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香港味道”系列的第二本,沿袭了前作由“食”及人、将美食之特色与共食伙伴的人生联系起来的主要特色,只不过此次将美食目标从那些颇有江湖地位的荤素菜肴和精美主食转向了更有活力、更于细节处见真功夫的街巷甜品小吃。相较于前作展示的“厚重”,本书带给读者的感受无疑是清新自然的,这当然跟甜品小吃的精美小巧密不可分,也是它们给日常单调饮食生活增色添味的反映。姜汁撞奶、杨枝甘露、钵仔糕、蛋散、鸡蛋仔……这一个个散落在街头巷尾的精灵,给贪食一众带去美好口感,也各显神通地“填补”了传统饮食文化中不曾关注的空白。从发展脉络来看,如果说传统荤素菜肴和精美主食象征着文化的沉淀与传承,那这些甜品小吃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文化的交融和与时俱进,两者兼收并蓄才是完整的香港味道,而沉淀与交融、传承与创新这两种文化风格的交相辉映也正是香港这座城市所展现的独特魅力。
香港饮食潮流文化,中西荟萃、开放包容,百年下来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形格。作者欧阳应霁“从小吃大,眼阔肚窄嘴刁”,“不求甚饱,唯独好吃不倦”,著书两卷来对香港的饮食文化与历史做全景式的纵览。《香港味道1》徘徊酒楼茶室,探访经典名菜、粥饭粉面、中式点心;《香港味道2》深入街市巷弄,搜寻如姜汁撞奶、杨枝甘露、钵仔糕、蛋散、鸡蛋仔等街坊小吃。每一种食品独立成篇,既有记忆回溯,又有制作流程的介绍展示,附以关于主题食品的好友访谈,饮食、经历与记忆糅为一体,一切都由作者细细道来,不由让一众嘴馋贪吃之人眼福大饱、食欲大增。授人以渔还嫌不过瘾,让读者也能尝到相同的地道美味才是作者所求,故每篇小文之内更添名店推介,好让嘴馋手懒的一众不致无处品尝,因而此书或又可以视为一本游刃于香港的美食地图。
修订版总序好奇再出发
串串爱:鱼蛋鱼蛋我爱你
实不相瞒,*近十年八载都没有在街头小摊档吃那历久不衰、越变越辣的咖喱鱼蛋和几近绝迹、蘸满豉油和海鲜甜酱的滚油现炸小鱼蛋。情形有如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的某一天,完全没有预告地突然结束了持续五年的疯狂集邮,把那沉甸甸的几本当时认为比生命还重要的邮票簿用厚胶袋封好,狠心放在老家旧居和弟妹共处的睡房书架上*高*隐秘的一角。自此之后的三十多年间,每次回到那已经变作父亲画室杂物房的房间里,抬头看看那已经蒙了厚尘的胶袋,越来越没有胆量拆封这史前珍藏——怕的不是一旦开启曝光,这些邮票都会灰飞烟灭或者化蝶翩跹,只是一时间也不晓得如何面对当年收藏累积的感情回忆和那毅然告别童年的霎时冲动。
说起来我跟咖喱鱼蛋的恩怨爱恨也是这样戛然终止的。虽然说不上是从小极爱这些用廉价鱼肉加粉搅拌成浆唧制成型再经油炸,然后以各种香辣材料煮汁调味的咖喱鱼蛋,但也总是三五七时随手一串的惯性小食。多少是因为后来开始关注街头的恶劣卫生环境,也因为近十数年都只穿白T恤、白衬衫,当街当巷吃那蘸满流动汁液的咖喱鱼蛋是很容易出事的。也许就是经历过那么一两次肠胃不适,也因为手脚笨拙使酱汁四溅从而报销了三数件心爱白T恤、白衬衫,所以就此结束了我跟咖喱鱼蛋的一段长达三十年的关系。
据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并没有恨鱼蛋,所以更能明白报章统计香港人平均每天吃掉三百七十五万粒鱼蛋,重量约五十五吨。这无疑是一种至死不渝的厚爱,量多而且重。谁说街头无真爱,谁说香港人不重感情——如果你是鱼蛋,小辣、中辣、大辣的爱永不止息,有弹性、有口感、有嚼头,一年五季,一天廿八个小时,每小时一至三串。
鱼蛋马拉松——运动健儿何良、何亨
无论是在电视上看转播,还是在现场赛道旁看那些马拉松长跑健儿挥汗如雨、苦乐夹杂的七情上面,我都会摸摸自己日渐“隆重”的腰腹。有那么一刹那的闪念,以为终有一天我会做出决定做好准备,认真操练一番,与大伙一同在这个热闹熙攘、充满能量的队伍里出现。但这不够三分钟的热情当然迅速冷却,坐言起行这四个字,于我来说是在计划早午晚三餐和宵夜吃什么的时候才*适用。
