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求医的体验,都有关于医学的基本理解,作为常识,医学既是科学、技术,又是人学、仁术。但是,当代社会,技术统治了医学,疾病被通透地探究,精细地处置,而痛苦却被无情地漠视,甚至被彻底地遗忘,医学的科学性、技术性与人文性、社会性被深深地肢解了,真理与真谛、正确与正义发生了冲撞,于是,引发了人们对医学目的、职业价值的怀疑、反思与批判。
医学究竟是什么?成为医学“当代性”追问的精神母题。本书就是对这一精神母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理性叩问,内容包括医学的本质、健康的内涵、新医学模式的烛照以及医学如何理解痛苦与苦难、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医生如何把握人道与人性、技术与艺术的张力,从而,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与现代医学职业生活之间续接上一条鲜活的精神脐带。该书内容大部分直面医学的当代话题和当下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此外,该书对话体的叙述形式也增加了阅读与思想的乐趣。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著名文学家史铁生联袂推荐!当代西方人文主义在中国医学中*集中的思想成果!
医学究竟是什么?成为医学“当代性”追问的精神母题。本书就是对这一精神母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理性叩问,内容包括医学的本质、健康的内涵、新医学模式的烛照以及医学如何理解痛苦与苦难、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医生如何把握人道与人性、技术与艺术的张力,从而,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与现代医学职业生活之间续接上一条鲜活的精神脐带。
疾病的启悟
疾病是人生的课堂
蒙田随笔与医学人文关怀
王一方蒙田(M0ntaigne,1533-1592),一个中国读者熟悉的名字。他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那充满隽智却又冗长的《随笔集》似乎专供娴雅之士们消受,终日劳碌如工匠的医学圈中人士鲜有人通览(除非逃出医学遁人文学殿堂的“叛徒”,无论西洋东海,弃医从文者为数不少)。不过仍有一批颈上挂着听诊器,腋下挟着一本《蒙田随笔》的白衣客,譬如以《*年轻的科学》、《细胞生命的礼赞》闻名的美国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他平生*喜欢两位文坛大师的文字,一位是蒙田,另一位是莫里哀。托马斯有个习惯,每读到佳胜处就在那一页折一个角,连续八年的反复阅读,书的一大半都被折了角,书墩在案头上,成了两倍厚。而对于未折角的部分(如雷蒙·塞邦赞)又吸引他写了一则长长的随感,篇名就叫《常读常新话蒙田》。这大概是我读到的唯一一篇由职业医生写的谈蒙田的文字。闭上眼睛想想,托马斯又何尝只是目啖蒙田的文字,分明在追慕蒙田的禀性.崇尚怀疑,信笔抒臆,问一些古怪的问题,写一手优雅的随笔,而且并未误了主业。医生做到这个份上,职业上成就辉煌,外加才识情趣,文采飞扬,实在是一种境界。
如果说蒙田无止境的怀疑是一支利剑,那就少不了要舞向医学。不必为蒙田披上什么百科全书式大师的外衣,就知识与修养而言,蒙田基本上是一个医学的门外汉,尽管他常常以医生的口吻谈话,但他是一位病人,一位有丰富内心体验的病人,一位怀疑一切既成的解释与成规的思想者,所以他对医学的反思是有辉光的,也是有慧根的,正因为他的叙述与评论是非职业的,因而也不会因医学知识400年来的更新而失去意义。
聂精保1578年,蒙田《随笔集》**卷即将竣笔,此时他首次发作了肾结石症,其后反复发作剧烈的肾绞痛,尿血等症状使他一次次陷入极度的躯体痛苦、心理矛盾与幻象丛生之中,也给他的人生涂上一层厚厚的忧愤色彩,可以说他随笔中透出的特殊敏锐与冷峻姿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疾病的体验。从第二卷开始由这种体验出发谈人生彻悟的篇幅也相应地增加了,**卷中只是以文献中的个别医患例证来作比喻、调侃。叙述起来也显得轻松,分明是在叩问历史、叩问理性,而不是在叩问自我、叩问家世。从第二卷开始,明显的变化不仅只是说病谈医的篇幅加大了,而且还有大段大段的个人病患经历与体验的倾诉,以至于其后的评论家批评他过分的自怜,譬如对家庭病史的追溯。蒙田的结石症以及对结石症发作时的恐惧来自父亲的遗传,他父亲即死于结石症,而且*后的岁月非常痛苦,但蒙田发病较其父亲早,受病患折磨的时间更长。他父亲67岁时才首次发作,7年后死去,而蒙田45岁时首次发作,59岁病逝,带病生活了14年。这些年间,他改不了喝白酒、嗜牡蛎的饮食习惯,所以病情日趋严重,发作也更频繁。后来他大概也有所省悟,但如他随笔中所列举的若干位古代圣贤一样,“不论如何智慧,终究在酒的力量面前投降”。痛苦万分时,蒙田曾想到自杀,他引述普林尼的话说:“只有三种病痛让人有权利自杀以求解脱,其中*严重的就是尿道结石。”*终他并未走自杀的路,但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我感到死亡每时每刻都卡住我的喉头或腰部……”以致每次外出旅行,每在一处房舍停留时都要担心自己是否会在此病倒并自在地死去。依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进行各种排石、取石与碎石手术,蒙田便只能在遭遇医学中一次次失望,重新回到苦难的咀嚼与死亡的冥想之中,不过这之间又多了一个精神命题便是拷打医学。由此形成蒙田式医学人文关怀的三个侧面,品味苦难、直面死亡与无医自处。
