间圈”,作者思考了社会科学中诸如“社区”、“社会”、“文化”、“民族”、“国家”、“族群”等诸多政治一学术地理“单位”的局限性,借助“关系主义民族学”对社会科学加以反思,强调动态地研究人、物、事的特殊价值,探索对这一“民族学类型”有益的“非罗马神话式”,亦即“非西方式”社会科学之可能方式。副题有“藏彝走廊”与“人类学”两个概念,前者也来自费孝通先生,后者则无疑是指一门与民族学的关系既暖昧又紧张的学科。
民族学在包括人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里所处的尴尬位置,及国内“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于民族学的漠视,是作者展开其论述的大背景。作者指出,民族学若要拥有社会科学的一般特性,便要破除其自设的种种观念疆界,在历史人类学的东西部结合研究中,借助“中间圈”的意向,拓展自身视野,使民族志表述中的“当地事实”与作为文明体的中国相关联;而“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者若要使其论述“代表中国”,则亦有必要认识到,西方社会理论的“一族一国论”及“法权中心主义”,都难以解释作为文明体的中国,也因此,“主流”社会科学面临着民族学的挑战。
一初入“藏彝走廊”记
峭壁阴森古木稠,
乱山深处指龙州。
猿啼鸦噪溪云暮,
不是愁人亦是愁。
宋人邵稽仲的《龙州故城》充满凄凉。如今去龙州(平武),情景绝非如此。猿啼鸦噪不再,而“峭壁”和“乱山”,气氛虽依旧浓烈,但却给人不同以往的感受。
费孝通与白马人
不同的人去一个地方,有不同的目的;我去平武(龙州故城),是去寻找一段旧事的起因。1978年9月1日那一天,构成了那段往事的起点。
那天,“右派”帽子还没有被摘掉的费孝通先生,得到一次在全国政协民族组做一次题为“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①的发言机会。时年68岁的费先生,历尽沧桑,风华却不减当年。他以其独特的平实语调,阐述了自己对于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工作遗留的三方面问题的看法:①台湾和西藏、华东南部尚没有条件进行实地调查的地区的少数民族;②一些“尚未作出结论的识别问题”;③一些“已经识别过而需要重新审定的问题”。四川深山,费先生没怎么去,但他神游于那里的“平武藏人”中,用清晰的语言表达晦涩的意思:这个被识别为藏族的群体,在族属(今日学者所谓的“族群性”)方面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学术认识问题。
谁是“平武藏人”?
翻开清道光《龙安府志》,在卷二《舆地·图考》部分,我们从几幅地图上看到,那是个沟壑纵横的地方。平武县图描绘一座恢弘的城池,其内部秩序严整,土司衙门、学府、庙宇在大致南北坐向的城市内,把守着各自的空间。在城墙外面,有“火溪沟番地”、“白马路番地”等。
所谓“番地”,便是包括费先生提到的白马人在内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当时,白马人有数千人,除了生活在四川平武县的那些人外,在甘肃文县也有他们的同胞。
历史上,平武白马人受土司、番官、头人的统治。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他们的聚落,不少当地人被尾随而来的国民党军队误当“赤匪”杀害,剩下的五百余人,隐族埋名,依附于松潘藏族大部落,与附近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西番”。1951年,川北行署派民族工作队访问该地,听该地上层说,他们是藏人,所以将之识别为藏族。1964年国庆,白马少女尼苏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主席问她属于哪一族,她激动得说不出话,别人代答“是四川平武白马藏族”。从此,“平武白马藏人”成为这支族群的族称。②
关于白马人的族属,费先生说:
从祖辈传下来的史实和现实情况都说明他们既不同于阿坝州的藏族.又有别于茂汶的羌族。据最近调查,他们自称“贝”,语言和藏语之间的
王铭铭,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曾在所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1997)等作品中,阐述海外汉学人类学的历史面貌,在《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1998)、《逝去的繁荣》(1999)、《王铭铭自选集》(2000)、《草根卡里斯玛》(英文,2002,合著)、《走在乡土上》(2003)、《溪村家族》(2004)等作品中,以闽台方言一文化区“家乡人类学”田野考察为焦点,论述乡土中国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在《人类学是什么》(2002)、《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2005)、《经验与心态》(2007)、《西方作为他者》(2007)等作品中,探讨人类学的文化定位与普遍价值;在《漂泊的洞察》(2003)、《无处非中》(2003)、《心与物游》(2006)等学术思想随笔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丛书—徐宝璜新闻学论集 内容简介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个系统讲授、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团体,被称为...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明代商业出版研究 本书特色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明代商业出版研究》借鉴“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以传统的历史学的方法为基础,综...
《疾病的隐喻》内容简介:本书是苏珊·桑塔格最负盛名的文论作品之一,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艾滋病及其
作品目录2016年再版序 2004年译丛总序 中译者导言 上编 伊壁鸠鲁文存 一、致希罗德信(论自然纲要) 二、致皮索克勒信(天文学纲
社会空间论 本书特色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规模生产社会空间的新时代。社会生产方式已经从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space)转变为空间的生产(prod...
作者简介:黛西•伯德(Daisy Bird),这是一个笔名(作家给自己起的名字)——我们不能告诉你太多关于她的信息,因为没有人知道她到底是谁。她有时候住在伦敦,...
城居者的文明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规划的形态特征、城市居民管理与社会保障、民间社团的组织与活动、市场管理体制与变革、城市习俗的变迁...
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 本书特色 本书又名《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特性》等。作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本详尽著作,本书对后世学人的影响极深,鲁迅、许...
作品目录第一章 波丽小姐第二章 老汤姆和南茜第三章 波丽安娜的到来第四章 阁楼上的小房间第五章 游戏第六章 责任的问题第七章
繁衍-世界人口简史(第三版 内容简介 本书着力阐释自然、文化和人口的关系,也寻求防止未来环境恶化和人类大灾难产生的途径,同时探讨人口增长方式的改变,移民、战争、...
造物:拯救地球生灵的呼吁 本书特色 本书是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o·威尔逊的经典力作。 本书以给一位美国南方浸礼教会牧师写信的方式,以博物学家的宽广胸怀和科学家的...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 本书特色 对于质的研究者而言,叙事分析比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因为这一方法更适合常规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从历史素...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4版) 内容简介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深入,以及优选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社会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和新机遇。一方面,我国社会学界对于西...
☆陈嘉映、刘擎、梁永安真诚推荐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份西方经典阅读地图一个人人皆可获得的阅读工具箱古典三段式阅读法教你解锁任意艰深文本提升心智,与古今伟...
陇上学人文存:第六辑:张孟伦卷 内容简介 《陇上学人文存》是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社科院负责编辑出版的省级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精选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人文社会科...
乡土中国 本书特色 《乡土中国》一书为费老的社会学经典著作。这本书解读了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体系特点,其中一些比较重要且为人熟知的概念包括熟人社会、关系...
《唐诗杂论》内容简介:本书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作为一部开拓性的着作,它在唐诗研究中
《优雅》内容简介:优雅——得体而精致的外表,丰富而强大的内心。柔而不娇、坚而不厉的品性气质,积极乐观、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
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修订本 目录 上编 文史文献检索基本知识**章 文史文献检索概述乃**节 文献/3文献的含义/3文献的功用/5文献的分类/6第二节 文史文献/...
李银河文集009:一爷之孙 内容简介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和文化急剧变化的现代化过程当中,传统的超核心家庭关系正在不可挽回地逝去,核心家庭化的过程将在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