所以看见何良和何亨这两位曾经是电台节目拍档的老兄一身运动装束,趋前握手时近距离闻到的不是一身汗臭而是刚洗浴过的清爽气味,十分惊喜、十分佩服。原来两人已经完成早上的铁人赛,稍息过后又继续越野训练,迎接即将来临的义行善举,亦为不久后的公开马拉松长跑做练习准备。两人精神爽利、活力十足,叫我马上变成老弱。
约好在山腰的狮子亭见面,何良和何亨是要让我见识一下运动员的另一面:运动员也是人,也贪食,要补充体能,更要保持一个愉快心境,所以中场休息时餐桌上出现的有山水豆腐花,有咖喱饭,有餐蛋公仔面,还有——竟然还有咖喱鱼蛋!虽然不敢说这里的鱼蛋是全香港*好吃的,但运动途中忽然传来这熟悉的香气味道,怎能不让人手执一串吃不停口——因为有运动有消耗,也不必这么科学、这么严格地计算什么卡什么里。只是大路仍然在前,如何努力不懈为自己的身心健康运作正常做仔细规划,何良、何亨两位越跑越年轻的选手,有太多贪食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后现代糖水:杨枝甘露洒遍
世界文明史几千年,哲人学者来来去去提出十万八千种与天与地与人相关或不相关的理论和主义,也就是因为主义太多,往往叫一般路人如我,真的拿不定主意。到了*后也只能问心 ——说得感性一点是感知自己身体的需要,以决定晚餐之后接着下来要去吃的是芝麻糊、杏仁茶还是杨枝甘露。
我从来不是一个随口主义、满口理论的人,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记性差(听说多吃核桃露可以补脑)。所以当我身边那一群学院教授友人和社会运动健将年复一年长篇大论,一本又一本地推出他们的《后殖民理论与香港文化身份认同》《后资本主义消费理论探索》等专著,并赠书一本希望我有空细读,我赶紧很用心、很认真、很努力地都一一读过,而且还在书页内文画线做笔记,觉得行文段落条理分明,字字珠玑很有道理——但问题是看完了也就忘记了,怎样也说不出人家研究的逻辑纲领和中心思想,不巧隔天碰上了著作者,只得笑吟吟请她去吃芝麻汤圆,拼进姜味浓辣的番薯糖水中也不错。
没法阐明任何一种主义、讲解任何一种理论的我本来还没问题,但有一回在一个演讲场合要谈后现代主义,就只得赶快请教我那位当年是幼儿园同班同学、现在是大学里年年当选*受欢迎教授的老友。老友无可置疑是高大英俊、以貌诱人,但想不到在学院里也训练出口甜舌滑的功架,一开口就说要请我去吃全城*好的杨枝甘露。
哪一家的杨枝甘露*好吃实在是见仁见智,但为什么要吃杨枝甘露他却有一套说法 — 在他的理论分析下,杨枝甘露是此地*凸显后现代精神、*有后现代风格的创作。据说由当年香港著名餐馆的师傅在新加坡发明创制的杨枝甘露,是一种混有杧果汁、杧果肉、柚子肉、椰汁或者花奶,再加上少许西米的有东南亚风味的甜品,回流香港后竟成流行大热,当中有传统的变异,风格的撞击,文化的融合……无一不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
对口单位——传媒人叶孝忠
因为曾经向发明当事人亲口求证,所以我敢向身边这位地地道道的新加坡人说,杨枝甘露这个广受大众接受欢迎的甜品,是本地著名餐馆的大厨们在新加坡分店驻守时灵机一动研制出来的。这个入口冰冻香甜的“冷知识”看来叫他有点惊讶,良久良久才自言自语:“唉,原来如此,难怪难怪——”
孝忠是我在香港认识的新加坡朋友。当年他在香港念书,也一天到晚在城里的各种文化活动场合出现——当中当然包括饮食文化活动。所以本来就爱吃能吃会吃的他,以过江龙般的敏感直觉,对在港九新界街头巷尾可以吃到什么好的,说不定比我们这些所谓“本地姜”
还要清楚。
每次在不同的报章杂志看到孝忠写的文化旅游特稿,就叫我又羡又妒,这些年来他也真的是天南地北到处跑,还把家安在上海。可是走了这么多地方,究竟他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有没有变化?