王一方蒙田没有太多的笔墨细叙躯体的痛苦,只是诉说他跟*坏的疾病交上了手,这是一种突如其来、痛苦非凡的疾病,并声称他对此特别敏感,简直不堪忍受,而且坦言在痛苦面前应摒弃那种虚假做作的“镇定自若、不屑一顾”。要自由地发泄,“处在这种紧要关头。还要在行动上瞻前顾后,那是残酷的自虐”,“如果肉体在呻吟时能减轻痛苦……就让它呻吟;如果身子高兴颤动,就让他自由转动;如果高声怪叫会让痛苦像烟雾似的散去,或者可以转移我们的苦恼,就让他喊个够”,“剧痛之后,尿道放松,不再针刺似的难受,我又迅速恢复常态”。没有真切的体验,很难有如此细微的感受。伴随躯体与行为改变的是心理上的懊丧、萎靡与幻觉,蒙田曾幻想像西塞罗那样“在梦里搂着一个女人,醒来发现自己的结石已经排出落在床单上”。奇迹自然不会出现。如果蒙田的体验仅仅停留在躯体和心理层面,那么就与凡夫俗子没有什么区别了。作为怀抱怀疑论观念的哲人,他不会就此停止思索,他要消解和重建每一寸关于病患过程中各种体验的解释。即把一切观点和一切行为都视为荒谬之谈而加以摒弃,同时又努力使我们不能将任何一种观点和任何一种行为视为错误而加以摒弃。蒙田这样写道:“哲学应该让痛苦从口头上怯懦地表现出来……哲学要改进我们的理解,那就不要控制我们的理解,在忍受肾脏绞痛的时候,要让灵魂保持清醒。维护惯常的思维,压倒痛苦,忍受痛苦,不要让它可耻地俯伏在痛苦的脚下,战斗使灵魂发热燃烧,不是萎靡颓唐,要让灵魂能够交流,甚至达到某种程度的对话。”这里的“哲学”分明是怀疑论的观念,“灵魂”是体验主体,“痛苦”是附加物。“战斗”(怀疑)、“交流”、“对话”也只是过程与仪式,“理解”更是一个活结,病患与痛苦、医生与医学、行为与知识都需要理清、解脱,但终极命题是死亡。所谓“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死亡是一切痛苦的解药。而痛苦又是生与死之间的谅解与妥协。在蒙田肾绞痛发作的时候,他感觉到一手牵着痛苦,一手牵着死亡,“病痛愈是逼得我走投无路,死亡愈是令我镇定”,“我从前是一丝不苟地为着生而生,病痛解除了我对生活的这种理解……如果痛苦一旦压倒了我的力量,那是催我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死的热爱与期望”。于是,病人蒙田的体验进入了新的疆域和境界,那便是“直面死亡,向死而生”。
在蒙田看来,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他曾发愿要编一部死亡评论集,其实他的随笔集中就有大段大段讨论死亡的内容,包括理解死亡、想象死亡、直面死亡若干个层次。在他看来,首先死神并非面目狰狞;其次,死亡并不痛苦,它恰恰是在中止痛苦。因此,面对死亡不必恐惧,“如果死亡来得突然和凶猛,我们根本来不及害怕,如果不是猝死,我发现,随着疾病的加重就自然而然地把生命看轻了”。而时常想象死亡,把它看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实际上就是在与死亡作斗争,使它丧失了对我们的强大优势,“死神在哪里等待我们,是很难确定的,我们要随时随地恭候它的光临,对死亡的熟思就是对自由的熟思,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灵,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谁真正懂得了失去生命不是件坏事,谁就能泰然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所以说,在生活中,与其背向死亡,被死神追逐,不如直面死亡,把它拦住,与其共斟。
聂精保客观地讲,对痛苦与死亡的豁达会影响人们对医学的热衷。在一些人看来疾病的过程不过是痛苦与死亡的接力,*终掐灭痛苦的不是医学而是死亡。柏拉图曾经认为律师和医师都是国家的祸害,蒙田对医学与医师也表现出相当不恭敬,据回忆他的反感是祖传的,他的祖先就天性讨厌医学,顽固地持一种“无医自处”的姿态。蒙田也坚持这一立场,他的随笔集中罗列了一打古代圣贤对医学的反诘及“无医自处”的例证,并声称:“并非药苦而拒绝医学,他认为为了恢复健康再痛苦的烧灼和切割都是值得的。”他对“无医自处”的执著一方面是出于对人类自然力的崇尚,另一方面是对医学知识水准与医生行业规范的怀疑。16世纪的法国医学基本上是基于经验,实验医学刚刚萌芽,鲜有成功的探索,对于饱受结石症折磨的蒙田来说,它既未表现出良效(有用),又未能在他怀疑论目光审视下显出理性的完美(有理),自然要遭到他的奚落与轻视。尤其不能容忍的是许多医生缺乏对疾病的体验,只是一味地妄言机理。因此,蒙田劝诫医生们要重视病人的体验,因为这些体验是纯粹的,未受虚妄的理论“污染”,同时要尽可能地体验疾病,“要当真正的医生,就必要亲自患过他想治愈的所有疾病并经历过他应判断的所有事故和病情……我真愿意信任这样的医生”,看书郎中常常是靠不住的。蒙田所倡导的无医自处大概是针对这类人当道而发的激愤之词吧!当然也并不排除他的偏见。这种偏见多半源于他的怀疑论哲学,一部分源于他显赫身份的话语特权。不仅只是蒙田,比他后起的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同样是一位饱受病患折磨的哲人)都持同样的看法:我们正与我们并不掌握其奥秘的世界连在一起,我们既不可能停留在自我之中,也不可能停留在事物之中,而是应该不断地从事物走向自我,从自我走向事物(一种主客体交融、物与神游的境界)。这便是蒙田精神深处的理性辉光。40年过去了,现代医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结石症可以轻易治愈,而且还能置换各种器官,直至换肤换性。……
王一方,1986年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医学硕士,资深医学编辑(编审),现供职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长期从事医学人文研究,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同济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著有《敬畏生命》《医学人文十五讲》《人的医学》等专著。论文、评论散见于《医学与哲学》、《中国文化月刊》(台湾)、《读书》、《健康报》、《中国医学论坛报》等报刊。近年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信息导报》开设医学人文专栏,受到广泛欢迎,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作医学人文与健康传播讲座。
