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从事了大量的人类学理论与东部经验研究之后,顺着费孝通先生在有关“藏彝走廊”的论述中指出的线索,进入西部,在漫游的过程中,书写了一些随笔与论文。本书可谓作者有关西部人类学论述的选编。
书取名《中国圈》,这一概念所指,既与“中外”之间的地带有关,又与中国民族学惯常研究的某些介于“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域有关。借“中间圈”,作者思考了社会科学中诸如“社区”、“社会”、“文化”、“民族”、“国家”、“族群”等诸多政治一学术地理“单位”的局限性,借助“关系主义民族学”对社会科学加以反思,强调动态地研究人、物、事的特殊价值,探索对这一“民族学类型”有益的“非罗马神话式”,亦即“非西方式”社会科学之可能方式。副题有“藏彝走廊”与“人类学”两个概念,前者也来自费孝通先生,后者则无疑是指一门与民族学的关系既暖昧又紧张的学科。
民族学在包括人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里所处的尴尬位置,及国内“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于民族学的漠视,是作者展开其论述的大背景。作者指出,民族学若要拥有社会科学的一般特性,便要破除其自设的种种观念疆界,在历史人类学的东西部结合研究中,借助“中间圈”的意向,拓展自身视野,使民族志表述中的“当地事实”与作为文明体的中国相关联;而“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者若要使其论述“代表中国”,则亦有必要认识到,西方社会理论的“一族一国论”及“法权中心主义”,都难以解释作为文明体的中国,也因此,“主流”社会科学面临着民族学的挑战。
作者在从事了大量的人类学理论与东部经验研究之后,顺着费孝通先生在有关“藏彝走廊”的论述中指出的线索,进入西部,在漫游的过程中,书写了一些随笔与论文。《中间圈》可谓作者有关西部人类学论述的选编。
书取名《中国圈》,这一概念所指,既与“中外”之间的地带有关,又与中国民族学惯常研究的某些介于“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域有关。借“中间圈”,作者思考了社会科学中诸如“社区”、“社会”、“文化”、“民族”、“国家”、“族群”等诸多政治一学术地理“单位”的局限性,借助“关系主义民族学”对社会科学加以反思,强调动态地研究人、物、事的特殊价值,探索对这一“民族学类型”有益的“非罗马神话式”,亦即“非西方式”社会科学之可能方式。副题有“藏彝走廊”与“人类学”两个概念,前者也来自费孝通先生,后者则无疑是指一门与民族学的关系既暖昧又紧张的学科。
民族学在包括人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里所处的尴尬位置,及国内“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于民族学的漠视,是作者展开其论述的大背景。作者指出,民族学若要拥有社会科学的一般特性,便要破除其自设的种种观念疆界,在历史人类学的东西部结合研究中,借助“中间圈”的意向,拓展自身视野,使民族志表述中的“当地事实”与作为文明体的中国相关联;而“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者若要使其论述“代表中国”,则亦有必要认识到,西方社会理论的“一族一国论”及“法权中心主义”,都难以解释作为文明体的中国,也因此,“主流”社会科学面临着民族学的挑战。
一初入“藏彝走廊”记
峭壁阴森古木稠,
乱山深处指龙州。
猿啼鸦噪溪云暮,
不是愁人亦是愁。
宋人邵稽仲的《龙州故城》充满凄凉。如今去龙州(平武),情景绝非如此。猿啼鸦噪不再,而“峭壁”和“乱山”,气氛虽依旧浓烈,但却给人不同以往的感受。
费孝通与白马人
不同的人去一个地方,有不同的目的;我去平武(龙州故城),是去寻找一段旧事的起因。1978年9月1日那一天,构成了那段往事的起点。
那天,“右派”帽子还没有被摘掉的费孝通先生,得到一次在全国政协民族组做一次题为“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①的发言机会。时年68岁的费先生,历尽沧桑,风华却不减当年。他以其独特的平实语调,阐述了自己对于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工作遗留的三方面问题的看法:①台湾和西藏、华东南部尚没有条件进行实地调查的地区的少数民族;②一些“尚未作出结论的识别问题”;③一些“已经识别过而需要重新审定的问题”。四川深山,费先生没怎么去,但他神游于那里的“平武藏人”中,用清晰的语言表达晦涩的意思:这个被识别为藏族的群体,在族属(今日学者所谓的“族群性”)方面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学术认识问题。
谁是“平武藏人”?