就以甜品来说,从小就喜欢杧果的他,一提起杧果简直声音提高八度然后眼睛发亮,所以很明白为什么他会把“许留山”的所有跟杧果有关的“捞”都吃过,有杧果汁、杧果肉,甚至杧果雪糕作为灵魂的杨枝甘露当然也欣然接受。可是他对广式甜点如芝麻糊、核桃糊、马蹄露却是兴趣不大,更认为上海没有甜品,顶多只有那些在甜汤中浮浮沉沉的桂花酒酿丸子。
可见这位其实很开放拥抱新生事物的朋友,还是离不开从小吃到大的东南亚口味的甜品——还未等我开口问,孝忠就以新加坡特派饮食大使的口吻向我推介一种要用福建话发音的“清汤”。那是一种内有桂圆、银耳、白果的可冷可热的糖水,然后当然有加了榴梿肉的珍多冰,有七色八彩的娘惹糕点,有潮汕传统的芋泥……我对疯狂爱吃的朋友常常都特有好感,也庆幸有杨枝甘露作为星港交流的对口单位。
相信旅行,钟情漫画,
关注设计,沉迷杂志,
狂恋影音,爱恨美食……
一路放肆贪玩,自然跨界破例。
自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获取荣誉学士及哲学硕士以来,
长期对现代家居生活、建筑设计潮流以及饮食文化趋势观察研究,
大量撰写相关评论推介文章,
发表于海峡两岸暨香港报章杂志,
出版生活写作系列,旁涉漫画创作。
近年积极参与饮食文化视频的拍摄制作,
创办“味道图书馆”及“半饱厨房”,
策划艺术主题餐宴活动,
活跃于自媒体平台,
进一步实践理想生活的全方位体验分享,
继续以“贪威识食,练精学懒”为原则宗旨。
《香槟品鉴大全》介绍了香槟的历史、酿造工序、种类划分,以及220款香槟的品性、特点,同时还介绍了凸显香槟个性的简易美味菜肴的
又到了三联年夜饭开桌的日子。历时两个多月,20多位记者奔赴海内外一线美食重镇,除了北京、武汉、安徽、广东、四川等国内多个省
《爱妻便当》中收录了作者为先生精心准备的每日便当,小小便当盒里保温着来自家庭的味觉记忆。书中不仅有丰富多变的菜色搭配和四
私房菜汤粥轻松做 本书特色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餐桌美食大致可分为菜、汤、粥三大类,本书则将这三大家常饮食全囊括,无论是美味菜、滋补汤还是养生粥,本书一应俱全,每...
日本發行29版至今無可取代!繁體中文「麵包科學」終於出版!將麵包製作的專業秘訣與經驗科學化無論是烘焙高手或是精準熟練的專業
山西面食家庭快乐族(现代人·新饮食文化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汉声”编辑在山西民间采访11天,从太原到榆次、运城、丁村、碛口,所到之处,无“面”不餐,餐餐...
《厨师的十日谈》被列为19世纪八大经典烹饪书之一。该书由英国人W・G・沃特斯夫人所著,列出了200多道意大利菜谱以及详细的烹调方
中华家乡菜之苏浙沪篇 本书特色 《中华家乡菜之苏·浙·沪篇》主要介绍了100多道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带有浓浓家乡味的经典菜品,如江苏的代表菜清炖狮子头、盐水鸭,...
《鱼我所欲也》内容简介:在那个抽油烟机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走在街巷中,如果谁家厨房里在做鱼,一定是最勾引嗅觉的。巴不得这
《西餐大厨成长记录:我在烹饪学院学到的101件事》解答了101个西餐烹饪中的关键问题,从西餐基本知识的解疑,到西餐烹饪技巧的点拨
我的第一本咖啡书-烘豆.手冲.萃取的完全解析 本书特色 2011年,**次在韩国出版后,在韩国咖啡界掀起轰动,到目前为止累计印刷10次。这本书的修订版一经出版,...
好吃,說不出道理嗎?其實美食背後隱含了各種科學原理,想抓住更對味的煮法,品嘗最滿足的料理嗎?你一定得先暸解「分子廚藝」-
一口气读懂中国酒文化 本书特色 酒入文化,增添了文化的内涵;文化融酒,越是香醇更值得品味。郭燕、王上嘉编著的《一口气读懂中国酒文化》描述了酒文化这一朵中...
河田胜彦的美味手册:甜点完全掌握 本书特色 本书是日本世界文化出版社推出的“一流主厨的料理课程”系列食谱书,由日本知名的法式甜点师河田胜...
茶禅东传宁波缘-第五届世界禅茶交流大会文集 内容简介 唐代有一位雅号叫"赵州古佛"的高僧从谂禅师,不爱打坐参禅,蒲团枯坐,而是嗜茶成癖,依靠饮茶而至高华之虚境。...
图书品牌:未读·生活家美味三次方活页系列没想到你是这么善变的美食书编辑推荐:国内唯一三段式活页设计创意美食书将美味拆
这是一本好看、好吃、好简单的西餐书!1.简单速成:每道菜只用2~6种食材,超市易买;做法简单,大多用时10~20分钟。2.绿色干净
代表日本料理的菜,其实并不用“料理”,只是将生鱼切成一片片上桌。对日本人来说,吃“寿司”也是极为奢侈的,因为每一件都是“
一盅两件-广式茶点大全 本书特色 中华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的不同自然景观,气候条件使得人们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从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
一流的廚藝,指的是什麼?看見日本三大料理之神的廚藝精進之路壽司之神小野二郎、鰻魚名匠金本兼次郎、天婦羅名師早乙女哲哉,日