《设计致良知》内容简介:本书阐述了陈可石教授以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出发点提出的关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新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
《欲望的演化(最新修订版)》内容简介: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爱与被爱,但为什么我们最珍视的爱情关系中会有如此多的冲突与矛盾? 《欲
《快乐王子(有声双语经典)》内容简介:俯瞰城市的快乐王子,穿着金箔、装饰着珍贵的宝石,装点了城市的面貌,但是他所见的人间疾
《船在海上,马在山中:洛尔迦诗集》内容简介:在诗歌的世界里,美国有惠特曼,智利有聂鲁达,英国有叶芝,而西班牙有洛尔迦。对于
《Spark技术内幕:深入解析Spark内核架构设计与实现原理》内容简介:Spark是不断壮大的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家族中备受关注的新增成员
《数据赋能》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据赋能激励制造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及其对策研究(18ZDA062)”的成果,
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from symptom to system 本书特色 《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对家庭治疗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总结,着重介绍...
《第二性Ⅱ:实际体验》内容简介:《第二性Ⅱ》是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称波伏瓦为“女性主义思想的
现象学心理学 本书特色 本书由胡塞尔1925年夏季研究班有关“现象学心理学”基本讲稿和他于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所作的同样题为“现象学心理学”的讲稿组成。两部讲...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是著名TED演讲人、英国畅销哲普天王、《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作者朱利安·巴吉尼的又一力作。
《试错力》内容简介:卧底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跨界力作!揭秘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方法——试错! 伟大企业长盛不衰的秘密
《在明明德:大学的伦理之基》内容简介:大学的功能,首先是育人。具体的途径可以是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也可以是各种课外活动。无
取穴快易通 本书特色 铜版纸全彩真人展示全身穴位1分钟快速取穴,质优价廉,**工具书取穴快易通 内容简介 《取穴快易通》按经脉介绍十四经及其经外奇穴、耳穴...
心灵与世界 本书特色 《心灵与世界》为“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中的一本,是麦克道威尔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收集了麦克道威尔在1991年的洛克讲座上所做的演讲。现...
我的中药养发书 本书特色 截止到目前,还没一本比较适合普通读者的头发科普书,作者吴大真本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让中医惠及普通大众的愿望,在参考大量的古代医...
《语言本能》内容简介: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的大门; 一个关于语言问题最权威的答案; 一些令人信服、生
本书重点探讨了体能训练的内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训练、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和灵敏素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训
糖尿病并发症健康食谱 本书特色 亲近生活,远离“甜蜜家园”与糖尿病持久的抗争,是我们共同的任务和责任。让所有的糖尿病患者能够挺立信心,明确方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惶惶不可终日-解读焦虑障碍 本书特色 钟意娟编著的《惶惶不可终日(解读焦虑障碍)》是精神卫生科普丛书之一,本书通过运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形式,对焦虑障碍的概念、具...
成人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 本书特色 本书是在总结成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写成的。本书以提高成人教育和成人学习的效果为主线,阐述了成人学习的特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