翻开清道光《龙安府志》,在卷二《舆地·图考》部分,我们从几幅地图上看到,那是个沟壑纵横的地方。平武县图描绘一座恢弘的城池,其内部秩序严整,土司衙门、学府、庙宇在大致南北坐向的城市内,把守着各自的空间。在城墙外面,有“火溪沟番地”、“白马路番地”等。
所谓“番地”,便是包括费先生提到的白马人在内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当时,白马人有数千人,除了生活在四川平武县的那些人外,在甘肃文县也有他们的同胞。
历史上,平武白马人受土司、番官、头人的统治。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他们的聚落,不少当地人被尾随而来的国民党军队误当“赤匪”杀害,剩下的五百余人,隐族埋名,依附于松潘藏族大部落,与附近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西番”。1951年,川北行署派民族工作队访问该地,听该地上层说,他们是藏人,所以将之识别为藏族。1964年国庆,白马少女尼苏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主席问她属于哪一族,她激动得说不出话,别人代答“是四川平武白马藏族”。从此,“平武白马藏人”成为这支族群的族称。②
关于白马人的族属,费先生说:
从祖辈传下来的史实和现实情况都说明他们既不同于阿坝州的藏族.又有别于茂汶的羌族。据最近调查,他们自称“贝”,语言和藏语之间的
王铭铭,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曾在所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1997)等作品中,阐述海外汉学人类学的历史面貌,在《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1998)、《逝去的繁荣》(1999)、《王铭铭自选集》(2000)、《草根卡里斯玛》(英文,2002,合著)、《走在乡土上》(2003)、《溪村家族》(2004)等作品中,以闽台方言一文化区“家乡人类学”田野考察为焦点,论述乡土中国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在《人类学是什么》(2002)、《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2005)、《经验与心态》(2007)、《西方作为他者》(2007)等作品中,探讨人类学的文化定位与普遍价值;在《漂泊的洞察》(2003)、《无处非中》(2003)、《心与物游》(2006)等学术思想随笔
作品目录前 言第一编 根本性混乱第一章 关于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二章 关于自己和故园第三章 彼得·斯托雷平第四章 二月民主革
《论语的管理精义》内容简介:《论语》作为经典中的经典,既具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又蕴涵独特的管理模式。本书从管理视角出发,沿着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内容简介: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
社会保障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一编 本书特色 1.本书是大型民国社会调查史料丛刊《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一编之一卷。该丛书自2005年初版以来,受到学术界的...
英国文化选本(上下)新版 目录 序前言1ROGERASCHAMSeeingtheWind观风杨自伍译7FRANCISBACoNIdols0ftheMind头脑中...
荣格(1875~1961)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苏黎世学派的领导者。他深受弗洛伊德器重,后因理论的分歧,而自创学派。其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论的方法论,扩大潜意识的内...
《红色中华》索引:1931年-1937年 本书特色 本书对《红色中华》报纸内容进行了分类,包含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形势、中国对外关系、抗日战争、...
习坎庸言校正 本书特色 西南联大期间,罗庸先生携李觐高、马雍、张盛祥、李广田、董庶、王志毅、周定一和阴法鲁等学生八人于昆明小东门外盘龙江堤畔等地,每周一次讲授中...
《菊与刀》内容简介:《译林人文精选:菊与刀》内容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两种颇具象征意义
亲密关系生存指南:两性共同生活的艺术 本书特色 破解“中国式离婚”密码,国际引进超人气畅销书。国际权威专家把脉两性心理,全新打造“中国式亲密关系”。她要温柔体贴...
张家口晋语语法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研究对象为张家口晋语语法,主要是张家口晋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研究任务是对张家口晋语的特殊语法现象做出描写和分析,从语用、认知、...
★ 盟国为何能在二战中取胜?★ 这部军事史上的鸿篇巨制耳目一新地重释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杀戮与文化》作者维克托·戴维斯·汉森新著。第二次...
咖啡机中的间谍-个人隐私的终结 本书特色 吉隆·奥哈拉、奈杰尔·沙德博尔特所著的这本《咖啡机中的间谍(个人隐私的终结)》真实地揭示了从监视摄像头到博客的各种新技...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 本书特色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是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构建众美交融、和谐共处的全球社会的新理念,我国学者对世界文明的新贡献。费孝通论文化自...
四库全书纂修考 本书特色 郭伯恭(1905—1951),河南人,自幼酷爱读书,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黎明中学,毕业后回乡教书。在乡间教书期间,他便潜心研究中国文学和...
《牛津通识课:人为何需要仪式》内容简介:我们为何对着蜡烛许愿?人类需要意义,所以有了仪式。在象征生命诞生的这天,我们通过切
在理性与经验之间-论技术与现代性 本书特色 安德鲁·芬伯格编著的《在理性与经验之间(论技术与现代性)》分别从各个方面关注技术与经验的关系。在此,坚持运用技术批判...
打开真理之门-SSK科学争论研究的审视 本书特色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标准科学观的不断修正以及科技社会研究领域(STS)的历史和社会学转向,“科学争论”成了...
作品目录第一章 导言:中国历史中的沿海和大陆外国势力的问题作为小传统的面海的中国条约口岸混合体第二章 经济趋势1912-1949
张翔,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十九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与文学研究,包括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与海外游历研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